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忤合篇 - 序

《鬼谷子 - 忤合篇 - 序》

忤,抵觸、背逆。合,順應、符合。忤合就是以反求合的意思,指欲達目的,實現願望,必迂迴曲折求之,或以此求彼,或欲取先予。這裡指以忤求合,先忤後合。忤合的本質是指在遊說的過程中,準確判定形勢,靈活樹立自己的立場,知道該聯合誰、反對誰,做到知己知彼,進退自如,牢牢掌握主動權。

為何要學忤合呢?因為世事紛雜,萬物皆在不斷變化發展,「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 沒有人可以永遠依附,沒有事必須永遠遵從」。事情不斷在變化,應對策略不可能一成不變。 只有順規律而動,如實辦事,才能應對一切變化。機會不是靠等待來的,你需要自己去尋找,猶豫不決必定遺憾,認清形勢,順勢而為,勇往直前,不斷探索。一般來說,使用計謀難以兩全,合於此則離於彼,反之亦然。如何才能做到萬全之策呢?這便需要運用忤合之術。忤合之術乃把握事物的變化,巧用智謀,反向迎合,或許反而可以取得正面難以達到的效果。

鬼谷子的忤合術是基於「忤」與「合」可以相互轉化的原理。事情總是有正有反,有利有弊,有直有曲的。智者往往能夠在「天時地利
人和」之下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變不利為有利,或曲中見直或直中見曲,適時改變鬥爭形勢,化被動為主動,從而化險為夷、轉危為安。行忤合術對謀士素質的要求:需要有品德智慧,能看清事物內在的規律;需要用心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質所在;需要考察事物的實際情況;需要以誠待人,有知人之明。因此,運用忤合之術的前提是要對自身的特長和缺點有充分了解,才能施之於人,才能做到縱橫開闔,進退自如。

飛箝篇 - 第五段

《鬼谷子 - 飛箝篇 - 第五段》

「空往而實來」,是說可以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即以虛求實。這和「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大同小異、如出一轍,有時候故意「指假為真」,以假象去迷惑對方,往往能引誘甚至逼迫對方顯露出真實意圖。這就是「以假求真」。以假求真、以虛求實的最大奧妙就在於反覆試探以抓住對方心理,從而決定是投其所好、用激勵褒獎的言辭去說服對方,還是故意詰難、詆毀對方,用假象使對方落入自己精心設置的陷阱。

【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可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總之,對人使用飛箝之術時,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即以虛求實),並且跟對方保持緊密連綴不可中斷,以便藉機研究對方言辭,這樣就可以實現合縱,也可以實現連橫;可以引而向東,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還,也可以引而復去。雖然如此,還是要小心謹慎,不可喪失其節度(即仍須節制,不可失之法度和規範)。


飛箝篇 - 第四段

《鬼谷子 - 飛箝篇 - 第四段》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
若要對君主以外的人用飛箝術,就要先衡量對方的智慧和才能,權衡對方的實力,估量對方的氣度威勢,抓住他的喜好弱點當作關鍵。進而運用「飛箝」的方法迎合對方,順著對方,從而控制對方,用我們的意圖去宣洩疏導他,這就是運用飛箝之術以控制他人的妙用。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飛箝篇 - 第三段

《鬼谷子 - 飛箝篇 - 第三段》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岨嶮ㄑㄩ ㄒㄧㄢˇ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運用 “飛箝術” 來治理天下,必須考核君主的權謀和才能,明察自然運行時序的興亡盛衰,掌握國土地形的寬窄和山川險要的難易,以及人口數量和經濟狀況和各諸侯國之間的親疏愛憎。要詳細考察君主的願望和想法,審查其心意,要知曉君主的好惡,然後針對其所重視的問題進行遊說,再用「飛」的方法誘出他的愛好所在。最後再用「箝」的方法把對方控制住。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飛箝篇 - 第二段

