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道德經 - 第七十三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①,勇於不敢則活②。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③?是以聖人猶難之④。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⑤而善謀。
天網恢恢⑥,疏而不失。

【白話】

用剛逞強,橫暴莽撞,不顧忌一切,敢於鋌而走險。此類“勇於敢”,缺乏天良理智,少有智謀策略,不講仁善道德,所以必招殺身之禍,有德之人,皆是柔弱謙下,審時度世,能探知深淺,不輕舉妄動,不爭強鬥勝,常懷仁慈孝敬之心,體恤生靈,明於盛衰之道,通達成敗之數,審慎世俗輕重,明白去就之理。能心懷天下,公而無私,見義勇為,無私奉獻於國家民族,即使奉獻生命,也是死而無憾。

能審時識機,明理知法,知進知退,有勇有謀,不作無謂犧牲,既能保全身命,又能取得預期效果者,謂之“利”;魯莽蠻幹,逞強鬥勝,缺乏機謀,不能保全身命者;為爭名奪利,敢去胡作非為,其心不正,喪失理智。不僅害人性命,自己也難免不測者,皆謂之“害”。

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有惜命之情,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對於害命之事,天下人都很厭惡,人人懼怕。世人不明“勇於敢”與“勇於不敢”的辯證關係,不知“殺”與“活”的機理,對天道規律茫然不知,不識其故,故常懷僥倖心理。所以聖人在處置性命攸關的大事時,極其審慎,一聽諸天之自然,不敢以私意而為之。

天道無為,一切順從自然規律,從不爭強好勝,但卻能無往而不勝;天道從不以言語使令萬物,但天下萬物卻無不順時而生,無不感時而變。天並沒有召喚,沒有發號施令,也沒有以力驅使,但天下寒暑交替,晝夜往來,應時而至,從不遲誤,分秒不差。萬物皆負陰而抱陽。無論羽毛鱗介,花草樹木,走獸飛禽,陸上水下,萬物萬類,各含陰陽而生,各順天道而行。天雖不召,天下萬物無不自應。自然而來,自然而去,各遂其性,各行其道,無有違逆,毫無造作,都是自然而然。天道既無所不容,又平易而緩行,雕琢萬物萬象,鬼斧神工,奇妙絕倫,各肖其形,各成其像,千品萬類,各各不同。天道造化萬物,各遂其性,應化而生,沒有全此而缺彼者,此正是天道的無為之妙,亦是天道博大而善謀的體性。

上天的法網雖寬大稀疏,但絕不會縱容作惡的壞人。

【註釋】

① 勇於敢則殺:果敢當先謂之“勇”。 “勇”含有多義。有忠義之勇,有德善之勇,有血氣之勇,有強梁之勇,有戰勝之勇,有知其死而不懼之勇。 “敢”者,即果敢、勇敢。果敢就是不虞不懼之意。所謂“敢則殺”,是說缺乏憫心智謀,只知莽撞猛烈,全無審慎機慮。不知過剛必折,禍​​災伏於輕心,害生喪命則往往難免也。凡是逆天理,悖人倫,逞血氣之勇,顯個人剛強。胡作非為,肆無忌憚,輕生粗暴之人,不是遇毒手而傷身,便是遭刑罰而殞命,故稱之為“殺”。 “殺”即死也。

② 勇於不敢則活:一個真正為公的人,其生命的價值才有意義,才能得到眾人擁戴。此類人即使犧牲了生命,亦是雖死猶生,其道德精神永存,故稱之為“活”。對於“勇”,君子用之則善,小人用之則不善;為公為正而用則善,為私為邪而用則不善。善與不善,惟在心之“正”與“不正”。能知此理,方可得死與活的真正機竅。

③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惡”,即憎恨、厭惡之意。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有惜命之情,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對於害命之事,天下人都很厭惡,人人懼怕。 “孰”即誰。 “孰知其故”,係指世人不明“勇於敢”與“勇於不敢”的辯證關係,不知“殺”與“活”的機理,對天道規律茫然不知,不識其故,故常懷僥倖心理。世人不知常理,常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斑而不睹大全。故不知為私而“勇於敢”者,則常主於死;為公而“勇於敢”者,則常主於活。

④ 是以聖人猶難之:所以聖人在處置性命攸關的大事時,極其審慎。聖人雖有好生之德,但在萬不得已之時,而未嘗敢失天律罰罪之誅。聖人的聰明才智,高過世人千萬倍,即使徑情直行而無害,也必是臨事遲回審顧,力求事事善始善終,不敢絲毫輕忽,不敢草菅人命。此即是“聖人猶難之”之意。

⑤ 繟然:“繟”音ㄔㄢˇ,不急不燥,寬厚而平緩的樣子。

⑥ 恢恢:寬闊廣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