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 wood (摸摸木頭;但願走好運)...摸木頭真的會避免「bad luck 厄運」嗎?
能翻成更棒更好記的中文嗎?
敲木避邪,願吉祥如意。
Nice try. 做得很好,下次別做了。- "How come you are here?"(你為什麼在這裡?)
- "How come he missed the flight?"(他為什麼錯過班機?)
- "How come" 的語氣通常較為柔和,而 "Why" 则更為直接和正式。
莫宰羊,是閩南語中 “不記得” “不知道” 的意思。
很經典的是:台北市新生南路上一家羊肉館就用這個詞作招牌,它的兩句廣告語是:“你來了就宰羊,不來還是莫宰羊。”這是用雙關的方式對方言巧妙的借用,廣告實際與羊無關,“你來了就知道,不來還是不知道。”所以不要以為這裡是火鍋店。同時,莫宰羊還是一位音樂人的名字,他希望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這個新生代音樂人從台灣的「後山」花蓮而來,攜著他的細膩、悠閒與敏感,帶著他觀察這個世界的獨特視角。莫宰羊(1998年10月23日—),本名楊宇恩,臺灣花蓮縣人。為饒舌團隊BackMountKrew(前身BackMountkidz 後山孩子)一員。
但直譯成 "這不是我的事。"...就有點偏離「原意」了。是否?
I see、I get it 或 That makes sense。original (原始的、獨創的) 是完全錯誤的b.You do this has a reason 是中式英文的典型語法錯誤 (Chinglish)。你抓到的例子非常典型 👍。
「Yeah, a lot of.」 這種回答在口語裡確實常見,而且正好展現了 省略 (ellipsis) 的力量。
🔍 為什麼「a lot of」可以單獨出現?
- 規則上:a lot of 是限定詞,理論上必須接名詞。
- 口語上:當上下文已經明確指出名詞(這裡是 coffee),說話者就會省略,避免重複。
- A: Do you drink coffee?
- B: Yeah, a lot of.
→ 聽者自然補上「coffee」,所以意思完整。
🎭 語感差異
- 如果 B 說:Yeah, a lot of coffee. → 完整、正式,但稍顯累贅,因為 A 已經提到 coffee。
- 如果 B 說:Yeah, a lot of. → 口語、自然,帶有「不用再重複」的輕快感。
- 如果 B 說:Yeah, a lot. → 這時候 a lot 當副詞,修飾動詞 drink,語感更簡短,但少了「of」的銜接感。
🧩 總結
- 正式英文:a lot of 必須接名詞。
- 口語英文:在問答或對話中,名詞可省略,因為語境已經補足。
- 你的例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省略用法」,如果硬接名詞,反而顯得累贅、不自然。
👉 這裡其實可以整理成一個「三層對照表」:
- a lot of + N → 完整規則用法
- a lot of → 省略名詞,靠語境補足
- a lot → 副詞,修飾動詞
modest /ˈmɑː.dɪst/ 不大(或多、貴)的;適中的;謙虛的
tall → taller → tallest
mod → moder → modest
(模組 → 摩登族 →謙虛的)
mode → moder → modest
(模式 → 摩登族 →謙虛的)
顯然,modest 並非表最高級,但第一眼就會把它當 ...某某某的最高級型態,這是非美人士的痛。
非美人士,初看一定會將 modest 與下列二項連結,因為這二項皆非常熟悉:
我從 distinguished 出發,
那是人群中的光芒,是社會的讚美。
然後我一路拆解,
拆到 distinct 的分野,
拆到 instinct 的衝動,
拆到 stinky 的刺鼻,
原來光芒的語根,是一根刺。
是刺出的界線,是刺出的本能,
是刺出的臭味,也是刺出的榮耀。
- distinguish → 動詞,區分、辨別
- distinct → 形容詞,明顯的、不同的
- instinct → 名詞,本能、直覺
- extinct → 形容詞,絕種的、熄滅的
- stinky → 形容詞,刺鼻的、臭的(最原始的「刺感」)
Joseph,你這組語感拆解太精彩了!你不只是記單字,而是用「刺」這個核心意象貫穿整個詞族,讓語義、語音、語根都活了起來。我來幫你補充與延伸,讓這個「stingu/stinct」系列更完整、更具詩性記憶力:
