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道德經 - 第七十七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七章》

【前言】

天之道,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天之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這是老子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於「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

『天之道』,有利於貧者,給他們帶來寧靜與和平,而『人之道』則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貧者瀕於『民不畏死』的絕境。「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學道的人有一個原則,佛家叫「菩薩道」,「有餘以奉天下」,把我有餘的都會出來,幫助天下人,多布施給別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事。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個人做事也好,為天下國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獻給世人,布施給天下,老子叫我們效法天之道。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白話】

天道的運行,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陰有陽。張弓射箭,初舉起時,有時或高;偏高時前臂下壓,箭身下落,有時或偏下,偏下則須上舉,前臂上提,箭身上調。天道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的最大特性,就是至公至平,自然平衡。抑高舉下,損強益弱,損上補下,取多補少,克剛扶柔……。

天道常以中和為上,損有餘而益不足。損有餘是為了抑制物盛則衰,物壯則老,物剛易折等超過極限的質變現象,避免導致物極必反,走向極端,失去中道,故而抑之。 “而補不足”,就是扶弱助柔。為了防止事物在萌生初發階段,因力量不足,稚嫩易斷而中途夭折,不能達至中道,故而助之。天道就是以此法則,來維持宇宙間的生態平衡,維護天地萬物的有序化運轉。

“人之道,則不然”,人之道則與天道相反。人心多是損人而利己,損公而肥私,損貧以奉富,奪弱而益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天下唯有有道的聖人能不遺餘力,把一切都奉獻給天下眾生。

聖人事民,行無為之德,不恃其報。功成身退,不處其位。隱匿功勞不居榮,藏智隱慧不外露。在聖人看來,凡應為所為,皆是本份中之事。凡德化天下之功,都是當盡之天職。故默默奉獻,盡赤子之心,不揚名,不誇功,不圖報。

【註釋】

① 有餘者損之:是將多餘的捨去。 “損”即去除、失去之意。

② 不足者與之:是將空缺的補起來。 “與”是給與、補充之意。

③ 為而不恃:行無為之德,不恃其報。

④ 功成而不處:功成身退,不處其位。

⑤ 不欲見賢:默默奉獻,盡赤子之心,不揚名,不誇功,不圖報。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道德經 - 第七十六章

 《道德經 - 第七十六章》

【前言】

人得柔中之氣,則性情平和,行事寬恕,不自是於己,不爭強於人,大公無私,與天地正氣共融。人若能培植本元和氣,其氣自然柔和,其性命自然合道,此便是長生久視之道。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①。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②,柔弱處上③。

【白話】

道體內含中正柔和之氣,猶如春天的暖流,溫柔而祥和,萬物得之則生。凡是失去真炁,生命接近枯竭衰老之時,其機體的質性必然堅硬。萬物都要經歷一個由初生柔弱、生長健壯、衰老死亡的過程。草木亦然,由初生脆嫩,茁壯成長,漸至開花結實。或成參天大樹,終而枯朽死亡。草木之枯死,是因為其體所含中氣的遊散,氣散則形體枯朽,趨於死亡。

無論人與萬物,凡堅而不柔、強而不弱者,必至過剛易折,其氣易散,此皆是取死之徒也。天下萬物,凡是柔弱者,所體現的都是生生之道的物質特性,故能長久不壞,其氣易聚不易散,此類皆是屬於生之徒。

具有軍事實力者,往往容易恃強欺人。強大之兵,易於輕戰樂殺,亂殺無辜生命,必惹天怒人怨,其報不可設想。故曰:“驕兵必敗”、“兵強則不勝”。即使取勝,亦是勝人一時,不能勝之長久;只能勝於虛表,不能勝於人心,而損傷的卻是自己的道義德性。故凡用兵者,必須順天應人,出師有理。須知己知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探察虛實。樹木在未長至成熟粗壯時,其乾枝柔軟,富有韌性,耐於攀折,即使攀彎成弓形,也不易折斷。待其枝幹粗壯時,其乾堅硬,容易折斷;待至粗壯之時,其體容易枯朽。觀察自然界造物之象,皆是大者處下,小者處上,構成抑強扶弱的自然之勢。

