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行政學大意(001-050)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行政學大意選單

行政學大意(1)
No. 1
下列何者並非「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A) 主張出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B) 主張後邏輯實證論。
(C) 強調適應動盪環境之需要。
(D) 主張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發展。
答:(A)
主題: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行政與黑堡宣言。
1960 年後的美國面臨經濟與能源危機、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以及當時公共行政研討會幾乎沒有年輕學者參加之「學術斷層」雙重影響,促使學者瓦爾多(D. Waldo)召集少壯派的公共行政學者共同討論在此一時代系絡下,公共行政應有的作為與未來發展方向,且其研究成果由馬林尼(F.Marini)主編成專書:《趨向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由於此一思潮有別於當前主流之行為科學與傳統公共行政,因此被稱之「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NPA)。NPA 的理論特色:
1.          主張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不能躲在「學術象牙塔」裡漠視蒼生。故(A)為非
2.          主張「後邏輯實證論」,反對邏輯實證論的「價值中立觀」,強調社會公平與正義。
3.          行政理論須適應動盪不安環境的實務需要。
4.          建構新的(協和式)組織型態取代科層官僚。
5.          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顧客導向)的組織。

No. 2
下列何者不是「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A) 主張後邏輯實證論。
(B) 主張純學術研究不與社會環境的變遷發展有關。
(C) 主張建構新的組織型態。
(D) 主張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組織。
答:(B)
主題: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行政與黑堡宣言。
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1.          主張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不能躲在「學術象牙塔」裡漠視蒼生。
2.          主張「後邏輯實證論」,反對邏輯實證論的「價值中立觀」,強調社會公平與正義。
3.          行政理論須適應動盪不安環境的實務需要。故(B)為非
4.          建構新的(協和式)組織型態取代科層官僚。
5.          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顧客導向)的組織。

No. 3
新公共行政採取後邏輯實證主義,並倡導何種價值?
(A) 生產力。
(B) 社會階層。
(C) 社會公正。
(D) 自由選擇。
答:(C)
主題: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行政與黑堡宣言。
1.          對於某種事實、現象、物品或人物,表現出心理反應(好或壞)及行為取向(喜歡或不喜歡),這種心理反應及行為取向就是價值觀。
2.          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問,為求準確與一致的結果,必須有一套客觀的方法及客觀的程序始能達成。價值觀是「人」對人、事、物所引起的心理或生理趨向,我們通常將價值觀歸屬在主觀的層次內,認為它沒有一致性的客觀標準,也就是說價值觀具有相對性但缺乏絕對性,無法達到科學所要求的一致化。因此咸認價值觀可能沖淡科學本身具有的「科學性」,為了避免價值觀影響科學目的的達成,在科學的研究中,大都主張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精神及方法來進行,極力避免將價值觀涉入其中,這種去價值的作法稱為價值中立。
3.          價值判斷:人以自身的喜好、慾望、利益、情感來評斷事物。
結論:「新公共行政運動」主張後邏輯實證論(Post Positivism):反對價值中立,主張行政應從事價值判斷,強調社會公平、正義及扶助弱勢團體。此外以社會公正為研究的主要價值,倡導「第二代行為主義」。故(C)

No. 4
有關美國「新公共行政運動」的主要論點,下列所述何者錯誤?
(A) 主張入世的公共行政。
(B) 主張政府應採行新的組織型態。
(C) 主張「邏輯實證論」的研究方法。
(D) 主張行政應以服務對象為重心。
答:(C)
主題: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行政與黑堡宣言。
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1.          主張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不能躲在「學術象牙塔」裡漠視蒼生。
2.          主張「後邏輯實證論」,反對邏輯實證論的「價值中立觀」,強調社會公平與正義。
3.          行政理論須適應動盪不安環境的實務需要。
4.          建構新的(協和式)組織型態取代科層官僚。
5.          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顧客導向)的組織。
結論:「新公共行政運動」主張後邏輯實證論:反對價值中立,主張行政應從事價值判斷,強調社會公平、正義及扶助弱勢團體。此外以社會公正為研究的主要價值,倡導「第二代行為主義」。故(C)錯誤

No. 5
根據明茲伯格(H. Mintzberg)五種組織類型的分類,下列何種組織在不穩定的環境中運行最為有效?
(A) 分部化形式。
(B) 機械官僚制度。
(C) 臨時任務編組。
(D) 專業化官僚制度。
答:(C)
主題:組織理論與組織設計。
依據敏茲柏格(H.Mintzberg)的分類,組織類型的分類可分為五大類:
簡單結構(Simple Structure):在此組織內,人員及單位很少,也沒有嚴明之工作劃分及協調指揮系統。適用於規模小、技術不甚純熟,處在單純靜態環境的小企業。
機械官僚制度(machine bureaucracy):此組織結構係指具有非常正式化與專業化作業程序,有一套規則與條例說明,分工相當明確,傾向集權決策方式,直線幕僚間也嚴格劃分。適用於環境的單純與穩定,市場競爭力非常小的大規模組織,類似政府組織公家單位型態,即為一例。
專業化官僚制度(professional bureaucracy):並未如機械式科層組織那樣的高度集權化;例如像大學、綜合大醫院、綜合會計師事務所;雖然它們的作業比較穩定,但是在此同時作業本身又較複雜,必須由工作者本人做好控制;因此,專業化官僚制度非常依賴於各個企業機能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製造出標準化的產品及服務。
分部化形式(divisionalized form):此係依各市場別、產品別、或消費客戶群別為中心,而結合產銷機能於一體之獨立營運單位。適用於市場具多樣性,而必須加以切割時,例如事業部、事業總部、或事業群的組織架構。
臨時任務編組(adhocracy organization)臨時任務編組是有機式、自由變動性的組織結構,適用於在複雜且高度動態性、不穩定的環境中,公司必須緊急面對各種挑戰及問題即刻解決者。國內各大公司組織裡,除正式層級、正式組織外,亦經常成立各種專案委員會、各種功能小組組織等,均屬之。而這些委員會、小組都是跨部門的,因此權力常大於傳統組織架構的人員。故(C)

No. 6
根據明茲伯格( H. Mintzberg)的分類,大學和醫院比較屬於何種組織型態?
(A) 分部化形式。
(B) 機械式官僚制度。
(C) 專業化官僚制度。
(D) 臨時性任務編組。
答:(C)
主題:組織理論與組織設計。
專業化官僚制度(professional bureaucracy):並未如機械式科層組織那樣的高度集權化;例如像大學、綜合大醫院、綜合會計師事務所;雖然它們的作業比較穩定,但是在此同時作業本身又較複雜,必須由工作者本人做好控制;因此,專業化官僚制度非常依賴於各個企業機能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製造出標準化的產品及服務。故(C)

