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道德經 - 第十九章

 《道德經 - 第十九章 - 三絕三棄》

【A sound mind is more powerful than a hundred kinds of wisdom.】

【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前言】

治國三拋棄:即拋棄聖明和智慧,拋棄假仁和假義,拋棄機巧和私利。老子從人性清靜的本原出發,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三絕」、「三棄」原則。

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為了辯證自己的「思想」是「聖人思想」,辯證自己的「思想」比別人的高明。所以越來越多的「聖人」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理論」層出不窮。因為「百家爭鳴」,意味著「民」會無所適從,這樣做得不到實際的利益。只有放下對聖人、對智慧的執著認知,回歸真我的自然質樸之性,才能放下盲目崇拜,客觀地反映事物的本然狀態。人們只有放下有為的妄想與奢求,不去追求維繫生命活動之外的虛名浮利,才是 「民利百倍」,才是老百姓最大的利益。故曰:「拋棄聖明和智慧」。

只有從自身做起,修養身心,放下有為之「仁」,有執之「義」,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保持人類的本真之性,才能做到父慈子孝,六親和睦,才能真正得到人生幸福,享受人間至樂。老子提出「絕仁棄義」,不是說仁義不好,不是說不要仁義,而是要拋棄那種披著仁義外衣的假仁、假義,老子是讓人們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打著仁義的旗號禍害老百姓,不要讓仁義脫離了道德這個根本,從而做到有仁義、不執仁義而又不失仁義。如果世人都能無我忘我地去孝敬父母和愛養子女,都能無私忘我地去與他人相處,家庭就會成為和諧、幸福的家庭,社會就會成為和諧、有序的社會。故曰:「拋棄假仁和假義」。

「絕巧棄利」的「利」,不是「民利百倍」的「利」。這個「利」是鋒利、銳利之利,是憑藉小聰明而敏察利害之利。 「絕巧棄利」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世人從凈化身心入手,放棄那些有為的機心和智謀,不要為了謀取私利而奮不顧身、不擇手段地強作妄為。故曰:「拋棄機巧和私利」。

【原文】

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②以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

見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絕學無憂⑥。

【白話】

拋棄聰明智巧,對百姓有益;拋棄仁義,可使百姓崇尚孝道;拋棄巧詐和趨利,則盜賊不在。 「智」、「仁」、「巧」這三者都是文采性的東西,作為治國綱領則不足。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使人減少私心貪念,擯棄諸如「聖」、「智」、「禮」、「法」文縐縐的詞句,才能免於憂患。

【註釋】

① 絕聖棄智:拋棄聰明智巧。此處「聖」不作「聖人」,而是自作聰明之意。

② 此三者:指聖智、仁義、巧利。

③ 文:條文、法則。

④ 屬:歸屬、適從。

⑤ 見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 是沒有染色的絲;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樸是同義詞。

⑥ 絕學無憂:指棄絕仁義聖智之學,才能免於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