《鬼谷子 - 飛箝篇 - 第二段》

“重累” 和 “毀” 的意思,在《呂氏春秋·行論》中也有相類似的表述,即:“詩曰:將欲毀之,必重累之” 說的就是,想要貶毀他,一定先要抬高他。這裡的 “重累” 和 “毀” 與《飛箝篇》中的 “重累” 和 “毀” 的意思一樣,其中,“重累” 猶 “重疊”,可以引申為 “抬高” 。 “毀” 猶 “貶毀”。由此可得知,“重累” 與 “毀” 是兩種相反的遊說技巧。 “重累” 和 “毀” 與《反應篇》中的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同屬於鬼谷子用於遊說的相反相成術。重累” 和 “毀” 這兩種相反的遊說技巧只能相互映襯,而不能相互轉化。也就是說,在應用的過程中,遊說者用來抬高遊說對象的話,有時可能從表現上看是抬高對方,其實質則是貶毀對方;而遊說者用來貶低遊說對象的話,有時可能從表面上看是貶低對方,其實質則是抬高對方。鬼谷子認為,若與他人發生利益衝突,而自己又處於劣勢時,就必須衡量得失,舍小保大。可以先主動進獻財物、珠寶、玉石、白璧和美麗的東西,以便解除他們對自己的猜疑,緩解雙方的利益衝突。此鉤箝之術常常用來緩解與對方的矛盾,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從而化解危險處境。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運用抵巇之術。即首先要「得其情」,想誘導對方,必須收集並掌握有關對方的第一手資料,摸清對方的喜好或弱點,以便投其所好、有隙可乘,「慷慨」地給予對方想要的,從而使自己避免更大的損失。須知,關鍵時刻的「慷慨」是可以挽救自己的性命的。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
借助對方所說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實情,進而做到控制對方。

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這種用來游說他人,套取實情的 “鉤箝之辭”,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

其不可善者,或先徵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
如果用了 “鉤箝之辭” 也達不到目的,就要先征伐(毀)其人而後抬高,或先抬高而後貶毀。

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帛、採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那些通過考察並加以任用的人,有時還可用財物、寶石、美玉、絲帛和美女來試探(看其是否動心),或者衡量其才能高低、才識優劣,從而決定去留;或者抓住對方疏漏進而控制。控制對方要使用 "抵巇" 的方法。

飛箝篇 - 第一段

《鬼谷子 - 飛箝篇 - 第一段》

人在江湖,將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與人打交道其實就是與「人性」打交道。俗話說人無完人,人都會有弱點。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在善用人性的弱點。有人會反駁說做人要真誠,這是對的。但是往往一個真誠的人更容易受到傷害,我們學習鬼谷子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怎麼交朋友呢?鬼谷子說:「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你想了解一個人,跟他交朋友,就必須要先學會度權量能。權不是權力,而是輕重,連貫起來理解就是,「要揣度對方的輕重和衡量其能力」。那麼如何度權量能呢?鬼谷子給了四個觀點:1. 察同異 - 洞察對方的志向與己方是同還是異。 2. 別是非 - 分別出對方語言中的是與非。 3. 見內外 - 分辨出對方言辭表面和背後的含義。 4. 知有無 - 知道對方和己方所擁有的或者沒有的 (亦即知道對方的底細)。在此基礎上才能決斷事關安危的大計,確定己方與對方或要親近或要疏遠之事。然後乃權量之,權是秤,量是尺,意思是說要再秤一下輕重,量一下短長。依此再在實踐中加以檢驗衡量,對上述同或異、是或非、內或外、有或無等的做法加以調整和修改,最後才可以征、求、用。

【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
凡事只要善於揣度對方的權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就能吸引遠近的人才到來。(亦即知人善用者,人恆趨之。)

【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
確立情勢之後才決定自己應對的方法,其前提必須先察明對方與已方是同還是異,能分別出對方語言中的是與非,看得出對方言辭表面和背後的含義,知道對方和已方所擁有的或者沒有的 (亦即知道對方的底細),在此基礎上才能決斷事關安危的大計,才能決定已方與對方該是親近或是疏遠之事。然後再在實踐中加以檢驗衡量,對上述同或異,是或非,內或外,有或無等的做法加以調整和修改,最後才可以徵、求、用。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岨嶮(zǔ yǎn)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可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飛箝篇 - 序



