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1
|
下列成語,何者與「孝道」最不相干?
|
(A) 冬溫夏凊。
| |
(B) 烏鳥私情。
| |
(C) 菽水承歡。
| |
(D) 簞食壺漿。
| |
答:(D)
| |
冬溫夏凊:凊:涼。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現亦泛稱冬暖夏涼。《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
烏鳥私情: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菽水承歡: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飲食;承歡:侍奉父母使其歡喜。指奉養父母,使父母歡樂。《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簞食壺漿:簞:古代盛飯的圓竹器。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結論:「簞食壺漿」係指勞軍,與「孝道」最不相干。故(D)為非。
|
No. 102
|
下列有關孔子對君子、小人的敘述,何者錯誤?
|
(A)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
(B)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
(C)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
(D) 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
| |
答:(D)
| |
孔子就「擇居」而辨君子小人: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處,必然選擇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鄰里。小人懷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選擇有利可圖之地,如陞官發財等,以為居處。
孔子就「行動」而辨君子小人:子曰: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有所行動,就想到是否合乎此類典刑。小人之行,冒險以求其幸,不思慮後果,只貪圖眼前的小惠。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做任何事都會自我要求,可是小人卻只會要求別人做好。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侷促不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和睦;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同:苟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結論:孔子對君子、小人的敘述,「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錯誤。故(D)錯誤。
|
No. 103
|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割雞焉用牛刀〉)文句中的「道」是指什麼?
|
(A) 文學。
| |
(B) 倫理。
| |
(C) 技藝。
| |
(D) 禮樂。
| |
答:(D)
| |
白話譯文:言偃,字子游,他在魯國武城擔任邑宰(地方首長),用禮樂教化百姓。有一天,孔子到了武城,聽到一片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便微微笑著,說道:「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子游便回答說:「從前我聽老師說過:『做官的學道(即禮樂教化),就會愛恤人民;百姓學道,就容易接受指揮,聽使喚。』」孔子連忙向同行的學生說:「偃的話是正確的。我剛才那句話不過同他開玩笑吧了。」
結論:文句中的「道」是指「禮樂」。故選(D)。
|
No. 104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句所表達的意思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
|
(A)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 |
(B)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
(C)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 |
(D)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
答:(B)
| |
白話文:民怨不是大了才可怕,(而是)有了(一點點徵兆,我們)就應該注意防範(,最好能夠不教它產生)。就好比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又好比用腐朽的繩索來駕糊狂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意涵:得民者昌,失民者亡。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管理人(領導人),勞力者,被人管理。
意涵:孟子對於社會分工問題的系統論述。故(A)非。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獲得人民支持的方法是:得到民心,這樣則可得到人民的支持。
意涵: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故選(B)。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我的志向能為廣大民眾接受,則隨著大眾一起完成它,如果我的志向不被大家接受和認同則自己獨自完成我的理想。
意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故(C)非。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降服他的意志。
意涵:「大丈夫」的做人準則。故(D)非。
|
No. 105
|
下列各組「」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
(A)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 |
(B)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 |
(C)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 |
(D) 讀書未百卷,「信」口嘲風花/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 |
答:(D)
