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3) – 思維定勢效應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3) – 思維定勢效應goo.gl/AmtVPngoo.gl/l1Ug1H

所謂思維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因為局限於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現象。人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臺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說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笑了:“哈哈,你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個“笨蛋”。而那位汽車修理工人卻得理不饒人,用教訓的口吻說:“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錯,因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

實際上,修理工所說的受教育多與不可能聰明之間關係,並不是因為學的知識多了人反而變笨了,而是因為人的知識和經驗多,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

定勢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心理學家曾經邁爾於1930年研究過定勢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在他的實驗中,對部分參加試驗者利用指導語給以指向性的暗示,對另一些參加者則不給以指向性暗示。結果,前者絕大多數被試能解決問題,而後者則幾乎沒有一個能解決問題。這可以說是定勢對於解決問題的幫助作用。

但是同時,定勢對問題解決也有妨礙作用,這此情況在很多現實事件中都可以理解到。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試驗:把六隻蜜蜂和同樣多的蒼蠅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讓瓶底朝著窗戶。結果發生了什麼情況?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們力竭倒斃或餓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內,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逸一空。

由於蜜蜂基於出口就在光亮處的思維方式,想當然地設定了出口的方位,並且不停地重覆著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可以說,正是由於這種定勢思維,它們才沒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蒼蠅則對所謂的邏輯毫不留意,全然沒有對亮光的定勢,而是四下亂飛,終於走出了囚室,頭腦簡單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順利得救,在偶然當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有這樣一個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的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100名被試中只有兩人答對!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這就是定勢效應: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清朝時期,通山縣有個叫譚振兆的人,小時候因為家裡比較寬裕,父親給他定了親,親家是同村的樂進士。後來,譚父死了,譚家漸漸衰退,經濟條件遠不如以前,樂進士便想賴婚。

一天,譚振兆賣菜路過岳父家,就進去拜見岳父。樂進士對他說:“我做了兩個鬮,一個寫著‘婚’字,另一個寫著‘罷’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兒嫁給你;拿到‘罷’字,咱們就退婚,從此譚樂兩家既不沾親也不帶故。不過,兩個鬮你只看一個就行了。”說完就把鬮擺出來。

譚振兆心想:這兩個鬮分明都是“罷”字,我不能上他的當。想到這,他立刻拿了一個鬮吞在腹中,指著另一個對樂進士說:“你把那個鬮打開看看,如果是‘婚 ’字,我馬上就離開這,咱們退婚;若是‘罷’字,那就說明我吞下的是‘婚’字,這門親事算定了。”樂進士煞費苦心製造騙局卻被譚振兆識破,沒辦法只好把女兒嫁給譚振兆。

能夠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像曲別針一樣,至少有億萬種可能的變化。也許我們正在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我們正囿於一種兩難選擇之間,這時一定要明白,這種境遇只是因為我們固執的定勢思維所致,只在勇於重新考慮,一定能夠找到不止一條跳出困境的出路。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社會心理學(3) – 踢貓效應

社會心理學(3) – 踢貓效應goo.gl/h4xqtW

踢貓效應的故事】文章來源:goo.gl/nQt0QO
在心理學上,“踢貓效應”是這樣說的: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在壓力下保持豁達的風度
古人雲:克己、復禮。克己,就是遇事從容,能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人為善,給周邊疲倦的心靈以慰籍與鼓勵。有位高僧在外出雲游前,把自己酷愛種了滿院子的蘭花交與弟子,並囑咐悉心照料。誰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將蘭花搬回室內,恰巧風雨大作,原本開得正艷的蘭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著師傅的責罵。僧人雲游回來,得知緣由,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不是為了生氣才種蘭花的。”弟子從中得到啟發,幡然悟道。的確,在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時時保持豁達的姿態,很具挑戰性。然而,在壓力下還能保持風度,就意味著對自己心理弱點的剋服,意味著人格魅力的提升。

