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國文(601-625)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國文選單

國文(25)
No.601
傑倫:「那家□□大名的集團竟傳出財務狀況□□可危的消息,所以股價暴跌了。」依玲:「是啊!害得投資者都憂心□□,集團員工戰戰□□,深怕會失去工作。」上述句中□□依序應填入的正確詞語是:
(A) 頂頂/岌岌/沖沖/驚驚。
(B) 鼎鼎/岌岌/忡忡/兢兢。
(C) 鼎鼎/汲汲/匆匆/競競。
(D) 頂頂/汲汲/忡忡/競競。
答:(B)
鼎鼎大名:形容名氣很大。
岌岌可危: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樣子。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
憂心忡忡: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憂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憂愁。
戰戰兢兢: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結論:上述句中□□依序應填入的正確詞語是:鼎鼎/岌岌/忡忡/兢兢。故(B)

No.602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句中的「走」字,與下列選項何者相同?
(A) 「走」後門。
(B) 「走」筆成文。
(C) 飯後百步「走」。
(D) 棄甲曳兵而「走」。
答:(D)
「走」後門….. 飯後百步「走」:皆為「走」之本意。
「走」筆成文:一「」筆就很快寫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華橫溢。
結論:「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走」字,與棄甲曳兵而「走」的「走」字,相同。皆為「逃走」之意。故(D)

No.603
下列成語的使用,何者錯誤?
(A) 為人不可太過「標新立異」,否則終難與他人和諧相處。
(B) 一個人若是經常「出爾反爾」,必定無法得到別人的信任。
(C) 經過本次研習,大家的進步真是「一日千里」,令人無比欣慰。
(D) 吳先生熱心公益,能力又佳,加上待人「前倨後恭」,因此得到許多人的敬重。
答:(D)
標新立異:提出,寫明;:不同的,特別的。提出新奇的主張,表示與眾不同。
出爾反爾:你;: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一日千里:原形容馬跑得很快。後比喻進展極快。
前倨後恭ㄐㄩˋ:微曲,表傲慢。: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故(D)錯誤

No.604
下列「」中的字,何者解釋錯誤?
(A) 「揠」苗助長:壓抑。
(B) 一「蹴」可幾:踩、踏。
(C) 「揖」讓而升:拱手行禮。
(D) 破「釜」沉舟:炊煮的器具。
答:(A)
結論:「揠」苗助長::拔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故(A)錯誤
一「蹴」可幾: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幾,近,及。同“一蹴而就”。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原意為射箭。此處指古代的射禮。:拱手行禮,表示尊敬。:上場。:喝酒。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破「釜」沉舟: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乾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No.605
下列文句□□之處,依序填寫的詞語,最正確的選項是:□□能力太差,遇事愛衝動,是你最讓家人擔心的問題。啊呀!這是我說話失了檢點,我不知道事情會有這樣的□□。新任校長學有專長,師生皆□□厚望,希望他能提升學校聲譽。
(A) 自制/委曲/寄予。
(B) 自制/委屈/寄託。
(C) 自治/委曲/寄託。
(D) 自治/委屈/寄予。
答:(A)
自制:克制自己。
委曲:事情的經過;底細。
寄予:寄托;寄予很大希望。
結論:文句□□之處,依序填寫的詞語,最正確的選項是:自制/委曲/寄予。故(A)

No.606
下列各選項中的兩個成語,何者意思最為接近?
(A) 胸無城府/胸無點墨。
(B) 總角之交/莫逆之交。
(C) 萬人空巷/門可羅雀。
(D) 投鼠忌器/瞻前顧後。
答:(D)
胸無城府/胸無點墨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難於揣測的深遠用心。胸無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誠,心口如一。胸無點墨:肚子裏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
總角之交/莫逆之交總角:兒童髮髻向上分開的結果童年。指童年時期就結交的朋友。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萬人空巷/門可羅雀空巷:街道里弄裏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投鼠忌器/瞻前顧後:用東西去擲;:怕,有所顧慮。投鼠忌器: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顧忌,不敢放手幹。:向前看;:回頭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後面。瞻前顧後: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故(D)

No.607
「默而不答」是運用反義字構詞,下列選項與此不同的是:
(A) 譎而不正。
(B) 周而不比。
(C) 視而不見。
(D) 秘而不宣。
答:(C)
默而不答:保持沉默不回答。
譎而不正:欺詐。詭詐而不正派。
周而不比:親和、調合;:勾結。關係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
視而不見: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秘而不宣:公開說出。保守秘密,不肯宣佈。
反義字構詞:本題屬第一、四字相反。
答;周 比;譎 正;秘 宣。
結論:視 見,因為,視 = 見,二者並非反義。故(C)不同