|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實際地做。做到了 (盡孝、友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這些事,如果還有精力,就應努力學習一切學問技能。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行:眾多成行;滿堂。
小結:(A) 「」內的字,意義不相同。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薄:迫近。冥冥:不明亮,昏暗貌。”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迫近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長嘯、猿猴在啼叫。) 是虛寫之景,渲染出一種悲涼淒慘的氛圍,烘托了登樓者的感傷之情。可能是有昏暗的天色、風聲引起的聯想。象徵著在暗無天日的特殊時期,奸臣當道,小人得志。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菲:微,薄。薄:輕微,少。(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從而堵塞了忠言勸諫的道路。)
小結:(B) 「」內的字,意義不相同。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暴:用強烈陽光照曬。(天底下即便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讓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它個十天,它哪還活的成呢?) 一曝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中途多荒廢。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暴:徒手搏擊。馮:憑藉,依靠。(空手搏虎赤足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小結:(C) 「」內的字,意義不相同。
讀書未百卷,「信」口嘲風花:信:随便,隨口。風花:指用華麗辭藻寫景狀物的詩文。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信:随便。低著頭隨手連續地彈個不停;用琴聲把心中無限的往事說盡。
結論:(D) 「」內的字,意義相同。皆指「随便」。故選(D)。
|
No. 106
|
「緣」字有作「因為、由於」的解釋,例如蘇軾詩句:「只緣身在此山中」。下列與此「緣」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
(A)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 |
(B)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 |
(C)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 |
(D)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
答:(B)
| |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緣:沿,順著。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緣:因為。
個:這,此。(我頭上的白髮長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 故選(B)。註:三千丈僅是形容愁長。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緣:人與人或事物之間遇合的機會。
繡羽:指鳥類美麗的羽毛。此處指「小鳥」。銜:用嘴含,用嘴叼。紅顏:年輕人的紅潤臉色。此處指「少年」。騎竹:兒童以竹當馬騎。(看到天上銜花自得的小鳥,地上遊戲快活的兒童,他只是蒼然感到「他自得、我無緣」。)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緣:沿,順著。
|
No. 107
|
下列選項中的「相」字,何者作動詞使用?
|
(A) 守望「相」助。
| |
(B) 「相」夫教子。
| |
(C) 旗鼓「相」當。
| |
(D) 實不「相」瞞。
| |
答:(B)
| |
守望「相」助:相:交互。副詞。
「相」夫教子:相:輔佐,扶助。動詞。故選(B)。
旗鼓「相」當:相:交互。副詞。
實不「相」瞞:相:交互。副詞。
|
No. 108
|
下列選項「」中之字,何組意義相同?
|
(A) 「強」弩之末/「強」辭奪理。
| |
(B) 日正「當」中/「當」省則省。
| |
(C) 「惟」見長江天際流/「惟」有飲者留其名。
| |
(D) 「安」能辨我是雄雌/此心「安」處是吾鄉。
| |
答:(C)
| |
「強」弩之末/「強」辭奪理:健壯,有力/硬要。
日正「當」中/「當」省則省:正中/應該。
「惟」見長江天際流/「惟」有飲者留其名:只/只。故選(C)。
「安」能辨我是雄雌/此心「安」處是吾鄉:疑問詞,哪裡/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要能隨遇而安,不論何處都可以是故鄉啊!)
|
No. 109
|
下列各選項「」中的字,何者意義相同?
|
(A) 得其船,便扶「向」路╱「向」陽花木易逢春。
| |
(B) 名「屬」教坊第一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
(C)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 |
(D)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 |
答:(D)
| |
得其船,便扶「向」路╱「向」陽花木易逢春:從前/對著,朝著。
得其船,便扶向路:(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
名「屬」教坊第一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隸屬/類。
教坊:為唐宋兩朝官房藝術機構。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長煙「一」空,皓月千里:一方面/彌滿天空。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顯現/顯現。故選(D)。
翰墨:文章。
|
No. 110
|
下列選項中「」內的詞性,何者兩兩相同?
|
(A) 「危」崖萬仞/曦照「危」峨。
| |
(B) 積非成「是」/馬首「是」瞻。
| |
(C) 寡廉「鮮」恥/顏色「鮮」明。
| |
(D) 精「益」求精/延年「益」壽。
| |
答:(A)
| |
「危」崖萬仞/曦照「危」峨:高的,陡的 (形容詞)/高的,陡的 (形容詞)。故選(A)。
積非成「是」/馬首「是」瞻:對,合理 (名詞)/為,當作 (助動詞)。
寡廉「鮮」恥/顏色「鮮」明:少 (副詞)/有光彩的 (形容詞)。註:「知廉恥」是一種「狀態」為「動詞」。
精「益」求精/延年「益」壽:更加 (副詞)/增加 (動詞)。
|
No. 111
|
下列詩句「」中的語詞,何者為狀聲詞?
