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①。《道德經 -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①。《道德經 - 第七十九章》
【前言】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道德經 - 第七十八章》
【前言】
天一生水。在大道所生的萬物中,第一個所生的物質就是水,有水才有生命,以水來養育萬物。水的質性溫柔,充分體現了大道母性的慈悲善良,表現了“潤物細無聲”的無私奉獻精神。【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道德經 - 第七十七章》
【前言】
天之道,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天之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①,不足者與之②。《道德經 - 第七十六章》
【前言】
人得柔中之氣,則性情平和,行事寬恕,不自是於己,不爭強於人,大公無私,與天地正氣共融。人若能培植本元和氣,其氣自然柔和,其性命自然合道,此便是長生久視之道。【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①。《道德經 - 第七十五章》
【前言】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①之多,是以飢。《道德經 - 第七十四章》
【前言】
自古聖人治理天下,重在治民之心。澆樹要澆根,救民重在心。治人心可以治本,治人身只能治一時一事。只有以道德施教於民,使民的心性複明,明白天道規律,懂得做人道理。如此潛移默化,去私除妄,樹立公心,使人們自覺地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使民懂得天道之威,遵行自然法則,遵行國家法令,提高道德覺悟,這才是治國的根本。 在當前人類道德素質下滑的情況下,以“德治”與“法制”相結合,亦不失挽救民心之良策。但單純以法治國,放棄道德教育,猶如獨腳行路,必不能長久!老子在此以“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感嘆,正是對只憑法制,不以德治國,不以德化民的警示。【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①。《道德經 -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①,勇於不敢則活②。《道德經 -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①。《道德經 -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道德經 - 第七十章》
【前言】
綜觀《道德經》五千言,老子所言,字字見道,句句得理。大道就是人心固有的良知,日用常行之事,至近至簡,天下人與萬物須臾不可離開。離則無道,無道也就無人與萬物。 太上之言,千比萬喻,累千累萬,不可勝數。所舉之事,所言之理,近於日用,都是世人所熟知的,也是經常遇到的,並非難知難行。它既通俗易懂,而且人們天天都在其中,一動一靜,一言一行,無處而不是此道。人人可知,人人可行,並不神秘,亦非難行。【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道德經 -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①;不敢進寸,而退尺②。"《道德經 - 第六十八章》
【前言】
「爭」是競取而不相讓,因事而起爭執,因口角而起爭鬥,因名利而起爭權奪利。兩國交戰興兵動眾,殺害生靈是違背上天好生之德,非至不得已時不可引發戰爭,有時也要以仁慈之道來戰。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吾人能在一起是有緣的,事事不必相爭,應視如同船共濟相助才是。詩曰:世人為人如蜜蜂,飛向西來又向東,採得百花成蜜後,被人取去一場空。【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①;善用人者,為之下。《道德經 - 第六十七章》
【前言】
大道無形無象,無音無色,無論以任何言語去形容比喻,都無法準確地描述大道的本質。所以道不能測其肖,只能在心中悟,靠心領神會,方可知其奧妙。大道生育天地萬物,而又蘊含在天地萬物之中,天下萬物須臾不可離,故大道為天下之至尊至貴。【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①。《道德經 - 第六十六章》
【原文】
《道德經 - 第六十五章》
【前言】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裡有句話「反者道之動」。意思是說,世人常以為耍聰明的人常會佔到便宜;其實,這種「世俗觀念」剛好應該反過來看;「玩陰謀詭計必然不會有好下場,忠厚樸實才會得到最後的成功。 「真理往往跟世俗的看法相反」這是老子在這篇文章理要表答的深意。【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①。《道德經 -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道德經 - 第六十三章》
【前言】
老子講「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從前幾章的內容來看,老子反對以煩瑣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腳限製和擾亂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必須以平靜的思想和行為對侍生活。他提醒人們註意,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①。《道德經 - 第六十二章》
【前言】
道貫古今,天地萬物皆由道而生,《太上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萬物由道而生,由道而育,由道而成,是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尤其是人,在言行方面,只要得「道」的一端,就可以使人心悅誠服與尊敬,更不必說是得「道」的全體了。而拿世上的名位和榮耀與它相比,其他都是藐小不足道的,因為「道」是萬物之主,「道」也是宇宙間最尊貴的。本章大意完全是讚美「道」的。【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道德經 - 第六十一章》
【前言】
【原文】
大邦者下流①,天下之牝②,天下之交③也。《道德經 - 第六十章》
【前言】
「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啓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原文】
《道德經 - 第五十九章》
【原文】
《道德經 -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 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道德經 -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①,而民彌②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③;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白話】
