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道德經 - 第八十章

 《道德經 -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白話】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

為君者以德治國,國富民強,人民無煩令之擾,無苛稅之憂,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心清性定,過著安閒自在的生活,不為身外之物所誘惑。即使交通十分方便,也不會棄家遠涉。國運昌盛,人民幸福,天下太平,國家雖設有軍隊,卻無有所用。

要使人們去除人心之私,恢復遠古結繩時代人類本性中的樸實、真誠、篤信之心。
 
人民皆具有無為上德,樂處天然無為之境,無私慾邪念,質樸安生。耕而食,鑿而飲,自食其力,不圖奢華,不追求異物,不貪享厚味。一日三餐,以五穀蔬菜為飽,以粗茶淡飯為香;以布衣禦寒,以葛麻防暑。不求華麗錦繡,不貪金銀財寶,不遠徙獵取華麗之飾,過著悠然自在的美好生活,沒有過多的非份之想。

即使兩國相距很近,搭眼即可望見,連雞鳴狗吠之聲,都可以聽到。此種情景天下太平。兩國和平相處,邊界相鄰,僅咫尺之遠,但人民各相安於無事。人心質樸無華,共處於清靜,同處於無為,互不相擾,和睦相處。無是非之爭,共入於清靜無為之境。

【註釋】

① 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② 使:即使。

 什伯之器:什,十;伯,百。什伯之器就是眾多的、各式各樣的器具。

④ 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⑤ 不遠徙:君能為民興利除害,為百姓謀幸福,使民各得其所,各順其性,生活美滿,無憂無慮。人民知足常樂,珍重生命,常處清靜,修心養性,心處無為,心神安居於內,沒有外馳逐物之患,故“而不遠徙”。

⑥ 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⑦ 結繩:“結繩”,即古代記事的一種形式。好比現代社會交往的記帳、記錄、契約、憑據,以及現代電腦等信息手段的形式一樣。 “結繩”,即以繩記事。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道德經 - 第七十九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九章》

【前言】

《把握大原則,不求至善盡美》 老子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秘訣,如果人想做得面面俱到,那就絕對做不好。 “和大怨,必有餘怨”這一句話,說明人歡喜怨恨,愛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所以除了聖人以外,人沒有安於現實的,因為人的心理很妙,沒有人是無怨的。古文曰:“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一個人無事可怨時,還怨東風呢!當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所以,世間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無怨亦無恨”的境界,那就是聖人、佛的境界了。 人要做到樣樣好是不可能的,因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些小怨又會變成大怨了。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所以說,聖人並不要求達到天下的至善,那是辦不到的。因為是非好壞,在哲學上來說,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是非善惡好壞,都是時間空間的變化,以及人為的因素而定的。今天我們這件衣服漂亮,幾年後就覺得不漂亮了,這都是時空環境人為的心理變化而決定的。所以上古的聖人不要求達到天下無怨,人人無怨。 “左契”是指大的原則,守住大原則就可以了,不必去責備他人。 世界上常有人突然出名,實際上那個大名不見得符合事實,這叫“不虞之譽”,是意想不到的恭維。聖人之道是把握原則,而不苛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真正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了解了聖人之道是領導階層的大政治家,只把握原則,不求管理。 “無德司徹”,“徹”是治的意思,無德的統治就是到處設規則,也就是管理,這是無德之人的做法。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

媾和怨恨、仇怨,必然有餘怨,難以達到公正的結果,如何算得上是妥善的辦法呢?
(“和大怨”,就是去化解所結下的大怨,化干戈為玉帛,使矛盾趨於和解,豈非善事。為什麼又說“必有馀怨”呢?這是因為,人們雖有這種善心去幫助人調解怨仇,但都是一種有為的周旋撮和,往往只能就事論事,不能深知其內因、本因上的根源,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析。也不能以大德深化其心,故只能使雙方的仇怨氣勢暫時平息,其怨心未必盡除,餘怨仍紮根在心。待到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成熟時,因緣重新際遇,故技仍會重演,矛盾還會發作。由於因果規律的製約,這種惡性循環,世世代代,怨怨相報,無有終了。既然惡緣未了,餘怨未消,這種善德也不徹底。由此可見,以「有為」解決怨仇,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那什麼才是妥善的辦法?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所以聖人尊重、倚靠契約、規則和法律行事,也不必憑不理性的情緒、怨氣等去行責罰。