No. 7
韋伯(M. Weber)界定權威的三種類型,下列何者屬於「法理型權威」?
(A) 卑南部落酋長的權威。
(B) 西楚霸王項羽的權威。
(C) 媽祖信仰的權威。
(D) 現代軍隊指揮官的權威。
答:(D)
主題:組織概論、韋伯的官僚制理論。
韋伯界定權威的三種類型
傳統型權威:傳統權威強調權威之正當合理存在於習俗與慣例。傳統權威來自於對傳統歷史文化的信仰,這是一種世襲的權威,不是憑個人的努力或才能而取得權威,而是靠繼承的力量。卑南部落酋長的權威即屬之。
魅力型權威:領導者以「救世主」的姿態君臨天下,人們相信他們那種天賦,是具有超自然與超世俗的超人特質,故對於他們的權威也是絕對服從,忠心不二。西楚霸王項羽的權威、媽祖信仰的權威,即屬之。
法理型權威:由於社會的發展,民智漸開,人民乃不願重返傳統權威時期,當然也不願再接受超人領袖的控制,為了尋求解決之道,只有建立法制體系,使領導者的權威合法化。人們之所以服從某一領導者,並非因其人之故,而是緣於領導者地位所賦予他的法定權威。現代軍隊指揮官的權威即屬之。故(D)

No. 8
韋伯(Max Weber)提出權威有三種類型,其中強調權威之正當合理存在於習俗與慣例者,係屬下列何種權威?
(A) 傳統型權威。
(B) 魅力型權威。
(C) 法制型權威。
(D) 權變型權威。
答:(A)
主題:組織概論、韋伯的官僚制理論。
韋伯界定權威的三種類型
傳統型權威傳統權威強調權威之正當合理存在於習俗與慣例。傳統權威來自於對傳統歷史文化的信仰,這是一種世襲的權威,不是憑個人的努力或才能而取得權威,而是靠繼承的力量。故(A)
魅力型權威:領導者以「救世主」的姿態君臨天下,人們相信他們那種天賦,是具有超自然與超世俗的超人特質,故對於他們的權威也是絕對服從,忠心不二。
法理型權威:由於社會的發展,民智漸開,人民乃不願重返傳統權威時期,當然也不願再接受超人領袖的控制,為了尋求解決之道,只有建立法制體系,使領導者的權威合法化。人們之所以服從某一領導者,並非因其人之故,而是緣於領導者地位所賦予他的法定權威。

No. 9
羅聖朋(D. H. Rosenbloom)區分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差異的原則中,不包括下列何者在內?
(A) 憲政體制。
(B) 市場。
(C) 主權。
(D) 專業知識。
答:(D)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的特質。
羅聖朋提出公共行政的特質分為四個面向:憲政體制、公共利益、市場機能、主權特質。
憲政體制:公共組織與私人組織的差異,從憲政體制上而言,公共組織要面對不同的權力核心,給予適當回應,其公共組織的權力遭到分割,使得政策執行不易推動,而且權力核心間互動競爭,協調整合的工作備極艱辛。為兼顧民主、公平、正義、社會責任等多元目標,經常會訂出多元重疊,甚至彼此矛盾衝突的組織目標;而一般企業組織其權力核心是單一而完整的董事會,具備完整的權威體系,組織目標在於追求利潤,也極為單純明確,且無憲政體制的羈絆。
公共利益: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在追求私利,而公共組織的存在目的,則在體現公共利益。
市場:在政府機關中,產品或服務的銷售無須面對自由競爭的市場,政府的運作有別於市場價格的考量。
主權:主權是指政治社群中,有一「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與權威」的所在。行政機關與公務人員基於「公眾的信託」執行主權意志。這種「權威式的分配」,使得行政機關具有合法的武力,必要時可強制執行公共政策。該「合法的武力」於法有據,為社會大眾所認可,例如警察強力取締飆車行為,而企業組織便不具有此項特質,必須透過司法機關或警察,方能強制執行履行契約內容。
結論羅聖朋區分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差異的原則中,不包括專業知識在內。故(D)為非

No. 10
依據心理學者馬師婁(A. H.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請問民眾對於健康保險與退休制度的需求,應屬於何種層次的需求?
(A) 安全。
(B) 社會。
(C) 尊榮。
(D) 自我實現。
答:(A)
主題: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需求層次論。
生理需求:飢餓、口渴、溫暖、性等基本需求。
安全需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與心理上的恐懼,身體、感情的安全、安定與受保護感。
社會需求:被愛和有歸屬感,是人際互動、感情、陪伴和友情等需求。
尊榮需求:追求自我的價值感,被認知、社會地位及成就感。
自我實現需求:最高的需求層次,指個人有追求成長的需求,將其潛能完全發揮,且人格的各部份協調一致。
結論民眾對於健康保險與退休制度的需求,應屬於安全層次的需求。故(A)

No. 11
企業型政府的理念受到世界各國普遍的重視,主要是受到那一本書的影響?
(A) 行政行為。
(B) 行政國。
(C) 新政府運動。
(D) 邁向新公共行政。
答:(C)
主題:行政運作、組織再造。
結論:奧斯本與蓋伯勒(Osborne & Gaebler)兩人所著的《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Government)一書,企圖以企業型政府的理念,重建聯邦政府的職能。故(C)

No. 12
有關歐斯本與蓋伯勒 (Osborne and Gaebler) 二人提出的「政府再造」十大原則,下列之說明中何者錯誤?
(A) 政府導航。
(B) 鼓勵公民參與。
(C) 結果導向。
(D) 合作式的政府。
答:(D)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組織再造、政府再造的原則。
歐斯本與蓋伯勒的「政府再造」十大原則
1.導航式政府:政府領航,民間操槳。
2.社區性政府:政府將更多決策權和公共服務提供權,回歸社區自主處理。
3.競爭性政府: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與產出之中,避免寡佔而造成之保守、浪費以及無效率。
4.分權式政府:分權地執行,發揮因地制宜效果。
5.前瞻性政府:以遠見從事治理,事先防範優先於事後彌補。
6.任務導向政府:政府應以目標和任務為導向,而非以法規命令作為驅動力。
7.結果導向政府:重視結果勝於流程。
8.顧客導向政府:將人民視為顧客,滿足其消費選擇權。
9.企業導向政府:除節流外,更重視開源。
10.市場導向政府:以市場機制而非公共權威做為解決公共問題之途徑。
結論:歐斯本與蓋伯勒乃主張分權式政府合作式的政府非屬其「政府再造」十大原則之一。故(D)錯誤

