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道德經 - 第七十八章

 《道德經 - 第七十八章》

【前言】

天一生水。在大道所生的萬物中,第一個所生的物質就是水,有水才有生命,以水來養育萬物。水的質性溫柔,充分體現了大道母性的慈悲善良,表現了“潤物細無聲”的無私奉獻精神。

水的至柔特性,及其能攻堅強之理,是不可改變的永恆真理。水至柔至韌,處下不爭,隨物就勢,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以土擁之則止,以物決之則行。水能環山裹陵,磨鐵銷銅,沒有能勝過水而成功的。能攻堅強者唯有水。假若用其它物性與水之性進行比試,火木金土之類,皆不能攻水之柔弱。火雖烈,可以克金,但見水則滅。木雖粗壯,見水則浮。金雖堅硬,見水則沉。土雖能克水,也只是在一定量的限度內,可以堵住水流;當水量超過土時,土被沖散。即使千里之堤,亦可潰於蟻孔。

水之柔能攻堅強者,其理在於:至柔之水,內藏至剛;至弱之物,內含至強。柔勝剛,弱勝強,這是天下萬物的普遍之理。凡恃剛強者,必不能終剛強;凡處柔弱者,終歸勝堅強。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③主;受國不祥④,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白話】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的質性更柔弱的。在攻克堅強的物質時,沒有任何物質能勝過水的,其它物質也不能取代它。

弱能勝強,柔能克剛,柔弱能長久,剛強易折傷,這是最常見、最易懂的道理,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世人卻反天道而行,以好勝爭強為能,以謙卑柔弱為恥,不齒以顧,不願去行。這正是世人的可悲之處。

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國君應以社稷萬民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國之榮為榮,以國之辱為辱。以一身系國家萬民的利益,承擔一國之殃患,處處為天下百姓著想。國君若能有謙虛自卑之德,自覺受國之垢,才配當社稷之主;無論什麼原因而國家發生天災人禍,作為一國之主的國君,不推卸責任,唯有反躬內省,不怨天地,不責於下,不怨於外,代民受不祥禍殃之過。明君能受國之不祥,才能得天下人所擁戴,得萬物所響往。”

老子所講的聖人之言,皆是至理真言。但世人愚昧不知,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以其井蛙之目,視聖人所言為虛妄,或認為是白日夢語。故往往將聖人之言當作反語,不予接受。

【註釋】

① 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② 受國之垢:垢,屈辱。當國家出現被侵受辱,內憂外患;或遇災害禍亂,社會不寧;或人民貧苦,怨聲四起等,這些不良現象,都是國家蒙塵之垢。作為一國之主的領導者,首先應當承擔責任,引以自咎,反省自責。不怨天尤人,不推卸罪責,這才是為君者應有的德性。

③ 社稷:“社稷”,是古代帝王、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以後被用作國家的代名詞。

④ 受國不祥:所謂“國之不祥”,如遇戰事興起,天災人禍,天氣過旱過澇,山崩地震,瘟疫蝗害;人民饑饉貧寒,民心生怨;乃至草木為妖,禽魚為孽之類異事的發生,皆為“國之不祥”。發生災禍的原因,或因治國者自身不正;或因氣數所致;或因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共造惡業而遭受的報應等。無論什麼原因,作為一國之主的國君,不推卸責任,唯有反躬內省,不怨天地,不責於下,不怨於外,代民受不祥禍殃之過。以己之善,喚民之善;以己之誠,感天地萬物之心。此即“受國不祥”之義。
 
⑤ 正言若反:老子在《道德經》統篇中,時而反言正說,時而正言反喻,反复類比,苦口婆心,唯恐我等後輩不識真理,認妄為真,自害其心。世人只習慣於正話正說,而不習慣正話反說。 “道者反之動”。惟有正話反說,才符合大道的陰陽特性,才能明知宇宙大真理。而柔勝剛,弱勝強,皆是用反之道也。所謂“正言若反”,是說老子所講的聖人之言,皆是至理真言。但世人愚昧不知,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以其井蛙之目,視聖人所言為虛妄,或認為是白日夢語。故往往將聖人之言當作反語,不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