有德之人憑契約,憑規則、法律行事;無德之人則反之,講變通,講策略、機變等,或只憑一方強加的規則行事。

天道至公至平,無親無疏,對萬物眾生皆一視同仁,沒有偏私。天道常在人們不知不覚中,默默地幫助、護佑有善德之人。

【註釋】

① 執左契:所謂“契”,猶如今之“契約”、“合同”。古時的契約分為左右兩欄,主人持左契作為存根,客方執右契以為憑據,主客各執其一,合之為信。自古以左為主,為先天;以右為次,為後天。左契為本,故存於為主者一方;右契為末,故執於客方之手。結賬之時,以此為憑,兩契相合,以驗其信。 “執左契”之意,是說我處於先天無為之位,寂靜不動,不責求於人,待人來責求於我。當持右契者來合契時,以契為信,見契付物。不計較來人相貌的美醜,不分辨持契者的善惡,也不論其人的高貴與貧賤,唯以契約為憑而已。

② 有德司契:聖人不動心、不動念,其德心無為而民自化,這與執左契其意相同。故曰“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由聖人推其義而知,人最貴於有德,厚德在身,猶如人之執左契,我不求於人,而人卻來合我。這就是“司契”的真義。故言“有德司契”。 “司”者,主也。

③ 無德司徹:凡是以有心有為去行德,受人回報,其德不廣,其善不真。若是以私心去行德,那就是無德。世人不修道德,不知德之真意,不能以德感恪於人,只能以有心有為去行事,以得到外物的滿足為目的。凡是有為,必帶有後天痕跡,故曰“司轍”。 “轍”,即車行過後所留下的車輪痕跡。造車者打車時,其車輪的間距必須合於道路之轍,這是以我之有為,求合於彼之所需。無德者,不能以無為待人應物,只能用有為去應世,猶如車輪求合於路轍一樣。以此物求合於彼物,皆是有為之為。故曰“無德司轍”。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道德經 - 第七十八章

 《道德經 - 第七十八章》

【前言】

天一生水。在大道所生的萬物中,第一個所生的物質就是水,有水才有生命,以水來養育萬物。水的質性溫柔,充分體現了大道母性的慈悲善良,表現了“潤物細無聲”的無私奉獻精神。

水的至柔特性,及其能攻堅強之理,是不可改變的永恆真理。水至柔至韌,處下不爭,隨物就勢,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以土擁之則止,以物決之則行。水能環山裹陵,磨鐵銷銅,沒有能勝過水而成功的。能攻堅強者唯有水。假若用其它物性與水之性進行比試,火木金土之類,皆不能攻水之柔弱。火雖烈,可以克金,但見水則滅。木雖粗壯,見水則浮。金雖堅硬,見水則沉。土雖能克水,也只是在一定量的限度內,可以堵住水流;當水量超過土時,土被沖散。即使千里之堤,亦可潰於蟻孔。

水之柔能攻堅強者,其理在於:至柔之水,內藏至剛;至弱之物,內含至強。柔勝剛,弱勝強,這是天下萬物的普遍之理。凡恃剛強者,必不能終剛強;凡處柔弱者,終歸勝堅強。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③主;受國不祥④,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白話】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的質性更柔弱的。在攻克堅強的物質時,沒有任何物質能勝過水的,其它物質也不能取代它。

弱能勝強,柔能克剛,柔弱能長久,剛強易折傷,這是最常見、最易懂的道理,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世人卻反天道而行,以好勝爭強為能,以謙卑柔弱為恥,不齒以顧,不願去行。這正是世人的可悲之處。

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國君應以社稷萬民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國之榮為榮,以國之辱為辱。以一身系國家萬民的利益,承擔一國之殃患,處處為天下百姓著想。國君若能有謙虛自卑之德,自覺受國之垢,才配當社稷之主;無論什麼原因而國家發生天災人禍,作為一國之主的國君,不推卸責任,唯有反躬內省,不怨天地,不責於下,不怨於外,代民受不祥禍殃之過。明君能受國之不祥,才能得天下人所擁戴,得萬物所響往。”

老子所講的聖人之言,皆是至理真言。但世人愚昧不知,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以其井蛙之目,視聖人所言為虛妄,或認為是白日夢語。故往往將聖人之言當作反語,不予接受。

