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大意(3)
No. 101
|
當討論行政倫理時,學者認為公部門公開、透明化的處事原則,是確保公務人員接受課責與行事合宜的重要方式,因而提倡公共行政的那一種法案?
|
(A) 陽光立法。
|
|
(B) 利益迴避立法。
|
|
(C) 程序正當立法。
|
|
(D) 行政組織立法。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政治監督、陽光立法。
政治監督所強調的課責,是在公部門之外發展一套可以課責行政機關的機制,陽光立法即是政治監督的方法之一。
陽光措施 (sunshine):政治途徑認為公部門公開、透明化的處事原則為確保公務人員接受課責與行事合宜的重要方式,在此前提下,有許多的管道為公共行政的陽光立法催生。這些陽光活動法案的範疇主要包括要求某些聽證會、會議對大眾公開;依據資訊自由法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民眾擁有自由取閱許多類型的聯邦檔案或文件的權利等。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已將資訊公開以及聽證會公開的規定列入基本的行政法,也就是行政程序法當中。
陽光立法(Sunshine
law),又稱「信息自由法」、「資訊公開」或「資訊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是應用於促使政府機關的資訊向民眾公開的一個通稱,其基本假定是「在一個民主社會,人民有權利知道有關公共政策方面的決定究竟是如何達成的。陽光法案的基本出發點是「人民有知的權利」,但卻有人批評此舉可能妨礙了決策官員以祕密方式處理政務的作法。
結論:
目前一般人所理解的陽光立法,具有較為廣泛的意義,包括制定諸如政治獻金法、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遊說法、利益衝突迴避法、資訊自由法、行政程序法等,目的在防止或減少政府機關及人員(包括民意機關代表)違法、濫權、自肥等行為的發生。故選(A)。註:答(C)者亦給分。
|
No. 102
|
近年我國政府透過立法強化利益迴避的議題,下列那一個法案具有此類性質?
|
(A) 公務人員倫理法。
|
|
(B) 政府採購法。
|
|
(C) 行政組織法。
|
|
(D) 公務人員考績法。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利益迴避、政府採購法。
政府採購法第1條:
為建立政府採購制度,依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提升採購效率與功能,確保採購品質,爰制定本法。
政府採購法第15條前三項:
一、機關承辦、監辦採購人員離職後三年內不得為本人或代理廠商向原任職機關接洽處理離職前五年內與職務有關之事務。
二、機關承辦、監辦採購人員對於與採購有關之事項,涉及本人、配偶、三親等以內血親或姻親,或同財共居親屬之利益時,應行迴避。
三、機關首長發現承辦、監辦採購人員有前項應行迴避之情事而未依規定迴避者,應令其迴避,並另行指定承辦、監辦人員。
結論:政府採購法具有強化利益迴避的議題之性質。故選(B)。
|
No. 103
|
下列何者並非「公共財」的特性?
|
(A) 無排他使用性。
|
|
(B) 外溢效果。
|
|
(C) 供給的共同性。
|
|
(D) 獨占性。
|
|
答:(D)
|
|
主題 (關鍵字):公共財。
公共財:一種財貨具有消費不具敵對性可共享與(或)不適用排他原則可免費享用等特性,而為政府部門所提供者稱為公共財;例如國防、警政、司法、馬路、公園等。
公共財的主要特性:
非排他性:公共財一旦建立後, 任何人都有權使用, 無法排除未支付代價者之享用,就算排除,也因代價昂貴而作罷。
非敵對性:指某些財貨在同一時間內可提供給二個人以上,共同享受其利益,亦即多增加一個人消費或增加使用次數,並不會影響原來消費者的效用,不具有敵對性。
不可分割性 (供給的共同性):公共財提供的數量不可細分, 亦即公共財無法分割出售, 具有整體提供、聯合消費的特性,多增加一個人消費或增加使用次數,不會增加社會的邊際成本,又稱集體消費性或聯合消費。
公共財的其他特性:
公共財的提供較容易產生外溢效果。
擁擠性:當公路、橋樑等公共財於使用的尖峰時間所出現之擁擠現象。
結論:獨占性並非「公共財」的特性。故(D)為非。
|
No. 104
|
下列三項行政學之理論學說,依其產生之年代先後排列,其順序應為何?1. 黑堡宣言;2. 新公共行政;3. 新公共服務。
|
(A) 123。
|
|
(B) 213。
|
|
(C) 231。
|
|
(D) 321。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行政、黑堡宣言、新公共服務。
1968
年瓦爾多D.Waldo 發起而由數十位年輕學者於紐約雪城大學的Minnowbrook
研究發表「明諾布魯克觀點」,強調「新公共行政」的務實性 (解決實際行政問題)、後邏輯實證論 (事實、價值與規範並重) 重視社會情境,確立民主行政、探討新型態組織等主題。
新公共行政,共舉辦了兩次會議,一係於1968 年舉行,另一係於1988 年舉行,這兩次的會議均同在雪城大學明諾布魯克會議中心召開。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依據《邁向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專書的記載,可歸納為以下五項:(1)主張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2)採用後邏輯實證論(3)主張適應環境的動盪不安情況(4)主張建構新的組織型態(5)主張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組織,即建立受益者導向的組織,確立顧客至上的服務管理。
由萬斯來 (Gary L.
