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②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③乎?虛而不屈④,動而俞⑤出。多聞數窮⑥,不若守於中⑦。
【前言】
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老子認為是社會道德敗壞到一定地步,才會有仁義產生,換句話說,到了社會需要弘揚「仁義」的時候,一定是道德早已敗壞。老子認為道在德先,德在仁先,社會道德淪喪,才會有仁義之說,仁義如果都難做到,才會有繁文縟節產生。
人類、動物、植物,都是天地生靈,天地對一個種類仁慈,就是對其他種類不公。比如風雨雷電,有期盼下雨的生物,必然也有厭惡下雨的生物,天地怎麼能講偏愛(仁慈)?同樣地,君主對一部分百姓仁慈,必然會損傷另一部分百姓的利益,只有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無心無為,才能至公有為。
老子在《道德經》全書強調的莫過於「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白話】
天地無偏心於萬物,任其自由生長,君主無偏心於愛民,任由百姓自己發展。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註釋】
① 芻ㄔㄨˊ狗:古時用草編結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丟棄。後比喻輕賤無用之物。
② 聖人:此處指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
③ 橐龠:音ㄊㄨㄛˊㄩㄝˋ,古代鼓風助火的風箱。
④ 屈:竭盡,窮盡。
⑤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⑥ 多聞數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⑦ 守中:中,通沖,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