【註釋】

① 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② 受國之垢:垢,屈辱。當國家出現被侵受辱,內憂外患;或遇災害禍亂,社會不寧;或人民貧苦,怨聲四起等,這些不良現象,都是國家蒙塵之垢。作為一國之主的領導者,首先應當承擔責任,引以自咎,反省自責。不怨天尤人,不推卸罪責,這才是為君者應有的德性。

③ 社稷:“社稷”,是古代帝王、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以後被用作國家的代名詞。

④ 受國不祥:所謂“國之不祥”,如遇戰事興起,天災人禍,天氣過旱過澇,山崩地震,瘟疫蝗害;人民饑饉貧寒,民心生怨;乃至草木為妖,禽魚為孽之類異事的發生,皆為“國之不祥”。發生災禍的原因,或因治國者自身不正;或因氣數所致;或因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共造惡業而遭受的報應等。無論什麼原因,作為一國之主的國君,不推卸責任,唯有反躬內省,不怨天地,不責於下,不怨於外,代民受不祥禍殃之過。以己之善,喚民之善;以己之誠,感天地萬物之心。此即“受國不祥”之義。
 
⑤ 正言若反:老子在《道德經》統篇中,時而反言正說,時而正言反喻,反复類比,苦口婆心,唯恐我等後輩不識真理,認妄為真,自害其心。世人只習慣於正話正說,而不習慣正話反說。 “道者反之動”。惟有正話反說,才符合大道的陰陽特性,才能明知宇宙大真理。而柔勝剛,弱勝強,皆是用反之道也。所謂“正言若反”,是說老子所講的聖人之言,皆是至理真言。但世人愚昧不知,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以其井蛙之目,視聖人所言為虛妄,或認為是白日夢語。故往往將聖人之言當作反語,不予接受。



道德經 - 第七十七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七章》

【前言】

天之道,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天之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這是老子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於「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

『天之道』,有利於貧者,給他們帶來寧靜與和平,而『人之道』則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貧者瀕於『民不畏死』的絕境。「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學道的人有一個原則,佛家叫「菩薩道」,「有餘以奉天下」,把我有餘的都會出來,幫助天下人,多布施給別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事。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個人做事也好,為天下國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獻給世人,布施給天下,老子叫我們效法天之道。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白話】

天道的運行,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陰有陽。張弓射箭,初舉起時,有時或高;偏高時前臂下壓,箭身下落,有時或偏下,偏下則須上舉,前臂上提,箭身上調。天道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的最大特性,就是至公至平,自然平衡。抑高舉下,損強益弱,損上補下,取多補少,克剛扶柔……。

天道常以中和為上,損有餘而益不足。損有餘是為了抑制物盛則衰,物壯則老,物剛易折等超過極限的質變現象,避免導致物極必反,走向極端,失去中道,故而抑之。 “而補不足”,就是扶弱助柔。為了防止事物在萌生初發階段,因力量不足,稚嫩易斷而中途夭折,不能達至中道,故而助之。天道就是以此法則,來維持宇宙間的生態平衡,維護天地萬物的有序化運轉。

“人之道,則不然”,人之道則與天道相反。人心多是損人而利己,損公而肥私,損貧以奉富,奪弱而益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天下唯有有道的聖人能不遺餘力,把一切都奉獻給天下眾生。

聖人事民,行無為之德,不恃其報。功成身退,不處其位。隱匿功勞不居榮,藏智隱慧不外露。在聖人看來,凡應為所為,皆是本份中之事。凡德化天下之功,都是當盡之天職。故默默奉獻,盡赤子之心,不揚名,不誇功,不圖報。

【註釋】

① 有餘者損之:是將多餘的捨去。 “損”即去除、失去之意。

② 不足者與之:是將空缺的補起來。 “與”是給與、補充之意。

③ 為而不恃:行無為之德,不恃其報。

④ 功成而不處:功成身退,不處其位。

⑤ 不欲見賢:默默奉獻,盡赤子之心,不揚名,不誇功,不圖報。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道德經 - 第七十六章

 《道德經 - 第七十六章》

【前言】

人得柔中之氣,則性情平和,行事寬恕,不自是於己,不爭強於人,大公無私,與天地正氣共融。人若能培植本元和氣,其氣自然柔和,其性命自然合道,此便是長生久視之道。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①。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②,柔弱處上③。