《鬼谷子 - 飛箝篇 - 序》

飛,同“蜚”。指無根據的、不符實際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不向別人吐露實情。
 
箝,同“鉗”。夾住之意。此處指箝制,控制;約束的意思。

 飛箝,連起來就是「用不關乎自身秘密的事(隱藏自己)來套取別人的實情,從而箝制住對方」,亦即「伺候見澗而箝之 - 等待他內部出現問題進而趁機鉗制他」。 

鬼谷子說:「其可征,其可求,其可用」。實際上這就是飛箝的三種應用方式。這三種方式也是逐漸遞進的。也就是說:「用」是最高境界。 「求」是其次。 「」為最後。這和《孫子兵法》的看法也基本吻合。飛箝實際上就是這三種方式的實現過程和方法。

,也即是征伐,說白了就是對著幹。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前面就有個前提,是對「不可善者」才這樣實施的。就是對那些軟硬不吃的。這依然有個前提,就是對於鬼谷子來說,他是按照「道」的原則規律來行為的。也就是說自己對別人的一切行為是符合天地大道之規律或趨勢。而且還遵守「內陽外陰」的原則。也就是說我不管方法是什麼,我的出發點都是沒問題的,經得起考驗的。這種情況下,對那些依然我行我素的人,就要通過非法(隱藏自己)「伺候見澗而箝之」來控制他的思維模式和約束他的行為模式了。

求,就是用珠玉,財貨等等的以求連結,也就是使雙方連接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意思。

用,就是利用人心的規律,環境的的客觀規律、天地萬物的規律。完全站出來。從另一個高度來看待並使用這些規律為我所用。這個層面也是鬼谷子真正想提出的思想。這才是縱橫家的行為模式。 「用」和「求」的區別在於,求的方式是連結,你還在局裡。是出不了局的。而「用」的方法,是你在局外。是出局的,類似「出神入化」。只有到了這個境界。才是鬼谷子所追求的。這個時候才可以談「無為以牧之」,也只有到達這才層次,才算是縱橫家。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抵巇篇 - 第五段


《鬼谷子 - 抵巇篇 - 第五段》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
自從天地之間有了「合離」、「終始」以來,萬事萬物就必然存在著裂痕,這是不可不研究細察的問題。

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
細察問題就要用“捭闔”的方法,能用這種方法的人,就是聖人。聖人是天地的使者。

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
如果世道混亂不可挽救,聖人就會遠離是非,隱遁江湖以待時機;如果世道還可以挽救,聖人就會為國家籌劃謀略。

此道,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運用“抵巇”可以順應形勢治理亂世,也可以收拾殘局以奪取天下。對上層可以合作,對下屬可以督察。有所因襲、有所遵循,這樣就可以成為天地的守護神。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抵巇篇 - 第四段


《鬼谷子 - 抵巇篇 - 第四段》

鬼谷子是主張積極變革的,他認為,當出現了「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的現象時,就表明社會出現了問題,需要一場變革來加以整頓。而古代的聖人所進行的變革,都能達到安定社會、造福萬民的目的。變革舊的事物,絕不是什麼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一段時間的準備,才能逐漸被人們理解、接受。古代聖王的變革都是順天應人、大公至正的,沒有什麼陰謀可疑之事,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紋一樣昭然可見,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無不信從。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
當天下分裂錯亂,朝廷沒有明君,公侯缺乏道德時,小人們就會趁機讒害忠良,因此賢能之人不被任用,聖人被迫四處逃匿,貪利偽詐之徒則興風作浪,使得君臣互相猜疑,主臣關係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離散,骨肉不守禮法、胡作非為反目成仇,這就叫作「輕微的裂痕」。

