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國文(176-200)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國文選單

No. 176
閱讀下列短詩,選出對於詩中借由蟬所諷諭的意涵較相符的說明:
「整個夏天/你的鼓噪不休/那種重複調子/令人思慮的/不知道誰抄襲誰的語言高枝而棲/飲露餐風/你的自鳴清高/卻在一夜西風裏/噤住了自己的一張嘴/說你是懦夫也可以/說你是哲者也可以不過/最難熬的冬來霜雪/等你脫殼之後/頂多是個空洞的標本」。
(A) 曲高和寡。
(B) 寒蟬效應。
(C) 人云亦云。
(D) 大放厥辭。
答:(C)
結論
作者利用蟬聲唧唧,拷貝唧唧的意象,諷刺愛抄襲的文人 (註:關鍵字「不知道誰抄襲誰)
因為文章係屬「抄襲」所以當面對「質疑」時,「噤住了自己的一張嘴」無從作答。
因為文章係屬「人云亦云」,因此,「頂多是個空洞的標本」。故(C)
寒蟬效應,是一個新聞學領域的名詞。特別在討論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壓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好後果,此況在國家戒嚴時期特別顯現。
寒蟬效應基本意涵 (或要件為:「不敢發表言論」,本詩並無此現象 (他抄襲他人的文章,並且發表,只是面對質疑時,無從回應而已,並非不敢發表言論)。故不選

No. 177
下列選項中的「舍」字,那一個有「停止」的意思?
(A) 《莊子.山木》:「舍於故人之家」。
(B) 《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C) 《呂氏春秋》:「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D) 《孟子.告子上》:「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答:(B)
舍於故人之家住宿住在老朋友家裡)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休息;停止逝去的就像這流水啊!日以繼夜沒有停止(B)
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捨棄(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 不令:不服從命令。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捨棄(捨棄魚而取熊掌)

No. 178
下列各句都有「師」字,請問何者做為動詞使用?
(A) 聖人無常師。
(B)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C)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D)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答:(D)
結論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效法之意也。故此處之「師」為「動詞」。故(D)

No. 179
下列選項「」中那一種舉動不是表示敬重之意?
(A)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B) 禹拜「稽首」,讓于稷 契暨陶。
(C) 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D) 嘗科頭「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
答:(D)
箕踞:一種輕慢、不拘禮節的坐的姿態。即隨意張開兩腿坐著,形似簸箕。故(D)
科頭: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晏如:安定;安寧;恬適
嘗科頭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白居易屢次因忠誠正直而受排斥,他就放縱自己在詩酒之間。重新被朝廷起用之後,又都碰上年幼的皇帝,他參政的熱情頓時冷落下來。他擇地居住在洛陽履道裡,和香山的僧人如滿等組織淨社,疏浚池沼,種植樹木,構築石樓,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作遊覽觀賞怡情之用,茶具酒勺未曾離身。他曾免冠結髮箕踞席上談論佛理吟詠古事神態安然

No. 180
下列各組語詞,何者為「相近義」?
(A) 目不交睫/迫在眉睫。
(B) 耳濡目染/口耳之學。
(C) 易如反掌/扺掌而談。
(D) 怒髮衝冠/拊膺切齒。
答:(D)
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閉眼。沒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間不睡覺或睡不著。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勢十分緊迫。
(A) 非相近義」。
耳濡目染:沾濕;: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口耳之學: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裏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B) 非相近義」。
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扺掌而談扺掌:擊掌 (表示高興)。指談得很融洽。
(C) 非相近義」。
怒髮衝冠: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拊膺切齒:胸也。拊膺:捶胸。表示悲恨或哀痛。切齒:咬緊牙齒,牙齒相摩擦。形容十分痛恨。捶打胸部,咬緊牙根,表示極為悲傷哀毀的情狀;或形容生氣到極點。
結論怒髮衝冠/拊膺切齒,為「相近義」。故(D)

No. 181
《菜根譚》:「饑則附,飽則颺,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也。」下列成語何者最適宜用來說明上文意旨?
(A) 冥頑不靈。
(B) 夜郎自大。
(C) 趨炎附勢。
(D) 一曝十寒。
答:(C)
白話文:饑餓潦倒時就去投靠人家,富裕飽足時就遠走高飛,富貴的就去巴結,貧困的就鄙棄,這是一般人都會有的通病。
結論趨炎附勢最適宜用來說明上文意旨。故(C)