【白話】

道體內含中正柔和之氣,猶如春天的暖流,溫柔而祥和,萬物得之則生。凡是失去真炁,生命接近枯竭衰老之時,其機體的質性必然堅硬。萬物都要經歷一個由初生柔弱、生長健壯、衰老死亡的過程。草木亦然,由初生脆嫩,茁壯成長,漸至開花結實。或成參天大樹,終而枯朽死亡。草木之枯死,是因為其體所含中氣的遊散,氣散則形體枯朽,趨於死亡。

無論人與萬物,凡堅而不柔、強而不弱者,必至過剛易折,其氣易散,此皆是取死之徒也。天下萬物,凡是柔弱者,所體現的都是生生之道的物質特性,故能長久不壞,其氣易聚不易散,此類皆是屬於生之徒。

具有軍事實力者,往往容易恃強欺人。強大之兵,易於輕戰樂殺,亂殺無辜生命,必惹天怒人怨,其報不可設想。故曰:“驕兵必敗”、“兵強則不勝”。即使取勝,亦是勝人一時,不能勝之長久;只能勝於虛表,不能勝於人心,而損傷的卻是自己的道義德性。故凡用兵者,必須順天應人,出師有理。須知己知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探察虛實。樹木在未長至成熟粗壯時,其乾枝柔軟,富有韌性,耐於攀折,即使攀彎成弓形,也不易折斷。待其枝幹粗壯時,其乾堅硬,容易折斷;待至粗壯之時,其體容易枯朽。觀察自然界造物之象,皆是大者處下,小者處上,構成抑強扶弱的自然之勢。

【註釋】

① 枯槁:“枯”指“古木”,即“百年老樹”。 “槁”指“樹木上頭缺枝少葉”,即“樹冠光禿”。草木枯萎。

② 下:下者,陰墜也。物之陰氣重濁者,質性堅強者,皆是墜而在下,已經進入於衰敗枯死之途。

③ 上:上者,陽升也。清輕之氣上升,道所生的中氣皆處上,故柔弱之物居上。


道德經 - 第七十五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五章》

【前言】

上古聖君治天下,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強國富民為心,處處為百姓著想,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造屋而居,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悠然自在。聖君明王治天下,國昌民富,人民道德高尚,生活幸福。 當今之世,儉德已失,以奢侈豪華為榮,人們的物慾極度膨脹。於是便滋生貪污腐敗,以權謀私,搜刮民財,金錢至上等等不良之風,喪失了本性中固有的廉潔美德。 “廉”字有二義,物價便宜曰“廉價”;心不貪求,非義不取曰“廉潔”。廉為崇儉之本,儉可以養德。不廉則奢,有奢則貪,而儉德自貪而失。廉為立節之本,不廉思貪,而節操之德自此而喪。廉乃正心之由,不廉心即亂,心德自此壞。廉為公德之根,不廉則私,私心一起,公德從此即破。 古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說。天眼昭昭,冥司察察,作了欺天虧心之事,拿了不義之財,不要心存僥倖,總有人遲早要算賬討債的。只待時機來到之時,貪一罰十,加倍償還,這是真實不虛的自然定律。但世人多是自欺,不信因果,難明其理,故而心存僥倖,膽大妄為,自討苦吃而不覺,實是可嘆! 廉乃人性本善之操守。人之存心,不可不以廉為本;人之做事,不可不以廉為慎。古人以不廉為恥,知恥才能廉,不知恥者必貪。今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守廉尚公者希。 修真之士,在此濁流中滾爬,廉德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僅應當不貪不佔,廉潔自律;而且應當妄念不起,心無貪著,修身養廉。以貪奢為恥,以儉樸為德,以廉潔養心。並能推行天下,使社會皆以廉為本,則人人精神文明也。先輩雲:“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空淨師尊曰:“福莫享!享福損德。”這都是對以廉養心的至理。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①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②,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③,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④者,是賢⑤於貴生。

【白話】

人民之所以餓肚子,飢寒交迫,是因為官府的苛捐雜稅太多,才使百姓窮困潦倒,民不聊生。

百姓為什麼難治呢?因為君王多欲,雜稅沉重,政令繁苛,任意妄為,出爾反爾,所以百姓對執政者失去信心,民心渙散,不服政令。不是百姓難治,而是在上統治者的有欲有為所造成的。治國者若能以德自養,天下為公,以無為行道於天下,以德化民,以禮待民,以心換心,上下心心相印,民豈有難治之理?