No.608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下列選項的解說,何者正確?
(A) 做事猶豫不決就會做不成。
(B) 做事要事先規劃設想才能成功。
(C) 做事情要真正去參與才能成功。
(D) 做事要快樂的去做,不快樂就做不成。
答:(B)
:當副詞用,通“預,預先、事先。
結論:一個人做任何事,必須要有周詳的計畫,再按照計畫逐步執行,就能達成預定的目標;否則,事先沒有準備,不是臨時抱佛腳,就是邊想邊做、邊做邊想,那就沒有成功的一天,常言道:「成功永遠是給予做好準備的人」。所以,做事要事先規劃設想,妥善準備,纔能臨事不亂、應付裕如、進行順利、才能成功。故(B)

No.609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句與下列選項何者意旨相近?
(A)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B) 君子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
(C) 君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D)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答:(B)
《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故(B)
當才能不被受用(懷才不遇)時,只要保持個人的節操修養就好;而當顯達的時候,廣布恩澤,使天下蒼生都能蒙受其惠。

No.610
下列文句均有「相」字,前後讀音和詞義都相同的選項是:
(A) 左鄰右舍,應發揮守望「相」助的美德/我「相」信他是真君子,不會為非作歹。
(B) 實不「相」瞞,我早在五年前就結婚了/如果你決定參選,我一定鼎力「相」助。
(C) 他擔任結婚典禮的儐「相」,表現得體/老董形「相」雖然醜陋,但是心地善良。
(D) 量力而行,「相」時而動,則事易成功/宰「相」肚裡能撐船,為人寬宏大量。
答:(B)
守望「相」助/「相」信:皆讀「ㄒㄧㄤ」。交互;互相/單指信任對方。故(A)不同
相」瞞/「相」助:皆讀「ㄒㄧㄤ」。皆是用於動詞前,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故(B)
儐「相」/形「相」:皆讀「ㄒㄧㄤˋ」。助主人傳命或導客的人/人的外貌。故(C)不同
「相」時/宰「相」:皆讀「ㄒㄧㄤˋ」。視情況而做適當的處理/君主時代百官的首長。故(D)不同

No.611
下列文句中的「望」字,何者有「盼望」的意思:
(A)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B)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
(C)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
(D)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答:(A)
盼望:殷切地期望。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故(A)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老前輩道德高尚,聲望很大,學生多得擠滿了他的書房。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No.612
朱用純〈治家格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意謂:
(A) 先人可以降福,子孫當誠心祈求,以祐家道。
(B) 讀書可致功名而光耀門楣,故教育不可忽略。
(C) 慎終追遠可使人品性敦厚;讀書明理,才是子孫真正受用之寶。
(D) 透過祭祀與讀書,家族才能長保財富與地位,使福澤綿延不輟。
答:(C)
朱子治家格言
列祖列宗雖年代久遠,但祭祀時仍須至真至誠。兒子孫子即使愚昧笨拙,也要督導勤讀四書五經。
結論:意謂:慎終追遠可使人品性敦厚;讀書明理,才是子孫真正受用之寶。故(A)

No.613
《荀子.勸學》云:「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文中旨意與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
(A) 學問貴細密,自修貴勇猛。
(B) 學問之功,貴乎循序漸進,經久不輟。
(C) 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
(D)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答:(B)
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河大海。
結論:文中旨意與下列最接近:學問之功,貴乎循序漸進,經久不輟。故(B)

No.614
「治心莫若和平,治身莫若兢謹,治友莫若誠信。友治矣,非身治而不能得之;身治矣,非心治而不能致之。」(杜牧〈送盧秀才赴舉序〉)下列選項何者最符合上文旨意?
(A) 治心、治身、治友三者缺一不可,彼此互為表裏。
(B) 小心謹慎可以避免禍從口出,進而才能治心、治友。
(C) 心平氣和是為修養心性的關鍵,也是治身、治友的根本。
(D) 與朋友交往必須誠信相待,如此方能以友輔仁,進德修業。
答:(C)
修養自己的心要心平氣和,修養自己的身要僅慎,交友要講誠信,交友要誠信,則要修養自身;自身要謹慎,不修養自己的心就無法達到。
結論心平氣和是為修養心性的關鍵,也是治身、治友的根本最符合上文旨意。故(C)

No.615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本段意旨為:
(A) 人生於世常有身體病痛,需放寬心胸,以保年壽。
(B) 生命短促,行樂應當及時,以符此亭「快哉」之名。
(C) 貪圖享樂,容易得病;若能節制,不以物傷性,不妨適當為之。
(D) 心胸坦然自得,不受制於外物,無論遭遇何種挫折,皆能無往而不快。
答:(D)
人活在世上,假如他心中不痛快,那麼到那兒去不會感傷呢?假如他心中坦蕩,不因外物影響而傷害到本性,那麼到那兒去不會快意呢?
結論:本段意旨為:心胸坦然自得,不受制於外物,無論遭遇何種挫折,皆能無往而不快。故(D)