治理國家需要正大光明,應對戰爭要力求詭秘奇變,取天下者則必須以無事不妄作為原則。天下哪個地方忌諱越多,(人民自由越少,)人們就越困窮;天下哪個地方人們手上有兵刃利器,(就容易好勇鬥狠),治安必然一片混亂;天下哪個地方普遍推崇智謀巧計,就會出現很多奇詭異謀的事情;天下哪個地方各種法律命令越多,(人民越無法適從,動輒得咎必然會使人去鑽法令的漏洞),盜賊也越多。
所以高明的君主說:「我不妄加造作,民眾就會自然服從教化;我心靜如水,民眾自會糾偏改正;我不妄斷專行,民眾自會發家緻富;我無欲,百姓自會質樸歸真。」【註釋】 ① 忌諱:禁忌、避諱。 忌諱,此處指諸多限制。
② 彌:充滿、更加、遍布的。《道德經 -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
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③;和其光,同其塵④,是謂玄同⑤。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白話】
知者貴行不貴言。
杜塞嘴巴不要亂說話,關閉耳目不要亂聽亂看。則嗜欲、情慾無由出入。嗜欲、情慾有所銳為,應當挫除自我妄為之念;要化解、徹底拋棄,自我紛紛之想,合於大道,歸於單純。修道人必須要和光同塵。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來,與人相處,不要顯露特別之處,和平常人一樣,很平凡。這就是玄同於與宇宙萬物;玄同於道。
樸,是自我之君。樸的取得,是自我之德玄同於大道的結果,是自我超脫了親疏、利害、貴賤乃至生死,達到物我兩忘,不為一切主觀的好惡、是非、美醜等情感所羈絆的成果。所以,對於自我而言,不可因得樸而與之親近,也不可因得樸而與之疏遠;不可因得樸而謀私慾,也不可因得樸而危害他人;不可因得樸而自以為貴,也不可因得樸而自以為賤。因此,成為天下最可貴的人。【註釋】
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說,知者貴行不貴言。另一種解釋是,智慧之人,不誇誇而談;說話浮誇不切實際之人,多無智慧。還有一種解釋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得「道」。
② 塞其兌,閉其門:兌,呼吸器官即嘴、鼻。門,能夠為外物誘發情慾的門戶。「塞其兌,閉其門」,兌為口,門是天門,天門就是耳目。皆嗜欲、情慾出入的孔道。杜塞嘴巴不要亂說話,關閉耳目不要亂聽亂看。則嗜欲、情慾無由出入。《道德經 -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①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④不搏⑤。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⑦,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⑧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⑨。
【白話】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
毒蟲不刺他、猛獸不傷他,老鷹不攻擊他。(初生的嬰兒,天真無邪一樣,那麼無知無識,那麼的天真自然。由於赤子無欲無求,神全虛靜,神氣相抱,含蓄極厚,純然天理,故能與物和平相處,自己既不害物,那麼動物也不傷害他。)
雖然骨質瘦弱,筋肉柔軟,卻能很堅強的握物;小男孩不需懂得雌雄交合之事而亦能勃其生殖器官;能有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精力充沛之故。
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註釋】
① 毒蟲:指蛇、蠍、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② 螫:含有毒腺的蛇、蟲等用牙或針鉤刺人畜。
③ 據:據,佔有。獸類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④ 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兇猛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⑤ 搏:搏,捕捉。鷹隼用爪擊物。
⑥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牝牡ㄆㄧㄣˋ ㄇㄨˇ,雌性和雄性。朘ㄐㄩㄢˉ,赤子陰也,為小男孩的生殖器。就是小男嬰的生殖器勃起。在老子看來,柔弱可脧作為剛,握固為強,卻又不會像剛、強那樣「物壯則老」,所以老子貴柔。
⑦ 嗄:ㄕㄚˋ,嗓音嘶啞。
⑧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常指事物運作的規律。和,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態。 懂得運用柔和之氣,就是懂得「常理」;了解常理則是「明道」。如果能夠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可算是明白開悟真我的人,能夠明白養生的修行者,體道、悟道,就不會走極端。能善於養生。善於養生,是最吉祥的人,這種人也是最明智的人,因為他自然知道保養先天太和之氣,以增強身心長生之道,能夠增強長生之道的人,也就是「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刻意而作之氣則叫做勉強。
⑨ 早已:很快毀滅死亡。
《道德經 -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脫②,子孫以祭祀不輟③。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④;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⑤。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白話】 善於立德的人是:「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所以是不會因時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善於抱道奉行的人,至死不渝。而且能留傳子孫萬代。
修身必包括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所以其德乃真。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在齊家則家齊,這種德行才算是足夠的;修好自己的身以後影響到全鄉,這種德行才算是夠長的;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到治理國家上,這樣的德行才算是豐盛的;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到能平天下,這樣的德行才算是普遍的了。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註釋】《道德經 -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①有知,行於大道②,唯迤③是畏。
大道甚夷④,而人好徑⑤。
朝甚除⑥,田甚蕪,倉甚虛⑦,服文采⑧,帶利劍⑨,厭飲食⑩,財貨有餘⑪,是謂盜竽⑫。
非道也哉!
