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六十一章》
【前言】
本章是老子針對當時兼併戰爭帶來的痛苦,講到如何處理好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關係,表達了老子治國和國與國關係的政治主張。在老子看來,國與國之間能否和平相處,關鍵在於大國,所以一再提出大國要謙下,不可以強大而凌辱、欺壓、侵略小國。大國應該像江海,謙居下流,天下才能歸到一處。大國還應像嫻靜的雌性,以靜自處下位,而勝雄性。這裡的國,是指大大小小的諸侯國。
【原文】
大邦者下流①,天下之牝②,天下之交③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④。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⑤,或下而取⑥。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⑦。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⑧。
【白話】
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
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自然歸服了;相對地,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能得到大國的接納、包容和幫助。
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順應尊敬而見容於大國。
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
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註釋】
② 天下之牝:「牝ㄆㄧㄣˋ」是指母性,「牡ㄇㄨˇ」是男性。 「天下之牝」指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③ 天下之交:是指大海,因為它能夠謙下,所以變成全天下的細流都交匯到那裡。
④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母性的東西都比較慈祥,比較安靜;因為它安靜柔弱居於柔下的緣故,就戰勝剛強,安靜克服了一切的動亂。所以“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靜態的東西能克服了一切動態的困難,這是靜態的偉大,也就是老子講的“陰”,屬於冷靜、暗的、清靜的。
⑥ 或下而取:小國之君,其德厚如地,常以柔弱自處,如地之承於天,無事不順應,此即是地之德。所以小國自應下於大國,尊敬大國。這就是以下取大之意。故曰“或下而取”。
⑧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若能以謙德下於小國,則小國必然尊敬大國,懷德感恩,臣服於大國。大國若能天下一體同觀,虛心忘己,不以大為大,不起以大凌小之心,小國必然仰而敬之。若不能謙下自遜,矜高自大,小國雖有恭敬之心,終因其傲而遠避之。小國若不能以卑下自處,各懷異見,則大國兼蓄之德亦不能全。由此可知,大中有小,小中含大,天下之理概如此。 “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是說大國有德善小國之心,小國也有善承大國之志,小與大之願,共合為一心,各忘其小大之別,大小皆處於無為自然,那必然是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在國與國相處中,大國應當垂先示範,作小國的表率;小國以大國為榜樣,做大國的輔翼。小大各盡其德,相得益彰,互助互利,共同受益。天下之大,萬國之多,皆以大國為重,故大國更應當效法天地之德。天地雖大,但從不自誇自大,對天下萬物一視同仁,同施恩惠,故天長地久。大國能常處於下,才可以成為小國的榜樣,小國必效仿之,從而帶動天下復歸於道。赫赫大邦,實為諸國之首,若能行之以道,持有懷柔卑下之德,天下自然歸於一統。這絕不是武力所能做到的,唯有道德宏世,人心愛戴,不欲吞併天下,天下自為一家;萬國自為一國,山河自為一統,世界自能大同。可見大國在人類社會所應起的重要作用。這即是“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