將“踢貓”這條惡劣的傳遞鏈截斷
“進門前,請脫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一位家庭主婦在她的房門上掛了這麼一塊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團和氣,孩子大方有禮,一種溫馨、和諧,滿滿地充盈整個空間。詢問那塊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釋說:“有一次我在電梯鏡子裡看到一張充滿疲憊的臉,一副緊鎖的眉頭,憂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一大跳。於是,我開始想,孩子、丈夫看到這副愁眉苦臉時,會有什麼感覺?假如我對面也是這副面孔,又會有什麼反應?接著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這些在我原來認為是他們不對的事實背後,隱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當晚我便和丈夫長談,第二天就寫了一塊木牌釘在門上提醒自己。結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主婦不經意間的一句平白樸實的話,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家庭又煥發出生機。如果我們稍稍用心,把這種豁達和體恤用於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踢貓”這條惡劣的傳遞鏈就能被截斷了。

善待批評 -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誤。犯了錯誤之後有人能及時地提出批評意見,這是犯錯誤者的福氣。如果沒有人及時地提出來,我們也許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因此,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毀了自己的一切。有人提出了批評,不管我們接不接受,至少批評讓我們知道了自己犯了錯誤,會使我們引起警覺。只要我們注意,那麼,我們在今後的生活裡就會少犯或不犯同樣的錯誤。其實,批評,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裡是少不了的。親朋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都需要有相互的批評指正。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誘惑的社會,一失足就會成千古恨。批評能讓我們警鐘長鳴,即使批評錯了也能讓我們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因此,我們無須因為受了批評而生氣。批評是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我們應該善待批評。

一個人能接受批評,就能從善如流,少犯錯誤;如果善聽批評,就能做到虛懷若谷,工作、學習、生活中就能少走彎路,少犯錯誤。若聽不進批評,一聽到批評的意見就生氣,或者暴跳如雷,剛愎自用,固執錯誤,這樣的人,早晚要摔跟頭。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應該記住,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批評雖然讓我們一時生氣,但只要我們能冷靜下來思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批評中受益前進。生活中有人批評,是一個人的福氣。

在現實的生活裡,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人在受到批評之後,不是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會受批評,而是心裡面很不舒服,總想找人發泄心中的怨氣。其實這是一種沒有接受批評、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的一種表現。受到批評,心情不好這可以理解。但批評之後產生了“踢貓效應”,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容易激發更大的矛盾。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神經質

神經質 (Neuroticism,又譯為情緒不穩定性):是心理學研究中一個基本的人格特質。它是一種經歷消極情緒狀態的持久傾向。情緒不穩定性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憤怒,內疚,和抑鬱等情緒。他們應對環境未知結果壓力能力較差,更有可能將正常情況解釋為威脅,將小挫折看成絕望的困難。他們通常是自我意識和害羞,並有可能難以控制衝動和延遲滿足。情緒不穩定性與低情商相關,包括情緒調節,動機和人際關係技巧較低。這也是「內化」精神疾病如恐懼症,抑鬱症,恐慌症,和其他焦慮症 (傳統上被稱為神經症) 的一個危險因素。相反的,情緒比較穩定者,他們通常是平靜的,不容易感到緊張或慌亂。

神經質症是在神經質性格基礎上產生的。在某種特定條件下,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神經質症症狀。如第一次在眾人面前講話感到緊張而不知所措;聽到有人談論愛滋病、癌症就感到非常可怕;見到鄰居被竊,自己變得格外小心等。對於性格健全的人,上述反應僅是短暫的,一時性的。

神經質性格的人,在面臨心理困難時,精神上會出現強烈的不安,並由此導致錯誤的認識,把健康人都有的不安和不適感等心身、生理變化,誤認為病態或異常。患者本人高度注意這些“病態或異常”,並企圖排除之。但這些不安和不適的特點是越注意它,越努力想排除它,反而會表現得越嚴重,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致使症狀加重。病人陷於與症狀苦戰苦鬥的精神衝突狀態中,感到非常痛苦。病人想排除“病態或異常”的欲望越強烈,症狀反而越加重。

神經質症的自我治療 :

學會控制情緒,保持冷靜,是治療神經質症的方法之一 
Calmness is the cradle of power. 冷靜是力量的搖籃 。

順其自然 :對出現的情緒和症狀不在乎,要著眼於自己的目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對待不安應既來之則安之”,“對情緒要順其自然,仍然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現了不安就聽憑這種不安去支配行動。

