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行政學大意(451-500)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行政學大意選單

行政學大意(10)
No. 451
傳統行政倫理將行政人員視為執行政策的工具,此種倫理觀謂之為:
(A) 政策倫理。
(B) 中立倫理。
(C) 結構倫理。
(D) 施政倫理。
答:(B)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行政倫理的性質與可能、中立倫理、結構倫理。
湯普森 (D.F.Thompson) 1985年在《公共行政評論》發表 (行政倫理的性質與可能) 一文探討行政倫理的意涵。他認為行政倫理要成為可能,須要嚴斥下列這兩種觀點 (亦即這兩種觀點造成實踐行政倫理的困境)
中立倫理
理想的行政人員僅係達成組織目標的完全可信賴的執行工具。
行政人員可以在決策尚未做成前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必須忠實履行主管所做成的最後決策。
結構倫理:為政策負起道德判斷之責的主體應是行政機關或政府整體。
結論傳統行政倫理將行政人員視為執行政策的工具,此種倫理觀謂之為中立倫理。故(B)

No. 452
下列那一項為行政中立倫理之基本意涵?
(A) 行政人員與其主管的價值信念不同時唯有舉發之權。
(B) 行政人員可以在決策尚未做成前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必須忠實履行主管所做成的最後決策。
(C) 行政人員有權將自己個人的目標置入政策之中。
(D) 行政人員並非達成組織目標的執行工具。
答:(B)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行政倫理的性質與可能、中立倫理。
中立倫理
理想的行政人員僅係達成組織目標的完全可信賴的執行工具。
行政人員可以在決策尚未做成前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必須忠實履行主管所做成的最後決策。故(B)

No. 453
下列何者為結構倫理的基本意涵?
(A) 行政機關及其人員都不需要為政策負起道德判斷之責。
(B) 為政策負起道德判斷之責的主體應是行政機關。
(C) 為政策負起道德判斷之責的主體應是行政人員。
(D) 為政策負起道德判斷之責的主體應是第三部門。
答:(B)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行政倫理的性質與可能、結構倫理。
結構倫理為政策負起道德判斷之責的主體應是行政機關或政府整體。故(B)

No. 454
依照行政學者湯普生 (D. F. Thompson) 觀點,行政人員的本分僅在執行上司命令與機關政策,而不從事獨立的道德判斷,他稱之為:
(A) 中立倫理。
(B) 客觀倫理。
(C) 社會倫理。
(D) 認知倫理。
答:(A)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行政倫理的性質與可能、中立倫理。
所謂中立倫理,指行政人員僅係執行政策的工具,他乃在執行上司的命令和所服務的機關和政府的政策。因此,行政人員的本分僅在執行上司命令與機關政策,而不從事獨立的道德判斷。故(A)
抑有進者,中立倫理假定當一個人接受某一職務之後,他應事先瞭解該職務之職責所在和組織規範等,萬一有所改變,就應離職求去。

No. 455
美國聯邦政府之Affirmative Action,其意係指:
(A) 正面教示方案。
(B) 公益促進方案。
(C) 弱勢表揚計畫。
(D) 弱勢優先措施。
答:(D)
主題與關鍵字Affirmative Action、弱勢優先措施。
Affirmative Action:扶持行動,弱勢優先措施,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與騷擾。故(D)
美國為促進平等就業的組織與保障少數族群與弱勢團體有進入政府任職的機會,於1978年的文官改革法即宣示文官制度應具「社會代表性」。同時藉由「權益平等促進活動」(Affirmative Action,又稱弱勢優先措施),以達成政治的回應性與社會衡平性。

No. 456
克拉瑪 (Kramer) 指出非營利組織扮演的功能,下列何者錯誤?
(A) 先驅者。
(B) 改革或倡導者。
(C) 價值守護者。
(D) 追求私人利益者。
答:(D)
主題與關鍵字:組織動態、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功能。
根據學者克拉瑪 (Kramer) 的見解,非營利組織在現代國家的角色與功能:
(1) 開拓與創新的角色功能 (先驅者)
(2) 改革與倡導的功能 (改革或倡導者)
(3) 價值維護的角色功能 (價值守護者)
(4) 服務提供的角色功能。
結論追求私人利益者並非克拉瑪所稱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功能。故(D)為非

No. 457
美國的官僚制度具備哪項特質?
(A) 工團主義。
(B) 貴族化。
(C) 集權化。
(D) 政治化。
答:(D)
主題與關鍵字:人事行政、美國的官僚制度。
美國官僚制度之特色:民主化、分權化、政治化、專業化。故(D)

No. 458
休茲 (Owen E. Hughes) 認為四個促成新公共管理興起的原因中,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
(A) 對公部門的挑戰。
(B)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C) 法律理論思潮的變遷。
(D) 私部門的變化。
答:(C)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休茲 (Owen E. Hughes)、新公共管理興起的原因。
休斯 (Owen E.Hughes) 認為四個促成新公共管理興起的原因有
1. 對公部門的挑戰:政府部門功能不彰,統治正當性遽降。
2. 經濟理論思潮的變遷:新古典經濟學崛起,理論指引改革行動。新公共管理運動的主要哲學基礎,即來自新古典經濟學的幾個相關理論,包括公共選擇理論、代理人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這幾個理論自1970年代後即逐漸深刻地影響英國、紐西蘭和澳洲等國家的政府再造。
3. 私部門的變化:企業部門變革成功,刺激公部門跟進。
4.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技術環境急速變遷,衝擊政府之運作方式。
結論休茲認為四個促成新公共管理興起的原因中,法律理論思潮的變遷不包括在內。故(C)為非