No.616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其文意在強調:
(A) 人要有自知之明,應各安其分。
(B)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C) 當求自我精進,不須與人較量。
(D) 後天的努力比先天資質更重要。
答:(D)
我天生資質愚昧,趕不上別人;我天生材質平庸,也趕不上別人。只要天天學習,長久而不懈怠;到了有成就的時候,也就不覺得自己愚昧和平庸了。我天資聰明,比平常人高出一倍;我反應敏捷,比平常人高出一倍。捨棄而不用,那根愚昧和平庸的人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結論:其文意在強調:後天的努力比先天資質更重要。故(D)

No.617
一位生意人不一定就是企業家,不管他資本多雄厚;一位有博士學位的人不一定就是知識分子,不管他讀過多少書;一位經營報紙的人不一定就是報人,不管他的報紙有多大。上述文字乃在強調「企業家、知識分子、報人」:
(A) 超越世俗毀譽。
(B) 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
(C) 其定義都很難得到共識。
(D) 不必管資本、知識、發行量。
答:(B)
結論:上述文字乃在強調「企業家、知識分子、報人」: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否則只是「生意人、讀書人、辦報人」罷了。故(B)

No.618
閱讀,在現代文明生活中,是人們所共認皆知的樂趣。凡是出之以勉強的態度去讀書者,都是不懂得閱讀藝術的人。宋朝黃庭堅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即是說明了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使人談吐儒雅有味,使人面容展現明智的光輝,使人望之加倍可愛。按照以上說法,讀書的目的應是下列何者?
(A) 求得知識。
(B) 陶冶性情。
(C) 改變面目。
(D) 提高地位。
答:(B)
結論:讀書的目的應是:陶冶性情。故(B)

No.619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蘇軾〈寶繪堂記〉)下列文句何者與此文旨意相去最遠?
(A)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B) 方志於其所欲得,雖小物,必棄軀忘親而馳之者。
(C) 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
(D) 凡物皆有可觀,凡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瑰麗者。
答:(B)
文旨在於勸人勿「玩物喪志」。
玩物喪志:玩賞;:喪失;:志氣。指迷戀於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譯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滯於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很快樂,即使事物特異也不會成為禍害。如果把心意留滯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成為禍害,即使是特異的事物也不會感到快樂。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假如他心中坦蕩,不因外物影響而傷害到本性,那麼到那兒去不會快意呢?
方志於其所欲得,雖小物,必棄軀忘親而馳之者:一個人,當他立志要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即使是很小的物件,也有不顧身體忘記親人去追逐的。
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看見喜歡的書畫雖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凡物皆有可觀,凡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瑰麗者:萬物都可從中找出值得觀賞之處,只要找出可觀之處,樂趣就在其中;不一定非要奇特瑰麗之物才有樂趣。
結論方志於其所欲得,雖小物,必棄軀忘親而馳之者 (留意於物) 與此文旨意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 相去最遠。故(B)

No.620
「臺南燈會雖然場地大,參觀人數多,但仍能保持場地的清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志工投入,一旦地上有垃圾立刻撿拾,民眾看到乾淨的場地,丟垃圾的也就少了。」文中描述了何種心態?
(A) 見賢思齊。
(B) 以鄰為壑。
(C) 和光同塵。
(D) 勤能補拙。
答:(A)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以鄰為壑: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裏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和光同塵: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勤能補拙: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結論:文中描述了「見賢思齊」心態。故(A)