|
(A)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
| |
(B)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 |
(C)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 |
(D)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 |
答:(D)
| |
狀聲詞:
又稱「象聲詞」或「擬聲詞」,它是指用「音」來模擬事物或自然界的聲音,以及描寫事物情態的詞,如:汪汪、喵喵、嘩啦、叮噹、轟隆等。
結論:「瑟瑟」為狀聲詞,形容風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故選(D)。
嫋嫋:形容隨風擺動的樣子。簁簁:魚躍貌。
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
漠漠:密布貌。冥冥:昏暗貌。(雨絲繁密船帆顯得沉重,天色錯暗鳥兒飛得遲緩。)
|
No. 112
|
下列那個成語不是形容努力勤奮的樣子?
|
(A) 幡然改進。
| |
(B) 兢兢業業。
| |
(C) 孜孜不倦。
| |
(D) 宵衣旰食。
| |
答:(A)
| |
幡然改進:幡然:劇變貌。幡然改進:很快而徹底地改善。
兢兢業業:謹慎戒懼貌。形容做事謹慎,勤奮刻苦,認真負責。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孜孜不倦: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宵衣旰食:宵:夜。宵衣: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旰ㄍㄢˋ:晚。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飯,形容工作繁忙而勤勉。
結論:幡然改進不是形容努力勤奮的樣子。故(A)為非。
|
No. 113
|
《論語.公冶長》記載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這段話的意思是:
|
(A) 不要攻擊有善行的人,自己也不要過於勞累。
| |
(B) 希望不要炫耀自己的善行,也不要誇大自己的功勞。
| |
(C) 希望國君能不攻伐施行德政的鄰國,也不妄加勞役於國人。
| |
(D) 自己達到捨得的境界之後,希望能夠求取善果,並且不作不食。
| |
答:(B)
| |
伐:自誇。施:表白。
願無伐善,無施勞: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希望不要炫耀自己的善行,也不要誇大自己的功勞。) 故選(B)。
|
No. 114
|
孟浩然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表現出來的是:
|
(A) 人生如夢的感慨。
| |
(B) 人才凋零的痛惜。
| |
(C) 詩人樂春傷春的複雜心情。
| |
(D)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自我期許。
| |
答:(C)
| |
春曉:春天裡天剛亮的時候。不覺曉:天亮了也不知道。聞啼鳥:即“聞鳥啼”,聽到鳥兒啼叫的聲音。夜來:這裡指“昨天晚上”。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白話文:春天裡睡覺,天亮了也不知道。什麼聲音把我吵醒了,原來是唧唧喳喳的鳥叫,到處都能聽到。但我首先想到,昨天晚上又是風聲又是雨聲,真不知道,又有多少美麗的花兒已經被風吹壞、被雨打掉!
意涵:作者長期隱居田園、親近山水,身心融歸自然的懷抱,對於大自然恩賜人類的一切美好事物懷著善待與珍惜之情。春天裡萬紫千紅、馨香四溢的鮮花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恩賜。美好的生命人人喜歡,因為在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都蘊藏著追求美好、回歸自然的願望。本詩作者只用寥寥二十個字,非常自然而又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珍惜美好生命的真情:早上被鳥兒吵醒了,聽到一片鳥雀呼晴的合唱,就知道今天將會是一個春光明媚的賞春的好天;但作者不是立刻想到自己怎樣去欣賞春天的美景,而是首先擔心那些美麗的花兒是不是被昨夜的風雨摧殘了,因為每減少一朵花兒,都會減少人間的一分春色啊!人間要成為一個美好的樂園,首先應當保護那些美好的生命!