No. 13
下列何者不是行政學修正理論所著重的主要概念?
(A) 人格尊重。
(B) 社會平衡。
(C) 人際溝通。
(D) 殊途同歸。
答:(D)
主題: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
針對傳統理論的缺失,再加上行為科學的興起,行政學的研究與發展於一九三○年代以後,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被視為修正理論時期,此一時期是以行為科學為基礎來研究行政與管理的現象,注重人性的、動態的、行為的及社會的觀點,認為管理最重要的問題是人而不是物。
修正理論所著重的主要概念
人格尊重:每人皆有其人格的尊嚴,此項尊嚴的維護並非決定在物質條件的改進上,在精神的條件上還要設法滿足,這樣才能產生激勵的作用。
社會平衡:當組織產生社會平衡狀態且維持時,縱使受到外來的逆境,工作人員仍能繼續合作運行。
人際溝通:人際溝通即是人際之間透過訊息交流,期望彼此了解,建立起一致、和諧的觀念及行動。
結論殊途同歸不是行政學修正理論所著重的主要概念。故(D)為非

No. 14
下列有關威爾遜(W. Wilson)的敘述,何者為非?
(A) 發表〈行政的研究〉一文。
(B) 被尊稱「行政管理之父」。
(C) 主張政治與行政分立。
(D) 曾任美國第28任總統。
答:(B)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的管理界說。
公共行政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一般均以1887 年威爾遜 (W. Wilson) 發表《行政的研究》一文,認為此篇文章為行政的濫觴,威爾遜後世尊其為《行政學之父》。
威爾遜曾任美國第28任總統 (1913-1921)
威爾遜主張政治與行政分立(二分):行政學母學為政治學。行政的領域是企業的領域,它應從政治的即興之作與爭執中掙脫出來,亦即行政應獨立於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
結論威爾遜被尊稱為《行政學之父》;而非「行政管理之父」。故(B)為非

No. 15
何人主張:「行政應自政治分立出來,以類似企業的方法來經營憲法」?
(A) 賽蒙 (H. Simon)
(B) 威爾遜 (W. Wilson)
(C) 古立克 (L. Gulick)
(D) 瓦爾多 (D. Waldo)
答:(B)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的管理界說。
結論威爾遜 (W. Wilson) 1887 年曾言:『行政領域就是企業領域,它應遠離政治的爭鬥』以及『行憲比制憲還要困難』兩句話均指『行政應自政治分立出來,以類似企業的管理方法來經營憲法』。故(B)

No. 16
「公共即利益團體」(the public as interest group),這是那一種公共性論述的觀點?
(A) 公民意識的觀點。
(B) 公共選擇的觀點。
(C) 服務提供的觀點。
(D) 多元主義的觀點。
答:(D)
主題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公共 (公共利益) 之意義、公共利益的指涉對象、公共性論述的Frederickson觀點
公共性是民主行政的靈魂:
公共行政具有「公共」之質,是與其他學科主要的差異所在。
涉及公共的事務往往不能只以經濟效率的達成為滿足,它使得公共行政在許多層面上與私部門的企業管理大相逕庭。
公共的第一層實質意義就是公共利益;公共的第二層意義是指公共利益的「指涉對象」範圍有多大。
公共的範圍究竟有多大,牽涉到指涉對象的不易確認,而且行政會因「對指涉對象認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行政措施,因此有必要加以討論,Frederickson乃提出五種不同觀點來加以說明:
一、
多元主義的觀點
公共即利益團體
多元主義的政治運作基本上就是一種利益團體對政府機關遊說施壓,以及利益團體彼此競爭的過程。然而這種公共利益,大多只反映了社會上優勢或強勢團體的利益,而忽略了弱勢團體的利益。基於此觀點的公共服務是否可以實現公共利益呢?(D)
二、
公共選擇的觀點
公共即理性之選擇者
公眾會對政府的公共政策或是對候選人的政見進行評估,凡是符合其利益者便加以抉擇(支持或是投票),此即理性抉擇者。然而公眾是否真能理性地抉擇呢?
三、
立法的觀點
公共即代表
民眾選出立法人員以代表公共利益,行政人員執行立法人員所訂定之法條然而立法人員是否真能代表公共利益 (民意) 呢?
四、
服務提供的觀點
公共即消費者
公共即受惠者
所有接受政府服務的民眾皆屬顧客。此一觀點認為公眾就是第一線行政人員服務的對象,亦即公眾乃是接受政府提供直接服務之受惠者,例如接受公立醫院醫生診治的病患。然而將公眾視為顧客很容易陷入迷思當中,即顧客的概念著重於個人權益的面向,公眾能顧及個人在公共領域當中所應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嗎?
五、
公民意識的觀點
公共即公民
所謂公民意識指一種願意主動參與並熱中於公共事務,且對於憲法及立國精神具備一定知識者。具有公民意識的公眾其所追求者並不只是個人的自利,其還兼顧公共利益。將公眾視為公民,乃是建構良善社會的基礎。

No. 17
「一方面按步補充新成員,另一方面以社會化使成員接受系統的價值與文化」,這是社會系統的那一種功能?
(A) 適應。
(B) 目標達成。
(C) 模式的維護。
(D) 整合。
答:(C)
主題:整合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系統理論、社會系統理論、社會系統的四個基本功能。
社會系統的定義
Parsons曾將之定義為:一群具有生理或環境特質的個人,他們在團體中活動的動機乃在於獲得最高的滿足。這群人彼此互相影響,而其間扮演角色的分配,則由所處環境的文化與社會結構來界定。其認為任何一種組織,其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系統,而這社會系統內包含許多小的社會系統。他認為任何社會系統均有四項功能:
適應:
當內外環境變動的時候,系統需要具備妥當的準備和相當的彈性,以適應新的變化來減輕緊張、磨擦的不良。
達成目標:
所有社會系統皆擁有界定其目標的功能,並會動員所有能力、資料來完成目標。
模式的維持
一面補充新成員,另一面又以社會化使成員接受系統的特殊模式。故(C)
整合:
維持系統之中各部分之間的協調、團結,來確保系統並且對抗外來重大變故。
這些功能須有賴於社會系統的三個次級管理系統來完成,即策略階層、管理階層、技術階層。
策略階層:
即策略次級階層,例如企業的董事會、行政機關的首長等,都處在組織的領導地位,而與客觀的社會環境直接發生關係。其功能為模式維護、適應。
管理階層:
即協調階層,主要任務是在於協調組織之中各單位的工作活動,讓組織成為一個完整的工作體,同時也負責維持組織和外在社會團體的接觸,所以功能為整合、適應。
技術階層:
即運作階層,任務為達成目標。運用技術、生產工具從事製造工作,位於封閉狀態。由於此階層的工作內容是日常操作的性質亦稱「操作階層」。