No. 182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對應上列詩句,最恰當的成語是:
(A) 秋風過耳。
(B) 秋扇見捐。
(C) 齊紈魯縞。
(D) 冷暖自知。
答:(B)
秋風過耳:榮華富貴,就像耳邊吹過的秋風,我是不關心的。亦即,「秋風過耳」形容一點也不關心
秋扇見捐:被;:棄。秋涼以後,扇子就被拋在一邊不用了。舊時比喻婦女遭丈夫遺棄
齊紈魯縞:古代齊國和魯國出產的白色絹。後亦泛指名貴的絲織品
冷暖自知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從織機上新裁()下來的一塊齊國出產的精美絲絹,像霜雪一般鮮明皎潔。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把這塊名貴精美的絲絹裁製成繪有合歡圖案的雙面團扇,那團團的形狀和皎潔的色澤,仿佛天上一輪團團的月亮。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將它放在懷中、袖裡,搖動著讓產生微風來解暑。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團扇在夏季雖受主人寵愛,然而卻為自己恩寵難以持久而常常擔心恐懼,因為轉瞬間秋季將臨,涼風吹走了炎熱,也就奪去了主人對自己的愛寵。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那時,團扇將被棄置在竹箱裏,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
結論:本詩為班婕妤 (班固祖姑的《怨歌行》,又題為《團扇》(鍾嶸《詩品》),是一首詠物言情之作。通首比體,借秋扇見捐喻嬪妃受帝王玩弄終遭遺棄的不幸命運。故(B)

No. 183
下列選項「」中的成語運用,何者正確?
(A) 林書豪球技精湛,馳驅球場時對手莫不「望風披靡」。
(B) 王委員淡泊名利,當縣長時便存「求田問舍」之心,眾人莫不欽仰。
(C) 小王才華洋溢,每件事都辦得妥當圓滿,雖然年輕,但大家都稱讚他「允文允武」。
(D) 張校長熱心公益,助人急難從不遲疑,大家都說他是位「錦上添花」的善心人士。
答:(A)
求田問舍: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結論
球技精湛  (對手) 望風披靡(A)正確
淡泊名利  求田問舍。兩者反義。故(B)
才華洋溢  允文允武。才華洋溢適合用之於「文」;不適合用之於「武」。故(C)
熱心公益;從不遲疑  錦上添花。助人急難用「雪中送炭」比較合適;錦上添花帶有貶意。故(D)

No. 184
下列常用的語詞,使用正確的是:
(A) 慶祝新年的鞭炮聲此起彼落,「振聾發聵」。
(B) 百貨公司慶祝周年慶,商品「濟濟一堂」,任人挑選。
(C) 這些誇大的廣告「名不副實」,根本是在欺騙消費者。
(D) 只要大家同心協力,「三人成虎」,必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難。
答:(C)
振聾發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A)
濟濟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與商品無關。故(B)
名不副實:名聲或名義和實際不相符。指空有虛名。故(C)正確
三人成虎:三個人都說街市上有老虎,別人便以為真有老虎。比喻謠言一再反復,就會使人信以為真。(D)

No. 185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上述文字提醒我們要留意說話的:
(A) 對象。
(B) 態度。
(C) 時機。
(D) 修辭。
答:(A)
中人:資質或道德水平中等的人。:告訴。: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白話文:孔子說:「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結論上述文字提醒我們要留意說話的對象。故(A)

No. 186
「…就在你身邊的法國梧桐下/阿Q,孔乙已,七大人,祥林嫂……/子子孫孫/還在圍著你/指指點點」上引詩句中所提及的小說人物,出自那位作家筆下?
(A) 劉鶚。
(B) 魯迅。
(C) 沈從文。
(D) 黃春明。
答:(B)
Q是魯迅小說《阿Q正傳》裡的主角,未莊人(未莊是故事裡虛構的一個村莊),本名阿Quei,但是在故事說描寫他不清楚自己名字的Quei是哪個字(在故事裡,Quei的音可能是指「桂」或「貴」字),沒有自己的農地,就連住也都是住在廟裡,他個性好賭、未受過任何教育、有時還喜好捉弄人、同時他也懼怕權威,但是工作還算勤快;他本來靠打零工為生,但是後來因為一次在趙家發生的事故而失去了打零工的機會,後來因此開始偷竊,在故事的最後被槍決。
魯迅希望藉由阿Q這人物企圖反應出當時許多中國人在性格上面的諸多問題,諸如在精神上自大自滿、思想封建落後等。「阿Q」這個詞被用來形容一種自以為是、而在事實上比不過別人的精神表現,因為阿Q使用的是「精神勝利法」的慣性思維邏輯。故(B)