【註釋】

① 枯槁:“枯”指“古木”,即“百年老樹”。 “槁”指“樹木上頭缺枝少葉”,即“樹冠光禿”。草木枯萎。

② 下:下者,陰墜也。物之陰氣重濁者,質性堅強者,皆是墜而在下,已經進入於衰敗枯死之途。

③ 上:上者,陽升也。清輕之氣上升,道所生的中氣皆處上,故柔弱之物居上。


道德經 - 第七十五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五章》

【前言】

上古聖君治天下,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強國富民為心,處處為百姓著想,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造屋而居,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悠然自在。聖君明王治天下,國昌民富,人民道德高尚,生活幸福。 當今之世,儉德已失,以奢侈豪華為榮,人們的物慾極度膨脹。於是便滋生貪污腐敗,以權謀私,搜刮民財,金錢至上等等不良之風,喪失了本性中固有的廉潔美德。 “廉”字有二義,物價便宜曰“廉價”;心不貪求,非義不取曰“廉潔”。廉為崇儉之本,儉可以養德。不廉則奢,有奢則貪,而儉德自貪而失。廉為立節之本,不廉思貪,而節操之德自此而喪。廉乃正心之由,不廉心即亂,心德自此壞。廉為公德之根,不廉則私,私心一起,公德從此即破。 古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說。天眼昭昭,冥司察察,作了欺天虧心之事,拿了不義之財,不要心存僥倖,總有人遲早要算賬討債的。只待時機來到之時,貪一罰十,加倍償還,這是真實不虛的自然定律。但世人多是自欺,不信因果,難明其理,故而心存僥倖,膽大妄為,自討苦吃而不覺,實是可嘆! 廉乃人性本善之操守。人之存心,不可不以廉為本;人之做事,不可不以廉為慎。古人以不廉為恥,知恥才能廉,不知恥者必貪。今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守廉尚公者希。 修真之士,在此濁流中滾爬,廉德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僅應當不貪不佔,廉潔自律;而且應當妄念不起,心無貪著,修身養廉。以貪奢為恥,以儉樸為德,以廉潔養心。並能推行天下,使社會皆以廉為本,則人人精神文明也。先輩雲:“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空淨師尊曰:“福莫享!享福損德。”這都是對以廉養心的至理。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①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②,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③,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④者,是賢⑤於貴生。

【白話】

人民之所以餓肚子,飢寒交迫,是因為官府的苛捐雜稅太多,才使百姓窮困潦倒,民不聊生。

百姓為什麼難治呢?因為君王多欲,雜稅沉重,政令繁苛,任意妄為,出爾反爾,所以百姓對執政者失去信心,民心渙散,不服政令。不是百姓難治,而是在上統治者的有欲有為所造成的。治國者若能以德自養,天下為公,以無為行道於天下,以德化民,以禮待民,以心換心,上下心心相印,民豈有難治之理?

貪生之人,私心重重,為了自己的厚生,不惜犧牲其它生命之生。為厚一己之生,不擇手段,不講道德,無所不用其極。貪錢財以富其生,求厚祿以貴其生,貪美色聲味以快其生。興豪華宮室,著華麗時裝,貪口福世味等等,皆是為了厚養其生,以此求得長壽,享受人生。豈不知此類貪生愈厚,喪生愈多;逆理愈甚,喪德愈多。不僅精神毀喪,形體壽命也難長久。為厚生反而輕生,為貪生反而不得長生。