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
聖人見到事物產生裂縫的萌芽,便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治理它。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如果世界還可以治理,便採取措施堵塞裂縫;如果已經無法挽救了,便用新的秩序來取代它。或者用這種措施治理,或者用那種措施治理;或者使它返回到原來的狀態,或者使它覆滅重生。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上古時代,五帝相互禪讓,發現裂縫便及時堵塞;夏商周建立新王朝,是推翻原來的暴政,建立新的王朝秩序。這都是歷史上的先例。

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現在諸侯之間乘人裂縫有事時,相互抵巇之法的運用,是數也數不清楚。在這種時代,能及時採取抵巇措施的人便是值得推崇的人。(註:古時以右為尊,此處「右」指值得推崇的人。)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抵巇篇 - 第三段

《鬼谷子 - 抵巇篇 - 第三段》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

事物出現危險徵兆時,聖人便能察覺。聖人既已明於理,又能察於事,故不僅獨保自身而不懈怠,更能順應變化之道來分析事物,因而能溝通傳達制定應變之計謀來辨析此細微的危險現象。

【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
萬事萬物在開始時,經常像鳥毛的末端一樣微小,然而一旦發揮起來,則可能像泰山的根基一樣宏大。

【其施外,兆萌牙櫱之謀,皆由抵巇。】
聖人把他的智謀用於處理外界情況時,不管縫隙如何細微,一旦發現徵兆都要運用「抵巇」之術。(兆萌,指剛萌生之徵兆。牙櫱ㄋㄧㄝˋ,指枝幹砍伐後新長的枝芽。兆萌牙櫱,引申指事物的端始。)

【抵巇之隙為道術用。】
可見,針對裂縫採取措施的抵巇之術,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一種道術。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抵巇篇 - 第二段

《鬼谷子 - 抵巇篇 - 第二段》

鬼谷子這段闡述,為我們提供了一整套解決問題的方案。首先,要善於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一定要勇於面對,並提前介入。其次,處理問題可以有多個層次,即 "塞"、"卻"、"息"、"匿"、"得"...等等。"塞",直接解決問題。"卻",讓問題或危害變小。"息",讓問題停止發展變化。"匿",把問題掩蓋起來。"得",轉移矛盾,讓別的問題取代這個難題。

【巇者,罅也。罅者,𡼏也。𡼏者,成大隙也。】
所謂巇,就是小罅(小裂縫),而罅,就是小的澗,而澗,就是很大的裂縫,可能發展為山間大的溝壑。 (就是說,微隙不管,它就會發展成小縫;小縫不治,它就會發展成中縫;而中縫你不堵,它就會發展成大裂縫,最終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鬼谷子暗示我們,裂縫它也是可以發展的,所謂小洞不補大洞難堵,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正是這個道理。)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當裂痕開始出現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徵兆可尋,可以透過「抵」使其閉塞,可以透過「抵」使其退回。(這個就是對應前面的巇,微縫,是雙方的關係剛剛產生罅隙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你能有所警惕,採取合適的方法,進行補救,這個縫隙是可以修復,可以復原的。) 假使狀態到了中縫的情況時,我們要怎麼做呢?此時仍可以透過「抵」使其停止,可以透過「抵」使其消失。(就是說,到了中縫的情況還是可以讓它停止,不再變大,甚至你還可以修補到讓它看起來像沒有一樣。) 但是到了大縫的情況,你做什麼就都是於事無補了,所以你就要:「得而代之」,也就是,用新的力量取代它。這就是抵巇的道理。

抵巇篇 - 第一段

《鬼谷子 - 抵巇篇 - 第一段》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

萬物都有其自然存在的規律,事情都有其自然離合的道理。(指出了縫隙存在的必然性)

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
有的近在眼前卻難以看透,有的遠在天邊卻能瞭如指掌。 (意謂著,若不知物的自然屬性,不明事件之分合規律,則發生在身邊的事,也認識不了;反之,若把握了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則遠處之事物也能一目了然。)

而不可見,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距離近的卻看不見,那是因為沒有考察對方言辭;距離遠的而可以知曉,那是因為經常來往,可反顧以追溯既往、能反覆以驗證將來的緣故。



