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五十章》
【前言】
「生生之民 - 重視活命之民」與「善執生者 - 善於掌控生命的人」的生死觀是不同的。 「生生之民」信奉「好死不如賴活」,把活命看得如此之重,以至於對死亡產生了巨大的恐懼,他們既執著於生,又執著於死。而「善執生者」把生與死看作是生命輪迴中兩個必經的過程,出生之後將面臨著入死,而入死之後將會再次出生,生生死死,輪迴流轉,既不需要執著於生,亦不需要執著於死。
生死觀的不同造就了人們不同的人生觀,進而影響了人們的處事態度和吉凶結果。 「生生之民」因貪生怕死,往往自亂方寸、有失輕重,於是「動皆之死地」。 「善執生者」不貪生怕死,而能臨危不亂、泰然自若,反而「無死地」。兩者之間如此巨大的反差只因一念之轉,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便是如此了。
當然,老子此講並不是勸人們無視安危、以身犯險,該如何行事還是要看自己的修為如何。如想「陵行不闢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得確定自己是否真的達到了「無死地」的境界。如果還沒達到,那就不要去模仿人家了,那叫自不量力。 道家修長生,其實修的不只是健康養生,更重要的是要修成「善執生者」。只有懂得如何掌控生命,才能超脫那些無處不在的「死地」,像一個無畏的戰士,勇敢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並且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蓋聞善攝生⑦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⑧。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⑩。
【白話】
【註釋】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其餘那些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的人,卻在有生之年縱情於七情六慾使自己提早逼向死亡之路的,也佔十分之三。(換言之,除了命中長壽的人之外,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因善於攝身,清心寡慾而得以善終)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過於看重生命。
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
犀牛無處撞擊它的角,老虎無處伸出它的爪,兵器無處施展它的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善執生者」不把自己放入死亡之境地,不動畏死之心、不生懼死之念,是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灑脫,而這正是「外其身而身存- 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第七章)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① 出生入死: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
② 生之徒:指命中長壽之人。
③ 十有三:十分之三。
④ 死之徒:屬於夭折的一類。
⑤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此句意為人本來可以長生的,卻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 - 事物發展到了極限,就要走向反面,這是道的運動規律」。從生命的過程來說,從無到有,是生成,這是一種道之動;從有到無,是死亡,這也是一種道之動。
⑥ 生生之厚:因為過於看重生命。
⑦ 攝生者:攝生指養生之道,即保養自己。
⑧ 入軍不被甲兵: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
⑨ 兕無所搗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兕」,音ㄙˋ,古書上所說的雌犀牛。 「搗」,撞擊。「措」,放置。犀牛無處撞擊它的角,老虎無處伸出它的爪,兵器無處施展它的刃。
⑩ 無死地:「善執生者」不把自己放入死亡之境地,因此他們就不會死。這個「無死地」其實就是不動畏死之心、不生懼死之念,是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