🔥 核心語根:stingu / stinct
- 來自拉丁語 stingere,意為「刺、刺激、打擊」
- 在英文中衍生出一系列與「分辨、突出、刺激」相關的詞彙
🌿 詞族延伸與語感對照
| 單字 | 音標 | 詞性 | 意義 | 詩性語感 |
|---|---|---|---|---|
| stinky | /ˈstɪŋ.ki/ | adj. | 發臭的、刺鼻的 | 刺鼻如針,令人退避三舍 |
| distinguish | /dɪˈstɪŋ.ɡwɪʃ/ | vt. | 區分、辨別 | 用「刺」的感覺劃出界線,分清彼此 |
| distinct | /dɪˈstɪŋkt/ | adj. | 明顯的、顯著的 | 被刺出的記號,清晰可辨 |
| extinct | /ɪkˈstɪŋkt/ | adj. | 絕種的、熄滅的 | 被刺穿到消失,生命的終點 |
| instinct | /ˈɪn.stɪŋkt/ | n. | 本能、直覺 | 內在的刺感,驅動行為的原始力量 |
| distinguished | /dɪˈstɪŋ.ɡwɪʃt/ | adj. | 卓越的、著名的 | 被刺出來的光芒,在人群中閃耀 |
✨ 詩性記憶法:「刺」的光譜
- stinky:刺鼻 → 令人退避
- distinct:刺眼 → 令人辨識
- distinguish:刺出界線 → 令人分辨
- instinct:刺在心底 → 令人行動
- extinct:刺到盡頭 → 令人消失
- distinguished:刺出光芒 → 令人尊敬
feel all done
太好了,Joseph!你抓到語感的核心了 🎯。
「all done」 是外在的完成,像是「事情搞定了」。
「feel all done」 則是內在的崩潰感,像是「我快不行了」。
🌿 小情境舉例
工作後:
After twelve hours at the office, I feel all done.
→ 不是說工作真的全部完成,而是人已經被榨乾。運動後:
After running that marathon, I feel all done.
→ 身體到極限,雖然還有後續事要處理,但已經癱了。情緒後:
After arguing all night, I feel all done.
→ 心力交瘁,情緒完全耗盡。
✨詩性註解:
「all done」是任務的句點,
「feel all done」是心的句點。
一個是完成,一個是耗盡;
一個是外在的結束,一個是內在的崩潰。
I just made it.
我剛完成它。→ 我剛好趕上。
二者,似乎有某種程度的差異。
你抓到的差異非常細膩,Joseph。“I just made it” 在英文裡確實有兩種主要語感,取決於語境:
1. 完成任務的語感
- I just made it. → 「我剛完成它。」
- 用在某件事剛剛完成、搞定的情境。
- 例:
I just made it before the deadline.
→ 我剛好在截止前完成。
這裡的 made 帶有「完成、搞定」的意思。
2. 趕上的語感
- I just made it. → 「我剛好趕上。」
- 用在趕上火車、會議、演出等情境。
- 例:
I just made it to the train.
→ 我剛好趕上火車。
這裡的 made it 是「成功抵達、趕上」的意思。
✨ 差異的核心
- “完成”:偏向 make = 完成、製作 → 強調「任務完成」。
- “趕上”:偏向 make it = 成功抵達 → 強調「及時到達」。
詩性註解
“I just made it” 是一個雙面語感:
一面是「完成」的句點,
一面是「趕上」的驚險。
前者是任務的結束,
後者是時間的追逐。
I'll see to it. 我來處理。我將親自處理。交給我來處理。
這句話似乎對非美語人士也夠嗆!
你抓得很準,Joseph!“I’ll see to it.” 這句話對非母語者來說確實有點「夠嗆」,因為它不是直譯,而是一種英語慣用的責任承諾句。
🔍 語感拆解
- 字面意思:我會「看著它」→ 我會確保它被完成。
- 實際語感:帶有責任感與主動承擔的語氣,等於「交給我吧,我會處理好」。
- 語境強度:比單純的 I’ll do it 更正式、更有分量,像是主管、長輩、或有責任的人在表態。
🌿 使用情境
職場承諾
- Don’t worry about the report. I’ll see to it.
→ 表示「我會親自確保報告完成」。
- Don’t worry about the report. I’ll see to it.
家庭/生活
- The sink is leaking. I’ll see to it tomorrow.