有德之人,不貪世味之生,而是以道德為生命之本,以自然無為之法勤於養生。清靜無欲,性命雙修,這才是有道德、有智慧的長生之道。

【註釋】

① 食稅:謂享受稅賦;靠賦稅而生活。

② 有為:謂君王多欲,雜稅沉重,政令繁苛,任意妄為,出爾反爾。

③ 求生之厚:指世人多是貪欲過甚,追求厚享,過度地享受生活。

④ 無以生為:放下貪心慾念,清靜身心,無欲無念,以自然無為之法養生。

⑤ 賢:是有道德、有智慧的意思。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道德經 - 第七十四章

 《道德經 - 第七十四章》

【前言】

自古聖人治理天下,重在治民之心。澆樹要澆根,救民重在心。治人心可以治本,治人身只能治一時一事。只有以道德施教於民,使民的心性複明,明白天道規律,懂得做人道理。如此潛移默化,去私除妄,樹立公心,使人們自覺地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使民懂得天道之威,遵行自然法則,遵行國家法令,提高道德覺悟,這才是治國的根本。 在當前人類道德素質下滑的情況下,以“德治”與“法制”相結合,亦不失挽救民心之良策。但單純以法治國,放棄道德教育,猶如獨腳行路,必不能長久!老子在此以“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感嘆,正是對只憑法制,不以德治國,不以德化民的警示。

老子在此感嘆當時的治世者,不以道德化民,而只施之以重刑,此乃失道之舉也。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①。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②,吾得執③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④。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⑤,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白話】

人若喪失道德,淪為不怕死的亡命徒,明知犯法要治罪,甚至殺頭亡命,他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身試法,鋌而走險。對這種人來說,再嚴的法律又有何用?

若能教民以道德,使人民懂得因果自然規律之威,明白天網森嚴之理,知道死之可畏,從而除情去私,改惡從善。那誰還敢為非作歹?(對那些罪大惡極者處以殺頭極刑,是必須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同時殺一儆百,也可以震懾那些不畏死的凶頑者,使其膽怯,不敢再去為惡。此種執殺之法,實乃不得已而為。但此為是不得已之下策,非治國之良策。世間一切禍根,皆出自人心之私。故治國先治德,治人先治心,治心先治私,這才是治國之根本。殺人只能滅其身,不能滅其心,故為下策。)

天網恢宏,居高臨下,設有專持司察世人善惡的機構。對善者施以福,對惡者罰以罪,準確無誤,真實不虛。

執政者手中所握的司殺大權,是代天道執行天律,應當效法天道慈悲好生之德,順無為自然行事,不可妄為造次。否則,就會像拙夫代替木匠伐木製器一樣,沒有不傷害自己手腳的。(治國者執法治罪殺人,是代替天道行使執殺大權。人命關天,責任重大,是天大之事,故不可輕忽草率,必須慎之又慎。)

【註釋】

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天下之民,良莠不一。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因各人在萬劫時空輪轉中,其本體能量的消耗多少不同,所以性體質量的基礎,便各有高低之不同。加之後天心性涵養素質的差異,所以就有正義善良者,亦有愚昧凶頑者。人若缺乏道德,不明因果,不畏天網,膽大妄為,必入死途。 “奈何以死懼之”,亡命之徒,常不畏死。雖然國家有刑律,做人有規矩,但因其良心已被愚昧所蔽。所以習性頑劣,內心奸詐,外施蠻橫,不怕天道因果報應,不懼法律懲罰。不畏生死,天良喪盡,淪為亡命之徒。即使那些犯下重罪,綁縛刑場,處斬於市,以彰法令之威嚴,但對那些不怕死的“亡命徒”而言,又有何用呢?