No. 459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訓練由下列哪一個機關負責辦理之?
(A)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B) 銓敘部。
(C)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D) 考選部。
答:(C)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中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訓練辦法、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訓練辦法第4
本訓練由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所屬國家文官學院辦理,或委託各機關 () 學校辦理。故(C)

No. 460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是屬於下列那一種類型的行政組織?
(A) 首長制。
(B) 混合制。
(C) 機能制。
(D) 委員制。
答:(D)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公平交易委員會特色為行政司法混合性質,類似美國行政部門之獨立性「管制委員會」,強調集思廣益的裁決功能,故應以「委員制」組織加以設計。故(D)

No. 461
古立克 (L. Gulick) 創造出一個“POSDCORB”的字來說明行政,試問,從行政學發展歷程而言,其論點係屬何種觀點?
(A) 政治的觀點。
(B) 管理的觀點。
(C) 法律的觀點。
(D) 公共性的觀點。
答:(B)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的意義、行政的管理觀點。
行政的管理觀點:將效率及成本的觀念引進政府,以提高政府的績效,達成組織的目標。其代表學者如:
懷特 (White) 主張: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
費堯 (Fayol) 主張:管理的內涵包括計畫、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
古立克 (Gulick) 主張:以POSDCORB七個字代表管理的七個主要功能。
POSDCORB:計劃 (Planning);組織 (Organizing);人事 (Staffing);指揮 (Directing);協調 (COordinating);報告 (Reporting);預算 (Budgeting)。
結論古立克 (L. Gulick) 提出「POSDCORB」,係屬管理的觀點。故(B)

No. 462
根據歐斯朋 (D. Osborne) 和蓋伯勒 (T. Gaebler) 合著的《新政府運動》一書中,其所強調企業型政府的特徵,下列何者為非?
(A) 顧客導向的政府。
(B) 市場導向的政府。
(C) 過程導向的政府。
(D) 任務導向的政府。
答:(C)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組織再造、政府再造的原則。
歐斯朋和蓋伯勒強調企業型政府應是
任務導向政府:政府應以目標和任務為導向,而非以法規命令作為驅動力。
結果導向政府重視結果勝於過程。故(C)為非
顧客導向政府:將人民視為顧客,滿足其消費選擇權。
企業導向政府:除節流外,更重視開源。
市場導向政府:以市場機制而非公共權威做為解決公共問題之途徑。

No. 463
某人之所以能夠影響他人,乃因他具有別人所不及之專業知識和學術技能等,這種領導的基礎是指下列何種權力?
(A) 獎賞權力。
(B) 合法權力。
(C) 專家權力。
(D) 資訊權力。
答:(C)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行政領導、領導的基礎 權力。
領導的基礎:來自權力。包括:獎賞權力、強制權力、合法權力、參照權力、專家權力、資訊權力、關聯權力。
獎賞權力:指領導者在組織中擁有足以影響部屬記功、嘉獎、升遷或其他形式酬賞等資源的權力。
合法權力:指某些人具有合法領導他人的權力。領導者據此發佈命令或規定指導部屬工作,且部屬必須服從。
專家權力具有別人所不及之專業知識和學術技能等。故(B)
資訊權力:領導者因擁有別人認為有價值的資訊因而擁有權力。

No. 464
有關「反熵作用」的描述,下列何者有誤?
(A) 源自熱力學的概念。
(B) 屬於行政學的系統理論。
(C) 強調組織新陳代謝的功能。
(D) 封閉系統比開放系統更能產生反熵作用。
答:(D)
主題與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理論、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開放系統理論的特性、反熵作用。
《行政學》裡有一個與「熵」相對的概念叫做「反熵作用」。源自熱力學的概念。故(A)
是熱力學中被視為一個系統脫離有序的狀態成某種失序或混亂的狀態。
是一種「消耗」;反熵是一種「補充」。《行政學》的「反熵作用」強調組織新陳代謝的功能。故(C)
《行政學》的「反熵作用」,屬於行政學的系統理論。故(B)
封閉系統因為和環境隔絕,自身的能源一定有消耗殆盡的時候;開放系統相反,因能與環境「相通有無」故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因此,開放系統比封閉系統更能產生反熵作用。故(D)有誤

No. 465
強調「人們皆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讚和誇獎」,指的是下列那一種人類基本需求?
(A) 安全的需要。
(B) 尊榮的需要。
(C) 生理的需要。
(D) 自我實現的需要。
答:(B)
主題與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需求層次論。
馬師婁需求層次論的五種循序需求
生理需求:飢餓、口渴、溫暖、性等基本需求。
安全需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與心理上的恐懼,身體、感情的安全、安定與受保護感。
社會需求 (愛的需求):被愛和有歸屬感,是人際互動、感情、陪伴和友情等需求。
尊榮需求 (自尊需求):被認知 - 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讚和誇獎,追求自我的價值感、社會地位及成就感。
自我實現需求:最高的需求層次,指個人有追求成長的需求,將其潛能完全發揮,且人格的各部份協調一致。
結論強調「人們皆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讚和誇獎」,指的是尊榮的需要。故(B)

