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道德經 - 第十六章

 《道德經 - 第十六章 - 致虛守靜》

【前言】

虛,能容萬物:虛是處世第一要訣。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虛」的態度,就意味著有了博大寬廣的胸懷。只有虛能去除貪慾與智巧,揚棄它們,才能使心靈從糾結桎梏中解放出來,而臻至大通的境界。

靜,能生百慧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故曰靜生百慧。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在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什麼是致虛極?虛到極點是什麼?虛到極點,是什麼都沒有,就跟我們理解空一樣,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指的是你內心,內心什麼都沒有,意味著可以接納任何事情。

什麼是守靜篤?這個靜,不是指沒有任何聲音,也不是沒有任何想法,而是「平靜」到使你能清晰看見所有的念頭起落,就像你在黑夜裡(平靜)點亮了火柴(清晰)一樣。篤,也是定的意思。如果你能守靜到極致,也一定能定。生活中處事不驚,是一種定;禪定,是一種定;面對生死之事,泰然處之,也是一種定。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③,吾以觀复④。

夫物芸芸⑤,各復歸其根。

歸根⑥曰靜,靜曰復命⑦。

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白話】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 -「無貪欲」、「無妄為」到極點,緊守心神寧靜穩定,不起妄念,心湖不起波瀾。身體呼吸緩緩歸於寧靜。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規律,然後回歸自身養生,再到養命,逐漸上升到道的層次而長久永存。

自然萬物林林總總,生時固然生機盎然,一旦枯萎凋落,無不各自復回根本。

根本原是虛寂的道體,所以安靜。萬物回復到虛寂的道體,趨於寂靜,返回本來面目。

萬物能夠有其復命之道,乃是因為世上含有一種恆常不變之道,凡能識悟這個常道者,便稱為明理者。

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

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自然就是「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註釋】

虛:指致力於「無貪欲」、「無妄為」的思想境界。

② 守靜:保持清靜,無所企求。 ③ 作:生長、發展、活動。 ④ 复:循環往復。 ⑤ 芸芸:形容眾多的樣子。「芸芸」代表一種普普通通的草,也用來形容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 「芸芸」。後世便由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眾生」,演變成文學上一個很優美的名詞「芸芸眾生」。後來又有「林林總總」一詞的出現,也是形容猶如草木多得不可勝數的情形;也泛指世間一切生靈或特指塵世凡人。 ⑥ 歸根:回到根本。 ⑦ 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 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 明:明白、了解識悟明理

⑩ 容:寬容、包容。 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沒身: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