Wamsley)教授主筆之「公共行政與治理過程:轉變政治對話」一文,於1983年發表,萬斯來教授等學者對該文頗為自豪,自詡與「新公共行政」同功,為茲紀念,遂以所任學校校址Blacksburg 之地名為名,稱為「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或與「明諾布魯克觀點」取得形式上的協調,亦稱「黑堡觀點」。
黑堡宣言明白宣示四項主張:(1)行政人員應成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公共利益受託者。(2)行政組織基本上是一個具有專業能力來提供特定社會功能以達成公共利益的制度性寶庫。(3)公共行政應可成為憲政秩序下政府治理過程的正當參與者。(4)公共行政的權威實係於政府治理過程中能夠涵蓋不同的利益,藉以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
Robert
B. Denhardt 與Janet Vinzart Denhardt 夫婦於 2000 年在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 期刊中發表「新公共服務:以服務代替導航」一文提出新公共服務理論,並於2003年改以「新公共服務:是服務而非導航」,對於以公共利益為規範基礎的公共行政之民主價值、公民資格、以及服務等重新進行深層探究。
結論:依理論產生之年代先後排列,其順序為:新公共行政(1968)、黑堡宣言(1983)、新公共服務(2000)。故選(B)。
|
No. 105
|
根據賽蒙(H. A. Simon)的理性決策理論,一般行政人員的行政決策應追求:
|
(A) 最佳的決策。
|
|
(B) 廣博的決策。
|
|
(C) 滿意的決策。
|
|
(D) 權威的決策。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理性決策理論。
根據賽蒙 (H. A. Simon) 的理性決策理論,一般行政人員的行政決策應追求:滿意的決策。故選(C)。
Simon
認為:「最適的決策」只是理想,不能獲致時則退而求「滿意的決策」,因組織成員理性 (時間、資訊、資源) 有限,無法廣博,通常是「有限理性的行政人」,而非「完全理性的經濟人」。
Simon認為行政決策是不可能找到最佳的備選方案,但卻可能找到令人滿意或夠好 (good enough)的方案。例如,在市場中我們常聽到公道價格 (fair price)、充分利潤 (adequate
profit) 或市場分享(share of market)等說法,都是證明「滿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決策標準。
|
No. 106
|
依照賽蒙 (Herbert Simon)的見解,行政組織的決策活動除了設計活動與抉擇活動之外,還包括:
|
(A) 考核活動。
|
|
(B) 情報活動。
|
|
(C) 指揮活動。
|
|
(D) 控制活動。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理性決策理論。
理性決策理論:
以賽蒙為代表,認為行政就是研究組織中決策制定過程的一套學問,如何制定理性的決策就決定了組織及管理的品質。決策過程包括三個步驟 (活動):
情報活動:就是觀察與研究文化、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情況。
設計活動:基於情報活動的結果再進一步深入探討研究問題,擬定與評估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及其優缺點。
選擇活動:基於設計活動的各個可行解決方案,擇一而實施。
結論:行政組織的決策活動除了設計活動與抉擇活動之外,還包括情報活動。故選(B)。
|
No. 107
|
滿意決策理論 (或途徑) (Satisficing approach) 是由那一位學者所提出的?