貪生之人,私心重重,為了自己的厚生,不惜犧牲其它生命之生。為厚一己之生,不擇手段,不講道德,無所不用其極。貪錢財以富其生,求厚祿以貴其生,貪美色聲味以快其生。興豪華宮室,著華麗時裝,貪口福世味等等,皆是為了厚養其生,以此求得長壽,享受人生。豈不知此類貪生愈厚,喪生愈多;逆理愈甚,喪德愈多。不僅精神毀喪,形體壽命也難長久。為厚生反而輕生,為貪生反而不得長生。

有德之人,不貪世味之生,而是以道德為生命之本,以自然無為之法勤於養生。清靜無欲,性命雙修,這才是有道德、有智慧的長生之道。

【註釋】

① 食稅:謂享受稅賦;靠賦稅而生活。

② 有為:謂君王多欲,雜稅沉重,政令繁苛,任意妄為,出爾反爾。

③ 求生之厚:指世人多是貪欲過甚,追求厚享,過度地享受生活。

④ 無以生為:放下貪心慾念,清靜身心,無欲無念,以自然無為之法養生。

⑤ 賢:是有道德、有智慧的意思。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道德經 - 第七十四章

 《道德經 - 第七十四章》

【前言】

自古聖人治理天下,重在治民之心。澆樹要澆根,救民重在心。治人心可以治本,治人身只能治一時一事。只有以道德施教於民,使民的心性複明,明白天道規律,懂得做人道理。如此潛移默化,去私除妄,樹立公心,使人們自覺地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使民懂得天道之威,遵行自然法則,遵行國家法令,提高道德覺悟,這才是治國的根本。 在當前人類道德素質下滑的情況下,以“德治”與“法制”相結合,亦不失挽救民心之良策。但單純以法治國,放棄道德教育,猶如獨腳行路,必不能長久!老子在此以“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感嘆,正是對只憑法制,不以德治國,不以德化民的警示。

老子在此感嘆當時的治世者,不以道德化民,而只施之以重刑,此乃失道之舉也。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①。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②,吾得執③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④。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⑤,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白話】

人若喪失道德,淪為不怕死的亡命徒,明知犯法要治罪,甚至殺頭亡命,他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身試法,鋌而走險。對這種人來說,再嚴的法律又有何用?

若能教民以道德,使人民懂得因果自然規律之威,明白天網森嚴之理,知道死之可畏,從而除情去私,改惡從善。那誰還敢為非作歹?(對那些罪大惡極者處以殺頭極刑,是必須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同時殺一儆百,也可以震懾那些不畏死的凶頑者,使其膽怯,不敢再去為惡。此種執殺之法,實乃不得已而為。但此為是不得已之下策,非治國之良策。世間一切禍根,皆出自人心之私。故治國先治德,治人先治心,治心先治私,這才是治國之根本。殺人只能滅其身,不能滅其心,故為下策。)

天網恢宏,居高臨下,設有專持司察世人善惡的機構。對善者施以福,對惡者罰以罪,準確無誤,真實不虛。

執政者手中所握的司殺大權,是代天道執行天律,應當效法天道慈悲好生之德,順無為自然行事,不可妄為造次。否則,就會像拙夫代替木匠伐木製器一樣,沒有不傷害自己手腳的。(治國者執法治罪殺人,是代替天道行使執殺大權。人命關天,責任重大,是天大之事,故不可輕忽草率,必須慎之又慎。)

【註釋】

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天下之民,良莠不一。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因各人在萬劫時空輪轉中,其本體能量的消耗多少不同,所以性體質量的基礎,便各有高低之不同。加之後天心性涵養素質的差異,所以就有正義善良者,亦有愚昧凶頑者。人若缺乏道德,不明因果,不畏天網,膽大妄為,必入死途。 “奈何以死懼之”,亡命之徒,常不畏死。雖然國家有刑律,做人有規矩,但因其良心已被愚昧所蔽。所以習性頑劣,內心奸詐,外施蠻橫,不怕天道因果報應,不懼法律懲罰。不畏生死,天良喪盡,淪為亡命之徒。即使那些犯下重罪,綁縛刑場,處斬於市,以彰法令之威嚴,但對那些不怕死的“亡命徒”而言,又有何用呢?