No. 18
下列那一個典範時期,行政學者將研究主題聚焦「個案研究法」與「比較與發展行政」?
(A) 典範一:政治與行政的分立。
(B) 典範二:行政原則的確定。
(C) 典範三: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
(D) 典範四:公共行政即管理學。
答:(C)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
典範三: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 (19501970)
此一時期著重於公共行政的外在環境與公共系絡,其主要的學說與內容包括以下各項:
高斯:公共行政理論趨勢。伊斯頓(David Easton):系統理論。雷格斯(F. Riggs):稜柱社會理論(prismatic society)
此一時期,行政學者將研究主題聚焦「個案研究法」與「比較與發展行政」。故(C)
此一時期,是行政學發展低潮期,行政學成為組織研究的類別之一,行政學乃政治學之附庸或其同義語,而非一門獨立的科學。

No. 19
認為行政學並無所謂的原則原理,反而充斥一些「行政諺語」的學者是誰?
(A) 孔恩(T. Kuhn)。
(B) 瓦多(D. Waldo)。
(C) 亨利(N. Henry)。
(D) 賽蒙(H. A. Simon)。
答:(D)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理性決策理論。
典範二:行政原則的確定(19271937):此一時期行政學者普遍認為行政學是一門科學,他們認為行政原則具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傳統行政學家們曾提出一些至今仍為許多行政學者所提到的行政原則。
賽蒙認為,傳統行政學家所提出的每一條行政原則都可以找到另一條看來同樣合理的原則,雖然這兩條原則導致相反的意見,但是在理論上我們卻不能指出哪一條原則是正確的,因此,這些原則如同一般的諺語,雖然他們相互矛盾,但是它們彼此卻可以並行不悖,所以這些「行政原則」並非真正的科學原則,他們只能被稱之為「行政諺語」(Proverbs),行政學並無所謂的原理原則。
結論
傳統行政學研究方法只不過是種行政諺語,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則,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需提出新的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則,這便是賽蒙(H. A. Simon將傳統的行政原則稱之為行政諺語的真實含義所在。故(D)

No. 20
亨利(N. Henry)以典範概念來形容行政學的發展歷程,其中第一個典範為:
(A) 行政與管理融合。
(B) 政治與行政分立。
(C) 打破行政諺語。
(D) 建立行政原則。
答:(B)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
亨利 (Nicolas Henry) 1989年在其所著「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一書中,應用孔恩(T. Kuhn)的典範概念使用五個典範的發展過程,來分析行政理論的歷程:
典範一政治與行政分立,此時期大約從1900年古德諾 (Goodnow) 所提出《政治與行政分立》,到1926年懷特 (L.White) 出版《公共行政研究導論》為止。此一典範時期著重於探討政府的官僚體制,政治與行政分立,在方法論方面,強調行政研究可以「價值中立」,其研究的目標強調「經濟」與「效率」。故(B)
典範二行政原則的確定 (19271937):此一時期行政學者普遍認為行政學是一門科學,他們認為行政原則具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傳統行政學家們曾提出一些至今仍為許多行政學者所提到的行政原則。
典範三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 (19501970):此一時期,是行政學發展低潮期,行政學成為組織研究的類別之一,行政學乃政治學之附庸或其同義語,而非一門獨立的科學。
典範四公共行政即管理學 (19561970):此一時期對於公共行政的研究等同於「組織理論與管理」的研究,沒有什麼「公共行政」或「企業管理」的區分,與典範三時期一樣,失去行政學的獨立自主。
典範五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 (1970~迄今)1970年美國「全國公共事務與行政學聯盟 (NASPAA)」成立,代表公共行政學獨立自主發展階段的開始。

No. 21
亨利(N. Henry)將行政學的發展區分為五個典範,其中第五個典範是:
(A) 公共行政必須回歸政治學。
(B) 公共行政必須回歸管理學。
(C) 公共行政就是公共政策。
(D) 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
答:(D)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
亨利 (Nicolas Henry) 1989年在其所著「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一書中,應用孔恩(T. Kuhn)的典範概念使用五個典範的發展過程,來分析行政理論的歷程:
典範一政治與行政分立,此時期大約從1900年古德諾 (Goodnow) 所提出《政治與行政分立》,到1926年懷特 (L.White) 出版《公共行政研究導論》為止。此一典範時期著重於探討政府的官僚體制,政治與行政分立,在方法論方面,強調行政研究可以「價值中立」,其研究的目標強調「經濟」與「效率」。
典範二行政原則的確定 (19271937):此一時期行政學者普遍認為行政學是一門科學,他們認為行政原則具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傳統行政學家們曾提出一些至今仍為許多行政學者所提到的行政原則。
典範三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 (19501970):此一時期,是行政學發展低潮期,行政學成為組織研究的類別之一,行政學乃政治學之附庸或其同義語,而非一門獨立的科學。
典範四公共行政即管理學 (19561970):此一時期對於公共行政的研究等同於「組織理論與管理」的研究,沒有什麼「公共行政」或「企業管理」的區分,與典範三時期一樣,失去行政學的獨立自主。
典範五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 (1970~迄今)1970年美國「全國公共事務與行政學聯盟 (NASPAA)」成立,代表公共行政學獨立自主發展階段的開始。故(D)

No. 22
依據亨利(N. Henny)的看法,行政學早期(1950年代以前)發展的兩大基本假定為:
(A) 「政治行政二分」與「打破行政諺語」。
(B) 「政治行政二分」與「建立行政原則」。
(C) 「政治行政一元」與「打破行政諺語」。
(D) 「政治行政一元」與「建立行政原則」。
答:(B)
主題: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
亨利 (Nicolas Henry) 1989年在其所著「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一書中,應用孔恩(T. Kuhn)的典範概念使用五個典範的發展過程,來分析行政理論的歷程:
典範一政治與行政分立,此時期大約從1900年古德諾 (Goodnow) 所提出《政治與行政分立》,到1926年懷特 (L.White) 出版《公共行政研究導論》為止。此一典範時期著重於探討政府的官僚體制,政治與行政分立,在方法論方面,強調行政研究可以「價值中立」,其研究的目標強調「經濟」與「效率」。
典範二行政原則的確定 (19271937):此一時期行政學者普遍認為行政學是一門科學,他們認為行政原則具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傳統行政學家們曾提出一些至今仍為許多行政學者所提到的行政原則。
典範三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 (19501970):此一時期,是行政學發展低潮期,行政學成為組織研究的類別之一,行政學乃政治學之附庸或其同義語,而非一門獨立的科學。
典範四公共行政即管理學 (19561970):此一時期對於公共行政的研究等同於「組織理論與管理」的研究,沒有什麼「公共行政」或「企業管理」的區分,與典範三時期一樣,失去行政學的獨立自主。
典範五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 (1970~迄今)1970年美國「全國公共事務與行政學聯盟 (NASPAA)」成立,代表公共行政學獨立自主發展階段的開始。
結論行政學早期(1950年代以前)發展的兩大基本假定為:「政治行政二分」與「建立行政原則」。故(B)

