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道德經 - 第六十七章

 《道德經 - 第六十七章》

【前言】

大道無形無象,無音無色,無論以任何言語去形容比喻,都無法準確地描述大道的本質。所以道不能測其肖,只能在心中悟,靠心領神會,方可知其奧妙。大道生育天地萬物,而又蘊含在天地萬物之中,天下萬物須臾不可離,故大道為天下之至尊至貴。 

道有「常道」與「非常道」。從人到宇宙,從物質到精神,在無數個層次範圍內的物質,不論其看得見或看不見,它都一概包容其中。道高於天地人,統攝天地人,貫穿於天地人。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容一切自然有無與無形的精華物質。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①。
夫唯大,故似不肖②。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③!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④,二曰儉⑤,三曰不敢為天下先⑥。
慈故能勇⑦;儉故能廣⑧;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⑨。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⑩!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白話】

天下人都說我的道行極大,而我卻似乎不像道那麼大,若遺若鄙,若屈若拙,若愚若痴。(道之大,是不能用有形有像去言說的。)

正因為道之大,所以不能用有形有像去言說的。(道若不大,若有邊際可求,有方所可指,那樣雖然可以形容比擬,但已不是大道的本質了。正因為道大無邊,所以難以用天下任何物象、任何語言去形容,故「肖」之非易事。)

若將大道局限於某事某物,局限於某個細小範疇,必然會誤導世人曲解大道。天下人總是以細小之物而「肖」大道。(如此,大道只能成於一物,而不能成於萬物;只能成於一事,而不能全萬事。)

人的精神思想領域有「三寶」應執守而且保全它,即「一慈、二儉、三不敢為天下先」。

因為仁慈所以能勇敢,因為能夠簡化,所以發揮起來更為廣大;如果能做到「不為天下先」,就能夠成長一切事物,成為一切事一切人的領導。

今之世人,捨棄了慈,只曉得好勇去侵略統治別人;今之世人,丟掉了儉僕,講求奢華,鋪張浪費,貪圖享受,那就是失去儉德;今之世人,捨棄退讓而求爭先,其結果就是走向死亡。

聖人的慈德廣大無邊,能與天地合一,能與百姓親附,能與萬物合意,故戰則能勝,守則能固。聖人用事,無論戰與守,皆為不得已而用。天道無親,惟與善人。天有好生之心,故不以殺命害生之戰為戰,而是以不戰為戰,以德而救治天下。

聖人與天地同心,故能得天地之助,輔天好生之德,以慈護衛天下萬民。

【註釋】

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肖」相似之意,如惟妙惟肖(和真的一模一樣)。「似不肖」有「言過其實」之意。道大無邊際,大無不包,細無不入。若以大名之,則「浩然氣,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若以小言之,則「無名之璞,至隱至微」,藏於萬物的內核中。其在於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要,在於自無而有,由微而著。微者是其原,大者是其委。與其言大以明道,不如言小以顯道。所以老子說:「天下皆謂我大」。 「天下皆謂我大」之「我」,即道也。道本無方無體,今以大相稱,是說道有方體可以比擬,但又似又不肖,說像又不像。大道無法用形名色象來比喻,不像世間某個具體物象。正因為它廣大無邊,所以無法用語言形容。若用形像比擬,就成為某個具體事物,那就不是道了。故曰「似不肖」。

② 夫唯大,故似不肖:大道上極於天,下極於地,天下莫能載,無有形象可比擬,所以無法用天下的文字語言去形容,也無法用圖解去描繪。即使再先進的科學手段,也難以破解大道的真諦,而只能認識大道所生物性的某些外相,及其所表現出的物理、事理或像數。而難知大道本源核心的真相,及其由無極而太極,再由太極返無極的玄妙變化過程。故用任何比擬大道,都是「似不肖」,皆不能概全其貌。因為道太大太大了,毫無邊際,無窮無盡,正因其大無外,包容天地萬物,人怎麼能準確比喻呢?老子在此反覆申明大道「似不肖」,其意在於擔心世人對大道的誤擬誤喻,反而使大道難以明曉於天下。若指某個具體事物就是大道,必然會誤導人們曲解大道,甚至步入偏邪,那便是對道的最大不敬!大道在人心,唯心是道,故老子有「觀心得道」之訓。

③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如果發一言,便以所言像乎道,那樣無疑是以言語誤人見道。喻一物,便以某物像乎道,那無疑是執象而為道。立一行,便以其行以為道,則是以此行誤人行正道。此言、此物、此行,雖見其「肖」,但實際上卻都是是似而非,並非真道。以為大道耳可以聽,目可以視,口可以言,比擬可得似,此皆是道之皮毛而已。

④ 慈:「慈」即仁善之德,無慈善之心,不能度己;無上善之德,不能度世。故「慈」為「三寶」之首。

⑤ 儉:「儉」者,即儉樸、勤奮、節儉,亦即收斂節制之意。大道樸實無華,至簡至易。人能以儉立身,不圖虛華,敦厚篤實,勤以持身,儉以養心,精神內守,不被外物所擾。久而行之,則儉德可備。故「儉」德為第二寶。

⑥ 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是說不自以為是,不自以為高貴,凡事謙讓處下,不與人爭是非,不爭名奪利。 「不敢為天下先」者,就是先人後己的謙讓之德。天下之事,有先必有後,有後必有先,先後皆有其自然之序,不能用人心去追求。倘若見名利便以私心去爭搶其先;或視己為高貴,視人為卑下。故而事事要爭先,處處要強勝,則爭先必妄進,爭強必有損。不僅喪失其德,且必至於顛躓而不可救。

⑦ 慈故能勇:老子說:「因為仁慈所以能勇敢」,慈愛,乃維護眾生之心,且因此慈愛之心的激發而產生勇氣。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愛得深,所以他們替孩子考慮事情很精細。因為愛得深,所以行事殫精竭慮,所以他們為孩子躲避災禍就很迅速,為孩子謀利也十分果敢,這就是仁慈能夠導致勇敢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父母比其他人賢明,這是因為形勢所迫才必然到這地步啊。

⑧ 儉故能廣:因為能夠簡化,所以發揮起來更為廣大。比如一個人,假使不簡化自己,什麼事情都過分的複雜又囉唆,因為精力是有限的,能用的就不廣博了。所以能夠簡化,才能夠廣博。

⑨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如果能做到「不為天下先」,就能夠成長一切事物,成為一切事一切人的領導。

⑩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今之世人,捨其仁慈之心,只講勇武,不講仁善,所為者必然是不慈之勇,是魯莽之勇,武夫之勇。此等勇沒有真正仁慈的精神,捨棄了慈,只曉得好勇去侵略統治別人;今之世人,丟掉了儉僕,講求奢華,鋪張浪費,貪圖享受,那就是失去儉德,所想所見所得,只能是眼前的物利,看不見宇宙大真理,也不知人生命運的真諦;今之世人,把個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凡事要強於人,恃才傲人,逞能顯露。此種人不肯處下,總想先於人,其結果必遭人厭惡,終不能成其先矣。如此一來,這個時代就完了,「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