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道德經 - 第三十七章

 《道德經 - 第三十七章 - 自化自定

【前言】 自化即自然的生化過程,侯王泛指統治者和管理者。侯王如果能夠遵守道的自然無為或無名的原則,萬物就會自然生化。這種自然的變化過程是最好的,最不應該破壞的。如果有人欲作巧偽者,要以道的無為原則鎮撫他,這樣萬事萬物又會重新歸於平靜自然穩定。 自定和自化都是沒有強力干涉,不必費心追求而實現的結果。自化是給作為個體的萬物以自由發展的機會,自定則是保證個體自由發展的情況下, 仍然有總體的穩定或和諧。 「鎮之以無名之樸」則是非強制的手段。老子所嚮往的是個體的充分自由發展和整體的自然和諧。老子並沒有完全排斥社會管理者的作用,但他認為這種作用應該是間接的,溫和的, 是通過個體自願接受而實現的,不應該是從外界強加於人的。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①。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白話】

「道」總是順應自然,不會妄為,所以才能夠無所不為。

如果侯王能夠遵循「道」的原則,世間萬物就可以自己孕育、生長、變化。

如果萬物在自然生長、變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自私的慾望,我將用「道」的質樸去震懾、教化、引導它。「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欲之心了。

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註釋】

①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 「無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

② 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

③ 欲作:指貪欲;作指興起

④ 無名之樸:「無名」指「道」。 「樸」形容「道」的真樸。



道德經 - 第三十六章

 《道德經 - 第三十六章 - 柔弱生之徒 老氏誡剛強

【前言】 

從這一章的內容看,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化辯證關係,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覺注意。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此時,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對於事態發展的具體分析,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在以上所講「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面。在對於人與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後,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裡面蘊含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外表。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⑤,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白話】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但明,雖然柔弱戰勝剛強。魚不能離開深淵—它的根本之地,國家的鎮國重器絕對不能顯示給人看。

【註釋】

① 歙:音ㄒㄧˉ,收斂

② 固:暫且。

③ 取:奪取。

④ 與:給,同「予」字。

⑤ 微明:其道微其效明也。知幽眇之理而收顯著之效。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隱蔽微妙的道理。

⑥ 脫:離開、脫離。

⑦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國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給人看,向人炫耀。(魚為什麼不能離開深淵?因為深淵是魚的根本,是魚的藏身之地,魚躲在深淵裡,可以自由自在,人不能發現它更加進一步地去想傷害它。如果魚非得跳出來去顯示自己的存在,那麼魚的災難就開始了。 「國之利器」為什麼不可以示人?因為「國之利器」是國家的根本。一旦有意地炫耀和無意的洩露之後,就會把「無形」的利器轉化為「有形」,天下所有有形的東西都是可以破解的,這樣,再好的「國之利器」也就形同虛設了,國家的災難就要來了。老子教我們做人做事小心,懂得前因後果。因為所有的痛苦失敗都是自己招來的。是自己沒有明白因果道理,不曉得「微明」。)



道德經 - 第三十五章

 《道德經 - 第三十五章 - 持道而治

【原文】

執大象①,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③。

樂與餌④,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白話】

掌握和運用道來治理國家,就會得到天下人的嚮往、擁護,都來投靠他。

在道的治理嚮往下,無私無欲無爭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

鼓樂的聲音和美食的味道能使人駐足止步,但是道說出來,卻是淡然無味的。

道雖然是看不見、聽不著的東西,作用卻是無窮的。

【註釋】

① 執大象:執,持守;大象,道也。執大象,堅守道的自然質樸。

② 往:嚮往。

③ 安平太:安,乃,則,於是。太,同「泰」,平和、安寧的意思。

④ 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⑤ 既:盡的意思。



道德經 - 第三十四章



《道德經 - 第三十四章 - 大與小的辯證法》

【前言】

大道無所不在,沒有私慾,順應自然,由不主宰萬物可以稱為「小」,由萬物都歸依又可稱為「大」,「小」與「大」是事情的兩面,相反相成。正因為它不據為己有,不自以為大,沒有佔有慾和支配慾,所以成就了它的偉大。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