② 為奇者:“奇”者,奇異、反常也。 “為奇者”,指為邪作惡的人。

③ 執:拘押。

④ 常有司殺者殺:「司殺者。」就是劊子手。 「常有司殺者殺」,就是犯了案的死囚都有劊子手行刑呢。這是一個比喻,比喻「天道好還」,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對惡者罰以罪,準確無誤,跑不掉的,即是此義。

⑤ 斫:音ㄓㄨㄛˊ,即用刀斧砍木。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道德經 - 第七十三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①,勇於不敢則活②。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③?是以聖人猶難之④。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⑤而善謀。
天網恢恢⑥,疏而不失。

【白話】

用剛逞強,橫暴莽撞,不顧忌一切,敢於鋌而走險。此類“勇於敢”,缺乏天良理智,少有智謀策略,不講仁善道德,所以必招殺身之禍,有德之人,皆是柔弱謙下,審時度世,能探知深淺,不輕舉妄動,不爭強鬥勝,常懷仁慈孝敬之心,體恤生靈,明於盛衰之道,通達成敗之數,審慎世俗輕重,明白去就之理。能心懷天下,公而無私,見義勇為,無私奉獻於國家民族,即使奉獻生命,也是死而無憾。

能審時識機,明理知法,知進知退,有勇有謀,不作無謂犧牲,既能保全身命,又能取得預期效果者,謂之“利”;魯莽蠻幹,逞強鬥勝,缺乏機謀,不能保全身命者;為爭名奪利,敢去胡作非為,其心不正,喪失理智。不僅害人性命,自己也難免不測者,皆謂之“害”。

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有惜命之情,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對於害命之事,天下人都很厭惡,人人懼怕。世人不明“勇於敢”與“勇於不敢”的辯證關係,不知“殺”與“活”的機理,對天道規律茫然不知,不識其故,故常懷僥倖心理。所以聖人在處置性命攸關的大事時,極其審慎,一聽諸天之自然,不敢以私意而為之。

天道無為,一切順從自然規律,從不爭強好勝,但卻能無往而不勝;天道從不以言語使令萬物,但天下萬物卻無不順時而生,無不感時而變。天並沒有召喚,沒有發號施令,也沒有以力驅使,但天下寒暑交替,晝夜往來,應時而至,從不遲誤,分秒不差。萬物皆負陰而抱陽。無論羽毛鱗介,花草樹木,走獸飛禽,陸上水下,萬物萬類,各含陰陽而生,各順天道而行。天雖不召,天下萬物無不自應。自然而來,自然而去,各遂其性,各行其道,無有違逆,毫無造作,都是自然而然。天道既無所不容,又平易而緩行,雕琢萬物萬象,鬼斧神工,奇妙絕倫,各肖其形,各成其像,千品萬類,各各不同。天道造化萬物,各遂其性,應化而生,沒有全此而缺彼者,此正是天道的無為之妙,亦是天道博大而善謀的體性。

上天的法網雖寬大稀疏,但絕不會縱容作惡的壞人。

【註釋】

① 勇於敢則殺:果敢當先謂之“勇”。 “勇”含有多義。有忠義之勇,有德善之勇,有血氣之勇,有強梁之勇,有戰勝之勇,有知其死而不懼之勇。 “敢”者,即果敢、勇敢。果敢就是不虞不懼之意。所謂“敢則殺”,是說缺乏憫心智謀,只知莽撞猛烈,全無審慎機慮。不知過剛必折,禍​​災伏於輕心,害生喪命則往往難免也。凡是逆天理,悖人倫,逞血氣之勇,顯個人剛強。胡作非為,肆無忌憚,輕生粗暴之人,不是遇毒手而傷身,便是遭刑罰而殞命,故稱之為“殺”。 “殺”即死也。

② 勇於不敢則活:一個真正為公的人,其生命的價值才有意義,才能得到眾人擁戴。此類人即使犧牲了生命,亦是雖死猶生,其道德精神永存,故稱之為“活”。對於“勇”,君子用之則善,小人用之則不善;為公為正而用則善,為私為邪而用則不善。善與不善,惟在心之“正”與“不正”。能知此理,方可得死與活的真正機竅。

③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惡”,即憎恨、厭惡之意。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有惜命之情,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對於害命之事,天下人都很厭惡,人人懼怕。 “孰”即誰。 “孰知其故”,係指世人不明“勇於敢”與“勇於不敢”的辯證關係,不知“殺”與“活”的機理,對天道規律茫然不知,不識其故,故常懷僥倖心理。世人不知常理,常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斑而不睹大全。故不知為私而“勇於敢”者,則常主於死;為公而“勇於敢”者,則常主於活。