【白話】 老子說:「使我可以全面平等平衡的看待相對性內的兩個相對的屬性,由此而認識到:遵循大道,別的都不怕,就怕走偏。」
大道無比的平坦,可是世人卻喜歡走偏路。
朝堂修的極其高大,田地卻極其荒蕪,糧倉極其空虛;穿艷麗的繡衣,佩戴鋒利的武器,挑精美的食物吃,擁有過多的財物。這種景況,無怪乎老子把統治者叫做「盜竽 - 竊盜的首領」。這是多麼無道啊! 【註釋】
① 介然:「介」,把一個事物劃分成兩半,連接這兩半的地方就叫“介”。字形是人在中間,左右個一豎。象徵從中間連接事物的左右兩邊。比如:房產中介,連接買家和賣家的人。比如:邊界的界,上田下介,代表兩塊土地接壤的地方。 「介然」,站在中間,看事物的兩端的樣子。這裡指的是:處在自然平衡狀態,全面的看待兩個相對的屬性/類別。
② 行於大道:在大道上走路。這裡是比喻:行為舉止遵循大道。
③ 迤:曲折連綿,這裡是比喻走路走偏了。指的是:偏頗於某個相對屬性。
④ 夷:平坦。
⑤ 徑:邪路。
⑥ 朝甚除:朝,指朝廷的宮殿。 除,古代依據其本義來修建宮殿的台階,每9個台階就要變一層,每一層就叫「一除」。修建宮殿,每一定高度就要變一層,一層樓就叫「一除」。朝甚除,朝廷的宮殿修的高大上。比喻失本逐末,忘了朝廷的本質只是議論政事的地方。
⑦ 田甚蕪,倉甚虛:「蕪」形容雜草叢生的樣子。田甚蕪,田地里長滿了雜草。倉甚虛,糧倉空虛的很。 「田甚蕪,倉甚虛」這兩句都是指人忘記了農業生產這個活命的根本。《道德經 -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①,以知其子②;既知其子,复守其母③,沒身不殆。
塞其兌④,閉其門⑤,終身不勤⑥。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⑦曰明,守柔曰強⑧。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⑨;是為襲常⑩。
【白話】 天下有始,始於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的母體。把握了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 - 母,自然可以認識某一個別事物的現象和規律 - 子。只有始終堅持母的指導作用,才會終身沒有危害。
道德功的修煉,要求端正身姿,全身放鬆,閉口垂簾,舌抵上顎,內聽內視,掃除所有私心雜念,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並且要終生堅持不懈。能夠「不顯山不露水」,低調行事,叫做明;能夠善於守柔者,雖不顯於有為,其為必勇,雖不示於外用,其用必果,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善於守住柔道,才是致強的真義。
借用道的光亮,依道而行,又恢復展現出自己的光明,不給自己留下災難:這叫做因循常道。【註釋】
① 母:母,蘊涵著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
② 子:子,代表著個別事物的現象和具體規律。
③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認識世界,不應是透過現像看本質,而應是透過本質看現象。把握了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自然可以認識某一個別事物的現象和規律。「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強調了母對子的指導作用。
④ 兌:《易·說卦》兌為口。
⑤ 門:大腦思維的感知門戶。
⑥ 不勤:是說練功不可急於求成,應順其自然,又要貴在堅持,具有誠心和恆心。
⑦ 見小:見,表現,顯現。 小,指「不顯山不露水」,即低調,含蓄,不張揚。
⑧ 守柔曰強:守柔就是守道,守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所以叫做「強」。由以上得知,小人之所以「終生不救」,乃根於不注意小節,而終失其大引來禍辱,且不知以柔克強之功,而引來利害夾攻,倘若能從最根本的玄關竅門,為入手功夫再削除逞強好勝之心,這樣才能收守母知子之全效。因善能守柔者,雖不顯於有為,其為必勇,雖不示於外用,其用必果,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是善於守住柔道,才是致強的真義。
⑨ 無遺身殃:不會招致禍殃。
⑩ 襲常:因循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