【原文】

大道汜①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②,功成而不有③。

衣養④萬物而不為主⑤,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白話】

大道廣泛而普遍地流行,它可左可右,無所不在。

萬物依靠它而生長而它也不推辭,功業成就而不據為己有。

它覆蓋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小」;

它萬物歸依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

由於它最終不自以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

【註釋】

① 汜:氾是泛的異體字,此處為廣泛之義。

② 不辭:不推辭。

③ 不有:不自以為有功。

④ 衣養:一本作“衣被”,意為覆蓋。註:最好解釋成倒置句「萬物依養」,亦即萬物依賴它而養成。

⑤ 不為主:不自以為主宰。



道德經 - 第三十三章

 《道德經 - 第三十三章 - 學習做人

【前言】

學習《道德經得先學習做人,介紹一齣不錯看的電視劇:

《阿淺來了》https://reurl.cc/r8GzpN

全劇共156集,每集15分鐘。

依據劇中對角色的刻劃,依我個人喜好依序為:

阿初 - 新次郎 - 惣兵衛

我個人認為,依據您喜好的對象,大致上可推估您的性向。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⑤

【白話】

有眼光、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謂之「」(知其然);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優缺點,即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謂之「明」(亦知其所以然)。

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我們有能力,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算真正的強大,這叫「自我突破」,或者叫「自我超越」。

知道滿足的是富有,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失去自己根本所在的人,才得到長久穩定。

肉體死亡但精神還在的人,才算得上長壽。

【註釋】

① 自知:自己瞭解自己。

② 看清事物的能力。

③ 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④ 不失其所者久:處在合適的地方、沒有丟棄自己的理想、信念等等的人,他的精神就會長久。

⑤ 死而不亡者壽:指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過大貢獻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認為他們雖然死了,但是活在人心中,被人懷念千秋萬世,所以是長壽的。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道德經 - 第三十二章

 《道德經 - 第三十二章 - 雖小乃大註:本章老子將「道」化身為「

【前言】

本章表達了老子的「無為」的政治思想,認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則治天下,順應自然,那樣,百姓們將會自動地服從於他。老子用「樸」來形容「道」的原始「無名」的狀態,這種原始質樸的「道」,向下落實使萬物興作,於是各種名稱就產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設官職,不可過分,要適可而止,這樣就不會紛擾多事。老子認為,「名」是人類社會引爭端的重要根源。

【原文】

道常無名,樸①,雖小,天下莫能臣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

始製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白話】

「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樸雖小,但卻不聽命於任何人。

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用命令他怎麼去做,它自己就各守其位,達到均衡的狀態了。

「道」是個綱領性的指南,侯王守住「道」一定要有更具體的施政策略去配合才能符合當前實際。這樣就要根據「道」和實際情況來開創體制。一旦這個體制確立了,那麼就有了有形的「名」,這樣就要知道對這種具體的形象規範要有所限制和調整。知道自我限制和調整才不會敗亡。

道的規則普遍存在於天下萬物之中,就好像小河流與大江大海的關係一樣。

【註釋】

① 樸:本義,樹皮。篤厚、本真。

②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永遠是沒有名字的,也無法銘刻下來而被制約,它就像生命,自由自在,隨緣而生長、隨緣而開枝散葉,而後花開、花落,歲來歲往,樸實的樹幹就一直長在那裏。

沒有人可以讓樹木停止生長,你砍倒了一棵樹,另一棵樹在自然的環境裡,又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環境裡長出來了。

大自然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不是一棵樹,而是一群一群的樹,一群一群的生命,隨時都藏在種子裡,隨時都會從泥土地裡冒出頭來。