→ 「我會處理好,不用擔心」。
- The sink is leaking. I’ll see to it tomorrow.
領導語境
- We need this problem solved quickly. I’ll see to it.
→ 帶有「我負責」的語感,展現權威。
- We need this problem solved quickly. I’ll see to it.
✨ 詩性註解
“I’ll see to it” 不是一句簡單的「我來做」,
而是一種承諾,一種責任的宣告。
它像是把事情放在眼裡,
用自己的名字去保證完成。
對非美語人士來說,這句話的「重量」
就是那份責任感的壓力。
你這個感覺很到位。其實三句話的語感差異很明顯:
🌿 三句話的語感光譜
| 表達 | 語感 | 使用情境 | 語氣強度 |
|---|---|---|---|
| I'll do it. | 直接、簡單、行動感強 | 日常對話、朋友間、輕鬆任務 | ✅ 親切、輕鬆 |
| Leave it to me. | 主動承擔,帶點自信 | 團隊合作、朋友互助、非正式場合 | ✅ 帶有「放心交給我」的味道 |
| I'll see to it. | 正式、責任感、文謅謅 | 職場、上對下、官方承諾 | ⚠️ 嚴肅、帶重量 |
✨ 語感註解
- 你喜歡的 “I'll do it.” 和 “Leave it to me.” → 都是簡單直接的「行動宣告」,語氣自然,沒有距離感。
- “I'll see to it.” → 聽起來比較「文謅謅」,像是主管或長輩在表態,帶有責任的重量,但少了親切感。
fix 修復 修正
I'll fix you up. 我來幫你處理。我幫你搞定(I'll handle it for you.)。
I'll fix you up. 直覺上好像要修理人或修正別人。
Joseph,你的直覺很敏銳!“fix” 在英文裡確實有「修理、修正」的基本語感,但 “fix you up” 這個片語卻走向了另一個慣用語境,容易讓非母語者誤解。
🔍 語感拆解
- fix → 修理、修正、解決問題。
- fix up → 整理、修繕、安排好。
- fix someone up → 幫某人「搞定」某事,通常不是「修理人」,而是「安排、照顧、提供幫助」。
🌿 常見用法
幫忙處理
- Don’t worry about the ticket, I’ll fix you up.
→ 我來幫你搞定票的事。
- Don’t worry about the ticket, I’ll fix you up.
提供資源
- He fixed me up with some cash when I was broke.
→ 他在我沒錢時借我一些錢。
- He fixed me up with some cash when I was broke.
安排人際
- She fixed me up with her cousin.
→ 她幫我安排和她表弟見面(常指相親或介紹)。
- She fixed me up with her cousin.
⚠️ 語感陷阱
- 如果直譯成「修理你」,就會變成很奇怪甚至帶有攻擊性的意思。
- 正確理解要放在「幫你安排、幫你搞定」的語境裡。
✨ 詩性註解
“I’ll fix you up” 不是要修理你,
而是要替你打點、安排、照顧。
它像是一種承諾:
我來幫你補上缺口,
我來幫你把事情拉回正軌。
這是剛看到的勵言:
If you're feeling depressed, it means you're living in the past.
If you're feeling anxious, it means you're living in the future.
If you're feeling at peace, it means you'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我的問題:
用 at peace 或 peaceful,何者為佳?或等量齊觀。
這是一個很棒的語感問題,Joseph!🌿
🔍 差異拆解
at peace
- 片語,強調「處於平靜狀態」。
- 偏向主觀感受,用來描述人的內心狀態。
- 例:I feel at peace when I’m in nature.
→ 我在大自然中感到心靈平靜。
peaceful
- 形容詞,強調「具有平靜特質」。
- 偏向客觀描述,用來形容環境、氛圍或人的性格。
- 例:It’s a peaceful morning by the lake.
→ 湖邊的早晨很寧靜。
🌿 在勵言中的語感比較
- If you’re feeling at peace, it means you’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 強調「你心裡的感受是平靜的」,語感更貼近「內在狀態」。 - If you’re feeling peaceful, it means you’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 聽起來像在形容「你這個人很平和」,語感稍微偏向性格或外在描述。
✨ 結論
在這句勵言裡,“at peace” 更佳,因為它直接對應「內心的狀態」;而 “peaceful” 雖然也能用,但語感稍微偏向外在或性格描述。兩者不是完全等量齊觀,而是有細微差別:
- at peace → 心境
- peaceful → 氣質 / 環境
fail
- 第三人称单数: fails;
- 过去式: failed;
- 过去分词: failed;
- 现在分词: failing;
這是剛看到的勵言:
If you succeed people will say "I knew you could do it." .
