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十八章 - 針砭時弊》
【前言】
此章揭示現實社會的混亂和病態,重在砭時。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併。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
老子認為,大道是順應自然之道,而仁義、智慧、孝慈、忠臣之類都是在自然之道破壞、私有製產生以後的混亂現實中出現的,是對大自然的背離和否定,社會是發展了,私慾卻增多了,因此,老人家竭力提倡清靜無為、順應自然之道。特別是老子提出充滿辯證思想的歷史觀,認為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六親不和與孝慈,國家混亂與忠臣,雖然相反,卻有因果關係,給人以深刻啟示。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白話】
大道廢棄,才會提倡仁義;巧智出現,才會產生偽詐;六親不和睦,才有孝子慈父;國家混亂,才會出現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