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國文(626-650)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國文選單

國文(26)
No.626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糸亢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下列選項何者與本文旨意最為接近?
(A) 一心無二,金石可鏤。
(B) 一刻千金,稍縱即逝。
(C) 一氣呵成,明快果斷。
(D) 一鼓作氣,勇往直前。
答:(A)
ㄌㄧㄡˋ:同“溜”。迅急的水流。單極:窮盡;竭盡。ㄇㄧˋ:細絲。亢斷:抗衡折斷。
譯文:泰山上流下的迅急水流能穿透岩石,窮盡細繩亦能磨斷樹幹。水並不是鑽石頭的鑽,繩索也不是鋸木頭的鋸,但是一點一點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斷了。它告訴人們,持之以恆,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會成功。
一心無二:指一心一意地做某種事情,沒有雜念。金石可鏤: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引申義為: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結論一心無二,金石可鏤與本文旨意最為接近。故(A)

No.627
(李惠為雍州刺史,)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檐息樹陰,二人將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爭者出,顧州綱紀曰:「此羊皮可拷知主乎?」.下咸無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伏而就罪。(《北史.外戚傳》)李惠如何判斷羊皮的主人?
(A) 求神問卜。
(B) 推理審度。
(C) 杖打成招。
(D) 證人口供。
答:(B)
藉背之物:墊在背上方便背東西的物品。:鋪墊物。綱紀:職官名,掌理文書的主簿。在此為地方官之稱。:實情。
譯文:有一個背著鹽和一個背著薪柴的人,一起把背的東西放在樹蔭下,在樹下休息。正當兩個人要離開樹蔭下時,卻為了一塊羊皮而吵了起來,他們都說那塊羊皮是自己墊在身後以便背著重物的東西。李惠看到到了,就把兩個爭吵的人叫出來,然後告訴地方上的官員說:「這塊羊皮可以拷問出它的主人嗎?」圍觀的眾人都沒有人回答,於是李惠就命令人把羊皮放在草席上,用棍子打它,發現在一些鹽屑掉了出來。李惠說:「找到事情的真象了。」讓那兩個爭羊皮的人一起看這個情況,於是背著薪柴的人只好伏首認罪。
結論:李惠如何判斷羊皮的主人:推理審度。故(B)

No.628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詞中所述少年、中年、老年之心境為何?
(A) 急功躁進/悵惘無助/清心寡慾。
(B) 混沌蒙昧/漂泊無依/遁入空門。
(C) 輕狂多情/惆悵失落/看透世事。
(D) 浪漫熱情/撥雲見日/歷盡世情。
答:(C)
譯文:少年的時候聽雨聲是在高樓上,面對的是紅色的蠟燭和昏暗不明的帷帳。壯年的時候聽雨聲是在作客的船上,面對的是廣闊的江面和低垂的雲,在西風中又傳來失群的雁叫聲。如今聽雨聲是在和尚的廬舍中,這時雙鬢已斑白了;才感到人世的悲歡離合都是殘忍無情的,誰也無可奈何,只能完全聽任著階前的雨點滴到天明吧!
結論:詞中所述少年、中年、老年之心境為:輕狂多情/惆悵失落/看透世事。故(C)

No.629
在畢業典禮上,司儀宣布請第一名的同學上臺領獎,可是叫了好幾聲,第一名的同學才慢慢走上臺。後來大家問他為什麼連自己的名字也聽不清楚,他說:「不是我聽不清楚,我是怕同學們聽不清楚。」對於這位第一名同學的行為表現,下列的建議何者最適合送給他?
(A) 失去信心,便失去一切。
(B) 所有聲音之中,最悅耳的是讚美。
(C) 謙虛自守才能聽到寶貴的建言和吸收新知。
(D) 成功不能只依賴天才和機會,更要堅忍到底。
答:(C)
結論:這小子太猖狂了,因此,下列的建議最適合送給他:「謙虛自守才能聽到寶貴的建言和吸收新知」。故(C)

No.630
《孟子》:「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依據文意,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孟子所認為的「君子有終身之憂」?
(A) 不能像舜一樣成為一國之君。
(B) 無法像舜一樣樹立聖人典範。
(C) 不能像舜一樣合於仁、禮規範。
(D) 無法像舜一樣訂定律令,讓天下人遵守。
答:(B)
《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愛人者人恒愛之》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 其橫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④哉? 禽獸又何難⑤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⑥於天下,可傳於後世. 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譯文: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於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於君子別的什麼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於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這裡指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意義 終身之憂,憂不能致堯舜,無法像舜一樣樹立聖人典範,不能「行仁道」;故非仁不為,非禮不行。至於一時災難的來臨,既不是自己的過錯,也不是自己能力所能避免,內省不疚,也就坦然接受了。
結論無法像舜一樣樹立聖人典範最接近孟子所認為的「君子有終身之憂」。故(B)