No. 466
下列關於泰勒科學管理原理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B) 為取得工人的配合,應採由工人自己選擇工作及自己訓練自己的方式。
(C)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
(D)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答:(B)
主題與關鍵字:傳統理論時期的行政學、泰勒、科學管理原理。
1911泰勒《科學管理原理》問世在書中他提出四項方法
第一,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故(C)
第二,應以科學方法挑選工人並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以代替以往由工人任意挑選自己的工作,及自己訓練自己的方式。故(B)錯誤
第三,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故(D)
第四,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管理人員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攬下來;而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職責都推到了工人們身上。故(A)

No. 467
與私部門相比較,下列關於公部門特性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 目標多元又低度相容。
(B) 法令限制較多。
(C) 受到公共監督較多。
(D) 績效較易於衡量。
答:(D)
主題與關鍵字:公共行政、公部門特性。
公部門與私部門相比較其較為明顯的特色有五項
法令限制較多公部門經常是「法有明文規定才可以做」與私部門的「法無禁止就可以做」完全不同。
目標多元又低度相容私部門所追求的各種目標,以效率為首。公部門追求的目標,除效率外,還有其他與之平行的目標,例如:公道、公平與正義等。
受到公共監督較多:政府機關經常遭受外部環境各方的關注、批評、壓力、反對、抗爭,機關的運作要開放讓外界知悉的要求甚囂塵上,此即所謂的金魚缸效應。
績效很難衡量:政府機關的運作績效很難衡量,其原因如下:(1) 以服務或管制為主,每一機關幾乎是有關職能之公共產出的唯一供給者,無市場機能。(2) 經費來源是向國庫爭取最大預算分配的議價行為,較無成本觀念。(3) 多數提供的服務不向民眾或使用者收費,就算收費,並非按成本計價,其實成本也難計算。故(D)錯誤
公部門的獨占性質 (公權力) 與私部門的競爭市場不同

No. 468
下列何者並非「理想型」科層組織的特徵?
(A) 功績管理。
(B) 對人不對事。
(C) 層級節制。
(D) 專業分工。
答:(B)
主題與關鍵字韋伯 (Max Weber)、理想型科層組織的特徵。
按照韋伯的說法組織是否為理想型科層組織,可由下列特徵來加以觀察
1. 各有固定與正式職掌而一切依法辦事。
2. 組織型態是一種層級節制的組織體系。
3. 強調專業分工與技術訓練。
4. 人員間之關係應不對。故(B)為非
5. 依工作能力與年資來決定任用與升遷 (功績管理)
6. 工作程序的制度化與系統化。

No. 469
羅聖朋 (D. H. Rosenbloom)所提出的公共行政的分析途徑,並不包含下列何種觀點?
(A) 管理。
(B) 政治。
(C) 社會。
(D) 法律。
答:(C)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的界說分析、羅聖朋的公共行政界定。
羅聖朋以【政治】、【管理】、【法律】的途徑來界定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的政治界說:公共行政是政府的作為;公共行政涉及直接和間接向民眾提供服務;公共行政為公共政策制定循環的一個階段;公共行政是在執行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係指集體力量去完成個人無法單獨為之的事情。
公共行政的管理界說:公共行政是涉及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公共行政是一種管理專業;公共行政是官樣文章的米老鼠;公共行政是藝術而非科學,反之亦然。
公共行政的法律界說:公共行政是法律的運作;公共行政是管制;公共行政是國王的恩典;公共行政是盜竊行為。
結論羅聖朋所提出的公共行政的分析途徑,並不包含社會觀點。故(C)為非

No. 470
「要求工作人員以科學方法代替『摸索法』或『嘗試錯誤法』,並建構最佳組織型態提高工作效率」,上述較為接近那一學派的論述?
(A) 漸進主義學派。
(B) 動態平衡學派。
(C) 人群關係學派。
(D) 科學管理學派。
答:(D)
主題與關鍵字:傳統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科學管理學派、動作與時間的研究。
科學管理學派的研究觀點在透過「動作與時間的研究」,要求工作人員以科學方法代替「摸索法」及「錯誤嘗試法」,並建構最佳的組織型態,以促使組織有效運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產量。故(D)

No. 471
依據雷格斯 (F. W. Riggs) 的觀點,低度開發的國家,並無顯著的專業化與分工的表現,係屬何種模式?
(A) 鎔合模式。
(B) 繞射模式。
(C) 稜柱模式。
(D) 中間模式。
答:(A)
主題與關鍵字:比較行政、比較行政的研究方法、雷格斯、行政生態學、鎔合的 - 稜柱的 - 繞射的模型。
比較行政:比較行政是以各種的方法來研究各國政府的行政方式、行政現象,及行政環境與背景一種學問。
比較行政的研究方法
在建立模式方面,雷格斯於「行政生態學」一書中,建立了一套能夠解釋各種類型社會的行政模式,即其有名的「鎔合的 - 稜柱的 - 繞射的模型」,此一模型既可適用於現代工業社會及傳統社會,更可適用於開發中的社會或國家。
結論
低度開發的國家,並無顯著的專業化與分工的表現,係屬鎔合模式。故(A)
開發中國家,雖有專業分工,但不如先進國家那麼顯著和充分,係屬稜柱模式。
高度開發國家,行政組織和行政功能有非常細密的分工,係屬繞射模式。