抵巇篇 - 序



《鬼谷子 - 抵巇篇 - 序》

鬼谷子說:「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 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巇,音為ㄒㄧ,是裂縫的意思。罅,音為ㄒㄧㄚˋ,裂也。就是容器的裂痕,澗是山溝,比裂縫尺寸更大。很顯然,這裡鬼谷子用了多麼形象的比喻,可以感到他的語氣越來越急迫,他警告說,微小的裂痕已經發展到如山溝一樣大,說明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怎麼辦呢?鬼谷子說:「都可「抵」之」。「抵」,抵擋、抵銷之謂也。但「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方法。鬼谷子告訴我們事情的發展一定是分階段的,問題剛出現時,裂痕狀態較小,可以很輕易地堵塞住。但如果發現稍遲了,還是有辦法應付的,比如說可以用更大的力氣,花費更大的代價,耗費更多的時間去解決問題,讓爭端停止,使裂痕消失,最後取得成果。但如果這些努力都無法成功,就要考慮重塑改造了。既然問題發現太慢了,已經造成不可收拾的地步,再白白地花費更大的代價也無濟於事,不如推倒重來。比如一棵樹如果是枝枒斷了,可以修修補補,如果是根爛了,滿樹都寄生了害蟲,就只能連根拔除了。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內揵篇 - 第五段

《鬼谷子 - 內揵篇 - 第五段》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君臣之間有了情誼,才能施展政治理想,推行道德、仁義、禮樂、忠信、策略以教化民眾並尋求治理國家的謀略。向君主進言獻策,先引用《詩經》和《尚書》為鑑以驗證觀點,不能預設立場僅從有利之處著眼,要損益、利害兩方混同分析,再來決定個人的去就離合或策略措施方面的取捨抉擇。

【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
君臣關係的疏密,全在於情。得情則就,失情則去。謀者應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因此,想接近君主就要打動其內心,若欲去之,則視之為外不必動之以情。不論想接近還是想離開,都需要明白其中的方法和謀略,這樣才能揣測將來要採用的方法,及時發現可疑之處並作出決斷。(註:從鬼谷子的義理說,一個真正的辯士、縱橫家,他的去就離合並不是無原則的。這就是鬼谷子所說的「外內者,必明道數」。這是聖人立身處事的大原則,「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違背了這種「立事」的原則,遊說者就會陷入喪家之犬一樣的可憐境地。)

【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楗而內合"。】
如果運用的策略沒有錯誤,就會建立功勳積累德行,使百姓從事生產而安居樂業,這就是 "獻策與目標契合"。

上暗不治,下亂不窹,楗而反之。 】
如果上層昏暗不治理國家政務,下層麻木不能醒悟,就要籌劃改變。

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 】 
如果碰到那種自視甚高、剛愎自用而聽不進外人意見的昏君,那麼說完了就趕緊離開,即使君主任命自來召己,不妨先逢迎他,再設法逐步掌握他。

【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
如果自己想要離開君主,就假說自己繼續留在他的身邊會危害他。就像圓環旋轉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幹什麼,這就是保全自我、進退自如的大法則了。

(註: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為臣進退之事理,各執己見,事事抵觸,君主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拒絕對方的詔命,是要設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旋轉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幹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辦法。本文後段主要就是說,如果自己面對的是昏庸的君主,混亂的格局,那就千萬不要進入。其實要看懂格局並不困難,但人性中的一個弱點往往會蒙蔽自己的雙眼。)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內揵篇 - 第四段

《鬼谷子 - 內揵篇 - 第四段》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所以距離遠而親近的情況,是因為能暗中迎合君主的心意,距離近反而疏遠的情況,是因為與君主的意向不合。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

投奔而來者卻得不到重用,是因為決策不得君心。離去的反被詔求,一定是他所預測的事在後來應驗了。

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天天在君主面前卻不被任用的人,一定是建議措施不合君主之意;君主遠遠聽到他的名聲就朝思暮想,欲得其人,一定是謀略相合,期待他前來決斷大事。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所以說,如果找不到雙方的共同之處而制訂謀略,必定會被排斥;不了解對方的實情而實行遊說,必定會被否定。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充分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之後,再去制定謀略。使用這種方法就可以進退自如,隨心所欲了。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所以,聖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掌控萬事萬物。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內揵篇 - 第三段