生命永遠是自由的,當你忘了自己,而成為最樸初的生命本體時,生命就一直在那裏。

你被奪走了一樣東西,那樣東西就跑到奪走你的人身上。

東西永遠都在,只是跑到不同人身上了。

所以,不要羨慕它人的成就,因為注定有些人會擁有成就,不是你,就是它;不是它,就是你。

也不要貢高我慢、自以為是,因為我們所擁有的知識、財富和幸福,都是暫時被我們從自然手中所奪來,而自然有一天也會奪走這些東西。

這就是自然之理,而自然就是道。

樸雖小,就是自由的心雖小,但沒有人可以讓自由的心被臣服。

因為自由的生命是不可被征服的,它就是生命的本體,自然而來,自然而去,花開花落,歲來歲往,我們都只是偶然拾起一朵花,偶然被一根枯枝砸傷頭;偶然在樹下相戀,偶然葬親人於樹下。

我們都在樹下活著,樹也在我們頭上活著。

樸,是樹、是你、也是我,更是蝴蝶、蜻蜓與蒼蠅。

生命一直都在那裏,在我們身上分裂複製的細胞裡,在樹葉枯了又長的自然生機裡。

「樸雖小,但卻不聽命於任何人。」

帝王會死,富豪會死,乞丐也會死。

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樸的幻影,在如幻的生命型態中,走馬換燈,不斷地演出生生不息的自然,直到我們守樸、自靜。

心安定了,煩惱就走了。

煩惱走了,幸福就來了。

樸雖小,卻比侯王更有用,可以差使自然,讓生命與自然合一,重新回到如幻似真的生命本體中,成為一棵看著過往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樹。

③ 自賓:賓,服從。自將賓服於「道」。

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的氣息相應相合,降下雨露滋潤萬物。

⑤ 自均:自然均勻。

⑥ 始製有名:依據道來開創體制。「道」是個綱領性的指南,侯王守住「道」一定要有更具體的施政策略去配合才能符合當前實際。這樣就要根據「道」和實際情況來開創體制。一旦這個體制確立了,那麼就有了有形的「名」。

⑦ 知止要注意體制的適用時限,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對舊的體製革新、甚至是廢除舊體制。這個就叫「知止」。 「知止」就是凡是有「開始」就一定要考慮如何「結束」;有「運動」就要知道如何去「停止」。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道德經 - 第三十一章

 《道德經 - 第三十一章 - 戰爭之道

【前言】

這一章仍是講戰爭之道,是上一章的繼續和發揮。上一章著重從後果講,這一章以古代的禮儀來比喻。按中國古代的禮儀看,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謙讓的意思,「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老子認為,兵器戰爭雖然不是祥的東西,但作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時,也要用戰爭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獲取勝利時不要以兵力逞強,不要隨意地使用兵力殺人。相反,對於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還要真心表示哀傷痛心,並且以喪禮妥善安置死者。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④,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⑤蒞之⑥,戰勝以喪禮處之。

【白話】

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

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

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

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

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

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註釋】

① 夫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為發語詞。

② 物或惡之:物,指人。意為人所厭惡、憎惡的東西。

③ 不處:不與之相處、不居、不置身。

④ 貴左:古人以左為陽以右為陰。陽生而陰殺。

⑤ 悲哀:哀痛的心情。

⑥ 蒞之:到達、到場。

【後語】

戰爭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禍,這是人所共知的。任繼愈認為《道德經》「也是反對戰爭的」。因為在這一章裡,老子說「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這裡顯然沒有主戰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時又說,對於戰爭「不得已而用之」,這表明老子在咒詛戰爭的同時,也還是承認了在「不得已」時還是要採用的。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普遍的,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規模日益擴大,動輒數万、數十萬的兵力投入戰爭之中,傷亡極其慘重,而在戰爭期間受危害最大的,則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戰爭,人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四處逃亡,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的生產,也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戰爭的確是帶來災難的東西。所謂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戰爭的手段,這是為了除暴救民,捨此別無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應當「恬淡為止」,戰勝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為是,否則就是喜歡用武殺人。這句話是對那些喜歡窮兵黷武的人們的警告。所以,我們認為《道德經》不是兵書,不是研究戰爭問題的,尤其不是為用兵者出謀劃策的。老子談論戰爭問題,目的在於反對戰爭。