No. 472
下列那一個有關組織病象的定律,強調細微或不起眼的地方,常是問題的根源,因此管理必須要防微杜漸?
(A) 白京生定律。
(B) 寡頭鐵律。
(C) 邁爾斯定律。
(D) 墨菲定律。
答:(D)
主題與關鍵字:組織動態、組織的病象與診治、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它的具體內容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指的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假設它不會發生。
墨菲定律是指「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均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引申為「所有的程序都有缺陷」,或「若缺陷有很多個可能性,則它必然會朝往令情況最壞的方向發展」。
結論墨菲定律告誡我們:不能忽視機率小的危險事件,經常是細微或不起眼的地方,常是問題的根源,因此管理必須要防微杜漸。故(D)

No. 473
下列關於組織結構分化的敘述,何者正確?
(A) 規模較小的組織中無分工現象。
(B) 當組織越趨複雜時,分工的程度越明顯。
(C) 平行的分化,建立了組織的層級節制體系。
(D) 平行分化是依各人工作的寬廣度而產生,越高的職位就具有越大的寬廣度。
答:(B)
主題與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結構的平行分化 (分部化)
平行分化 (分部化) 最簡單的涵義就是分工。
結論
規模較小的組織,仍須依工作性質有其基本的分工,以求權責分明,只是分工的程度可能比較簡單。故(A)
當組織越趨複雜時,分工的程度越明顯(B)正確
垂直的分化,建立了組織的層級節制體系。故(C)
平行分化是依工作性質、目的、過程、服務對象、地點而分工(D)

No. 474
下列有關我國行政組織體系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總統、副總統由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產生。
(B)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大法官任期6年,得連任。
(C) 立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任命之。
(D) 行政院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
答:(D)
主題與關鍵字:組織概論、我國行政組織體系
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第一項前段: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之。故(A)
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第二項部分條文:司法院大法官任期八年並不得連任。故(B)
立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一項:立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故(C)
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一項前段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之(D)正確

No. 475
歐斯朋 (D. Osborne) 與蓋伯勒 (T. Gaebler) 提出新政府運動口號,倡議以企業型政府的觀念來引導政府再造的方向,並提出政府再造的十項原則。試問,下列何者非政府再造的原則?
(A) 政府應扮演服務,而非領航角色。
(B) 鼓勵公民參與,並由民眾來監督政府施政。
(C) 創造公共服務的市場競爭。
(D) 分權化的政府運作。
答:(A)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組織再造、政府再造的原則。
歐斯本與蓋伯勒的「政府再造」十大原則
1. 政府應扮演領航的角色,勿扮演操槳的角色。故(A)為非
2. 鼓勵公民參與,並由民眾來監督政府施政
3. 創造公共服務的市場競爭
4. 政府機關應以目標和任務為導向。
5. 以實際的績效為工作重點。
6. 顧客導向的服務。
7. 強調如何開源,而非一味的節流。
8. 事先的預防重於事後的補救。
9. 分權化的政府運作
10. 深信市場的機能優於官僚的機制。

No. 476
依據組織設計的原理,控制幅度的大小與組織層級的數目多寡,通常形成下述何種關係?
(A) 反比關係。
(B) 沒有關係。
(C) 正比關係。
(D) 視情況而定。
答:(A)
主題與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結構的垂直分化(層級化)、垂直分化(層級化)
控制幅度:一位行政主管所能直接指揮監督部屬的數目。
結論控制幅度愈大,所需組織層級的數目愈小,反之;控制幅度愈小,所需組織層級的數目愈大。因此,控制幅度的大小與組織層級的數目多寡,通常形成反比關係。故(A)

No. 477
學者莫頓 (R. Merton) 使用什麼概念來批判韋伯的官僚體制對於法規的過度重視?
(A) 無差異地帶。
(B) 目標錯置。
(C) 依法行政。
(D) 鐵的牢籠。
答:(B)
主題與關鍵字:理想型官僚體制、目標錯置。
目標錯置: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莫頓Robert Merton提出的觀念,用來批判韋伯的官僚體制對於法規的過度重視。目標錯置亦即把手段當成目標的一種行為,以行政機關為例,行政機關的目的是服務民眾,遵守法令規章則是服務的一種手段,但往往公務員卻把手段當成目的本身,所以面對民眾的申請,一句「法令規定不可以」或者以「法令沒有規定」就退回民眾的申請,一昧的遵守法令規章的規定,只要不違法就好,而不管有沒有達成為民服務的目標,這就是目標錯置。故(B)

No. 478
下列何者不屬於「系統」之特性?
(A) 具有兩個以上相關聯的次級系統。
(B) 具有系統界限。
(C) 層級相連。
(D) 可由自身供給所需能源。
答:(D)
主題與關鍵字:整合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系統理論。
系統:泛指由一群有關連的個體組成,根據預先編排好的規則工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
KastRosenzweig歸納系統的12項特性
1具有兩個以上相關聯的次級系統2、整體觀;3、開放性;4、投入、轉換、產出過程;5具有系統界限6、能源不絕 (反熵作用)7、動態平衡;8、回饋;9層級相連10、分工合作;11、多元目標;12、殊途同歸。
結論系統並非由自身供給所需能源,而是在開放系統下能與環境「相通有無」故能生生不息。故(D)為非

No. 479
下列關於公務人員權利的敘述,那一項是不正確的?
(A) 受保險的權利。
(B) 受俸給的權利。
(C) 受照護的權利。
(D) 受獎勵的權利。
答:(C)
主題與關鍵字: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權利。
結論受照護的權利一般係指「病人」的權利。例如:受照護的權利係屬精神病患的基本人權。故(C)不正確