No. 187
新竹 王石鵬有詩云:「雙星雅會記年年,乞巧穿鍼韻事傳;畢竟人間勝天上,兒家夫婿樂團圓。」詩中所記的民俗節日是:
(A) 七夕。
(B) 中秋。
(C) 元宵。
(D) 除夕。
答:(A)
結論:由關鍵字:「雙星」即知,詩中所記的民俗節日是七夕。故(A)
雙星:指牽牛、織女二星。神話中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傳說每年七月七日喜鵲架橋,讓他們渡過銀河相會。

No. 188
《荀子.榮辱》:「與人善言,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其意旨在勸人:
(A) 雪中送炭。
(B) 言多必失。
(C) 多鼓勵,少攻擊。
(D) 說好話,做好事。
答:(C)
:同暖。布帛:麻布和絲織品,此指衣服。
白話文:對別人說善意的言語,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用惡語傷人,比用矛戟刺人刺得還深。
結論「與人善言,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其意旨在勸人多鼓勵,少攻擊。故(C)

No. 189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下列選項何者近於孔子之意?
(A) 惡居下流。
(B) 惟吾德馨。
(C) 宜室宜家。
(D) 里仁為美。
答:(B)
九夷: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文化閉塞落後不開化。
白話文孔子想要搬到東方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
惟吾德馨:這房子雖然很簡陋,但我的品德高尚。意思就是說作者不在乎自己的房子有多麼破,只要自己品德好,精神上感到滿足就夠了。
結論
環境開化與否容易影響人居住的意願。但是對於聖人或君子而言,他堅定的信念或智慧是不會被環境所左右的,相反地,他會以自身的修為及能力去改變所處的環境。甚至帶動環境往良性的、美善的方向去發展。中唐詩人劉禹錫於《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又云:「斯是陋室,維吾德馨。」是以孔子的回答也正體現君子的高貴慈悲的精神:不畏蠻荒之境,樂將文化知識傳播到這些被人遺忘的地方,教化當地人們,這正是君子「兼善天下」積極有為的精神。故(B)

No. 190
《孟子.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所說的故事對管理者的啟發是:
(A) 對症下藥。
(B) 知錯即改。
(C) 從長計議。
(D) 體恤下屬。
答:(B)
:盜竊,竊取。什一:古代田賦法,即徵收農產品的十分之一。去關市之征:去掉在市場上徵收的商業稅。今茲:今年。輕之:使田賦和關市之征減輕些。以待來年然後已:等到明年再完全廢除。來年,明年。已,停止。日攘其鄰之雞:每天偷鄰居一隻雞。或告之:有人告訴他。或,有人。請損之:請允許我減少 (偷雞的次數)斯速已矣:就 (應該馬上停止。斯,這。速,立即,馬上。已,停止。
宋國士大夫戴盈之向孟子詢問稅收的方式
戴盈之曰:「什一(十分之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
戴盈之說:「先生建議我國以古代收取十分之一稅率的方式來徵收稅金,免除關卡及市場商人的稅金。依我看,這個辦法今年還不能實行。不如今年的稅收制度照舊,只是稍微減少一點金額就行了。等到明年再廢除舊制,先生覺得如何?」)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ㄖㄤˊ竊取)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孟子笑著回答:「有一個人,每次都將鄰居家跑來的雞,留下一隻。有人勸他收手,告訴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只有小人才會這麼做。』他便回答:『可是不拿白不拿啊!要不然,我改成一個月捉一隻,等到明年再金盆洗手,可以了吧!』你想想,如果明明知道這麼做是不合理的,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結論孟子所說的故事對管理者的啟發是知錯即改。故(B)