儘量不吃肉或從大豆和魚中提取的蛋白質,儘量在家裡定時用餐,不要到外面去吃飯。避免吃甜食。最好堅持長跑,再慢慢發展為短跑和合作專案。工作要有計劃,保持耐心,多與周圍人交流。

過簡樸的生活,注意積蓄錢財。最好改變一下目前的居住和工作環境。重新學習一項技術,或培養一項新的業餘愛好。主動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為別人著想,控制自己的欲望。
文:http://goo.gl/c9X7SA  圖:http://goo.gl/SAiyVo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社會心理學(2) – 首因效應

社會心理學(2) – 首因效應 :指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對印象的形成影響很大。首因效應就是說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實驗證明,第—印象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別、年齡、體態、姿勢、談吐、面部表情、衣著打扮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徵。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

首因效應的運用 :
首先,要注重儀表,至少讓人看起來乾凈整潔。整潔容易留下嚴謹、自愛、有修養的第一印象,儘管這種印象並不總是準確。人們交往重視所謂的 “先敬羅衣後敬人” 就是這個原因。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外表的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憤怒的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外貌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40歲,就應該為自己的外貌負責。”雖然林肯以貌取人值得商榷,我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作用,無論外在和內在,我們應該格外註重。其次,要註意言談舉止,讓自己顯得落落大方,倘若還能做到言辭幽默,侃侃而談,舉止優雅,可謂是錦上添花,一定會在對方心裡得個高分。並且第一印象會長時間地左右對方未來對您的判斷。

結論 :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文:http://goo.gl/Oeq01O   圖:http://goo.gl/6wATYo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兩性心理學 : 別猜忌 !

兩性心理學 : 別猜忌 !

Life is really simple, but we insist on making it complicated. 
諺語:「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下列 禪意 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 :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白話文 :
神秀說:「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兩性之間的糾纏 :男人不能原諒女人身體出軌,女人不能原諒男人精神出軌。男人更注重對女人身體的獨佔欲,女人更看重對男人心靈的佔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愛有故事的女人。但凡真愛上一個人,你會患上感情潔癖,忍受不了對方一點點感情不潔,不論身體還是精神上。

提醒您 :呵呵!但是您可曾想過,所有的問題與煩惱,都是您頭腦製造的幻想,它可能從來都不曾存在過。如果你為了不存在的東西憂慮,那就別想了。西方有一個心理試驗:人的煩惱,40% 屬於過去,50% 屬於未來,只有10% 屬於現在。在這之中,92% 的煩惱未曾發生過,剩下的 8% 則能輕易渡過。當煩惱出現,我們要知道,我們並沒擁有煩惱,我們擁有的,只是一個煩惱的念頭,其他甚麼也沒有。因此,別慌張,別再為不存在的事物,不會發生的事情而煩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無論發生了甚麼,我會有能力解決滴。
Image Source:http://goo.gl/xjZM2c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兒童心理學 - 羅森塔爾效應

兒童心理學 - 羅森塔爾效應 :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 暗示 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文:http://goo.gl/VnDH9v     圖:http://goo.gl/4VmPt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淺談 標準化 與 均衡

淺談 標準化 與 均衡 :圖:gifbin.com 

標準化的科技技術定義 :為適應科學發展和組織生產的需要,在產品品質、品種規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規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叫標準化。

那麼,將標準化移植於人文方面,我們似乎可以僅取四個關鍵字 規定統一 來簡化。換言之,人文應用而言,標準化必須採取 規定 的方式來達到 統一 的目的,而方便於管理。

均衡 :意味著 平均 和 平衡 ,均衡理論在經濟學上被廣泛運用,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數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各自發揮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並保持不變的狀態。與物體的運動一樣,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經濟單位也同樣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經濟力量的制約。

