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道德經 - 第四十二章

 《道德經 - 第四十二章》

【前言】

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並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依照《淮南子》的解釋:「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①。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②。

【白話】 

道初始於混沌不分的「一」,但「一」還不能直接產生天地萬物,所以要從混沌不分的「一」中分化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和合氣便產生萬物,因此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皆面向有形有像的陽性物質,可以抱懷捉摸; 而無形無象的虛態陰性物質,如同背負其後而少覺察。然而「抱陽」是憑借「負陰」才得以實現,說明陰對陽、隱對顯的制約作用。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賴以「沖」中氣而方成太極。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

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

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註釋】

①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老子這句話是說:「一切事物,有時是受損反而獲益,有時獲益反而是受損。」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陽長陰消,陰進陽退。問題的關鍵不是陽佔多少、陰佔多少才合適,而是陰陽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有的時候暫時獲利,但破壞了陰陽的平衡,對將來的穩定有巨大的負面影響;有的時候暫時受損,但有利於維護陰陽的平衡,反而對將來的和諧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老子說:「天道無親,常於善人- 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損還是益,關鍵是看對族群的和諧是否有利,對人與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

②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老子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把別人往死路上逼迫的人,自己也不得好死。喜歡爭強好勝的人一定會遇到克制他的敵人。因為「強梁者」的「強」是事物「陽剛」的一面太過突出的表現,陰陽嚴重失衡,其本質屬性必然發生本質變化,這種變化的外在表現就是原事物的死亡。教父,施教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