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①。
無狎其所居②,無厭其所生③。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⑤,自愛不自貴⑥。
故去彼取此。

【白話】

老百姓若不能敬畏上天的法則,並了解其不可違背的道理,又不能警惕到違背天理的不智,那麼,一定會遭到很大的災禍與報應。 (這就是比喻,治國者若用苛政暴行來威迫人民,人民不願忍受,必定反抗作亂,那麼更大的禍害就要降臨到治國者的身上了。)

人不可自以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喪失道德。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玩物喪志”,自己的情操會墮落。不要壓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的道德能持續發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因為不施加壓力給社會人民,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壓迫,自然會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樂。

所以說,只有聖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沒有主觀的成見,達到無我的境界。聖人也能夠做到自愛、自重;能夠尊重自己,才能夠尊重別人,也才能夠愛人。

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那才是聖人之道。

【註釋】

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威”者,含有威嚴、畏懼之義。 “大威”者,是指大自然的威力。這裡是對那些不遵從道德,不信自然因果規律所導致的各類疾病、災禍、死亡等惡果的隱語。

② 無狎其所居:“狎”者,含有玩弄之義。 “居”者,是指天下、社會。真正高明的政治,是不玩弄人,更不會愚弄社會,也就是後世所講“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的道理。人不可自以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喪失道德。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玩物喪志”,自己的情操會墮落。 “無狎其所居”,也是這個道理。

③ 無厭其所生:“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生”者,是指生活、生命。 “無厭其所生”是不要壓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的道德能持續發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④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厭”者,含有壓迫之義。 "夫唯不厭”,因為你不施加壓力給社會人民,“是以不厭”,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壓迫,自然會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樂。我們看動物世界,只要合於天時地利,那些動物自然就活得很好。

⑤ 自知不自見:“聖人自知”,是說聖人上知天道真理,下知眾生萬物之心;更有自知之明,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是說聖人德充天地,但卻從不炫耀自己,從不自顯其德,而是德美藏之於內。

⑥ 自愛不自貴:“自愛”者,即自愛心身,洗心養性,涵養道德。求理性良知,行理智良能,明心而見性。所謂“不自貴”,是說聖人雖自愛性命,自尊自重,但卻不自以為貴,心與道德同體,身與眾生萬物同塵,無有高低貴賤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