② 為奇者:“奇”者,奇異、反常也。 “為奇者”,指為邪作惡的人。

③ 執:拘押。

④ 常有司殺者殺:「司殺者。」就是劊子手。 「常有司殺者殺」,就是犯了案的死囚都有劊子手行刑呢。這是一個比喻,比喻「天道好還」,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對惡者罰以罪,準確無誤,跑不掉的,即是此義。

⑤ 斫:音ㄓㄨㄛˊ,即用刀斧砍木。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道德經 - 第七十三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①,勇於不敢則活②。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③?是以聖人猶難之④。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⑤而善謀。
天網恢恢⑥,疏而不失。

【白話】

用剛逞強,橫暴莽撞,不顧忌一切,敢於鋌而走險。此類“勇於敢”,缺乏天良理智,少有智謀策略,不講仁善道德,所以必招殺身之禍,有德之人,皆是柔弱謙下,審時度世,能探知深淺,不輕舉妄動,不爭強鬥勝,常懷仁慈孝敬之心,體恤生靈,明於盛衰之道,通達成敗之數,審慎世俗輕重,明白去就之理。能心懷天下,公而無私,見義勇為,無私奉獻於國家民族,即使奉獻生命,也是死而無憾。

能審時識機,明理知法,知進知退,有勇有謀,不作無謂犧牲,既能保全身命,又能取得預期效果者,謂之“利”;魯莽蠻幹,逞強鬥勝,缺乏機謀,不能保全身命者;為爭名奪利,敢去胡作非為,其心不正,喪失理智。不僅害人性命,自己也難免不測者,皆謂之“害”。

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有惜命之情,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對於害命之事,天下人都很厭惡,人人懼怕。世人不明“勇於敢”與“勇於不敢”的辯證關係,不知“殺”與“活”的機理,對天道規律茫然不知,不識其故,故常懷僥倖心理。所以聖人在處置性命攸關的大事時,極其審慎,一聽諸天之自然,不敢以私意而為之。

天道無為,一切順從自然規律,從不爭強好勝,但卻能無往而不勝;天道從不以言語使令萬物,但天下萬物卻無不順時而生,無不感時而變。天並沒有召喚,沒有發號施令,也沒有以力驅使,但天下寒暑交替,晝夜往來,應時而至,從不遲誤,分秒不差。萬物皆負陰而抱陽。無論羽毛鱗介,花草樹木,走獸飛禽,陸上水下,萬物萬類,各含陰陽而生,各順天道而行。天雖不召,天下萬物無不自應。自然而來,自然而去,各遂其性,各行其道,無有違逆,毫無造作,都是自然而然。天道既無所不容,又平易而緩行,雕琢萬物萬象,鬼斧神工,奇妙絕倫,各肖其形,各成其像,千品萬類,各各不同。天道造化萬物,各遂其性,應化而生,沒有全此而缺彼者,此正是天道的無為之妙,亦是天道博大而善謀的體性。

上天的法網雖寬大稀疏,但絕不會縱容作惡的壞人。

【註釋】

① 勇於敢則殺:果敢當先謂之“勇”。 “勇”含有多義。有忠義之勇,有德善之勇,有血氣之勇,有強梁之勇,有戰勝之勇,有知其死而不懼之勇。 “敢”者,即果敢、勇敢。果敢就是不虞不懼之意。所謂“敢則殺”,是說缺乏憫心智謀,只知莽撞猛烈,全無審慎機慮。不知過剛必折,禍​​災伏於輕心,害生喪命則往往難免也。凡是逆天理,悖人倫,逞血氣之勇,顯個人剛強。胡作非為,肆無忌憚,輕生粗暴之人,不是遇毒手而傷身,便是遭刑罰而殞命,故稱之為“殺”。 “殺”即死也。

② 勇於不敢則活:一個真正為公的人,其生命的價值才有意義,才能得到眾人擁戴。此類人即使犧牲了生命,亦是雖死猶生,其道德精神永存,故稱之為“活”。對於“勇”,君子用之則善,小人用之則不善;為公為正而用則善,為私為邪而用則不善。善與不善,惟在心之“正”與“不正”。能知此理,方可得死與活的真正機竅。

③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惡”,即憎恨、厭惡之意。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有惜命之情,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對於害命之事,天下人都很厭惡,人人懼怕。 “孰”即誰。 “孰知其故”,係指世人不明“勇於敢”與“勇於不敢”的辯證關係,不知“殺”與“活”的機理,對天道規律茫然不知,不識其故,故常懷僥倖心理。世人不知常理,常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斑而不睹大全。故不知為私而“勇於敢”者,則常主於死;為公而“勇於敢”者,則常主於活。