No.631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谿谷迴環,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渟蓄,則魚鱉聚集。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菜根譚前集》)其意在戒人不可:
(A) 自命清高,刻意矯俗。
(B) 濫砍山林,破壞生態。
(C) 汲於名利,躁進妄動。
(D) 登高涉險,不自量力。
答:(A)
淵潭停蓄:淵潭是深潭,停蓄指水平靜不流動。褊急之衷:狹隘到極端的心理。
譯文:高聳雲霄的山峰地帶不長樹木,只有溪谷環繞的地方才有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水流特別湍急的地方沒有魚蝦棲息,只有水深而且平靜的湖泊魚鱉才能大量生長繁殖。這是因為地勢過於高峻、水流太過於湍急的緣故;而這些地方也都不是容納生命萬物之處,所以有德的君子待人處世必須嚴加戒除這種心理。
結論:其意在戒人不可:自命清高,刻意矯俗。故(A)

No.632
「陳嬰者,東陽人。少修德行,著稱鄉黨。秦末大亂,東陽人欲奉嬰為主,母曰:『不可。自我為汝家婦,少見貧賤,一旦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世說新語.賢媛》)依據文意,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A) 陳母以為乍富暴貴,不祥。
(B) 陳母反對的理由,與陳家環境有關。
(C) 「以兵屬人」,即將兵權交予他人之意。
(D) 陳嬰鮮少修養德行,其母有所顧慮而勸阻。
答:(D)
譯文:陳嬰是東陽人士,小時後就修養自己的德行,在鄉里中很有名聲。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東陽人想要立陳嬰為首領,母親說:「不可。自從我當你家的媳婦,從年輕時就看到你家的人既貧窮而且卑賤;一旦突然富貴,是不吉祥的。不如把軍隊歸到他人的名下。事成,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事敗,自然有人承擔。」
結論:陳嬰小時後就修養自己的德行,因此,陳嬰少修養德行,其母有所顧慮而勸阻,不真。故(D)錯誤

No.633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此詩所描寫之物應為下列何者?
(A) 竹。
(B) 茶。
(C) 山泉。
(D) 松柏。
答:(B)
滌塵煩:洗去塵俗的煩惱。信靈味:信,的確、確實;靈味,善而美、美好的滋味。本自:本來是;一向是。山原:山崗原野。理郡餘:處理郡守的閑餘時間。率爾:輕率、隨便。幽人:隱居避世之人,這裡是作者自指。
註釋:詩中讚美茶獨具潔性、靈味,飲之可以滌除塵煩。作者為官理政之餘,在荒園中隨意種下了茶樹,不想茶樹慢慢長大,作者驚喜萬分,好像有了一位可以交談的朋友。在這裡,通過茶樹,人與自然溝通了,融為一體。茶樹也被賦予了人的品格。
結論:此詩所描寫之物應為。故(B)

No.634
如果我們走進森林的目的是結識生命,……如果我們是動心於蝴蝶這種生命的美麗,……你會將你的朋友釘在翅板上,製成標本出售或擺飾?你會在你的朋友身上進行反覆試驗、標記,將其視為研究對象?……你會用眼睛、望遠鏡及相機對蝴蝶表達迷戀?(節錄自吳明益《迷蝶記.後記》)文中作者透露「迷蝶」的原因為何?
(A) 探討蝴蝶的價值。
(B) 研究蝴蝶的秘密。
(C) 欣賞蝴蝶的生態。
(D) 尋找迷失的蝴蝶。
答:(C)
生態: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
結論:由內文之首:「如果我們走進森林的目的是結識生命,……如果我們是動心於蝴蝶這種生命的美麗,……」,可知:文中作者透露「迷蝶」的原因為欣賞蝴蝶的生態。故(C)