No.621
上蔡先生云:「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今之士大夫何足道,真能言之鸚鵡也。」朱文公曰:「今時秀才,教他說『廉』,直是會說『廉』;教他說『義』,直是會說『義』;及到做來,只是不廉不義。」此即能言鸚鵡也。 請依上段文字,選擇內容較適切的詮釋:
(A) 譏諷士大夫訥於言卻不敏於行。
(B) 意在勉勵士大夫「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C) 以鸚鵡諷刺善於應酬交際,舌燦蓮花的士大夫。
(D) 「能言鸚鵡」意謂如鸚鵡學舌,唯唯諾諾,卻不能踐履。
答:(D)
羅大經 鶴林玉露 能言鸚鵡條
上蔡先生云:『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今之士大夫何足道,真能言之鸚鵡也!』朱文公曰:『今時秀才,教他說廉,直是會說廉,教他說義,直是會說義,及到做來,只是不廉不義!』此即能言鸚鵡也。夫下以言語為學,上以言語為治,世道之所以日降也。而或者見能言之鸚鵡,乃指為鳳凰,惟恐其不在靈囿間,不亦異呼?
譯文:上蔡先生(謝良左)說:「能參透名利兩關,只是基本的功夫而已。現今為官者做不到,只不過是會說話的鸚鵡罷了!」朱文公(朱熹)說:「現在的讀書人,教他說說廉,只是會說廉,教他說義,只是會說義,真的遇到,卻盡做些不廉不義的之事!』這就是「能言鸚鵡」。在下位者只學如何說話,上位者又以這些冠冕堂皇的空話去統治天下,這就是世道日益敗壞的原因。然而有些人看到這些會說話的鸚鵡,卻把牠們當作鳳凰,唯恐沒有將牠們收藏在宮廷的庭園之中,這個現象不是很怪異嗎?
結論:詮釋:「能言鸚鵡」意謂如鸚鵡學舌,唯唯諾諾,卻不能踐履。故(D)

No.622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韓非子.喻老》)下列最適宜形容文中「子罕」言行的選項是:
(A) 愛惜民力。
(B) 虛己受人。
(C) 守柔曰強。
(D) 清廉自持。
答:(D)
譯文:在宋朝有一個鄉下人得到一塊璞玉,拿去獻給宋國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這個鄉民說:“這是一件寶玉呀,最適宜給君子老爺作器物,留給我們老百姓是不合適的。”子罕回答說:“你把璞玉當成珍寶,我卻把不接受你的璞玉當成珍寶啊!”這則寓言說明培養自己高尚廉潔的品質比獲得一塊璞玉要重要得多。
結論:下列最適宜形容文中「子罕」的言行:清廉自持。故(D)

No.623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韓非子.喻老》)本文的旨意,下列最貼切的選項是:
(A) 文中藉由璞玉難得,以見人才易受埋沒。
(B) 鄙人獻玉,子罕不受,可見每人的價值觀各有不同,宜互相尊重。
(C) 子罕以不受玉為寶,可見其認為無形的節操比有形的物質更值得珍視。
(D) 鄙人認為璞玉「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藉此突顯當時上下尊卑的階級意識。
答:(C)
譯文:在宋朝有一個鄉下人得到一塊璞玉,拿去獻給宋國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這個鄉民說:“這是一件寶玉呀,最適宜給君子老爺作器物,留給我們老百姓是不合適的。”子罕回答說:“你把璞玉當成珍寶,我卻把不接受你的璞玉當成珍寶啊!”這則寓言說明培養自己高尚廉潔的品質比獲得一塊璞玉要重要得多。
結論:本文的旨意:子罕以不受玉為寶,可見其認為無形的節操比有形的物質更值得珍視。故(C)

No.624
「歹徒一向通常用電話向被害人謊稱其親人、朋友或同學遭逢重大車禍或碰到其他重大變故事件,急需用款項,利用被害人一時情急心慌、不及思考及查證之紊亂情況,倉促間誤信歹徒而受騙破財。」這段文字中,何者沒有冗詞贅語?
(A) 倉促間誤信歹徒而受騙破財。
(B) 遭逢重大車禍或碰到其他重大變故事件,急需用款項。
(C) 歹徒一向通常用電話向被害人謊稱其親人、朋友。
(D) 利用被害人一時情急心慌、不及思考及查證之紊亂情況。
答:(A)
遭逢重大車禍或 (碰到) 其他重大變故事件,急需用款項。
歹徒 (一向) 通常用電話向被害人謊稱其親人、朋友。
利用被害人一時 (情急) 心慌、不及思考及查證之紊亂情況。
結論:這段文字中,「倉促間誤信歹徒而受騙破財」沒有冗詞贅語。故(A)

No.625
曾鞏〈厄臺記〉云:「夫天地欲泰而先否,日月欲明而先晦。天地不否,萬物豈知大德乎?日月不晦,萬物豈知大明乎?」文中意涵為何?
(A) 成大事業者,難免遭遇困境。
(B) 累積陰德者,自可逢凶化吉。
(C) 智慧通達者,必能克服逆境。
(D) 順時而行者,即可持盈保泰。
答:(A)
(泰與否均為易經卦象名)天地不否(閉塞不亨通、惡、不好)萬物豈知大德(天地盛美之德)乎?
譯文:想要天地間安泰通達,就必須先面臨險惡;想要讓日月看來明亮,就必須先經歷晦暗。假設天地不曾遭遇凶險,安泰時大家又怎麼會覺得美好?若日月不曾黯淡,明亮時又怎麼會覺得耀眼?
結論:文中意涵為:成大事業者,難免遭遇困境。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