結論:這首詩表現出來的是:詩人樂春傷春的複雜心情。故選(C)。
|
No. 115
|
郁永河《裨海記遊》卷下記載:「大風拔木,三晝夜不輟,草屋二十間,圮者過半。夜臥聞草樹與海濤聲澎湃震耳。…風雨益橫,…而萬山崩流並下,氾濫四溢。」此文中所描寫之情景,乃導因於何種現象?
|
(A) 地震。
| |
(B) 颱風。
| |
(C) 土石流。
| |
(D) 龍捲風。
| |
答:(B)
| |
圮ㄆㄧˇ:倒塌。
結論:
由「大風拔木」得知:非「颱風」即「龍捲風」。
由「三晝夜不輟」棄「龍捲風」,因為「龍捲風」肆虐的時間沒那麼長。
此文中所描寫之情景,乃導因於颱風。故選(B)。
|
No. 116
|
孔尚任於《桃花扇》續四十齣〈餘韻〉寫下:「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讌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下列何者意思與之最相近?
|
(A) 風華絕代。
| |
(B) 世事盛衰。
| |
(C) 俯仰自如。
| |
(D) 哀樂由人。
| |
答:(B)
| |
結論:樓起…樓塌 → 世事盛衰。故選(B)。
|
No. 117
|
「善言古者合之於今,能述遠者考之於近。故說事者上陳五帝之功,而思之於身,下列桀、紂之敗,而戒之於己。」(《新語.術事》)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最切近其為文之旨?
|
(A) 能言善道。
| |
(B) 戒之在得。
| |
(C) 善惡有報。
| |
(D) 以古鑑今。
| |
答:(D)
| |
善言古者合之於今:善於討論古代的問題,這樣的人必然可以把這個理論觀點,和現代的實踐聯繫起來。
能述遠者考之於近:能夠預測將來的,要考察現在的情況。
結論:根據上述,即知:以古鑑今最切近其為文之旨。故選(D)。
|
No. 118
|
陶淵明〈詠貧士〉:「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詩中所呈現的心境,與下列那一個選項最為貼近?
|
(A) 行不由徑。
| |
(B) 尋覓知己。
| |
(C) 安貧守道。
| |
(D) 悲天憫人。
| |
答:(C)
| |
量力:根據自己的能力,猶盡力。守故轍:堅持走舊道,指前人安守貧賤之道。苟:如果。已矣:猶算了吧。
白話文:量力而行守舊道,哪能不苦受寒饑?知音如果不存在,萬事皆休何必悲!
結論:詩中所呈現的心境,與安貧守道最為貼近。故選(C)。
|
No. 119
|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陶淵明〈擬古九首〉之八)根據本詩,下列敘述何者最切近其詩旨?
|
(A) 志在一番作為。
| |
(B) 嚮往遊歷山水。
| |
(C) 悲傷好友離去。
| |
(D) 感歎典型不再。
| |
答:(D)
| |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撫劍:以手撫劍。預示擊劍之勢。
(我年少的時候身體健壯且性情激烈,獨自按劍行遊天下。)
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誰說我只在附近遊走,我到達了張掖縣以及幽州。)
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薇: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結莢果,中有種子五六粒,可食。嫩莖和葉可做蔬菜。
(餓了就像伯夷與叔齊隱居在首陽山,採薇食用,渴了則飲用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之水。)
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丘:墳墓。
(遠遊的路上未遇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的朋友,只見到了古代的墳塚。)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路邊見到兩座年代久遠的荒墳,埋的是俞伯牙與莊子。)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俞伯牙與莊子有像鍾子期和惠施那樣的難得知音,而我遊走四方,想要求取的又是甚麼呢?)