No.635
「有時,兀自對著熱氣氤氳上騰的一鍋待涼的酸梅湯,覺得自己好像也是燒丹煉汞的術士,法力無邊,我可以把來自海峽彼岸的一片梅林,一樹山楂和幾叢金桂,加上幾朵來自東臺灣山鄉的霞紅的洛神花,還有南部平原上的甘蔗田,忽的一抓,全攝入我杯中,成為□□□□。這種好事,令人有神功既成,應來設壇謝天的衝動。」(張曉風〈戈壁酸梅湯和低調幸福〉)文中□□□□的詞語,填入何者最為適合?
(A) 布帛菽粟。
(B) 俎豆馨香。
(C) 瓊漿玉液。
(D) 芳草蕭艾。
答:(C)
兀自:逕自,表示憑自己的意願做某事。氤氳ㄧㄣㄩㄣ:煙雲彌漫。
布帛菽粟:帛:絲織品;菽:豆類;粟:小米,泛指糧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
俎豆馨香:俎豆,古代祭祀時,用來盛放祭品的兩種器皿。馨香,芳香。指焚香供奉祭品,香氣繚繞,氣氛肅穆。
瓊漿玉液:瓊:美玉。用美玉製成的漿液,古代傳說飲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漿汁。
芳草蕭艾:蕭艾:雜草。意謂由於不好脩潔,昔日之君子已變成趨炎附勢的小人了。
結論:其實用猜的就猜得出來,A→粟;B→豆;C→液;D→草,本題談的是飲料-酸梅湯。故(C)

No.636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本文主旨在強調執政者應:
(A) 枵腹從公。
(B) 強國固親。
(C) 符應民意。
(D) 民胞物與。
答:(C)
譯文: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後,憑藉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結論:本文主旨在強調執政者應:符應民意(令順民心)。故(C)

No.637
李益〈隋宮燕〉:「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旋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本詩主旨為何?
(A) 感歎光陰似箭。
(B) 指陳物極必反。
(C) 控訴民不聊生。
(D) 發抒興亡感慨。
答:(D)
賞析
隋煬帝楊廣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蘇揚州)遊玩,耗費大量民力、財力,最後亡國喪身。因此“隋宮”(隋煬帝在江都的行宮)就成了隋煬帝專製腐敗、迷於聲色的象徵。李益對隋宮前的春燕呢喃,頗有感觸,便以代燕說話的巧妙構思,抒發吊古傷今之情。

“燕語如傷舊國春”,目睹過隋宮盛事的燕子正在雙雙低語,象是為逝去的“舊國”之“春”而感傷。這感傷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見“宮花旋落已成塵”,如今春來隋宮衹有那不解事的宮花依舊盛開,然而也轉眼就凋謝了,化為泥土,真是花開花落無人問。況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兩年,而是“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燕子尚且感傷至此,而況人乎?筆緻含蓄空靈,是深一層的寫法。

天下會有如此多情善感、能“傷舊國”之“春”的燕子嗎?當然沒有。然而“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嚴羽《滄浪詩話》)。讀者並不覺得它荒誕,反而認真地去欣賞它、體味它。因為它虛中有實,幻中見真。你看:隋宮確曾有過熱鬧繁華的春天;而後“一閉風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國,燕子歸來,相對呢喃如語;這些都是“實”。“唯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武灌《感事》),儘管隋宮已經荒涼破敗,隋宮燕卻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銜泥築巢,所以那宮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內,自然會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沒有人。這些都是“真”。詩人就是這樣通過如此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將隋宮的衰颯和春燕歸巢聯繫起來,把燕子的特徵和活動化為具有思想內容的藝術形象,這種“虛實相成,有無互立”(葉燮《原詩》)的境界,增強了詩的表現力,給人以更美、更新鮮、更富情韻的藝術享受。
結論:本詩主旨為:發抒興亡感慨。故(D)

No.638
細談傳染病原和人類的戰役,可以說是一部人類醫學的開發史,也可以說是人類救亡圖存的歷史,也許這就是物種演化論所說的,在生態改變中「適者生存」的現象。人類的文明造就了更可怕的病原,反過頭來考驗自己是否有更進一步生存發展的能力。所以病原不會被人類打敗或消滅,病原與人類的戰爭不僅要持續下去,還要更多、更激烈,我們能不能在未來這些戰爭中毫髮無傷,那就要靠醫學的智慧以及人類相互扶持的力量了。(江漢聲〈人與病原終無寧日〉)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最正確?
(A) 傳染病原能夠幫助人類繼續生存下去。
(B) 人類對抗可怕的病原符合「適者生存」的法則。
(C) 人類依靠醫學可以在與病原的戰爭中毫髮無傷。
(D) 可怕的病原促進醫學的進步,也造就人類文明。
答:(B)
適者生存:是以競爭爭取生存或優勢之概念的總結。
結論:文中提到:「人類救亡圖存的歷史,也許這就是物種演化論所說的,在生態改變中「適者生存」的現象。」因此,根據上文,人類對抗可怕的病原符合「適者生存」的法則最正確。故(B)最正確