凡物貴陽而賤陰——左為陽,生氣也;右為陰,殺機也。是以君子之居,平常尚左,獨至用兵之際,不尚左而尚右,其賤兵可知矣!古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彼偏將軍,將之次也,反居其左;上將軍,將之上也,轉居其右。亦知專殺伐之權者為上將軍,偏將必禀命於其上,不得逞殺伐之威,是亦喪禮處軍禮矣。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道德經 - 第三十章

 《道德經 - 第三十章 - 果而勿強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①。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②。

善有果③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白話】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

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

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

達到目的了卻不驕矜自大,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自誇,達到目的了也不要放縱自滿,達到目的了像是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了而不逞強。

事物過於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注定很快就會滅亡。

【註釋】

① 其事好還:好,當動詞用,音ㄏㄠˋ,喜愛,此處指常常容易發生。用兵這件事一定會得到還報。還:還報、報應。謂極易得到報應。

② 凶年:荒年、災年。

③ 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達到獲勝的目的。善有果,良善自會結果(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

④ 取強:逞強、好勝。

⑤ 不道:不合乎於“道”。

⑥ 早已:早死、很快滅亡。

【後語】

「果而不得已」是宣講聖人正義戰爭的合法性,此句是宣講取得勝利以後應該儘量恢復和平,把破壞降到最低程度。戰爭取勝以後繼續逞強,那就超過了正義戰爭的初衷。老子及時提出了告誡,那些真正想替天行道的人主應該牢記這個準則,而那些打著替天行道旗號的人主則應該警醒,不要以為可以大開殺戒。



道德經 - 第二十九章

 《道德經 - 第二十九章 - 無為無敗

【前言】

無為是對自己的。我們透過《道德經》可以了解,無為是不要為爭取自己的名譽、地位、金錢、慾望等去刻意作為,要放下自己的慾望,盡量不要為自己去撈取名利,忘掉形名之分。 《淮南子·說山訓》曰:「凡得道者,形不可得而見,名不可得而揚。」

但是對眾生要怎麼樣?要「有為」。要仿效天之道去製訂「聖人之道」。天之道只制訂規則,然後萬物按照規則去運作,它不去過分干預,只是按規則去運行。這叫什麼? 「不言之教」。老子主張領導者在管理的時候,要盡量跳脫出來,不要受自己意念的驅動,而是制訂規則讓你管理的系統自己運行。這才是無為的真正涵義。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⑥,故無敗,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⑫。

【白話】

想要以私欲取得天下進而控制它,是得不到的。

天下的人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秉性而加以私心控制;也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而強行掌握

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

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

那麼對待「天下」為什麼既不能「為」也不能「執」呢?因為世人秉性不一,「有主行有隨從,有批評有表揚,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治世,有亂世。」天下正是由這些具體的世間萬物所構成的,所以只能根據它們的具體實際情況來決定相應的策略,而不能先構建了所謂「宏偉藍圖」,再去「實現」它。所以「天下」是「不可為的」。任何一個「聖人」,從登台執政那一刻起,他就必然要從當時最符合道的治國策略中選擇一個去實施,不斷調整更好的、更適應新時代的具體政策,所以說「天下」是「不可執的」。 「不可為」講的是順應自然,「不可執」講的是與時俱進。

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註釋】

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想;欲,私欲、私心;取,取得;為,此處指有目的性的作為 - 以私天下為目的來治理