④ 是以聖人猶難之:所以聖人在處置性命攸關的大事時,極其審慎。聖人雖有好生之德,但在萬不得已之時,而未嘗敢失天律罰罪之誅。聖人的聰明才智,高過世人千萬倍,即使徑情直行而無害,也必是臨事遲回審顧,力求事事善始善終,不敢絲毫輕忽,不敢草菅人命。此即是“聖人猶難之”之意。

⑤ 繟然:“繟”音ㄔㄢˇ,不急不燥,寬厚而平緩的樣子。

⑥ 恢恢:寬闊廣大貌。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①。
無狎其所居②,無厭其所生③。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⑤,自愛不自貴⑥。
故去彼取此。

【白話】

老百姓若不能敬畏上天的法則,並了解其不可違背的道理,又不能警惕到違背天理的不智,那麼,一定會遭到很大的災禍與報應。 (這就是比喻,治國者若用苛政暴行來威迫人民,人民不願忍受,必定反抗作亂,那麼更大的禍害就要降臨到治國者的身上了。)

人不可自以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喪失道德。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玩物喪志”,自己的情操會墮落。不要壓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的道德能持續發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因為不施加壓力給社會人民,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壓迫,自然會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樂。

所以說,只有聖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沒有主觀的成見,達到無我的境界。聖人也能夠做到自愛、自重;能夠尊重自己,才能夠尊重別人,也才能夠愛人。

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那才是聖人之道。

【註釋】

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威”者,含有威嚴、畏懼之義。 “大威”者,是指大自然的威力。這裡是對那些不遵從道德,不信自然因果規律所導致的各類疾病、災禍、死亡等惡果的隱語。

② 無狎其所居:“狎”者,含有玩弄之義。 “居”者,是指天下、社會。真正高明的政治,是不玩弄人,更不會愚弄社會,也就是後世所講“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的道理。人不可自以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喪失道德。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玩物喪志”,自己的情操會墮落。 “無狎其所居”,也是這個道理。

③ 無厭其所生:“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生”者,是指生活、生命。 “無厭其所生”是不要壓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的道德能持續發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④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夫唯不厭”,因為你不施加壓力給社會人民,“是以不厭”,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壓迫,自然會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樂。我們看動物世界,只要合於天時地利,那些動物自然就活得很好。

⑤ 自知不自見:“聖人自知”,是說聖人上知天道真理,下知眾生萬物之心;更有自知之明,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是說聖人德充天地,但卻從不炫耀自己,從不自顯其德,而是德美藏之於內。

⑥ 自愛不自貴:“自愛”者,即自愛心身,洗心養性,涵養道德。求理性良知,行理智良能,明心而見性。所謂“不自貴”,是說聖人雖自愛性命,自尊自重,但卻不自以為貴,心與道德同體,身與眾生萬物同塵,無有高低貴賤之分。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道德經 - 第七十一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④。

【白話】

真正有知識者,都是謙遜自守,深沉持重,不在人面前賣弄,不膚淺自誇,這才是有真知之人。不知者卻言知,不懂裝懂,強辭奪理,恃小才小技傲人,不可一世,其實這是患了「不知知病」。

因為聖人有自知之明,能夠正視缺點,認真對待,及時彌補,也就沒有禍患了。

聖人都是大智慧者,洞曉天地人萬物,能知天下一切事。聖人虛懷若谷,不固執己見,一切唯道是從,順天理而行,毫無個人主觀意識之弊,純是先天用事,絕無「不知以為知」之病。

【註釋】

① 知不知:第一個「知」是真知;第二個不「知」,是說有真知之人,皆是藏知於內,真知不露,大智若愚。在外人看來好像是無知之人。 「上」者,即上德。全句統連起來,意思是說,真正有知識者,都是謙遜自守,深沉持重,不在人面前賣弄,不膚淺自誇,這才是有真知之人。