No. 23
一位行政主管所能直接指揮監督部屬的數目,通常稱為:
(A) 權力幅度。
(B) 權力範圍。
(C) 控制幅度。
(D) 指揮層面。
答:(C)
主題:組織概論、組織結構的垂直分化(層級化)、垂直分化(層級化)
結論
一位行政主管所能直接指揮監督部屬的數目,通常稱為:控制幅度。故(C)
控制幅度有其限度,超過限度不但不能充分管理部屬,部屬也會感到不滿,於是在工作推行上,會招致許多障礙。

No. 24
下列關於控制幅度的敘述,何者有誤?
(A) 所監督工作複雜性愈高、控制幅度愈小。
(B) 監督工作所花費時間愈多、控制幅度愈小。
(C) 部屬能力愈高、控制幅度愈大。
(D) 工作反覆程度愈低、控制幅度愈大。
答:(D)
主題:組織概論、組織結構的垂直分化(層級化)、垂直分化(層級化)控制幅度的關係。
控制幅度:係指一位行政主管所能直接指揮監督部屬的數目,它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不但不能充分管理部屬,部屬也會感到不滿,於是在工作推行上,會招致許多障礙。
決定最適控制幅度的要素
監督工作所花費時間愈多、控制幅度愈小。
所監督工作複雜性愈高、控制幅度愈小。
工作反覆程度愈高、控制幅度愈大;工作反覆程度愈低、控制幅度愈小。故(D)有誤
部屬能力愈高、控制幅度愈大。
權責劃分清楚明確、控制幅度愈大。
幕僚的襄助愈得力、控制幅度愈大。

No. 25
下列何種狀態下,主管的控制幅度宜減少?
(A) 有得力幕僚。
(B) 所監督的工作一再反覆其經驗者。
(C) 部屬受過良好訓練且判斷力好者。
(D) 所監督工作上所費的時間趨多。
答:(D)
主題:組織概論、組織結構的垂直分化(層級化)、垂直分化(層級化)控制幅度的關係。
結論所監督工作上所費的時間趨多,主管的控制幅度宜減少。故(D)

No. 26
以下何者不是組織結構的成分之一?
(A) 混沌性。
(B) 複雜性。
(C) 正式化。
(D) 集權化。
答:(A)
主題:組織概論、組織結構、組織結構的要素。
組織結構由三個成分構成:
複雜性:分工越細,上下層級越多,則複雜性程度越高。
正式化:規定和管制越多,組織結構就越正式化。
集權化:決策權越集於高層者,組織結構就越集權化;集權化程度低者,稱為分權化。
結論混沌性不是組織結構的成分之一。故(A)為非

No. 27
若將機械式結構與有機式結構作一比較,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有機式結構較機械式結構更強調標準化。
(B) 機械式結構的正式化程度較有機式結構為高。
(C) 機械式結構的僵化程度較有機式結構為低。
(D) 有機式結構比機械式結構更重視集權化。
答:(B)
主題:組織概論、組織結構、組織結構的要素。
組織結構由三個成分構成:
複雜性:分工越細,上下層級越多,則複雜性程度越高。
正式化:規定和管制越多,組織結構就越正式化。
集權化:決策權越集於高層者,組織結構就越集權化;集權化程度低者,稱為分權化。
所謂的機械,通常指一個有特定目的與功能的系統,該系統中所有的零件及操作流程都有固定的形式且功用無法變動,每個螺絲、齒輪等零件都必須按照設計規格製作、安裝,否則可能造成系統無法運作;而有機的概念,則是碳水化合物的結合,是可以隨著環境變動進行彈性組合,並適應環境的系統。
機械式結構是指一種經過精密設計、高度專精化、強調標準化,且集權決策的組織型態,其結構設計強調的重點是控制與效率;而有機式結構則是指有彈性、沒有精細分工,且分權決策的組織型態,其結構設計強調的重點是適應與效能。
結論
機械式結構較有機式結構更強調標準化。故(A)
機械式結構的正式化程度較有機式結構為高。故(B)正確
機械式結構的僵化程度較有機式結構為。故(C)
機械式結構比有機式結構更重視集權化。故(D)

No. 28
赫茲伯格(F. Herzberg)所提出的「二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是指那兩種因素?
(A)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和不滿意因素(dissatisfiers)。
(B) 激勵因素(motivators)和滿意因素(satisfiers)。
(C)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和激勵因素(motivators)。
(D)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和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
答:(C)
主題: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激勵保健理論 (二因素理論)
赫茲伯格(F.Herzberg)與匹茲堡心理研究中心的同仁,以問卷訪問當地十一個機構約兩百多名工程師和會計師,研究其不滿意和滿意的工作因素為何,研究發現不滿意的因素多和工作環境有關令人滿意的因素多屬工作本身
保健因素:何茲伯格發現覺得不滿意的項目多和工作的「外在環境」有關,即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消極的在於維持原有的狀況,故對進一步改善並沒有幫助,但是保健因素卻最容易讓人不滿,所以亦稱「不滿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化可讓人員的工作態度短期改變,也叫做「維持因素」。要促進組織績效,應注意成員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需求,才能發揮領導效果。
激勵因素:激勵因素可激發人員工作意願,產生自動自發的工作精神,故又稱「滿意因素」(可帶來滿足)。
結論赫茲伯格的「二因素理論」是指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和激勵因素(motivators。故(C)

No. 29
下列組織病象當中,何者主張組織成員對特定議題所持立場,與成員的職位或頭銜間,有直接的關係?
(A) 墨菲定律。
(B) 邁爾斯定律。
(C) 白京生定律。
(D) 寡頭鐵律。
答:(B)
主題:組織動態、組織的病象與診治。
組織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內部的衝突與外在環境的衝擊等的影響,會產生一些特別的現象,這些現象所引起的副作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形成了各種我們稱為「病象」的徵候,而妨礙組織運作與成長或發展不良。如果不加以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很容易就讓組織走向衰敗滅亡的結局。
歸納而言,組織病象大約有下列幾項:由於「規模龐大」、「法規森嚴」及「權力集中」所產生的病象。
病名研究
墨菲定律:會出錯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邁爾斯定律:邁爾斯主張組織成員對特定議題所持立場,與成員的職位或頭銜間,有直接的關係,亦即,「職位決定立場」。故(B)
白京生定律:行政首長均喜好增加部屬,此即一般機關組織之中常見的「建立王國」現象。
寡頭鐵律:由米契爾斯(Robert Michels所提出,他認為無論一個政黨、組織或社會團體是如何的強調民主化、大眾化,到最後一定會走向被少數份子掌控的局面而失去原來的民主精神,因為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是無法避免的。