No.639
下列何者所詠無關三國人物:
(A)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懍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B)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C)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D)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又重來。
答:(D)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懍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天地間英雄的氣概,到了千年以後,還是令人敬畏的,當時魏蜀吳三國分立,好像三隻腳的香爐,劉先生的功業,恢復了漢武帝所造的五銖錢。他等著諸葛亮做宰相,能夠開立蜀漢的國基,可惜他生的兒子,卻不能像他一樣的賢能。最為淒涼的,當年蜀國的一班妓女,現在都到魏國的宮殿前來歌舞了。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討教統一天下的大計。輔佐兩朝開創大業,匡濟危時,竭盡老臣一片忠心。出師未成功便先病死,使古往今來的英雄,都為他淚濕衣襟。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一隻折斷了的戟埋在沙地裡頭,上面鐵製的部份至今還沒有損壞。我把它挖出來,磨洗一番,認出這是三國時代遺留下來的。當年赤壁之戰,設想東風如果不適時的吹來,幫助周瑜打了勝仗,恐怕大喬和小喬,早就被曹操擄去官在銅雀臺裡了。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又重來:經過戰爭的的疲勞的壯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江東的子弟現在還在,但是,誰能保證他們為了項羽而捲土重來?
結論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又重來所詠無關三國人物。故(D)為非

No.640
當認知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對問題的界定與解釋都應該跟著改變。這個情況就好像發射太空船企圖登陸月球一樣。太空船是移動的,但它的目標月球也是移動的;太空船飛往月球,並不是「瞄準」、「發射」就可以到達,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航線校正,而是數以萬計或更多的修正。我們的思考所面對的社會,和月球一樣是不肯靜止的。一次的判斷或解釋並不能永遠適用我們想像的問題,因為我們心中的問題可能已經不在那裏了。根據上文,隱含什麼樣的處世態度?
(A) 價值判斷不隨社會變化而調整。
(B) 事實勝於雄辯,一切順其自然。
(C) 事隨境遷,仍應注意前車之鑑。
(D) 不要執著於固定的思想框架中。
答:(D)
結論:根據上文,隱含不要執著於固定的思想框架中的處世態度。故(D)

No.641
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下列選項的敘述,何者不在本文涵義之內?
(A)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B) 管仲、隰朋知識豐富。
(C)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D) 馬有記性、螞蟻有遷徙應變的能力。
答:(A)
管仲、隰ㄒㄧˊ: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家。不難:不惜,不恥。
譯文:春秋時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出征孤竹國,春天去,冬天回,歸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讓老馬發揮作用了。”於是讓幾匹老馬在前面走,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道路。走在山裡,隊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順著螞蟻窩向下挖就會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這樣能幹、隰朋這樣聰明的人,也不恥向老馬和螞蟻學習,可是今天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識淺薄,也不願向別人學習,不是錯得很厲害嗎?
結論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不在本文涵義之內。故(A)

No.642
「善於傾聽別人意見的人總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傾聽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汲取大家智慧的一個途徑。孤家寡人、自以為是的人只能自我孤立。有許多很好的建議,必須靠傾聽才能獲取;有許多新穎的思路,必須靠傾聽才能喚起和連通。」上文旨在表達「傾聽」的何種面向?
(A) 技巧。
(B) 效能。
(C) 步驟。
(D) 時機。
答:(B)
結論:上文旨在表達「傾聽」的效能面向。故(B)

No.643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這樣的感慨,對孫立人將軍特別適用。他的彪炳勳業和煥發的英雄形貌同時喚起我們對英雄和美人的兩種珍惜之情,而英年被黜,使他意外地在老去的歲月裡維持著英雄不老的形象,像濟慈或雪萊,在生命煥發之際離場,或者像岳武穆,把壯志未酬的遺憾留給世界,從此再不老去。(黃碧端〈孫將軍印象記〉)從這段話,作者認為孫將軍予人的印象是:
(A) 名將已老,如美人遲暮,令人感慨。
(B) 歲月雖老,他的英雄形象仍然不老。
(C) 沒有像濟慈或雪萊,那樣地煥發光彩。
(D) 像岳飛一樣,充滿壯志未酬的遺憾。
答:(B)
結論:作者認為孫將軍予人的印象是:歲月雖老,他的英雄形象仍然不老。故(B)