No. 480
下列何者是人事制度職位分類的主要優點?
(A) 職務結構富彈性,適應力強。
(B) 文官感覺工作較具安全感。
(C) 人員晉升幅度較大。
(D) 為事擇人,專業專才。
答:(D)
主題與關鍵字:人事行政、人事制度、品位分類制度及職位分類制度。
結論:選項(ABC)皆屬品位分類制度的主要優點;僅為事擇人,專業專才屬職位分類的主要優點。故(D)

No. 481
下列有關「品位分類制度」之敘述,何者錯誤?
(A) 以人為中心而設計的結構。
(B) 結構富於彈性,適應力強。
(C) 以名分鼓勵公務人員。
(D) 官與職是合一的。
答:(D)
主題與關鍵字:人事行政、人事制度、品位分類制度及職位分類制度。
職位分類與品位分類的比較
我國人事制度現有兩大系統,一為職位分類;一為簡、薦、委等級的品位分類,兩者之間有下列的區別:
() 品位分類是以人為中心而設計的結構,職位分類則是以事為中心,前者是按個人資格地位的高低為分類,如委任、薦任、簡任,以品位高低來定待遇;而後者是按工作的多少與貢獻來定待遇,工作多而重者,技術高而精者,待遇就高。
() 品位分類是以名分鼓勵公務人員,而職位分類是以利來鼓勵人;兩者激勵的手段雖不同,但皆能對人員產生鼓勵的作用。
() 品位分類結構富於彈性,適應力強,職位分類則需要經過多次的考試。
() 品位分類制度官與是合一的,職位分類制度官與職是合一的。故(D)錯誤
() 品位分類較適合於一般性的工作,職位分類較適合於技術性的工作。

No. 482
在討論財貨類型時,對於兼具集體消耗性與無排他性的財貨或服務,一般稱為那一種財貨?
(A) 私有財。
(B) 公共財。
(C) 企業財。
(D) 個別財。
答:(B)
主題與關鍵字:公共財。
公共財:一種財貨兼具集體消耗性與無排他性等特性,而為政府部門所提供者稱為公共財;例如國防、警政、司法、馬路、公園等。故(B)

No. 483
政府各種財政收入來源中,何者的稅基最為廣泛?
(A) 所得稅。
(B) 不動產稅。
(C) 營業稅。
(D) 行政規費。
答:(C)
主題與關鍵字:財務行政、稅基、營業稅。
課稅基礎
課稅基礎又稱稅基,指建立某種稅或一種稅制的經濟基礎或依據。
課稅基礎不同於課稅對象,如商品課稅的課稅對象是商品,但其稅基則是廠家的銷售收入或消費的貨幣支出;
課稅基礎也不同於稅源,稅源總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但稅基卻可能是支出。
結論:所得稅的課稅基礎為所得額,營業稅的課稅基礎為營業額。一般而言,可稅營業額一定大於可稅所得額。因此,營業稅的稅基最為廣泛。故(C)

No. 484
下列何者不屬於我國公務人員保險現金給付項目之一?
(A) 殘廢。
(B) 養老。
(C) 死亡。
(D) 眷屬傷殘。
答:(D)
主題與關鍵字: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保險。
公教人員保險法第3:本保險包括殘廢養老死亡、眷屬喪葬及育嬰留職停薪五項。
結論眷屬傷殘不屬於我國公務人員保險現金給付項目之一。故(D)為非

No. 485
下列何者不屬於公務人員考績法之懲處種類?
(A) 申誡。
(B) 記過。
(C) 記大過。
(D) 停職。
答:(D)
主題與關鍵字: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考績、考績獎懲。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第一項:各機關辦理公務人員平時考核及專案考績,分別依左列規定:
一、平時考核:獎勵分嘉獎、記功、記大功;懲處分申誡、記過、記大過。於年終考績時,併計成績增減總分。平時考核獎懲得互相抵銷,無獎懲抵銷而累積達二大過者,年終考績應列丁等。
二、專案考績,於有重大功過時行之;其獎懲依左列規定:
() 一次記二大功者,晉本俸一級,並給與一個月俸給總額之獎金;已達所敘職等本俸最高俸級或已敘年功俸級者,晉年功俸一級,並給與一個月俸給總額之獎金;已敘至年功俸最高俸級者,給與二個月俸給總額之獎金。但在同一年度內再因一次記二大功辦理專案考績者,不再晉敘俸級,改給二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 一次記二大過者,免職。
結論停職不屬於公務人員考績法之懲處種類。故(D)為非

No. 486
政策評估的目的,一般可分為積極的與消極的兩類目的,請問下列何者為政策評估的積極目的之一?
(A) 作為規避責任。
(B) 作為進行公眾關係。
(C) 作為符合經費補助的要求。
(D) 作為分配各競爭政策所需資源的根據。
答:(D)
主題與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評估、政策評估的目的。
政策評估:是指政策評估人員利用科學方法與技術,有系統的蒐集相關資訊,評估政策方案之內容、規劃與執行過程及執行結果的一系列活動。其目的在提供選擇、修正、持續或終止政策方案所需的資訊。
政策評估的消極目的,事實上也就是動機不純正的目的,意圖藉由政策評估作為下述各目的之藉口:1. 為規避責任2. 為進行公眾關係3. 為符合經費補助要求4. 為偽證、掩飾與攻擊的需要。5. 為延遲作成決定。
政策評估的積極目的,主要是為了達成下述目標:
一、作為比較各替選方案之優先順序的依據。
二、作為改善政策實施程序的參考。
三、作為增刪特殊政策執行策略和技術的參考。
四、作為繼續或停止政策實施的參考。
五、作為其他地方推動類似政策的參考。
六、作為分配各競爭政策所需資源的根據
七、作為接受或拒絕政策所涉及途徑或理論的基礎。
結論(ABC)皆為消極目的;僅作為分配各競爭政策所需資源的根據為政策評估的積極目的之一。故(D)