《鬼谷子 - 內揵篇 - 第三段》

鬼谷子認為,一個經常與當權者接觸的人,一定要謹言慎行,以免出錯。 但這還不夠,你還必須要頭腦靈活。在應付突發事件時,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叫做急躁;二是應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叫做隱瞞;三是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貿然信口開河,叫做閉著眼睛說瞎話。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與君主交談時,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用「不忤旨」的順辭,即順著對方的思路,給予合情合理的詮釋;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採用有變通餘地的言辭以隨機應變。

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
善於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方法的人,必須通曉天下大勢,博古通今,要合乎天理,適應四時變化,神鬼莫測,而又合乎陰陽。這樣才能掌控別人。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策士在觀察國君謀劃事情時,一定要知曉君主的志向和意圖。如果所出的計謀與對方意向不吻合,那是因為你沒摸透對方的意圖。如果計謀與對方的意圖相一致,但總不能達到默契,原因是你沒有走進對方的心裡,君臣的關係表面上看很親熱,實際上二者內心裡卻有很大的距離。如果與國君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就算是聖人也不能夠為其謀劃。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內揵篇 - 第二段

《鬼谷子 - 內揵篇 - 第二段》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也許在告誡人們做人就要像水一樣柔弱,能夠容萬物,任何事情不要與他人一般見識而斤斤計較,這樣才能夠容天下所不能容,做天下所不能為之事,而能成就一番事業。但是我們如果從另外一方面來解釋的話,這句話雖然說表面上看來水和萬物相融不爭也不搶,其實不爭只是一種手段,而目的就是為了爭,而這種手段和心計不是那些想要爭奪的人能夠相比的。從表面上看似不爭,實則大爭,不爭而利萬物是手段,爭則是目的。鬼谷子表述說話攻心之法。話能籠絡人,同時也能刺傷人,而鬼谷子就用這 12 個字來表述:「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這句話中的「隱度」在告誡人們要學會揣摩人們的心思,摸透對方的真實心理,從而在與他交談時才能夠投其所好,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然,「隱度」能否發揮的淋漓盡致和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也有一定的關係,只有情商高的人才能夠將這件事情做的得心應手。其次「循順」,係指依循順勢,鬼谷子就是想告訴人們,要想按照自己的計劃達到預期的目標,就必須懂得順應別人的心理,然後趨吉避凶,同時也要換位思考,只有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才能夠知道他的問題所在,從中將其絆腳石全部推開,這個時候想要達到既定的目的,則有如「桌頂拈柑」一般的容易。

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
想要說服君主時就必須暗中揣度君主的心意,謀劃策略時也必須依循順勢,運籌於帷幄之中,迎合於君意之好。即,“暗揣意圖” 和 “依循順勢”。

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暗中思慮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明確地言明此決策的優劣,以引導策略,駕御而契合於君主欲謀之事。

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
以方術來進言應當選準時機,以合於君主的謀慮。詳細地思考後再來進言,將此 “揵 - 進言” 送往君主應適合當時形勢。

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任何不符合君主意圖的言行,都難以付諸實施。

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
這時就要重新揣摩形勢以切合時宜,從有利於君主實踐的角度來改變策略,使自己的策略與對方的意圖一致。

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
以靈活變通的方式與君主交朋友。這樣做就像用鑰匙打開鎖一樣,極易開啟君主的心鎖。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內揵篇 - 第一段

《鬼谷子 - 內揵篇 - 第一段》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
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有的距離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近卻很疏遠。有的就任卻不被重用,有的離任後反而被徵召請來。有的臣子天天跟在君主眼前卻得不到重用有的臣子被君主遠遠聽到名聲就朝思暮想求賢若渴。(注:禦通御,此處指御用。)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
歸根結底,凡事都有其「交心」的關鍵,此關鍵在於平素本始的交往積累而來的,亦即感情的聯繫往往來源於平時的接觸,有的靠高尚的道德情操來結交,有的依靠志趣相投結交成為朋友,有的則用金錢貨物來結交,有的則以美貌的容顏來結交。