No. 191
「鼠好夜竊粟。越人置粟於盎,恣鼠齧,不顧。鼠呼群類入焉,必飫而後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覈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復呼次第入,咸溺死。」(宋濂〈燕書〉)關於上文寓意,下列敘述何者最為適當?
(A) 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B) 積榖防饑,防患未然。
(C) 選擇善地而居,免受池魚之殃。
(D) 患常起於所忽,禍多伏於忽微。
答:(D)
:腹大口小的罎子。鼠恣齧不顧:恣,放肆 齧:吃。任憑老鼠去吃,從來不去管它。) :吃飽。:同“返”。:等到。
白話文老鼠喜歡夜間偷吃糧食。有個越國人把糧食裝入腹大口小的容器裡,任憑老鼠去吃,從來不去管它。老鼠呼喚它的同夥跳進盎裡,必定要飽餐一頓才肯回去。等到月底,糧食已經不多了,主人十分擔心,有一個人告訴他一個辦法,於是他就把容器裡的糧食倒乾淨,換上水,然後用一層糠皮浮蓋在水面上。等到晚上,老鼠又來了,呼喚同夥一個接著一個地跳進容器裡,結果全部被淹死
結論:這則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卻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患常起於所忽禍多伏於忽微。對付一些類似於老鼠之類的動物,不要擔心老鼠的為非作歹,關鍵要注意處理好細節上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誘鼠,讓其自以為是,令其自取滅亡。故(D)

No. 192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上文提醒我們要留意說話的:
(A) 口氣。
(B) 修辭。
(C) 對象。
(D) 時機。
答:(D)
公叔文子:衛國大夫公孫拔,衛獻公之子。諡號“文”。公明賈:姓公明字賈。衛國人。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此處是“這個”的意思。
白話文: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公叔文子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於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
結論上文提醒我們要留意說話的時機。故(D)

No. 193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韓愈〈原毀〉)下列選項中,何者意近於此?
(A)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B)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C) 君子之律己也嚴,待人以寬。
(D)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答:(C)
:要求,責備。:嚴格。:連詞,而。:全面。:寬容。:簡單。
白話文: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對待別人寬容而簡約。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懈怠;寬容而簡約,所以別人願意去做好事。
結論上文意近於君子之律己也嚴,待人以寬。故(C)

No. 194
「紫袖紅絃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絃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白居易〈夜箏〉)此詩所表現的音樂感悟,和下列那一選項相同?
(A) 間關鶯語花底滑。
(B) 銀缾乍破水漿迸。
(C) 淒淒不似向前聲。
(D) 此時無聲勝有聲。
答:(D)
結論:那穿著紫色衣衫的女孩,在月夜下彈箏,當琴音靜止時,更是覺得別有深情。「絃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指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故(D)
1:這一題原本解析超過20行,但忽見網路測驗對本題評為「簡單」,為免被譏為「白癡」,改以如上之解析。
2:有很多考題我經常絞盡腦汁、遍尋資料,方能有所體會,但網路線上測驗卻對這些考題評為「簡單或普通」,是我太「淺」呢?還是他很「深」?真的很洩氣!
3:光是「絃凝指咽聲停處」就讓我推敲了1個小時,到底該如何「斷句」呢?「絃凝指咽聲停處」是這樣嗎?我還是有疑問。指咽,何意?引申過程:咽      停。「手指塞住,不動」嗎?

No. 195
《史記.商君列傳》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其旨在闡明:
(A) 從善如流之道。
(B) 法古守禮之制。
(C) 因時制宜之理。
(D) 殊途同歸之法。
答:(C)
歷史背景與變法動機:秦孝公用商鞅,商鞅要變法,遭受反對非議,於是跟群臣在秦孝公面前辯論。
白話文: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
結論:本文其旨在闡明因時制宜之理。故(C)

No. 196
《詩經.鄭風.叔于田》:「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根據上文敘述,作者說「巷無居人」的原因是:
(A) 頌揚沒有人比得上叔信美且仁。
(B) 描述叔出巡時萬人空巷的盛況。
(C) 稱讚叔端謹威嚴,能震懾民眾。
(D) 說明叔居住的里巷宛如桃花源。
答:(A)
:古人對家中排行第三的男子的稱謂。:去,往。:打獵。:真正的,的確。
白話文
三哥打獵在野地,
裡巷空曠不見人。
哪是真的不見人?
沒人能與三哥比,
確實俊美又謙仁。
結論作者說「巷無居人」的原因是頌揚沒有人比得上叔信美且仁。故(A)