No. 30
寡頭鐵律是由何人所提出?
(A) 柏雷圖(Vilfredo Pareto)。
(B) 莫斯卡(Gaetano Mosca)。
(C) 米契爾斯(Robert Michels)。
(D) 道爾(Robert Dahl)。
答:(C)
主題:組織動態、組織的病象與診治。
寡頭鐵律:由米契爾斯 (Robert Michels) 所提出,他認為無論一個政黨、組織或社會團體是如何的強調民主化、大眾化,到最後一定會走向被少數份子掌控的局面而失去原來的民主精神,因為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是無法避免的。
羅伯特·米契爾斯以觀察歐洲各社會主義政黨 (尤其是德國社會黨) 的黨內生態,提出下列幾項觀點:
1.組織不論多民主,最後決定都只在少數幾個人手中。
2.組織越大,權力核心離群眾越遠。
3.領導人產生方法越不民主。
4.領導人越來越執著權力。
5.領導階層生活方式布爾喬亞化,和一般民眾脫鉤。
6.領導階層思想行為保守化。
寡頭鐵律病象之影響
1.增加溝通的困難,意見容易由於多次的傳達而遭扭曲、失真。
2.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命運並不合乎民主的訴求。
3.少數領導人間常因爭權奪利,造成組織之中的內鬥。
結論寡頭鐵律是由米契爾斯(Robert Michels所提出。故(C)

No. 31
非正式組織的成員是自由結合,沒有法律限制,也沒有地位的高低。請問以上的敘述是指非正式組織的那一種特性?
(A) 感情移入。
(B) 社會距離。
(C) 民主指向。
(D) 團體壓力。
答:(C)
主題:組織動態、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正式組織」是經過精心設計、計畫而建立的;「非正式組織」是由於人員間交互行為之下所產生的認同關係所形成的結果,凡是共同點愈多者其非正式組織的關係也愈密切,只要具備任何一項相同點即可促進人員之間的認同,而共同點愈多非正式組織成員愈團結。
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一、順乎自然:係指非正式組織是在人們交互行為中形成的,其成員係自願結合,無人刻意設計,順乎自然。
二、交互行為:係指人們藉由在組織中彼此來往、溝通、相互了解等交互行動之發生,進而形成非正式組織。
三、感情移入:係指由於人員之交互行為,使組織中的人員,彼此認識與瞭解,進而產生情感。
四、社會距離:係指在非正式組織中,人員之結合是由於相同的背景,所以彼此的距離就縮短了。
五、民主指向:自由結合,沒有法律限制,也沒有地位的高低,彼此平等對待,充分表現民主的氣氛。故(C)
六、以影響力領導:係指非正式組織的領導,不是靠權力,而是靠影響力。
七、團體壓力:非正式組織有團體公認的「行為規範」存在每個成員心中,即為團體壓力。
八、附著力與統一力:非正式組織人員間有種共同的認知,此種「認同」的力量把大家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九、成員重疊性:係指非正式組織之成員,可能同時隸屬不同的非正式組織,因而形成成員的重疊性。

No. 32
下列那一項不是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A) 順乎自然。
(B) 感情移入。
(C) 不具有團體壓力。
(D) 以影響力領導。
答:(C)
主題:組織動態、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正式組織」是經過精心設計、計畫而建立的;「非正式組織」是由於人員間交互行為之下所產生的認同關係所形成的結果,凡是共同點愈多者其非正式組織的關係也愈密切,只要具備任何一項相同點即可促進人員之間的認同,而共同點愈多非正式組織成員愈團結。
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一、順乎自然:係指非正式組織是在人們交互行為中形成的,其成員係自願結合,無人刻意設計,順乎自然。
二、交互行為:係指人們藉由在組織中彼此來往、溝通、相互了解等交互行動之發生,進而形成非正式組織。
三、感情移入:係指由於人員之交互行為,使組織中的人員,彼此認識與瞭解,進而產生情感。
四、社會距離:係指在非正式組織中,人員之結合是由於相同的背景,所以彼此的距離就縮短了。
五、民主指向:自由結合,沒有法律限制,也沒有地位的高低,彼此平等對待,充分表現民主的氣氛。
六、以影響力領導:係指非正式組織的領導,不是靠權力,而是靠影響力。
七、團體壓力:非正式組織有團體公認的「行為規範」存在每個成員心中,即為團體壓力。故(C)為非
八、附著力與統一力:非正式組織人員間有種共同的認知,此種「認同」的力量把大家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九、成員重疊性:係指非正式組織之成員,可能同時隸屬不同的非正式組織,因而形成成員的重疊性。

No. 33
下列何者不是組織成員參加非正式組織的主要原因?
(A) 滿足友誼。
(B) 追求認同。
(C) 取得保護。
(D) 專業成長。
答:(D)
主題:組織動態、非正式組織、組織成員參加非正式組織的主要原因。
組織成員參加非正式組織的主要原因 (非正式組織的成因)
滿足友誼:人會有友情的需求而去尋找友誼,建立社會關係及參與社交活動而相互來往,自然形成非正式組織。
追求認同:經由非正式組織人們可取得社會地位、得到認同、扮演角色,讓人們產生同屬感。
取得保護: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們必須藉著團體的力量以維持自身的利益,此動機是消極的自我防衛。
謀求發展:人們在組織中若孤立就難有發展,因此結合成團體,互相援引以謀求發展、提升地位,此動機是積極的。
彼此協助:人類是群居動物,也只有靠組織的力量方可達成人們的願望,故人在組織需要互助。
結論專業成長不是組織成員參加非正式組織的主要原因。故(D)為非

No. 34
下列有關「首長制」的敘述,何者為正確?
(A) 事權集中,責任明確。
(B) 不易保守秘密。
(C) 行動迅速,符合民主原則。
(D) 指揮靈敏,不易營私舞弊。
答:(A)
主題:組織概論、組織類型、首長制與委員制。
首長制的優點(1) 事權集中,責任明確(2) 指揮靈敏,行動迅速,易於爭取時效。(3) 易於保守秘密。(4) 易於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與摩擦。故(A)正確
首長制的缺點(1) 首長個人易於操縱把持,獨斷獨行,不符合民主原則。(2) 一人智慮有限,對問題的考慮有時欠廣博周詳。(3) 一人精力有限,日理萬機,有不勝繁劇之苦。(4) 無人牽制,易於營私舞弊,造成私人勢力。