② 不得己:不得」,達不到、得不到。用於句尾。相當於「矣」。

③ 神器:神器,泛指神秘莫測,威力無窮的器物。此處借指帝位、政權。

④ 為:此處指有目的性的作為。亦即控制或強制

⑤ 執:掌握、執掌。

⑥ 無為:順應自然而不強制。

⑦ 隨:跟隨、順從。

⑧ 歔:音ㄒㄩˉ,鼻孔出氣。喝倒彩,是批評,是負面評價

⑨ 吹:急吐氣。「吹」是鼓吹,是表揚,是正面評價。

⑩ 贏:贏弱、虛弱。

⑪ 或載或隳:載,安穩。隳,音ㄏㄨㄟˉ,毀壞;崩毀。

⑫ 去甚、去奢、去泰:「甚」是過分的意思,「奢」是獨斷的意思,「泰」是安樂的意思。就是說「聖人」治理天下,第一,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分,要注意「度」;第二,不要自以為是、主觀獨斷、我行我素,應該遵循自然、廣開言路、克己奉公;第三,如果只滿足於眼前的「泰」,那麼很快就會「泰盡否來」。(「甚」是太大、過於大、最大的意思,「奢」是太多、過於多、最多的意思,「泰」本就通「太」,「泰」也是六十四卦之一,「否極泰來」,「泰」可以講最好的意思,也就是太好,過於好、最好的意思。)



道德經 - 第二十八章

 《道德經 - 第二十八章 - 三知三守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為天下溪③。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④。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復歸於無極⑦。

知其榮⑧,守其辱⑨,為天下谷⑩。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⑪,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製不割。

【白話】

深知雄強的必要,也有足以稱雄的實力,卻安守著柔和的狀態不露鋒芒,甘願做天下的溪澗,就會匯集天下賢能之士的歸附。

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清澈而長流不息不偏離永恆的德行,逐漸回復到像嬰兒那樣外表柔軟而潛力無窮的狀態。

對萬事萬物都明察秋毫、洞燭千里,卻表現出一無所知的樣子,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強加於人,不過於計較他人的缺失,才能成為天下的表率。

甘願做天下的模式,不要去搞對立永恆的德行就不會有差錯,慢慢回歸到混沌一體的狀態

可以達到榮華富貴、重權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身處世俗的低下之處,這樣就能像山谷般的包容孕育全天下。

能包容孕育全天下,永恆的德行才算圓滿,回歸到純真質樸。

一根原始的樸木,切割分散而做成各種不同的器物,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廢材作為柴火用,雖然用途相異,但其根宗相同。因此,上德之人認為:眾生與我一體,萬物和我同宗,地球人類雖然膚色、語言不同,其本質基因卻沒有貴賤等級之分。上者治國,只有依道執行眾生平等的理念,才能成為民眾敬重的官長。為什麼呢?因為大道製作的眾生萬物一體相連,不能彼此分割。

【註釋】

① 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

② 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

③ 溪:兩山之間的河溝。指涓涓細流,兩個特點:1、清澈。 2、長流不息。

④ 嬰兒:表純真、柔和象徵純凈的狀態把後天的各種習染褪盡。

⑤ 知其白,守其黑:白表昭然明白,無所不知。黑是暗昧無知之貌,表無知無見。「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有道的人在把一切都從根源上都看得清清楚楚以後,面子上反而呈現出一付懵懂昏沉的樣子。

⑥ 忒:忒,音ㄊㄜˋ,過失、差錯。忒,沒有變更;沒有差錯。其實「忒」是「貳心」的意思,「常德不忒」就是不要去搞對立。

⑦ 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為什麼叫「無極」,極就是極端,無極就是不要搞極端、不要搞兩極分化。

⑧ 榮:榮譽,寵幸。

⑨ 辱:侮辱、羞辱。此處指平淡、寂寞、挫折。

⑩ 為天下谷:喻胸懷廣闊,包容孕育全天下。

⑪ 樸散則為器:樸是未剖之天然原木,經過分散分解之後能做成各種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