那麼,將均衡移植於心理學方面,我們似乎可以僅取八個關鍵字 相互制約各自發揮 來簡化,相互制約似乎意味著在不影響 公序良俗 下,各自發揮。換言之,就心理學應用而言,均衡必須在各相關方面 相互制約各自發展 才能達到 平衡發展 的目的,而不至於混亂或出現問題。

在一條街道上,若以強制規格製作廣告看板,雖然整齊畫一;卻完全失去 美感 。所謂的 亂中有序 意味著,煩雜、紛亂中自有條理、秩序,其奧秘在於,允許個體 各自發展 。

在小時候,希特勒曾遭到學校同學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促使希特勒產生後來強烈的報復思想。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思想的書籍,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於這種思想中。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希特勒之所以有大屠殺 (1939年至1945年間,黨衛隊在傀儡政權及佔領下的領土有系統的殺了1100萬至1400萬人,包含在集中營、猶太區的600萬猶太人) 之荒謬行為,在於他一昧的追求 標準化 卻完全沒有 均衡 之概念。須知若自然界能靠標準化來維持;造物者何需創造千千萬萬不同的物種?那是因為自然界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在於個體間的均衡發展才能互補啊!我要說的是:在不影響 公序良俗 下,每個個體都應該被尊重;而非以一己之私強加諸於他人。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擁有自我...又不囿於自我

擁有自我 (自己肯定自己), 又不囿於自我 (虛心接受批評) :

再好的一幅畫都會被別人評價的,再好的人也是會被別人議論的。自己要是沉默寡言,就有人會指責 城府很深 ;自己要是滔滔不绝,就有人會指責 夸夸其談 ;自己要是讚美別人,就有人會指責 別有用心;自己要是善意批評,就有人會暴跳如雷,認為 多管閒事 。呵呵!光看別人的臉色,自己還活不活。

自我 的概念:自我亦稱 自我意識 或 自我概念 ,在心理學中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在我們的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區別於周圍其他的物與其他的人,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識。這裡所說自己的一切指我們的軀體,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活動。

自我意識的功能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有著清晰、明確的理解和自覺的態度,而不是無意識或潛意識。個體的自我意識與個體的成長發展息息相關。自我意識在個體成長和發展中具有導向、激勵、自我控制、內省調節等功能。

導向激勵功能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制定明確的目標,只有如此才會調動自身的潛能,激發強大的動力。人通過正確的自我認識,確立較為合理的“理想自我”,就為個人將來的發展確定了目標,對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動會產生很大影響,是個體活動的動力。自我意識健全的個體,在從事一項活動之前,活動的目的和結果就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頭腦之中了,並依此做出計畫,指導自己的活動,從而激發起強大的動力,進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自我控制功能 :一個人如果有了發展目標而不付之於行動,其結果仍然是一無所獲。很多人與成功失之交臂,並不是因為缺乏機會和才華,而是因為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發揮能動作用的一個重要表現,它是目標的保護神,是成功的衛士,是自我意識的一項很重要的功能。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的人,是一個盲動、情緒化的人,缺乏恒心與毅力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內省調節功能 :自我意識健全的個體,不僅能夠確立符合個體的“理想自我”,而且能夠通過自我控制來實現預期目標。而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理想自我”的實現常常會遇到各種障礙,致使個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這時,自我意識就會對自己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進行反省,找到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並重新調整認識,形成新的“理想自我”,使其與“現實自我”趨於統一。內省和調節就是個體成長中所進行的自我監督和自我教育,每個人要想使自己成為自我實現的人,就需要有積極的自我意識,隨時對自我的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加以反省和調節。

圖:Sukon Sebunrad:http://goo.gl/4VmPt
文:http://goo.gl/u4PlRr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心理防衛機制(3) - 自我封閉

心理防衛機制(3) - 自我封閉心理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裡,不與他人來往。

自我封閉心理 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還有些人受社會錯誤觀念的影響,如 "逢人只講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出頭椽子先遭爛",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會交往與自我表現的程度。社會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項基本需求,交往能傳遞情感,滿足人的社會與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閉心理的人則人為地剝奪了這項需求,使得資訊狹窄,情感隔絕,孤獨感、隔世感油然而生,從而使心理活動病態化。

