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七十七章》
【前言】
天之道,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天之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這是老子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於「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
『天之道』,有利於貧者,給他們帶來寧靜與和平,而『人之道』則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貧者瀕於『民不畏死』的絕境。「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學道的人有一個原則,佛家叫「菩薩道」,「有餘以奉天下」,把我有餘的都會出來,幫助天下人,多布施給別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事。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個人做事也好,為天下國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獻給世人,布施給天下,老子叫我們效法天之道。
天道的運行,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陰有陽。張弓射箭,初舉起時,有時或高;偏高時前臂下壓,箭身下落,有時或偏下,偏下則須上舉,前臂上提,箭身上調。天道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的最大特性,就是至公至平,自然平衡。抑高舉下,損強益弱,損上補下,取多補少,克剛扶柔……。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①,不足者與之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③,功成而不處④,其不欲見賢⑤。
【白話】
天道常以中和為上,損有餘而益不足。損有餘是為了抑制物盛則衰,物壯則老,物剛易折等超過極限的質變現象,避免導致物極必反,走向極端,失去中道,故而抑之。 “而補不足”,就是扶弱助柔。為了防止事物在萌生初發階段,因力量不足,稚嫩易斷而中途夭折,不能達至中道,故而助之。天道就是以此法則,來維持宇宙間的生態平衡,維護天地萬物的有序化運轉。
“人之道,則不然”,人之道則與天道相反。人心多是損人而利己,損公而肥私,損貧以奉富,奪弱而益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天下唯有有道的聖人能不遺餘力,把一切都奉獻給天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