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結論:
伯牙和莊周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他們兩人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繫,作者之所以將他們兩人並列因為他們兩個都是高人、不平凡的人,作者的用意在於說明在當時的現實中高人已經尋不到了。
因此,根據本詩,感歎典型不再最切近其詩旨。故選(D)。
|
No. 120
|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詩句中抒發了下列那一種感慨?
|
(A) 年華老大,一事無成。
| |
(B) 思念親人,期盼團圓。
| |
(C) 貶離京城,懷念國君。
| |
(D) 登樓憶友,不勝唏噓。
| |
答:(B)
| |
閨中:這裡指妻子。憶長安:憶起陷在長安的父親。香霧:泛指水氣。雲鬟濕:謂鬢髮被水氣沾濕。清輝:指月光。玉臂寒:因在月下憶夫久立,所以手臂微有寒意。虛幌:指透明的薄幔。
白話文:今夜月亮高高地掛在鄜州上空,我的妻子一個人在鄜州默默地觀看。遙想可愛的幼小兒女,他們哪裡懂得母親望著長安、掛念父親的心情!香濃的霧氣,沾濕了妳濃密的頭髮;清涼的月光,心疼妳白潔的臂膀受寒。什麼時候夫妻能夠共倚在那薄薄的帷帳前,讓明月把我們的淚痕照乾。
結論:天寶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望月思念親人,期盼團圓,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故選(B)。
|
No. 121
|
根據「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請選出正確的選項:
|
(A) 句中的「反」是反敗為勝的意思。
| |
(B) 句中的「縮」是退縮的意思。
| |
(C) 句中的「大勇」和「擇善固執」意義相近。
| |
(D)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不論對錯,一意孤行的意思。
| |
答:(C)
| |
縮:「正直;理直」。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寬博:寬大之衣。褐寬博:賤者之服也,平民所穿著,用以代「平民」。
惴ㄓㄨㄟˋ:懼也。
白話文:(我曾聽我老師孔子談論過「大勇」:自我反省,要是理曲的話,縱然只是面對穿著粗布粗衣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嗎?自我反省,只要合乎義理,縱然面臨千軍萬馬,我也一樣勇往直前!)
結論:
句中的「反」是反省的意思。故(A)錯。
句中的「縮」是「正直;理直」的意思。故(B)錯。
句中的「大勇」和「擇善固執」意義相近。故(C)正確。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自我反省,只要合乎義理,縱然面臨千軍萬馬,我也一樣勇往直前!」故(D)錯。
|
No. 122
|
蘇軾 (與子明兄〉:「吾兄弟俱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蘇軾的心境與下列那一個選項最為貼近?
|
(A) 心無旁鶩,為學樂道。
| |
(B) 心無掛礙,無往不樂。
| |
(C) 胸無大志,自得其樂。
| |
(D) 胸無點墨,樂山樂水。
| |
答:(B)
| |
結論:
蘇軾北宋大文豪。宋代詞人大多經歷坎坷,或仕途受挫,或復國無望,人生對於他們來說,多的是苦難和無奈。既然在此世界不足留戀,他們也就轉向對彼岸世界的追求。這"彼岸"既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哲學。而對於宋人來說,不管是宗教的"道",還是哲學的"道",都可以從自然山水中獲得,正所謂"山水體道"。但要領悟山水之道,就必須進入"無我之境"。所謂"無我"即"無己",而"無己"並不是要從形體上消滅自我存在,而是從精神上擺脫為功名利祿、是非善惡所束縛的狀態,以歸於本我。
"胸中廓然無一物"也即莊子的"心齋"和"坐忘",只有在"虛以待物"的心理狀態之下,才有可能進入無往而不適的精神境界,這也就是蘇軾所謂"自娛",一種與天地萬物同享的生的快樂。
因此,蘇軾的心境與心無掛礙,無往不樂最為貼近。故選(B)。
|
No. 123
|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或宦於荊。犁鉏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___。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韓非子.說林》)引文中___,可填入的最適當選項是:
