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六十二章》
【前言】
道貫古今,天地萬物皆由道而生,《太上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萬物由道而生,由道而育,由道而成,是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尤其是人,在言行方面,只要得「道」的一端,就可以使人心悅誠服與尊敬,更不必說是得「道」的全體了。而拿世上的名位和榮耀與它相比,其他都是藐小不足道的,因為「道」是萬物之主,「道」也是宇宙間最尊貴的。本章大意完全是讚美「道」的。【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②。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③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④。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⑤,有罪以免邪⑥?故為天下貴。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所以善人得道,尊道為寶,是因為「道」之妙用無窮;不善之人,雖然不知「道」的寶貴,但也有賴道所保全以生存。
美好的言詞,可以使人心悅誠服;有尊嚴而高尚的行為,可以使人尊敬,高人一等。若能遵道而行,將是何等的尊貴啊!
可見得道的人,是最高貴不過的。縱觀世間的名位,就算立為天子,貴為三公,或是拱璧在前,駟馬隨後,得到禮聘的榮耀,還不如安靜地在那裡,勤脩大道。
古人不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為貴,而為何寶貴此「道」?
【白話】
不善的人聽了美言之後,心悅誠服,也跟著講美好善良的話;見了 有尊嚴而高尚的行為後,也懂得幡然自省,懺悔改過,重新作人,那麼人之不善,道又怎麼會捨棄他呢?
是由於「道」之於人,求之即得,不論智、愚、賢、不肖,只要心誠求之,人人皆可為堯舜,是一體同觀沒有分別的,這不就是有求就可以得到嗎?
因誠心叩求而得道的人,縱然有得罪帝王公卿,也可以避免譴責的。由以上幾個實例看來,「道」是如此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能成為天下唯一最尊貴的。
【註釋】
②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言」明道的人,其言合乎於道,其言必美。 「市」是市場,求利之處;此處作動詞用,指可以使人心悅誠服。 「尊行」有尊嚴而高尚的行為。 「尊行」指自己的才能、行為,可以超越別人。
③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不善」是因不明理,以致行為非法,非理,所以說是不善。不善的人聽了美言之後,心悅誠服,也跟著講美好善良的話;見了 有尊嚴而高尚的行為後,也懂得幡然自省,懺悔改過,重新作人,那麼人之不善,道又怎麼會捨棄他呢?
④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三公」周朝的官名。指太師、太傅、太保。 「拱璧」指需雙手合抱的璧玉,也可以說是「盈尺之璧」。 「駟馬」是一輛車上所套的馬,「駟」就是四匹馬,是古人一輛車的馬匹數。古代送禮須分兩次,習慣上輕禮在前,厚禮隨後,乃見禮聘之誠。拱璧以先駟馬,拱璧即合拱之璧,禮較輕。一車駟馬,禮較重,隨後。世人皆以位至帝王公卿為可貴,然信道之人則以為,即使立為天子,登九五之尊,或是封為三公,有拱璧、駟馬之富貴尊榮,亦不如自己安然進入大道之中,因為這些名利都只不過是身外之物。修道人若能心中不繫戀於外物,從誘惑人心的事物解脫自己,與道合一,如此雖無人爵之榮,卻有天爵之貴。可見得道的人,是最高貴不過的。縱觀世間的名位,就算立為天子,貴為三公,或是拱璧在前,駟馬隨後,得到禮聘的榮耀,還不如坐進此道來得高貴些。 「坐進」,「坐」是相對於「行」,表示安於靜,而不向外追求;與其向外追求,還不如安靜地在那裡,勤脩大道。 「進」,指德行的日進於道。
⑤ 求以得:心誠求之,妙契玄同,得以道合也。「道」之於人,求之即得,不論智、愚、賢、不肖,只要心誠求之,人人皆可為堯舜,是一體同觀沒有分別的,這不就是有求就可以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