No. 35
為使行政機關中的業務執行部門有效運作,較宜採行下列何種組織制度?
(A) 合議制。
(B) 幕僚制。
(C) 委員制。
(D) 首長制。
答:(D)
主題:組織概論、組織類型、首長制與委員制、業務部門與幕僚部門、業務部門的組織要則。
首長制
由機關首長一人單獨決策並負其責任之行政機關,又稱(獨任制機關)
委員制
指決策階層由權限平等之成員組成,通常以多數表決方式作成決定,並同負責任之行政機關,又稱(合議制機關)
業務部門
又稱實作部門或直線部門,乃是行政組織中實際執行業務及推動工作之部門,亦即擔任直接完成組織目標的工作單位。
業務部門的組織要則
()其組織應採首長制:避免採委員制,以期事權統一、責任集中。故(D)
()應本機能一致的原則:把性質相同的工作完全交由一個部門掌理,以免事權衝突、工作重複。
()應採層級制或系統制的組織:以期指揮靈活、貫徹命令。
()應遵守管理經濟的原則:首長所直接管轄的工作單位不該過多,而超出其能力負荷範圍。
()應遵守事權稱適的原則:讓機關的權利足以負擔其責,人員、經費足以應付其業務上的實際需求。
()確定每個工作人員的事權與責任,分級授權與分層負責。

No. 36
下列有關「非正式組織」的描述何者為非?
(A) 是正式組織的副產品。
(B) 基於認同關係而存在。
(C) 由法令權威所形成。
(D) 組織型態是平行的。
答:(C)
主題:組織動態、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正式組織正式組織是經過精心設計、計畫而建立的。
非正式組織是正式組織的副產品,是基於人員間交互行為之下所產生的認同關係而存在,凡是共同點愈多者其非正式組織的關係也愈密切,只要具備任何一項相同點即可促進人員之間的認同,而共同點愈多非正式組織成員愈團結。非正式組織乃自由結合而法令權威所形成,沒有法律限制,也沒有地位的高低,組織型態是平行的,彼此平等對待,充分表現民主的氣氛。故(C)為非

No. 37
依據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交通部為那一級機關?
(A) 一級機關。
(B) 二級機關。
(C) 三級機關。
(D) 四級機關。
答:(B)
主題:組織概論、我國行政組織體系。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2條第二項前段
行政院為一級機關,其所屬各級機關依層級為二級機關、三級機關、四級機關。
一、院: 一級機關用之。
二、部:二級機關用之。故(B)
三、委員會:二級機關或獨立機關用之。
四、署、局:三級機關用之。
五、分署、分局:四級機關用之。

No. 38
下列機關何者為中央二級機關?
(A) 警政署。
(B) 移民署。
(C) 消防署。
(D) 海巡署。
答:(D)
主題:組織概論、我國行政組織體系。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2條第二項前段
行政院為一級機關,其所屬各級機關依層級為二級機關、三級機關、四級機關。
一、院: 一級機關用之。
二、部:二級機關用之。
三、委員會:二級機關或獨立機關用之。
四、署、局:三級機關用之。
五、分署、分局:四級機關用之。
結論
現行37個中央二級機關,包括內政部等8部,蒙藏委員會等21個委員會,行政院衛生署等3個署,行政院新聞局等2局,及行政院主計處、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銀行等3個獨立單位。
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海岸巡防署3個署,隸屬於行政院,為中央二級機關。故(D)
警政署、移民署、消防署皆隸屬於內政部為中央三級機關。故(ABC)皆錯
:蒙藏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等將陸續裁撤,行政院新組織架構將精簡調整為14部、8會、3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共29個機關。

No. 39
政府為提供失業者或老年人社會安全、保險與醫療救助等服務,所課予的一種稅收,稱為:
(A) 社會安全與福利捐。
(B) 失業救濟金。
(C) 個人安全稅。
(D) 社會扶助稅。
答:(A)
主題:財務行政、會計制度、政府財政收入。
社會安全與福利捐
社會安全制度主要在保障人民的經濟安全,基於責任分攤與風險分擔的觀念,雇員及雇主均需負擔部分責任,亦即政府向個人及企業主開徵按薪資水準一定比率計算的社會安全捐(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且專款用於國民退休或失能時之金錢給付。
結論結論
社會安全與福利捐係指政府為提供失業者或老年人社會安全、保險與醫療救助等服務,所課予的一種稅收。故(A)

No. 40
政府針對房屋的擁有而課徵的租稅,稱為那一種租稅?
(A) 個人所得稅。
(B) 公司所得稅。
(C) 財產稅。
(D) 營業稅。
答:(C)
主題:財務行政、會計制度、政府財政收入。
(1) 財產稅係就動產、不動產,如土地與地上建築物 (房屋),及其他一切有財產價值之權利為標的所課徵之租稅。
(2) 我國財產稅的稅目,包括地價稅、田賦、房屋稅、使用牌照稅、遺產稅及贈與稅。
結論政府針對房屋的擁有而課徵的租稅,稱為財產稅。故(C)

No. 41
下列何種公務人員訓練,主要在工作以外時間進行?
(A) 職前訓練。
(B) 始業訓練。
(C) 在職訓練。
(D) 職外訓練。
答:(D)
主題: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訓練、訓練的種類。
在職訓練:即工作崗位上訓練 (On-the-job Training),由受訓者的直屬主管或上司,在工作職場內以實際工作為媒介,訓練教導在職或新進人員。
職外訓練:即工作崗位外訓練 (Off-the-job Training),係受訓者離開工作崗位,亦即在工作以外時間,去訓練教室、訓練中心或廠外的訓練機構接受訓練。故(D)

No. 42
下列何項訓練屬於「職外(或工作外)訓練」(Off-the-job training)?
(A) 教導或見習(coaching or under-study)。
(B) 工作輪調(job rotation)。
(C) 職務代理(back up system)。
(D) 管理競賽(management game)。
答:(D)
主題: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訓練、訓練的種類。
在職訓練:即工作崗位上訓練 (On-the-job Training),由受訓者的直屬主管或上司,在工作職場內以實際工作為媒介,訓練教導在職或新進人員。
職外訓練:即工作崗位外訓練 (Off-the-job Training),係受訓者離開工作崗位,亦即在工作以外時間,去訓練教室、訓練中心或廠外的訓練機構接受訓練
在職訓練 (工作中訓練)可細分為:上司教導或見習(coaching or under-study工作輪調(job rotation)、職務代理(back up system、示範教學、部門內技術發表等方式。故(ABC)皆不選
職外訓練 (工作外訓練) 分為:
講授法:講師以演講方式單向傳達訓練內容。
討論教學法:由學員針對各種問題進行討論,最後獲得一致性的結論。
個案研討法:由學員針對一個案例提出解決方法並加以討論。
角色扮演法:由學員扮演一特定角色,藉由扮演該角色實際體會他人感受。
遊戲競賽法:透過一個設計過的遊戲(管理競賽management game),讓學員從遊戲之中體會教學內容。故(D)
視聽教學法:利用電影、錄影帶、錄音機等電子設備來傳遞教學內容。
電腦輔助教學:將課程內容納入電腦程式中,再透過電腦以相互交談方式達到學習效果。
籃中訓練法:此法是用來訓練一般主管人員在決策、組織及計劃的能力。
敏感度訓練法:這是行為科學與人際關係的應用訓練,又稱T 組訓練( T- Group Method)