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適 :只有開放自我、表現自我,才能使自己成為集體中的一員,享受到人間的快樂和溫暖,而不再感到孤獨與寂寞。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誰敢於開放,誰敢於表現,誰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要改變封閉狀態。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物件開放。既要瞭解他人,又要讓他人瞭解自己。在社會交注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如果沉浸在 "自我否定"、"自我封閉" 的消極體驗中,就會閉目塞聽、思維狹窄、阻礙自己去積極行動。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制約

制約 :一個比較難以進入狀況的心理學名詞,但是不徹底瞭解它,卻是進入心理學殿堂的一道障礙。

制約,英文為:
condition:本義為 “條件”;當動詞使用時有:”限制;使習慣於;使適應” 之意。
restrict:限制,限定;約束,束縛。
govern:管理;治理;支配。

因此,制約一詞,有 “限制約束” 之意,而這個 “限制約束” 來自於外界。更嚴謹的解釋是:一事物的存在、變化是另一事物存在、變化的先決條件,則前者制約後者。例如:法律(前者)使他能制约自己(後者)。在公園散步休息之餘,一個犯了煙癮的人,本能反應之下,通常會抽起煙來,稱之為 “非制約反射”;但當他知道 “在公園內抽煙會受罰” 時,他會趕緊壓抑抽煙這個念頭,稱之為 “制約反射”。

非制約反射 (非條件反射):是 外界刺激 與 有機體反應 之間 與生俱來的固定神經聯繫 。或在出生後發揮作用,或隨著有機體的生長發育而出現。非條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是不需要大腦記憶中樞參與的 先天性反射 ,非條件反射是生物在長時間的進化中形成的本能反射。例如:縮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反射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各個中樞即可完成。

制約反射 (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條件下, 外界刺激 與 有機體反應 之間建立起來的 暫時神經聯繫 。原來不能引起某一反應的刺激,通過一個學習過程,就是把這個刺激與另一個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時給予,使他們彼此建立起聯繫,從而在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反應之間建立起的聯繫叫做條件反射。

最常見的條件反射是:食物唾液分泌條件反射 。給狗進食會引起唾液分泌,這是非條件反射;食物是非條件刺激。給狗聽鈴聲不會引起唾液分泌,鈴聲與唾液分泌無關,稱為無關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給狗進食之前,先給聽鈴聲,這樣經多次結合後,當鈴聲一出現,狗就有唾液分泌。這時,鈴聲已成為進食 (非條件刺激) 的信號,稱為信號刺激或條件刺激。由條件刺激 (鈴聲) 的單獨出現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稱為食物唾液分泌條件反射。可見,條件反射是後天獲得的。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是 非條件刺激 與 無關刺激 在時間上的結合,這個過程稱為 強化 。任何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多次結合後,當無關刺激轉化為條件刺激時,條件反射也就形成。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2) – 從眾效應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2) – 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 :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常被稱為「羊群效應」。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從眾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代表人類害怕在社會中被孤立,因而向社會其他多數靠攏的一種過程。

在選舉當中經常可以看見從眾效應,例如許多選民喜歡將票投給他自己認為 (或媒體宣稱) 比較容易獲勝的候選人或政黨,而非自己喜歡的,藉此提高自己與贏家站在同一邊的機會。在台灣,這種效應又被稱為「西瓜倚大爿」。

從眾效應也常常與其他的手法合併使用,例如在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每五個醫師中就有四個推薦某種牌子的口香糖..」的文案,這種文案同時利用了「從眾效應」及「訴諸權威」兩種宣傳手法或謬誤。

在個體經濟學裏,從眾效應影響需求和偏愛之間的互動。受從眾效應影響下,當購買一件商品的人數增加,人們對它的偏愛也會增加。這種關係會影響供需理論所解釋的現象,因為供需理論假設消費者只會按照價格和自己的個人偏愛來買東西。在證券交易市場中,從眾效應可以使一隻證券短時間內提升至一個不合理水平。