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運用以上方法,迎合君主的心意,臣子就可以做到,想入政就能入政,想出世就能出世;想親近就能親近,想疏遠就能疏遠;想任職就能就任,想罷官就能去職;想得到什麼總能如願,想讓君主思念也能做到。

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就像青蚨母子連心一樣,出入都沒有間隙痕跡,獨來獨往,沒有誰能阻止。 (注一:青蚨,形略似蟬而扁大,體長約 6 公分。水生,性兇猛,能捕食比自己身體更大的小魚。可食用。取其子,母必飛來。母子連心。注二:間或朕,皆指縫隙。)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
所謂「內」,即入內,又通「納」。納者,使進入、繳納、貢獻也。指以言辭分析形勢向君主進言獻策,取得君主的歡心與信任,從而躋身君主寵臣的圈子;所謂「揵」,「舉也。」,就是如何讓君主採納自己列舉的計策。

內揵篇 - 序

《鬼谷子 - 內揵篇 - 序》

揵,與 “楗”(門閂)、“鍵”(鑰匙)是同源詞,是緊密結合的意思。所謂 “內揵”,指內心緊密結合。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內情相得,然後結固而不離。志趣是否相投,感情是否相洽,遊說時機是否恰當,這些都是維持人際關係的重點。遊說他人時,運用內揵法,要注重言辭的使用和增減。捨近而求遠者,勞而無功;欲速則不達,這是古今常理。 《內揵篇》的主旨所在,是為人們提供一些君臣相處之道。為君的明鑑清醒,納言不苟,做臣的進諫及時,進退有序,君臣之間就能和諧相處。君臣關係的親疏好壞,關鍵在於感情是否相合,志趣是否相投,故曰:「內揵,即內結於君,進獻說辭,度情為謀,契合結固而不離之謂也。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反應篇 - 第五段

《鬼谷子 - 反應篇 - 第五段》

鬼谷子為人處世的知己知彼之道: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能夠察言觀色、辨識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但能夠深自內省、認識自己的人則更是高明。能夠戰勝別人可算是有力量的;但能夠戰勝自己才稱得上剛強。古言曰:「人貴自知,各安其命」。一個人的可貴之處是自己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找準自己的位置,放正態度過日子,別肖想不該肖想的,強求那不該自己的。雞蛋說:「我怎麼看眼前的石頭都不順眼,我得把它砸了。」說著,就逕自直衝石頭去了。結果悲劇上演了。螞蟻說:「瞧大象那不可一世的樣子,它是不知道我的厲害,我去把牠打一頓。」說著直奔大象而去,結果悲慘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便是不自知,無法自知,就會高估自己,看低別人;就會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雞蛋」數以千計,這樣的「螞蟻」數不勝數,當悲劇迎面走來時,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閃躲的能力。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
所以想掌握別人先從認清自己開始,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別人。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 】
從知己與知人的關係來說,兩者就如同比目魚一樣。比目魚的兩隻眼睛,長在身體的同一側,可以隨時察知到對方。從形象的角度來看,有光就會有影,知己和知人就像光和影的關係一樣。見到光就會看到影,見到影也就看到了光。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鍼;如舌之取蟠骨。 】
在自知知人的條件下,我可以輕易得從對方的言辭中獲得準確的實情,不會遺漏,如同磁石取鐵針,用舌頭舔取烤熟的骨肉一般容易。