No. 43
依據目前法令規定,我國政府財政行政的四大機構分別是下列那些機構?
(A) 財政部、中央銀行、審計部、縣(市)主計室。
(B) 行政院主計總處、財政部、中央銀行、縣(市)主計室。
(C) 行政院主計總處、財政部、縣(市)財政局、中央銀行。
(D) 行政院主計總處、財政部、中央銀行、審計部。
答:(D)
主題:財務行政、我國政府財政行政的四大機構。
結論
依據目前法令規定,行政院主計總處、財政部、中央銀行、及監察院審計部是我國政府財政行政的四大機構。其中行政院主計總處掌「主計」;財政部及中央銀行掌「財政」;審計部掌「審計」,在職權上各自獨立,業務上則分工合作。故(D)

No. 44
政府財務行政強調的原則之一為「為防止政府濫用公帑,規定政府金錢收入與支出的詳盡手續」,這是指財務行政的何種目的?
(A) 行政效率。
(B) 行政控制。
(C) 財政收入。
(D) 經濟繁榮。
答:(B)
主題:財務行政、財務行政的目的、行政控制。
財務行政的主要目的
財政收入的目的:「財政為庶政之母」,政府的各項施政皆須獲得財政收入的支持,此項財力,謂之行政經費。
經濟繁榮的目的:促使國家資源作最有效的利用,以發展經濟,創造更多財富,培養稅源,充裕國力。
行政控制的目的:為防止政府濫用公帑或對人民橫徵暴斂,財務行政中對政府金錢的收入與支出都規定了非常詳盡的手續。有了健全的財務行政制度,可以防止公務員假公濟私或中飽私囊;同時亦可藉此督促政府的責任,使之不敢疏忽怠慢,在行政上至少能產生消極的控制作用。故(B)
行政效率的目的:財務行政強調在於如何使財力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亦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果」。
社會政策的目的:藉由財務行政的運用,使社會財富分配臻於公平合理,達成社會福利均享的目標。
: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領導者和工作人員為了檢查行政執行的進程和完成情況,糾正實施過程中的偏差,以確保實際工作與工作計劃相一致而採取的措施。

No. 45
下列何者不是我國現行公務人員考績的種類之一?
(A) 年終考績。
(B) 另予考績。
(C) 團體考績。
(D) 專案考績。
答:(C)
主題: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考績、考績的種類。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3:公務人員考績區分如左:
一、年終考績:係指各官等人員,於每年年終考核其當年一至十二月任職期間之成績。
二、另予考績:係指各官等人員,於同一考績年度內,任職不滿一年,而連續任職已達六個月者辦理之考績。
三、專案考績:係指各官等人員,平時有重大功過時,隨時辦理之考績。
結論團體考績不是我國現行公務人員考績的種類之一。故(C)為非

No. 46
依據公務人員考績法之規定,年終考績列丁等者,應受下列何種行政懲處?
(A) 降級。
(B) 減俸。
(C) 記過。
(D) 免職。
答:(D)
主題: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考績、考績獎懲。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7條第一項第四款:年終考績列丁等者,免職。故(D)

No. 47
依據公務人員考績法之規定,平時考核無獎懲抵銷而累積達二大過者,年終考績為何?
(A) 甲等。
(B) 乙等。
(C) 丙等。
(D) 丁等。
答:(D)
主題: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考績、考績獎懲。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第一項第二款:各機關辦理公務人員平時考核及專案考績,分別依左列規定:
平時考核:獎勵分嘉獎、記功、記大功;懲處分申誡、記過、記大過。於年終考績時,併計成績增減總分。平時考核獎懲得互相抵銷,無獎懲抵銷而累積達二大過者,年終考績應列丁等。故(D)

No. 48
下列何者是各機關可以動支第二預備金的條件?
(A) 依法律增加業務致經費增加時。
(B) 原列計畫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
(C) 依法律增設新機關時。
(D) 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
答:(B)
主題:財務行政、預算的編製程序、預算執行的原則、預備金設置之方法。
預算法第70:各機關有左列情形之一,得經行政院核准動支第二預備金及其歸屬科目金額之調整,事後由行政院編具動支數額表,送請立法院審議︰
一、原列計畫費用因事實需要奉准修訂致原列經費不敷時。
二、原列計畫費用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故(B)
三、因應政事臨時需要必須增加計畫及經費時。

No. 49
我國預算的「預備金」編列採用何種制度方式?
(A) 集中制。
(B) 分散制。
(C) 集中分散併用制。
(D) 預算審議時決定之。
答:(C)
主題:財務行政、預算的編製程序、預算執行的原則、預備金設置之方法。
預備金設置目的:於法定預算外,考慮政府對於臨時重大事項支出之緊急所需,以資挹注。
預備金之種類
預算法第22:預算應設預備金,預備金分第一預備金及第二預備金二種︰
一、第一預備金於公務機關單位預算中設定之,其數額不得超過經常支出總額百分之一。
二、第二預備金於總預算中設定之,其數額視財政情況決定之。
立法院審議刪除或刪減之預算項目及金額,不得動支預備金。但法定經費或經立法院同意者,不在此限。
各機關動支預備金,其每筆數額超過五千萬元者,應先送立法院備查。但因緊急災害動支者,不在此限。
預備金設置之方法有三
1.集中制:於國家總經費外,另設預備金。
2.分散制:各機關於確定預算外,各另列預備金。
3.集中分散併用制:除各機關預算各列預備金外,並於總預算內編列預備金。
結論我國預算的「預備金」編列採用集中分散併用制。故(C)

No. 50
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從較為抽象的哲學探討,轉向較為關注實務的面向,亦即關注公共行政作為「制度」在實踐上的問題。此種論點稱為:
(A) 黑堡宣言。
(B) 華盛頓宣言。
(C) 加州宣言。
(D) 柏林宣言。
答:(A)
主題: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行政的後續發展、新公共行政與黑堡宣言。
一九六八年第一次明諾布魯克會議揭示新公共行政之理念
一九八八年黑堡宣言正式提出,宣言的首席作者為萬斯來 (Gary L.Wamsley)
黑堡宣言基本上承襲了新公共行政的主張,但從明諾布魯克會議到黑堡宣言正式提出,期間已相隔二十年,時空背景已經大不相同,因此黑堡宣言的訴求重點已經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從較為抽象的哲學探討轉向較為關注實務的面向。故(A)
黑堡宣言撰寫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主要是七○、八○年代貶責官僚風氣盛行,以及新公共行政的主張未見落實,導致該篇文章作者憂心於公共行政學術與實務,仍然未能掙脫早期行政管理和行為主義的窠臼,並且為了因應後工業或後現代社會的全球化局勢,因而促成了該宣言的提出。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行政學大意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