很多時候,當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受到群體行為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時,個人的觀念和行為會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比如,在開業務討論會時,如果一個人的意見與大家的意見不符,那他很可能放棄自己原來的想法,而追隨大家的意見。另外,從眾心理的出現還與當事人缺乏行為的相關知識有關,因此,別人的行為很容易成為自己行為的參照物。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商店裡有很多人購物,於是,就將自己的購物地點選定為該家商店,實際上我們對這家商店並不是真的瞭解。很多商家掌握了人們的從眾心理,便雇傭很多“托兒 (從旁誘人受騙上當的人)”進行不正當促銷。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1) – 蝴蝶效應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1) – 蝴蝶效應

混沌現像 :是指發生在確定性系統中的貌似隨機的不規則運動,一個確定性 理論描述的系統,其行為卻表現為 不確定性 、不可重複、不可預測,這就是混沌現象。

蝴蝶效應來源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一隻蝴蝶漫不經心地扇動了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一場災難性的風暴。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科學家把這種現象戲稱作“蝴蝶效應”,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引起整個系統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在心理學方面的應用 :當一個人小時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長大後這個刺激會被放大,電影《蝴蝶效應》中作了精彩詮釋。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在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的省思 :雖然人們總是希望在危機之前做到“防微杜漸”,但要想完全消除一切隱患卻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我們可以在隱患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做到“亡羊補牢”。一個偉大的作家,不一定描述故事的每個細節,但是卻總是把關係到故事結局的細節描寫得特別生動。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關注每個細節,但是卻絕對是特別注重可能關係勝負的細節。那些覺得自己重要到不屑去關心任何細節的人,往往也不足以成就大事業。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社會心理學(1) – 刻板印象

社會心理學(1) – 刻板印象 …..Source:wiki:http://goo.gl/8KZzYB

社會心理學 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研究個人的思想、感受和行為如何會受到旁人所影響。它是介乎心理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以 個人行為與社會的相互影響 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

對他人知覺常產生的偏誤之一 "刻板印象":是指只因為某人隸屬於某團體,就認為這個人擁有這個團體的許多特性。最典型的例子是一聽到某人是客家人,就覺得他克勤克儉。或者一般人會覺得男性是有冒險性的、有權力的、獨立的,而女生則是多愁善感的、柔順的、迷信的。通常,刻板印象大多數是負面而先入為主的,並不能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

刻板印象的來源 大多是因為個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某個個體所致。例如說當我們看到長得魁梧、紋身,戴黑色太陽眼鏡、臉孔嚇人且穿著黑西裝的壯漢,很可能會將他誤認為黑社會人物。又例如某電影中,主角是一般社會大眾印象下的壞人,則判定該電影為「歌頌罪惡」的影片。刻板印象愛好者容易先 把世事標籤化分類 ,再加以對目標物的種種現象歸納,支持其原先的刻板印象。例如一位正義英雄型人物因醉酒與自己伴侶以外的女性發生性行為,令對方懷孕並誕下私生子,應該是遭「奸人所害」。

刻板印象在某些專制社會、或民主制度較不發達的國家也容易為有心的政治人物、政黨、或他們的支持者所利用,例如透過各種管道 (媒體、文宣等) 普遍散佈敵對政治陣營的負面形象,或刻意宣揚有利於己身立場的事件,以便塑造本身陣營的正面刻板形象或敵方的負面刻板印象。

常見的刻板印象 :

「男主外,女主內」、「男生唸理工,女生唸人文」、「男生一般都是好色的」、「男生較擅長數學」。

「日本人都愛吃生魚片」、「所有四川人都愛吃辣」、「台灣原住民文化比較落後」、「外省人都是泛藍鐵票」。

「七年級生都是草莓族」、「八年級生都是水蜜桃族」、「老人不擅長使用新科技」、「老人很頑固」。

「唸理工科的男生都很宅」、「公務員很混」、「公務員都是泛藍鐵票」、「有錢人小氣自私」。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意識 、 潛意識

意識 、 潛意識 :

意識 :英文conscious是前綴con + 字根sci ,表示 知道 的意思, 再 + 後綴ous,表示:有意識的、神志清醒的、了解的、察覺的意思。

潛意識 :英文是subconscious。潛意識是你心靈的一部分,雖然你沒察覺到,但卻 可以影響你 或者 支配你的行為 。

佛洛依德把心靈比喻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則是潛意識。他認為人的言行舉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識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潛意識所主宰,而且是主動地運作,人卻沒有覺察到。