No. 487
政策規劃的主要工作是設計、評估比較以及下列何者?
(A) 推薦政策替選方案。
(B) 監督政策執行。
(C) 籌備政策行銷。
(D) 推動政策合法化。
答:(A)
主題與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規劃、政策規劃的步驟。
政策規劃的步驟
設計:為解決政策問題,採取科學方法,設計一套目標、變革、理性、選擇、集體取向之各種行動方案。
評估比較:對各替代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研究,藉以保留或放棄該替選方案。
推薦政策替選方案評估比較各替代方案後,可選擇若干較優先的方案,提請決策者作正式選擇。
結論政策規劃的主要工作是設計、評估比較以及推薦政策替選方案。故(A)

No. 488
下列何者不是政策問題的重要特性之一?
(A) 人為性 (artificiality)。
(B) 動態性 (dynamics)。
(C) 客觀性 (objectivity)。
(D) 相依性 (interdependence)。
答:(C)
主題與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問題、政策問題的特性。
政策問題
政策問題是指不特定多數人覺得其期望價值、目標或情況,與實際獲得的價值、目標或情況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因此透過各種方式,將其縮短差距的要求公諸大眾,爭取同情,引起政府機關注意並接納,並謀求解決的一種情境。
政策問題的意義是指一種無法實現的需求、價值或機會,也許可以透過公共行動加以改善。
基此,政策問題具有下列特性
相依性 (interdependence:問題與問題間形成一個互賴系統,必須以「整體研究途徑」加以解決,而非以「單一分析途徑」加以解決;例如:青少年飆車問題;高速公路塞車問題。
主觀性 (subjectivity):政策問題是人類對環境採取行動的思考產物,它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而是人類以概念詮釋問題情境的感覺產物;它是一種心靈的人為產物,我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問題情境,而非問題本身。問題都是民眾主觀感受的結果,因此必須「感同深受」。「問題情境」,須以「設身處地理解法」加以診斷。例如:例如:當前的經濟景氣問題。
人為性 (artificiality:政策問題是人類主觀判斷的產物,它不能脫離那些試圖界定該問題的利害關係團體或個人;因此政策問題是基於社會需要而建構、維持與改變的,並不是突然出現或經過自然演化而來。例如:老人福利政策。
動態性 (dynamics:政策問題與解決方案之間是動態關係,並非固定不變的;當我們設計一項解決方案時,必須審視問題的本質有沒有發生變化?若有,就必須重新建構問題,研擬方案;否則,一夕之間,問題癥結改變了,當然解決方案也要跟著變化。例如,目前大家都深信「教授治校」是解決當前大學校園問題的重要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卻非如此。
結論客觀性 (objectivity不是政策問題的重要特性之一;主觀性 (subjectivity) 才是。故(C)為非

No. 489
有關全然理性決策模型之敘述,下列何者為非?
(A) 以效率或成本效益為抉擇之準則。
(B) 決策者對問題具備完備的知識和資料。
(C) 決策者選擇滿意的解決辦法。
(D) 決策者有決心和能力全面實現辦法。
答:(C)
主題與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規劃、政策方案決策途徑、全然理性決策模型。
全然理性的、最佳的決策模型
以效率或成本效益為抉擇之準則
這些決策模型須具備的條件
() 決策者對問題具有完備的知識和資料
() 決策者能夠求得最佳的解決辦法能力對最佳辦法予以全部實施。(C)為非
() 決策者有決心和有能力對最佳辦法予以全部實施

No. 490
為解決高失業問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提出「立即上工計畫」,其係屬何種型態之行政計畫?
(A) 即時計畫。
(B) 年度計畫。
(C) 中程計畫。
(D) 長程計畫。
答:(A)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行政計畫、行政計畫的種類。
行政計畫之定義
行政程序法第163:本法所稱行政計畫,係指行政機關為將來一定期限內達成特定之目的或實現一定之構想,事前就達成該目的或實現該構想有關之方法、步驟或措施等所為之設計與規劃。
行政計畫的種類依時間幅度分為
即時計畫:即對某項工作或問題應立即作處理的計畫,其訂定計畫與採取行動的時間均極倉促。
年度計畫:即以一年為期所進行的計畫,其計畫內容必須在一年內完成。
短程計畫:即三年以內應該完成的計畫,常因業務需要變更,設備或投資改變,組織調整而訂定。
中程計畫:即三年以上六年以內應該完成的計畫,常屬於高階層瞻望未來業務需要與社會經濟變遷而訂定之。
長程計畫:指七年以上的計畫,多屬於原則性與分析性的計畫,重點置於目標與策略的選擇,以做為中短程計畫的依據。此類長程計畫應具有高度彈性,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需要。
結論「立即上工計畫」,其係屬即時計畫之行政計畫。故(A)