No.644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史記.貨殖列傳序》)「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此句中的「有」、「無」意指:
(A) 富有、貧窮。
(B) 治世、亂世。
(C) 呈現、隱沒。
(D) 擁有、失去。
答:(A)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所以,管仲說︰「國庫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百姓才能分辨榮辱。」
譯文:禮節是在富有時產生的,貧窮時廢弛。因此,有統治地位的人富有,才會推行德政;百姓富有,才能調節自己的勞力。海深魚自然會聚居;山深百獸就自然會到那裡去;人富有仁義就會依附在他的身上。富貴的人得到權勢就更加顯赫,失去權勢,作客都無處可去,因此而沒有樂趣。諺語說︰「家有千金的人,不會因犯法而被處死於市曹。」這可不是一句空話啊。所以說︰「普天下的人熙熙而來,都是為了利,攘攘而去,也都是為了利。」那千乘的封國,萬戶的列侯,百室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是百姓?
結論:「有」、「無」意指:富有、貧窮。故(A)

No.645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史記.貨殖列傳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意謂:
(A) 名利可以使人快樂。
(B) 名利有如過眼雲煙。
(C) 人人都為名利奔波。
(D) 只有名利值得追求。
答:(C)
結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意謂:人人都為名利奔波。故(C)

No.646
公文寫作時,「請轉知所屬照辦」應置於何處?
(A) 主旨。
(B) 說明。
(C) 辦法。
(D) 建議。
答:(A)
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九第()項第2款第(3)丙目前段
概括之期望語「請核示」、「請查照」、「請照辦」等,列入「主旨」。故(A)

No.647
依據「法律統一用字」規定,書寫公文時,下列何者正確?
(A) 授與博士學位。
(B) 授予博士學位。
(C) 僱用一名僱員。
(D) 雇用一名雇員。
答:(B)
文書處理手冊附錄2法律統一用字表
給予、授予→ 統一用字「予」。例如:授予博士學位。故(A)(B)正確
雇員、雇主、雇工→ 名詞用「雇」。僱、僱用、聘僱→ 動詞用「僱」。例如:僱用一名雇員。故(CD)皆錯

No.648
有關公文中「函」的說明,下列正確的選項是:
(A) 為求明確清楚,「主旨」部分可依實際需要分項書寫。
(B) 「辦法」段不管有無分項,其文字均應緊接段名冒號之下書寫。
(C) 「說明」之段名,可因公文內容改用「經過」、「原因」等名稱。
(D) 所有的「函」,都要具備「主旨」、「說明」、「辦法」三段內容。
答:(C)
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六第()項第1款第(2):「主旨」不分項,文字緊接段名冒號之下書寫。(A)
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六第()項第2款第(2):如無項次,文字緊接段名冒號之右書寫;如分項條列,應另列縮格書寫。(B)
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六第()項第2款第(1):當案情必須就事實、來源或理由,作較詳細之敘述,無法於「主旨」內容納時,用本段說明。本段段名,可因公文內容改用「經過」、「原因」等名稱(C)正確
原則上,依《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七第()項第1:行政機關之一般公文以「函」為主,函的結構,採用「主旨」、「說明」、「辦法」3 段式。但有例外:依《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六第()項第4:「主旨」、「說明」、「辦法」3段,得靈活運用,可用1段完成者,不必勉強湊成2段或3段。(D)

No.649
下列公文類別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發布法規命令用「公告」。
(B) 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用「咨」。
(C) 總統與監察院公文往復用「呈」。
(D) 民眾與機關間申請或答復時用「函」。
答:(D)
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五第()項第123:令:公布法律、發布法規命令、解釋性規定與裁量基準之行政規則及人事命令時使用。(A)
呈: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使用。故(B)
咨:總統與立法院、監察院公文往復時使用。故(C)
文書處理手冊要點十五第()項第4款第(4)民眾與機關間申請或答復時用「函」(D)正確

No.650
下列有關公文中數字的使用,何者錯誤?
(A) 四大施政主軸、新十大建設、國土三法。
(B) 民國9378日、93年度、延後3週辦理。
(C) 事務管理規則共分十五編、四百一十五條條文。
(D) 行政院令:修正「事務管理規則」第一百十一條條文。
答:(C)
文書處理手冊附錄5數字用法舉例一覽表:
描述性用語用中文數字,例如:四大施政主軸、新十大建設、國土三法。(A)
日期、時間用阿拉伯數字,例如:民國9378日、93年度、延後3週辦理。(B)
法規條項款目用阿拉伯數字,例如:事務管理規則共分15編、415條條文(C)錯誤
法規制訂、修正及廢止用中文數字,例如:行政院令:修正「事務管理規則」第一百十一條條文。故(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