每一個人都具備潛意識的存在,當一個人處於正常的狀態下,比較難以窺見潛意識的運作,  是最好的觀察潛意識活動的管道。但是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潛意識的作用非常地尖銳,例如:無法解釋的焦慮、違反理性的慾望、超越常情的恐懼、無法控制的強迫性衝動,明顯地看見意識的力量如此微弱,潛意識的力量像颱風一般橫掃一切。然而潛意識並非如此負面,只是在病人的身上較容易觀察而已。潛意識有更大的神奇力量,可以經由學習,來讓意識運用的, 一個人的進化程度,與他運用潛意識力量的能力成正比 。  

潛意識的類別 :

低層潛意識 :是本能、衝動、驅力、生理機械反應的世界。人體的生理機能不需要意識來管理,身體自己會呼吸,腸胃自己會消化,心臟自己會跳動,腦下垂體自己監管各種賀爾蒙的分泌,免疫系統自動防禦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這一切都由低層潛意識包辦了。所以低層潛意識雖然說是「低層」,它的運作其實是非常高級而複雜。低層潛意識是藏量無限的記憶庫,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鉅細靡遺的記憶全部儲存於此,多生多世的記憶也保存於此。低層潛意識也是獸性、本能的世界,是人類原始而不文明的部分,是犯罪及暴力行為的源頭。低層潛意識容納了所有不被意識接受的壓抑,因而形成了恐懼症、強迫性的思想行為、妄想、幻覺及噩夢。這個部分的 低層潛意識沒有邏輯、理性 。

中層潛意識 :精神分析學派稱為「前意識 (pre-consciousness)」,是指平常沒有存放在意識的材料,只要我們進行回憶、思考、表達就能調動出來的,這些材料就是位於中層潛意識。例如,「你的行動電話號碼是?」「你的高一導師叫什麼名字?」「你的第一個男朋友是誰?」諸如此類。這些問題還沒提出之前,資料並不在你的意識,而是儲存在中層潛意識。意識和中層潛意識之間並沒有鴻溝,很容易藉著反省而引入意識層次,有時一個反問就足夠了。凡是埋藏在低層潛意識的,就很難發覺,這是心理治療者最大的挑戰了。

高層潛意識 : 當一個作家埋首疾書,靈感源源不絕,佳句連篇,字字珠璣,事後,連自己都很驚訝:「我怎麼能寫得這麼好?簡直如有神助。」這時,我們可以說,在那當下他接通了高層潛意識,達到平常狀態下不能臻至的境地。高層潛意識是靈感、智慧、直覺、洞見、悟道、神聖、慈悲的世界。高層潛意識,等同於「超意識」一詞。在催眠狀態中,一旦接通了高層潛意識,就會產生很多奇妙的現象,以及令人驚嘆的治療效果。藝術創作、深刻創見、先進科技的突破、人格的轉變、思想、技藝的融匯貫通、忘我、無私的奉獻、價值觀改變、博愛義行、為遠大理想獻身的熱情……都源自這兒。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心理防衛機制(2) - 合理化作用

心理防衛機制(2) - 合理化作用 :Source:http://goo.gl/5lbFv

合理化作用,是個體對於某些不願接受之信仰、言論、想法、行為、以及動機等,賦予合乎情理的解釋,以及勉強能被接受之理由,以掩飾的方式重新詮釋,藉由自欺的行為自圓其說,使其能說服自己或被他人接受,以獲得自慰。

合理化作用賦予行為一個合乎邏輯,合乎理性,符合社會要求或至少可被接受的動機。因此以掩飾原本的衝動或有助於緩和所受的打擊,即以「好理由」取代「真理由」,導致實際的原因換成另一說法,目的是讓人感到安全、合理。例如一個嫁給嗜賭丈夫的妻子,將丈夫的不當行為加以合理化作用,解釋為「先生希望讓家庭經濟變得更富裕,因此努力在短時間內賺大錢。」