No. 491
下列何者並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互動關係,所形成不同的府際關係類型?
(A) 邦聯制。
(B) 單一制。
(C) 聯邦制。
(D) 財團制。
答:(D)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府際關係、府際關係的類型。
府際關係:不同政府層級間之互動關係。
府際關係的類型
單一制 (中央集權):權力完全掌握在中央,地方只能被動接受。以法國為代表。
邦聯制:邦聯制是由許多自主的分子國組成,邦聯是依條約而非憲法組成。如:歐洲聯盟。
聯邦制:聯邦制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分配權力,雙方各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如:美國、加拿大、澳洲。
結論財團制並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互動關係,所形成不同的府際關係類型。故(D)為非

No. 492
較為科學的蒐求民意方式,是指:
(A) 舉辦公聽會。
(B) 彙整分析候選人的政見。
(C) 舉行座談會。
(D) 辦理民意調查。
答:(D)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民眾需求與支持、民意、探求民意的方法、民意調查。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民意調查作業要點修正規定第二點
本要點所稱民意調查,指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瞭解相關人員對政府施政之意見,以作為政策研擬、評估及提升服務品質與機關內部管理等之參考。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民意調查作業要點修正規定第四點
民意調查應依下列程序辦理:
() 確立調查目的。
() 調查設計(包括確定調查地區、對象、樣本數、抽樣設計及調查方法)。
() 問卷設計及試測。
() 調查執行。
() 資料整理。
() 統計分析。
() 撰寫報告。
結論:依上開之規定,可知:較為科學的蒐求民意方式,是指辦理民意調查。故(D)

No. 493
有關非營利組織的基本概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非營利組織具有公共服務的使命。
(B) 捐助者享有減稅的優惠待遇。
(C) 執行政府或營利組織所不願或無法完成之事務。
(D) 可以從事盈餘分配。
答:(D)
主題與關鍵字:組織動態、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
當政府與市場無法滿足公民需求時,一群具有共同理念的公民,自動自發組成團體,期許促使社會問題的改善與解決,此類團體機構稱之為「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的適時出現,運用其較佳的服務彈性,以及組織財源上的自主性,使其儼然成為政府之外的另一項提供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來源,適時填補了政府績效與民眾期待之落差,有人稱之為「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第三部門係相對於第一部門 (政府公部門) 與第二部門 (企業私部門) 而言。
結論
非營利組織具有公共服務的使命:現今福利國家時代的公共行政特質,就是公共服務,而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無私、無我的提供公共服務。故(A)
捐助者享有減稅的優惠待遇:美國學者Thomas Wolf認為非營利組織是指那些合法組成的非政府組織,在國家法制下,組成慈善或非營利的法人團體,以公共服務和非營利為目的,且根據相關的法律享受免稅條件。故(B)
執行政府或營利組織所不願或無法完成之事務:有些領域,例如:宗教,政府能介入之處不多。這些宗教性的非營利組織能提供人們心靈的歸屬,強化社會道德的價值,並有穩定社會的功能,而這是政府所不能做到的。
不可以從事盈餘分配:非營利組織是一種組織,該種組織禁止將盈餘或利潤分配給任何監督與經營組織的人,如該組織的成員、董事會與理事等。故(D)錯誤

No. 494
巴納德 (C. I. Barnard) 提出動態管理理論,下列何者非其主要論點?
(A) 主管的功能在於設定組織目標、溝通,及取得員工的努力。
(B) 貢獻與滿足的平衡。
(C) 權威的接受論。
(D) 有限理性。
答:(D)
主題與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動態平衡理論、巴納德。
巴納德動態管理理論 (動態平衡理論)
互動體系論:巴納德認為組織不是單純以「人」為內容者,而是「人群間互動的關係」所組成的系統。此一系統是由人們的:(1) 共同的目標。(2) 貢獻心力的意願。(3) 相互溝通的能力等三項因素所結合起來的。
非正式組織:巴納德特別重視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因為他認為正式組織是「有意識的協調行動的體系」,即「層級節制的體系」。但是非正式組織則是無意識、是不定型的。非正式組織能為正式組織擔任三項積極的功能,使正式組織更穩固與健全。
貢獻與滿足的平衡:巴納德認為人之所以願意為組織貢獻所能,乃是因為該組織能給他各種滿足(包括:物質及精神方面)。故貢獻與滿足是相對的。
權威的接受論在一般人觀念中,組織中上級對下級所發出的命令通常被認為是具有「權威」,但巴納德卻認為權威不在發令者,而是在受命者,即視受命者接受同意的程度大小而定,這種接受程度的大小又依下列四個條件而有所不同,亦即完全接受命令必須:(1) 受命者已瞭解;(2) 合於組織目標;(3) 不違背受命者之利益;(4) 受命者有能力加以執行。他說由於上述這四項條件,通常總是存在,況且每個人均各有一個所謂「無利害區」,凡落在此區域裡之命令必被接受無礙,因此,取得部屬的同意和合作,通常是容易的。
溝通的原則:應給予溝通者具備正式之溝通權威的確認。
主管的職能:主管的功能在於設定組織目標、溝通,及取得員工的努力。
結論有限理性是賽蒙 (H. A. Simon) 對行政人員的觀點,非巴納德動態管理理論主要論點。(D)為非