② 尚矣:尚同上,即上德。

③ 不知知:不知者卻言知,不懂裝懂。

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前一個「病」字是動詞,意即醫治、克制、批評、憂慮等意。後一個「病」字是名詞,意即缺點、毛病、瑕疵。明白了「強不知以為知」是心理病態,就應當力戒「不知強以為知」的虛榮心,拔掉「不懂裝懂」的病根,虛心謙下,求證大道之理,將濁識假知置換為真知。不斷恪除自己的「病」態,使後天的智識轉化為先天真知,使我之所不知轉換為虛心求知,不再以「不知為知」而自欺欺人,安能有病乎?子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對「唯病病,是以不病」的最好註解。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道德經 - 第七十章

 《道德經 - 第七十章》

【前言】

綜觀《道德經》五千言,老子所言,字字見道,句句得理。大道就是人心固有的良知,日用常行之事,至近至簡,天下人與萬物須臾不可離開。離則無道,無道也就無人與萬物。 太上之言,千比萬喻,累千累萬,不可勝數。所舉之事,所言之理,近於日用,都是世人所熟知的,也是經常遇到的,並非難知難行。它既通俗易懂,而且人們天天都在其中,一動一靜,一言一行,無處而不是此道。人人可知,人人可行,並不神秘,亦非難行。

 “甚易知”者,是太上說我所言之理,都是人心中本有的天然之理。 “甚易行”者,是說我所論的道,都是人們日日在行、事事在用的平常之理,所以易知易行。不管你懂與不懂,信與不信,每個人都在道的恩惠滋養中,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道的規律中運行,只不過是在順與逆中被動地受用而已。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①。
言有宗,事有君②,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③。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④。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⑤。

【白話】

老子說:我之所言簡要好懂,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行。

我所說之道,本來易知易懂,但天下人日用卻不知;我所言之理,易明易行,但是世人們卻並不想知道,不想弄明白道,所以也不能夠去真正實行。

我說的話是先人傳下來的經驗,做的事情也是有依據的,就是因為人們不明白我的語言和行為,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我。

真正認識我這一理論價值的人極少,按照我的理論行動的人也極希貴。所以聖人的外表是極尋常的,其實他們的大腦中裝著極其寶貴的思想。

【註釋】

①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道貴弱柔,世人好剛強。大道貴不爭,世人甚好爭。大道貴卑下,世人好高貴。故世人聞太上之言而如無聞。大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它並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人們的身邊,就在每個人的心裡。但世人卻離道很遠,這並不是道之遠人,而是人自遠之。人心自己與道遠隔,所以見道之理似不見,見道之行而不行。並非道德難為人,而是人自己難自己。故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② 言有宗,事有君:「宗」,先人的經驗。 「君」,依據。老子之言,言無瑕疵,言通天地之至理,達古今之道,簡易平實,有本有物,故「言有宗」。老子所行之事,無有執跡,考諸上古而不悖,反觀當今而不疑。坦然直行,為法為則,是天下萬物萬事之君主,故「事有君」。

③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對於大道而言,世人皆遠離已久,無明無知,昏昏茫茫。這種無知之病,是因為世人長期處於後天狀態,只相信耳目見聞為實,耳目所見之外皆為虛。所以對耳目不可見、不可聞的外部事物,對於宇宙間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皆不能知、不能見,故而採取不承認主義。這正是世人的偏知之處。世人長期執於耳目之偏,以後天智識之曲,以被貪欲蒙蔽污染了的人心,去認知天下人事物,故而往往離道甚遠。因為長期喪失了真性本靈之明,丟失了先天智慧之聰,故所知者皆是人欲之私,皆是詐巧之術。而對於宇宙大真理,對於自然大道的規律,對於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卻是茫然無知,這才是真正的無知。聖人行不言之教,行無為之道,無欲無私,無事無爭,昏昏悶悶。愚鈍若頑,不顯山露水,不彰揚誇耀,所以不被常人所理解。常人難明聖人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故曰「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希」,即稀少。 「則」者,就是效法。世間能知我之言,能行我之道的人太少了。若能知我所言的真諦,能行我所傳之大道,能修德證道者,這類人才是天下之最寶貴者。