|
(A) 海水不可斗量。
| |
(B) 求人不如求己。
| |
(C) 遠水不救近火。
| |
(D) 井水不犯河水。
| |
答:(C)
| |
結論: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或宦於荊,犁鉏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遊,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故選(C)。
白話文:魯穆公使眾公子到晉國或楚國當官 (目的是遇危險時得有兩強國救助),犁鉏說:向越國借人來救溺水的孩子,則越國人雖很會游泳,但孩子卻必定活不了 (等不到那時),失火了去海邊取水想滅火,海水雖然多,但火必定也是滅不了的 (太遠了),也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道理。今天晉與楚雖然很強,但齊國卻是離魯國最近的,如果齊攻打魯,恐怕晉楚也是救不了魯的。
|
No. 124
|
白居易〈截樹〉:「種樹當前軒,樹高柯葉繁。惜哉遠山色,隱此蒙籠間。一朝持斧斤,□自截其端。……始有清風至,稍見飛鳥還。開懷東南望,□遠心遼然。人各有偏好,物莫能兩全。豈不愛柔條,不如見青山。」根據本文,空格中依序最可能出現的字為:
|
(A) 手、足。
| |
(B) 手、目。
| |
(C) 色、目。
| |
(D) 色、足。
| |
答:(B)
| |
種樹當前軒,樹高柯葉繁。惜哉遠山色,隱此蒙籠間。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萬葉落頭上,千峰來面前。
忽似決雲霧,豁達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別一款顏。
始有清風至,稍見飛鳥還。開懷東南望,目遠心遼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兩全。豈不愛柔條,不如見青山。故選(B)。
白話文:
種樹在前庭,正當窗牖之前,長得高挺而枝葉繁茂。可惜擋住了遠山的景色,讓視線避隱在這如鳥籠之處。
於是有一天手持斧頭,將它的樹梢全數砍斷。傾刻間千萬片樹葉飄落在頭上,終於讓遠處的群峰進入眼簾。
忽然間就好像撥開了雲霧般,豁然開朗而看見了藍天。又像久別心中所思念的人,而終於看見了他的容貌一樣。
從此開始吹進清風,偶爾也能看到飛鳥的往返。心境隨之開懷,不禁向東南看望,心懷從而隨視野遼遠而開闊起來。
人總是各有偏好的,物物之間也總是很難兩全。我豈是不愛庭中高樹的枝條之美,只是更喜歡遠處的青山罷了。
|
No. 125
|
「鄰人有狗,養在陽臺,大概是囚禁太久,性情乖戾,見人就吠,窮凶極惡—其實只是一隻□□□□的小狗而已。我們不堪其擾,只得築起一道牆,因眼不見為淨,彼此成了上古之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根據本文,空格中最適宜填上之詞語為:
|
(A) 色舞眉飛。
| |
(B) 色厲內荏。
| |
(C) 道貌岸然。
| |
(D) 狐假虎威。
| |
答:(B)
| |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內心軟弱。彼此成了上古之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回到屬於上古時代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境界。
註:歷史環境與老子思考取向:老子生長在一個變動的時代,目睹禮樂崩壞的劇變,新的世界正在醞釀。面對這一片混亂,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學說,試圖為變局提供一個發展的途徑。春秋前期,戰爭已屬頻繁,諸侯彼此征戰的原因,除爭奪霸王之權位,亦因農業進步而希望擴充國土,增加農地;另外,敗國的賦稅,亦為戰爭利益之一,諸侯莫不想增加財富,或因戰而獲取珍奇異寶;有鑑於此,老子主張「少私寡欲」,希望減少因個人私慾而引發的戰爭。當時各國征戰,是屬於大政府主義的體制,農民百姓被徵召從軍,不堪其苦,由是老子提倡「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等小政府主義的主張,要執政者順應自然的運行,不主動積極於國際間的事務,使「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則可去戰。老子的思想,實為根植於他所居處的時代。
結論:根據本文,空格中最適宜填上之詞語為:色厲內荏。故選(B)。
|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國文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