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①。無狎其所居②,無厭其所生③。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⑤,自愛不自貴⑥。
故去彼取此。
【白話】
所以說,只有聖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沒有主觀的成見,達到無我的境界。聖人也能夠做到自愛、自重;能夠尊重自己,才能夠尊重別人,也才能夠愛人。
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那才是聖人之道。
【註釋】
② 無狎其所居:“狎”者,含有玩弄之義。 “居”者,是指天下、社會。真正高明的政治,是不玩弄人,更不會愚弄社會,也就是後世所講“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的道理。人不可自以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喪失道德。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玩物喪志”,自己的情操會墮落。 “無狎其所居”,也是這個道理。
③ 無厭其所生:“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生”者,是指生活、生命。 “無厭其所生”是不要壓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的道德能持續發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④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夫唯不厭”,因為你不施加壓力給社會人民,“是以不厭”,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壓迫,自然會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樂。我們看動物世界,只要合於天時地利,那些動物自然就活得很好。
⑤ 自知不自見:“聖人自知”,是說聖人上知天道真理,下知眾生萬物之心;更有自知之明,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是說聖人德充天地,但卻從不炫耀自己,從不自顯其德,而是德美藏之於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