鬼谷子為人處世的微疾方圓之道:
【微:細微;疾:迅速】【圓:圓滑;方:規則】方既是規矩,是導向和目標;圓即是融通,是技巧和方法。 “智圓行方” 被古人當做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為人處世如是,辦企業做事業亦是如此。以言語試探對方,要微妙而隱蔽,不被察覺;捕捉對手:信息要十分迅速,以防誤事。如同由陰轉陽,由陽轉陰,又如由圓變方,由方變圓。它們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未弄清對方實情前,我應以防禦性的圓略對之,化解對方進攻;弄清之後,我應以進攻性的方略對之,以求戰勝對方。無論前後進退或左右移動,都可用此圓方之道來控制。鬼子告訴我們,為人處事要講究分寸和方式。這個「分寸」和「方式」的原則,就是依據方圓之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注意把握圓方轉換的時機,何時內收防禦,以柔克剛,何時果斷進攻,展現權威和力量,一定要有清晰的洞察力。一旦機會出現,絕不可猶豫。如:當別人做錯事時,不要亂發脾氣,因為這是你籠絡人心的好機會,此為圓道。當下屬居功自傲、挑戰權威時,若圓道無用,就不要縱容,因為這是你立威的好時機,此為方道。

其與人也微,其見人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 】
以言語試探對方,要微妙而隱蔽,不被察覺;得對方實情則要準確、迅速。就像陰變陽、陽轉陰,圓變方、方轉圓一樣,應用隨心,變化自如。

【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 】 
形勢未顯時以圓的方法引導他,形貌已顯時就以方的法則對待他。

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前進、後退都有規律,不可逾矩;左右各司其掌,不可越權。),都要用這個標準來處理。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
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去管理別人就不正而失當、就沒有規範而混亂了。做事沒有智謀,就會過分重視情感,忘記了規則、道理了。

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事前的謀劃,要認真確定策略,然後以此來統領眾人,策略不要暴露意圖形貌,讓旁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那樣就可以陰謀陽謀一起用,圓方策略挑著用,有形無形起作用,直達通神的境界。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反應篇 - 第四段

《鬼谷子 - 反應篇 - 第四段》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 】
古代,善於反向分析聽取不同意見而能自我省察的人,就能像鬼神一樣變化莫測地獲取對方實情。

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 】
他不但變化得當,而且能確實掌控別人。

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雖然能誘導對方說話,但如果不能詳盡審察對方的言辭,那麼得情就不明了;得到的情況不明了,就不能確定掌控對方的謀略了。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
變化使用象比之詞,對方必定說出反應之詞,認真聆聽對方言辭以獲知實情。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想要對方說話,自己先沉默不語;想要對方敞開來說,就先自己收斂;想要提高自己,就先低調處世,
想要獲取,就先學會付出。

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
想要了解對方真實想法,就要善於運用類比,以便把握對方言辭。

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相同的聲音,可以彼此呼應。 (大家能夠雙贏,都有好處,自然就齊心協力。) 合乎實際的道理,就會有共同的結果。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在談話中可以用這件事作為依據,也可以用那件事作為依據。可以用來侍奉君主,也可以用來管理下屬。

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
這就需要分辨真偽,瞭解異同。以此分辨對手的真實情況,或者識破其詭詐之術。

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對方的言行(指議論或沉默),舉止(指口氣、肢體動作或神色) 或許不一致而有所出入,由此言行舉止之不合,來了解對方的情緒狀態,是喜是怒?還是其它?在多次嘗試之後就能了解了對方喜怒的規律。這些方法都是探測別人的「既定」準則,是考察別人的依據。(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 係指這些評判的標準必然是根據自己的閱歷和謀劃事先定好的。做任何事情,沒有縝密的計劃和周全的安排,只靠一時激情是很難成功的。做事越周密越好。智者做事總是精於謀劃,暗中行事,策略從不暴露,意圖亦不為人所不知。)

以反求覆,觀其所託。
用反覆探求的方法得到對方的反應,以便洞察其性情所依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雌雄。
所以,聽言之道的要旨,在於先使自己保持平靜。自己平靜了,然後才能通過對方言辭,考察對方情況,進而評論萬物分別雄雌。

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雖然不是同一事物,但可以根據細微的徵兆探索出其類別、特徵和趨勢。

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
考察對方就要深入其心,估量其能力,猜測其意圖。

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像對應的兵符一樣沒有差錯,像騰蛇占卜禍福一樣準確,像后羿張弓一樣射之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