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①,見天道②。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③,不為而成④。 【白話】 「道是無所不在的,只要自己的悟性高,根本不需要出門戶即能知道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不需要開窗戶去觀天,就能知道天道體用運行之巧妙。」
(家庭本身就是一處大道場,夫妻之間有相處之道,父子或母女之間也有相處之道,婆媳或翁婿之間也有相處之道,但是千萬不要誤以為夫妻相處之道、婆媳相處之道、父子相處之道、母女相處之道或翁婿相處之道是各有不同的道啊!事實上道是宇宙間唯一的真理,故有「道無二道」之說,夫妻、婆媳、父子、母女或翁婿之間要相處的很融洽就是要依靠這個道,我們自己的家人要相處的很融洽需要依靠這個道,難道別的家庭不也是一樣嗎?同樣的道理,在公司、工廠、學校、社會甚至於到任何地方與他人要相處融洽也是要依靠這個宇宙間唯一的真理才能圓融無礙,當然人類跟動物、大自然相處的道理也離不開這個道。)
因此若我們已經悟出來這個宇宙間唯一的真理,那麼我們不是就一理通萬理徹,可以知道天下事物的道理,甚至於知道天地間的變化現象與天道體用運行之巧妙,如此的話還需要開窗戶去看嗎?但是一個悟性差的人,他就算是拿天文望遠鏡觀察或是用哈伯望遠鏡去探測天體,他也是無法知道天道體用運行之巧妙啊!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後面這一段文字的道理,真智慧之獲得不在於社會那些假知識,而在於自性之真智慧,離開真智慧越遠的,那麼他們的智慧便越低,所以聖人以無為而悟道,以無為而知天下,而凡夫卻做了一堆沒有用的俗事、凡事與雜事,故古德有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即是此意,真智慧者不需要用肉眼去觀察世間之萬物,但須以慧眼去看世間之萬物,因為肉眼看的是事物的表相,慧眼看的才是事物的實相,肉眼看的是事情發生後的後果,慧眼看的才能知道事情肇生的前因,所以聖人根本不需要以肉眼看見某些事物即能對世間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此意,至於「不為而成」這一句話更是強調無為的重要性,「不為」不是指肉體不去做的意思,而是指心保持道心,不偏善亦不偏惡、不偏藍亦不偏綠、不偏本土化亦不偏國際化、不偏漁民亦不偏農民,當為則勇敢去為,不當為則不為,為所應為而非為所欲為,唯有秉持這種大公至正、無私無我、無是無非、無善無惡之中道思唯去因應萬事,如此才能無所不為,因為做任何的事情根本沒有利益自己,所以別人才不會反對,也沒有不利益別人,所以也沒有人會去抗爭,政治要如此的無為然後才能無所不為。
歧路亡羊 - 事理本同末異,繁雜多變,求道者苦無正確方向,容易誤入歧途,以致一事無成。路在我們的腳下,但方向卻各不相同,每一條路都會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結果。這些不同的經歷,只會增加我們的迷惑,每一個方向我們都可以說出一些東西,但都支離破碎,不成體系,只能稱之為見識,而不能稱之為知識。 如果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這些繁複而相互矛盾的見識整合為一體,這些東西不僅無法指導你的行動,還會幹擾你的決策,破壞你的認識。所以,這叫做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聖人雖然不出行,但因為有著自己關於天下的整體理論,所以能不斷的增長對具體事物的認知。 聖人雖然不觀察,但因為領悟了天道的本真,所以能不斷的通明具體事物的道理。 聖人雖然不作為,但聖人既有理論,又知天道,所以能根據天下和自己的情況順應天道,順應天道當然能有所成就!
【註釋】
① 牖:牖,音ㄧㄡˇ,窗戶。 ② 天道: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 ③ 不見而明:此句意為不窺見而明天道。 ④ 不為:無為、不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