④ 是以聖人猶難之:所以聖人在處置性命攸關的大事時,極其審慎。聖人雖有好生之德,但在萬不得已之時,而未嘗敢失天律罰罪之誅。聖人的聰明才智,高過世人千萬倍,即使徑情直行而無害,也必是臨事遲回審顧,力求事事善始善終,不敢絲毫輕忽,不敢草菅人命。此即是“聖人猶難之”之意。

⑤ 繟然:“繟”音ㄔㄢˇ,不急不燥,寬厚而平緩的樣子。

⑥ 恢恢:寬闊廣大貌。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①。
無狎其所居②,無厭其所生③。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⑤,自愛不自貴⑥。
故去彼取此。

【白話】

老百姓若不能敬畏上天的法則,並了解其不可違背的道理,又不能警惕到違背天理的不智,那麼,一定會遭到很大的災禍與報應。 (這就是比喻,治國者若用苛政暴行來威迫人民,人民不願忍受,必定反抗作亂,那麼更大的禍害就要降臨到治國者的身上了。)

人不可自以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喪失道德。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玩物喪志”,自己的情操會墮落。不要壓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的道德能持續發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因為不施加壓力給社會人民,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壓迫,自然會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樂。

所以說,只有聖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沒有主觀的成見,達到無我的境界。聖人也能夠做到自愛、自重;能夠尊重自己,才能夠尊重別人,也才能夠愛人。

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那才是聖人之道。

【註釋】

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威”者,含有威嚴、畏懼之義。 “大威”者,是指大自然的威力。這裡是對那些不遵從道德,不信自然因果規律所導致的各類疾病、災禍、死亡等惡果的隱語。

② 無狎其所居:“狎”者,含有玩弄之義。 “居”者,是指天下、社會。真正高明的政治,是不玩弄人,更不會愚弄社會,也就是後世所講“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的道理。人不可自以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喪失道德。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玩物喪志”,自己的情操會墮落。 “無狎其所居”,也是這個道理。

③ 無厭其所生:“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生”者,是指生活、生命。 “無厭其所生”是不要壓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的道德能持續發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④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夫唯不厭”,因為你不施加壓力給社會人民,“是以不厭”,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壓迫,自然會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樂。我們看動物世界,只要合於天時地利,那些動物自然就活得很好。

⑤ 自知不自見:“聖人自知”,是說聖人上知天道真理,下知眾生萬物之心;更有自知之明,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是說聖人德充天地,但卻從不炫耀自己,從不自顯其德,而是德美藏之於內。

⑥ 自愛不自貴:“自愛”者,即自愛心身,洗心養性,涵養道德。求理性良知,行理智良能,明心而見性。所謂“不自貴”,是說聖人雖自愛性命,自尊自重,但卻不自以為貴,心與道德同體,身與眾生萬物同塵,無有高低貴賤之分。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道德經 - 第七十一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④。

【白話】

真正有知識者,都是謙遜自守,深沉持重,不在人面前賣弄,不膚淺自誇,這才是有真知之人。不知者卻言知,不懂裝懂,強辭奪理,恃小才小技傲人,不可一世,其實這是患了「不知知病」。

因為聖人有自知之明,能夠正視缺點,認真對待,及時彌補,也就沒有禍患了。

聖人都是大智慧者,洞曉天地人萬物,能知天下一切事。聖人虛懷若谷,不固執己見,一切唯道是從,順天理而行,毫無個人主觀意識之弊,純是先天用事,絕無「不知以為知」之病。

【註釋】

① 知不知:第一個「知」是真知;第二個不「知」,是說有真知之人,皆是藏知於內,真知不露,大智若愚。在外人看來好像是無知之人。 「上」者,即上德。全句統連起來,意思是說,真正有知識者,都是謙遜自守,深沉持重,不在人面前賣弄,不膚淺自誇,這才是有真知之人。

② 尚矣:尚同上,即上德。

③ 不知知:不知者卻言知,不懂裝懂。

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前一個「病」字是動詞,意即醫治、克制、批評、憂慮等意。後一個「病」字是名詞,意即缺點、毛病、瑕疵。明白了「強不知以為知」是心理病態,就應當力戒「不知強以為知」的虛榮心,拔掉「不懂裝懂」的病根,虛心謙下,求證大道之理,將濁識假知置換為真知。不斷恪除自己的「病」態,使後天的智識轉化為先天真知,使我之所不知轉換為虛心求知,不再以「不知為知」而自欺欺人,安能有病乎?子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對「唯病病,是以不病」的最好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