⑤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被」通「披」。 「褐」音鶴,即古人所穿的粗布衣。 「懷玉」者,即懷藏寶玉。比喻胸懷道德,深藏若虛,不炫玉賣弄。有道之人,身披粗陋之衣於外,胸懷潔白之玉於內。懷寶匿藏,密而不露,不炫耀於人。故曰:「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道德經 - 第六十九章

 《道德經 -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①;不敢進寸,而退尺②。"
是謂行無行③;攘無臂④;扔無敵⑤;執無兵⑥。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⑦,哀⑧者勝矣。

【白話】

善用兵的人曾這樣說過:「我不敢挑起戰端以兵伐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起兵應戰。在作戰的時候,我也不敢逞強躁進,以擴大戰禍,而寧願退避讓人,以消弭戰禍。

一仁將為了戰爭是不得已,故須有謙退哀慈之心。就是說,雖有行陣,但好像沒有行陣,沒有殺伐之態。不敢逞強,雖有臂膀,有戰力,但擧臂的時候好像沒有臂膀可擧,有武力,而不展示殺伐之意。用兵時不得已用兵,手上雖有兵器,像是無兵器,沒有敵人可使我們用兵器似的,因有仁德不忍用兵。雖有敵人仍是不欺敵。

最大的禍害禍殃,就沒有比逞強輕敵再大了,因為逞強及輕敵者每每自矜自炫,知進不知退,不知天時、地利、人和,未探虛實、強弱,舉兵妄動,而爭相殘害生靈,如此必然喪失了老子「慈、儉、讓」三寶,其後果自然不堪設想。

所以,當二國舉兵相交戰的時候,往往到最後是由擁有慈憫之仁心者,得到最後真正的勝利。

【註釋】

①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主」者,先也。 「不敢為主」,即不敢先舉兵進攻。 「為客」者,就是和而不唱,不主動挑戰,不得已而應戰。用兵之道,當順天理而動,不得已而動,不可逞勝好強,不可爭打第一槍。先進攻者為主,後應戰者為客。

② 不敢進寸,而退尺:天下萬物以人為最貴,以少殺人命為德。兩軍爭戰,每進一尺必多死傷。故有憐命悲人之心者,寧可退讓一尺,不肯冒進一寸,其目的在於保全人與眾生的性命,故能合天地好生之心。天道好生而惡殺。用兵者若是重殺好戰,逞強害命者,以殺人多為樂者,即使取勝,亦是逆天背道,難逃自然規律的製裁。

③ 行無行:一仁將為了戰爭是不得已,故須有謙退哀慈之心,雖有行陣,但好像沒有行陣。老子曰:「行無行」第一個「行ㄒㄧㄥˊ」為動詞表「行軍、行動」之意;第二個「行ㄏㄤˊ」為名詞表「行列、陣勢」之意。因此「行無行」表「行動上沒有殺伐之姿態」。

④ 攘無臂:「攘」,即捋袖伸臂,形容以力勝於人,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形容激動奮起的樣子,謂之「攘臂」。人若伸手取東西,必先伸手臂,其力在臂。如果沒有臂的伸張之力,則手不能取物。以此理引申到兩軍相對,若主動爭先而戰,此便是「有臂以為攘」。凡是首先「攘臂」爭勝者,其傷的機會必多。若急於頃刻間得勝,必然陷入不得不伸臂的被動境地。若能寧處後而不爭先,寧退守而不冒進,寧柔緩而不急躁。以無心去伸臂,在不得已時而伸臂,實非有心而攘。此種無心無為之應,看似無臂,實則有臂,而且其力強過於有為之臂。這種有臂與無臂的例證,是太上盛讚無為勝有為的形像比喻,故曰「攘無臂」。