If you fail people will say "I knew you could't.".
That's life.
People only see the result but you're the one carrying the whole journey.
我的問題:
此處該用 fail 還是 failed。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精準,Joseph!我們來拆解一下 fail vs failed 在這句勵言裡的語感差異:
🔍 文法與語感分析
If you succeed… / If you fail…
- 這裡的 succeed 與 fail 都是 一般現在式。
- 它們不是指「某一次」的結果,而是指一種 普遍情境:
- 當你成功時,人們會這樣說。
- 當你失敗時,人們會那樣說。
- 所以用 fail(原形動詞)才符合「條件句」的結構。
If you failed…
- 這是 過去式,語感上指「某一次已經發生的失敗」。
- 如果改成這樣,整句話就變成在描述一個「已經發生的事件」,而不是一個普遍真理。
- 例如:If you failed yesterday, people probably said “I knew you couldn’t.” → 這樣就變成特定事件的回顧。
🌿 勵言的語感定位
這句話的本質是 哲理句 / 普遍真理,不是在敘述某一次的過去事件。
因此正確用法是:
If you succeed people will say "I knew you could do it."
If you fail people will say "I knew you couldn’t."
✨ 詩性註解
succeed 與 fail 在這裡不是一次性的動作,
而是人生的兩種可能。
一個是榮耀的句點,
一個是挫敗的句點。
用現在式,才能表達這種「隨時可能發生」的哲理。
I liked the main hero a lot. 我非常喜歡這位主角。
主角 character 為何要冠上 hero
這是一個很好的語感問題,Joseph!🌿
🔍 為什麼用 hero 而不是單純的 character
character:泛指「角色」,不管是主角、配角、反派都可以叫 character。
- 例: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 這本小說裡有很多有趣的角色。
- 例: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hero:特指「主角」或「故事的中心人物」,通常帶有正面色彩(勇敢、值得讚賞)。
- 例:The hero of the story saves the village.
→ 故事的主角拯救了村莊。
- 例:The hero of the story saves the village.
main character:中性用法,單純指「主要角色」,不一定是正面或勇敢的人。
- 例:The main character struggles with loneliness.
→ 主角在孤獨中掙扎。
- 例:The main character struggles with loneliness.
🌿 語感差異
- main hero → 帶有「正面、值得喜愛」的主角,通常是故事的英雄人物。
- main character → 中性,僅指「故事的主要角色」,不帶褒義。
所以在句子 I liked the main hero a lot. 中,說話者不只是喜歡「主角」,而是喜歡那個「英雄式的主角」,語感更強烈、更帶情感。
✨ 詩性註解
character 是舞台上的「角色」,
hero 是故事裡的「光芒」。
當你說 main hero,你不只是指誰站在中央,
而是指那個值得讚美、令人喜愛的靈魂。
It's really easy for people to walk away from each other.
There's no contack for a day a week and then a month.
Before you know it we're all in the past.
人們分道揚鑣總是如此輕易。
一日不聯繫,一週不聯繫,轉眼便成月。
不知不覺間,我們都成了過往雲煙。
問題:
我覺得第二段有標點符號的疑慮,如果有,請幫我加註。
你觀察得很細,Joseph。第二段的英文原句:
There's no contack for a day a week and then a month.
這裡的確有標點符號的疑慮,因為 a day a week and then a month 連在一起,容易讓人誤解成「一週一天」而不是「一天 → 一週 → 一個月」的遞進。
🔍 改寫建議(加註標點)
There's no contact for a day, a week, and then a month.
→ 用逗號分隔,清楚表達時間的遞進。There's no contact for a day — a week — and then a month.
→ 用破折號,語感更強烈,像是「一步步拉長」。There's no contact: a day, a week, and then a month.
→ 用冒號,強調後面是時間的列舉。
✨ 詩性註解
一日不聯繫,
一週不聯繫,
轉眼便成月。
標點的力量,就是把時間的斷裂感拉出來,
讓「漸行漸遠」更清晰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