No. 495
特別權力關係與一般權力關係 (人民與國家之關係) 不同,下列何者非特別權力關係之主張?
(A) 當事人地位不平等。
(B) 行政主體有特別懲處權。
(C) 相對人義務之確定性。
(D) 相對人法律救濟途徑之缺乏。
答:(C)
主題與關鍵字:特別權力關係。
特別權力關係
又稱做特別服從關係,為行政法學上之專有名詞。此係指基於特別之法律上原因 (法律之規定或本人之同意等),為達成公法上之特定目的,於必要之範圍內,一方取得支配他方之權能,他方法之負有服從之關係,以此為之關係。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理論認為在此特別權力關係內,排除依法行政原則尤其法律保留原則之適用,作為特別權力主體之行政機關,即使欠缺個別具體之法律根據,亦得對於處特別權力關係內部之人發動公權力,加以命令強制之並實施必要的業務。
此理論乃源自德意志中古時期領主與其家臣之關係,後兼括涵蓋公務員、軍人、學生與學校、人犯與監獄及其他營造物利用之關係。
特別權力關特徵依我國及日本學者認包括有五
當事人地位不對等
相對人義務不確定。特別權力之相對人係概括性地權力服從關係,凡國家之命令和強制概應服從。(C)為非
有特別規則:公權力對屬於特別權力關係的私人,在無法律根據情況下,限制其一般國民所享有之權利。
行政主體有特別懲處權:公權力擁有概括之支配權(命令權、懲戒權)對違反義務者,得加以懲罰。
相對人法律救濟途徑之缺乏:有關特別權力關係事項,既不得提起民事訴訟,亦不能提起行政爭訟為救濟手段。

No. 496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請問以上的諺語適合用來說明推展公眾關係的那項原則?
(A) 公開透明。
(B) 雙向溝通。
(C) 平時發展。
(D) 內部做起。
答:(C)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公眾關係、推展公眾關係的基本原則。
公眾關係:是基於道德與理性,為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關係,平時即應持續地進行,可藉以瞭解民意的趨向,藉以作為制定合理決策的參考或瞭解政策是否有應修正之處,以適當反應大眾需求或願望。
推展公眾關係的基本原則
(一)內部做起。
(二)雙向溝通。
(三)誠信為本。
(四)公開透明。
(五)平時發展
(六)不斷創新。
(七)社會責任。
(八)服務大眾。、
(九)全體動員。
(十)方略靈活。
結論平時發展原則包含,普遍平衡的關係、自然發展的關係、對等互惠的關係。「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最適合用來描述此項原則。故(C)

No. 497
下列何者不屬傳統行政理論的範疇?
(A) 韋伯 (Max Weber)的官僚體系學說。
(B) 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學管理。
(C) 古立克 (Luther H. Gulick)的POSDCORB管理原則。
(D) 巴納德 (Chester I. Barnard)的貢獻與滿足平衡理論。
答:(D)
主題與關鍵字:傳統行政理論、修正行政理論。
結論
傳統行政理論的範疇
(A) 韋伯 (Max Weber)的官僚體系學說
(B) 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學管理
(C) 古立克 (Luther H. Gulick)的POSDCORB管理原則
修正行政理論的範疇
巴納德 (Chester I. Barnard)的貢獻與滿足平衡理論:巴納德認為人之所以願意為組織貢獻所能,乃是因為該組織能給他各種滿足(包括:物質及精神方面)。故貢獻與滿足是相對的。(D)為非

No. 498
危機管理的活動,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應變機制,下列何者不是危機爆發後應具備的機制?
(A) 展開系統評估及調查。
(B) 加速復原。
(C) 危機情境監測系統。
(D) 危機管理計畫再修訂。
答:(C)
主題與關鍵字:危機管理、危機解決後的管理活動。
危機的四個發展時期:潛伏期、爆發期、延續期、解決期。
解決期:此一階段乃針對組織或個人恢復正常的狀態後,一直到下一個危機發生前這段時期。
危機解決後的管理活動
危機發生且經適當的處理後並不代表危機管理活動結束,而是另一項重任的開始,因為組織管理者不但要使組織從危機所造成的混亂或是災害中儘快回復正常的運作,還要從危機事件學習教訓,並將這些經驗透過回饋的方式到日後危機管理的工作,為下一個危機作準備。而Nunamaker等人亦指出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組織必須從經驗中學習。組織在危機解決後應從事以下重要工作:
展開系統評估與調查:危機結束後成立調查及評估小組展開系統評估與調查,以供組織修正危機計劃時的參考。
加速復原工作的推行:危機發生後,組織應對其內外部遭受傷害的利害關係者應予以適當的救助與補償。
危機管理計畫再修訂:從危機事件中學習教訓,並將此學習回饋至危機準備工作,以利危機管理活動的再推動。
結論危機情境監測系統屬於危機爆發前的管理活動;不屬於危機爆發後應具備的機制。故(C)為非

No. 499
下列何者不是管理資訊系統的三大構成要素之一?
(A) 硬體。
(B) 軟體。
(C) 人員。
(D) 符號。
答:(D)
主題與關鍵字:管理資訊系統、管理資訊系統的三大構成要素。
管理資訊系統資訊的三大構成要素硬體軟體人員
結論符號不是管理資訊系統的三大構成要素之一。故(D)為非

No. 500
在各種為達成企業型政府的原則與策略中,注重災害預防,例如自然災害及金融危機預警制度,為下列那一類政府發揮的原則?
(A) 前瞻性的政府。
(B) 導航式的政府。
(C) 競爭性的政府。
(D) 顧客導向的政府。
答:(A)
主題與關鍵字:行政運作、組織再造、企業型政府、企業型官僚。
結論預防、預警皆屬「前瞻性」。因此,注重災害預防,例如自然災害及金融危機預警制度,為前瞻性的政府發揮的原則。故(A)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行政學大意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