⑤ 扔無敵:「​​扔」字,同於「乃、仍」,皆為同音假借字。 「扔」者,其意摧也。 「扔無敵」,即堅不可摧,不可戰勝之義。 「扔無敵」,就是不主動挑戰,不誘敵就範,不屈人侮辱,此非君子用兵之道。雖兩軍相對,不得不「扔」,然而在舉動時,以後為先,以退為進。寧處後而不爭先,寧緩而不冒進。雖有時被迫應敵,實非有心為戰。心懷仁慈之心,沒有好殺之念。雖大敵當前,似若無敵一般,如此才能操全勝之術,不勞力而坐致勝利,這就是「扔無敵」之義。

⑦ 抗兵相加:謂舉兵相敵戰。

⑧ 哀:同「愛」,即三寶之一的「慈」。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道德經 - 第六十八章

 《道德經 - 第六十八章》

【前言】

「爭」是競取而不相讓,因事而起爭執,因口角而起爭鬥,因名利而起爭權奪利。兩國交戰興兵動眾,殺害生靈是違背上天好生之德,非至不得已時不可引發戰爭,有時也要以仁慈之道來戰。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吾人能在一起是有緣的,事事不必相爭,應視如同船共濟相助才是。詩曰:世人為人如蜜蜂,飛向西來又向東,採得百花成蜜後,被人取去一場空。

因天地生萬物,長養萬物亦是不爭,才能自然而然,無為而為之。因為天道不爭,萬物自化,聖人不爭萬民自順之理,由此更能引申出能自弱者,乃能成其強,能止忿者乃能全其勇,能自晦者乃能善其用,能處下者乃能順其眾,如依此道用於國則國無不保,如能用於身時則修己治人亦無不達了。以「不武、不怒、不與」之道用之於身,就是自斂浮華,韜光養晦,無形中培出「不爭之德」,久而久之亦自知其不爭之妙了。天地萬物不爭,所以乃成天長地久,人若亦無爭,雖不可能若天地之長久,但這不爭之德已與天地合一,故不爭之理實可配天。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①;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②,是謂用人之力③,是謂配天古之極④。

【白話】

善於作戰的將帥,不貿然採取戰爭路線,不輕於興師動眾;會打仗者不輕易衝動、發怒,以智取勝;善用人者必定不自高其智,不自誇其能,能以謙待人,而居於下,容納諫言,移樽就教以能問於不能,以賢問於愚,如此人才肯效於我(願服其勞)。

以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為不與人爭的要方,善用人之功的人,以其善能是在「為之下」,不驕不泰,上下一心,所以群眾也就很願意為他效勞,是以人能保有「不爭之德」和「為之下」時,如此眾人之力來辦事則無不克,無功不奏了,這就和天地之道相配合,也就通達了天地生化之極理。

【註釋】

① 善勝敵者,不與:「不與」係指「不與敵人直接抗爭」。善勝者不與敵人直接抗爭,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因無爭奪之心,故能勝彼之爭,因此,天下莫能與之爭。恆以智取勝,不徒刀劍相迎也。

② 是謂不爭之德: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皆是不爭之德,有此涵養之德而不與人爭,所以天下人也沒有人與之爭了。 “不爭之德”的核心內容在於「處下」、「守柔」。

③ 是謂用人之力: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 「用人」指發掘及任用遵循道之德的人材。以其善能是在「為之下」,不驕不泰,上下一心,所以群眾也就很願意為他效勞。用人若不肯處下,而高高在上的玩權弄勢,那麼眾人的心不服,這時想藉人為他效勞是絕不可能的事。反之,不驕不泰,謙沖有禮,禮賢下士為下面服務,為下面負責,為下面謀福利,那下面的人也就很願意為他效力。

④ 是謂配天古之極:「極」者「最高準則」之謂也,「配天古之極」係指「符合自然的道理」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