No. 197
清代有一位臺灣詩人曾經寫到:「秋風一夜起狂飇,颶母西來怒氣驕。何似排雲驅萬馬,乍疑傳箭落雙鵰。傾摧樹木山皆動,噴激波濤水亦搖。最是關情收穫近,田疇禾稼恐枯焦。」根據上文可以看出作者描述的是:
(A) 海嘯。
(B) 地震。
(C) 颱風。
(D) 焚風。
答:(C)
颶母:預兆颶風將至的雲暈,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霓,名曰颶母。:有雲暈斯有颶風,故曰:「母」。枯焦:多用於「久旱不雨,農作物乾枯」;但此處泛指「農作物受損」。:不要因此而選「焚風」。
結論
此詩的首聯寫颱風所帶來的強大風勢,頸聯寫天氣瞬間的變化,頷聯則生動描寫狂風暴雨對地景地貌產生的影響與破壞,而尾聯則以悲天憫人的胸懷,憂心暴風對即將要收成的農作物造成的傷害,使得靠天吃飯的農民功虧一簣的困境。故(C)

No. 198
《三國志.蜀書.簡雍傳》中有記:「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雍與先主游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故事中簡雍的用意是:
(A) 增進先主的遊興。
(B) 突顯政策的謬誤。
(C) 揭發淫亂者罪行。
(D) 關心風俗的厚薄。
答:(B)
本文大意是說天旱禁酒,釀者刑之。蜀國的官吏在某人家中發現釀酒器具,所以就要將他與真正釀酒的人處以同樣的罪。有一天,劉備和簡雍到外面散步,看到一對男女就說:「他們兩人想『嘿咻』,為何不把他們抓起來?」劉備說:「你怎知道?」簡雍說:「他們有工具,和想釀酒的人一樣。」劉備大笑,就把家中有釀酒器具的人放了。
結論故事中簡雍的用意是突顯政策的謬誤。故(B)

No. 199
以下對歷史人物的敘述,何者沒有肯定或讚美之意?
(A) 顧曲本閒情,不礙破曹真事業。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周瑜。
(B) 鳥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章。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韓信。
(C)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項羽。
(D) 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獅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臆一時吞/劉邦。
答:(C)
顧曲:瑜少精於音樂,雖三爵 (三杯下肚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謡曰:曲有誤,周郎顧。後遂以“顧曲”為欣賞音樂、戲曲之典。雅量:酒量大者為雅量,又指寬宏的度量。
顧曲本閒情,不礙破曹真事業。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白話文:周瑜精通音樂,頗有閒情逸致,這並不妨礙他要打敗曹操、建立功業的大事。他能喝酒,應該是豁達大度,卻說出“既生瑜,何生亮”這樣的話來。周瑜文武全才此聯能抓住特點加以讚揚同時以為他勝不過諸葛亮而惋惜)
:“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造的。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是根本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物,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的開國功臣,威名遠揚,而諸葛亮當時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一人指揮的,與諸葛亮完全無關,而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甚至捏造出一個“借東風”的故事來,把諸葛亮寫得象個神仙。
鳥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章。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重情重義的韓信)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白話文:作者王安石認為將士們已歷經數次戰役,疲累不堪,在垓下一戰更因糧食短缺,一敗塗地;雖然江東仍多俊才,但仍會有誰肯與項羽再次捲土重來呢?本詩完全否定項羽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C)
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獅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臆一時吞
白話文:漢高祖從一介平民布衣的低微身分空手打下中原江山,那些強勁的敵人,號稱無敵的雄獅在他眼裡,實在沒甚麼大不了的。他面對楚國項羽的八千子弟兵,秦國百萬戰士,卻能敞開胸襟接納各種人才為他打天下。

No. 200
下列詞句中「了」字的用法,何者與其他三者不同?
(A)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蘇軾〈念奴嬌〉)。
(B) 櫻桃謝了梨花發,紅白相催(晏殊〈採桑子〉)。
(C)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D) 碧紗影弄東風曉。一夜海棠開了(歐陽脩〈桃源憶故人〉)。
答:(C)
「了」放在動詞後,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例如,「小喬初嫁了、櫻桃謝了、海棠開了」,因此,(ABD) 詞句中「了」字的用法,相同。
結論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中的「了」字,其意為:「完结,结束」與其他三者不同。故(C)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國文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