當個人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或是遭遇挫折無法達到目標時,為了維護自尊,減低焦慮,便將行為和想法加以合理解釋,於是不惜曲解現實、文飾自身過錯。但是合理化的結果顯示,個體愚弄的是自己,並非別人;這些藉口的目的是在意識上使自我感到舒適。但若貪圖這種舒適,而將自編自找的理由信以為真,則現實情況便難有改善。

合理化有三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三是投射推諉(projection),此種自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帶其過錯。三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酸葡萄心理、甜檸檬的自我解嘲方式,都是為減低痛苦與衝突,選擇性地相信特定解釋,或是刻意強調或忽視某些事實,以得到讓自己舒服的解釋。

1、面試沒通過,就說是自己不想要,沒盡力爭取。
2、一個沒被邀請去參加舞會的女孩說:「假如有人請我去,我也不去,因為我不喜歡參加舞會的那群人。」
3、將遲到歸罪於:「媽媽沒有把我叫醒」,「我有太多其他的事要做」。這些陳述可能是真的,不過,對個人沒有表現出某種行為 (不遲到) 來說,卻不是真正的理由;假使個人真的關心上述這件事,則他會有警覺性或注意時間。

心理防衛機制 :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用,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一般說來,這種心理的防衛方法,大都在潛意識中進行的。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來,人如果要求生活得愉快,有一些基本慾望必須要得到滿足。生理方面的,好像餓了要喝、睏了要睡,累了要休息;心理方面,如要愛人和被愛,要受人尊敬和受自己尊敬,要有人可以依靠,要有成就等。如果這些基本慾望不能得到滿足,則身體精神方面都不得安寧,嚴重時甚至會生病。不過,人活在世,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即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煩惱和不安。一般說來,遇到現實問題時,我們或是積極的針對問題,設法解決;或是採取消極的方法,去逃避問題。從心理學的觀點說來,我們的精神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用它自己的方式,把人與「現實」的關係稍微改變一下,使之較易為人所接受,不致於引起情緒上太大的痛苦和不安。精神所具備的這種解決煩惱,減少內心爭執和不安,以保護心情安寧的方法,稱為「心理防衛機制」。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心理防衛機制(1) - 投射作用

心理防衛機制(1) - 投射作用 :係主觀的將屬於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賦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責任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從而得到一種解脫。例如:1、自己學習不努力考試靠作弊,卻主觀認為別的同學也會作弊,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2、強姦犯認為受害者穿著暴露,才引發他犯罪。3、本身有外遇 的先生 無端強加諸於 太太花心,並限制其外出,怕紅杏出牆。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測品行高尚的人從而讓自己的不當行為好過些。

心理防衛機制 (自我防衛機制):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自我 對 本我 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 潛意識 的自我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 (註:要學好心理學,關於本我、自我、超我、意識、潛意識以及其間之關連,必須全盤掌握,因此,我會利用很多的篇幅來補充敘述) 

自我防衛機制是可以減緩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衝突,提供一個緩衝時間,讓個體得以處理生活的創傷,有助於面對無法解決的損失或傷害,所以,如果不是為了把逃避現實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則自我防衛機制並非病態,反而具有調適的功能,由此可見其積極的作用是為保持或提高個人的自尊、價值感、能力感,而消極作用為是為逃避或減低焦慮及失敗感。

但是,自我防衛機制不能改變危險的客觀環境,只是改變個人對環境的看法而已,所以多少都含有 自欺 的成份,若使用不當會為自己招來很多煩惱,不但無法真正的面對問題,也導致不良的人際關係,且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假如不斷的發展各種防衛機制,來應付生活上所碰到的威脅、挫折、衝突, 這些應付行為即會漸漸成為個人的人格特質 ,所以佛洛依德認為若過度使用防衛機制者會造成神經症,原因是花了太多心理能量去扭曲、偽裝,而很少努力去經營有意義的生活目標及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得個人的人格產生失調,由此可知, 除了善用自我防衛機制外,還必須真實的面對自己,用心的覺察自我與環境,以創造積極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