|
(A) 賽蒙 (H. A. Simon)。
|
|
(B) 林布隆 (C. E. Lindblom)。
|
|
(C) 葛蘭畢耶斯基 (R. T. Golembiewski)。
|
|
(D) 愛尊尼 (A. Etzioni)。
|
|
答:(A)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滿意決策理論、賽蒙 (H. A. Simon)。
滿意決策理論 (或途徑) (Satisficing
approach):
Simon認為組織的核心任務是決策制定,但理性決策模型所強調的完全理性是不實際的,它是奠基於經濟人的前提下,人的行為乃是追求最大經濟利益的行為,故決策者必須蒐集所有的資訊,以選擇最佳的備選方案。
現實生活中的行政人僅具限制理性,因為有太多心理與組織方面的障礙限制了理性決策制定的作成。
Simon
認為:「最適的決策」只是理想,不能獲致時則退而求「滿意的決策」,因組織成員理性有限,有太多心理與組織方面的障礙限制 (時間、資訊、資源),無法廣博,通常是「有限理性的行政人」,而非「完全理性的經濟人」。
結論:滿意決策理論是由 賽蒙 (H. A. Simon) 所提出的。故選(A)。
|
No. 108
|
對於賽蒙(H. A. Simon)的描述,下列何者是錯誤的?
|
(A) 批評所謂行政原則只不過是行政諺語。
|
|
(B) 主張事實與價值應結合。
|
|
(C) 基於有限理性提出滿意決策。
|
|
(D) 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賽蒙 (H. A. Simon)。
行政學者賽蒙Simon 對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的五點看法:
(一) 傳統行政學理論不夠科學,試圖建立行政原則,但只不過是一些「行政諺語」而已。故(A)對。
(二) 應區分事實因素與價值因素,來區分行政與政策的不同內涵。故(B)錯誤。
(三) 行政學等社會科學應與自然科學 相同,以事實問題為實證研究。
(四) 建立行為科學原則,必須先發展概念工具 (conceptual tools)。
(五) 重視以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知識發現,去研究行政行為。
根據賽蒙 (H. A. Simon) 的理性決策理論,一般行政人員的行政決策基於有限理性應追求:滿意的決策。故(C)對。
賽蒙曾獲頒 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第一位獲獎的非經濟學家。故(D)對。
|
No. 109
|
賽蒙 (H. A. Simon) 的滿意決策理論對人的基本假定為何?
|
(A) 具同理心的道德家。
|
|
(B) 人性本善的完全人。
|
|
(C) 有限理性的行政人。
|
|
(D) 完全理性的經濟人。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理性的類型、理性決策理論。
理性(rationality):是指清晰地認定政策目標、備選方案的成本效益、可能後果等,然後進行最佳選擇的思考邏輯。
理性的類型:
完全理性:人的理性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在此理性下建構的模型稱為「廣博理性模型」。
人為的限制理性:人類的理性是有限制的,只能設計「滿意方案」而已,此即「滿意決策途徑」。
人為與政治的限制理性:人不僅有先天上的限制,更有政治制度的限制,使得最佳方案無法形成,只能出現變動幅度最小的「漸進主義模型」。
混合理性:可以調和廣博理性和漸進主模型,形成「綜合掃描模型」。
超理性:應以追求最佳的理性方案為最終目標,人必須善用理性和「超理性」的特色作成最佳決策,建立「規範最佳模型」。
結論:Simon
認為:「最適的決策」只是理想,不能獲致時則退而求「滿意的決策」,因組織成員理性有限,有太多心理與組織方面的障礙限制 (時間、資訊、資源),無法廣博,通常是「有限理性的行政人」,而非「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故選(C)。
|
No. 110
|
下列那一種政策方案決策途徑具有最高的理性?
|
(A) 滿意決策途徑。
|
|
(B) 理性廣博途徑。
|
|
(C) 漸進途徑。
|
|
(D) 混合掃描途徑。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理性的類型、理性決策理論。
理性(rationality):是指清晰地認定政策目標、備選方案的成本效益、可能後果等,然後進行最佳選擇的思考邏輯。
理性的類型:
完全理性:人的理性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在此理性下建構的模型稱為「廣博理性模型」。
人為的限制理性:人類的理性是有限制的,只能設計「滿意方案」而已,此即「滿意決策途徑」。
人為與政治的限制理性:人不僅有先天上的限制,更有政治制度的限制,使得最佳方案無法形成,只能出現變動幅度最小的「漸進主義模型」。
混合理性:可以調和廣博理性和漸進主模型,形成「綜合掃描模型」。
超理性:應以追求最佳的理性方案為最終目標,人必須善用理性和「超理性」的特色作成最佳決策,建立「規範最佳模型」。
結論:理性廣博途徑具有最高的理性。故選(B)。
|
No. 111
|
提出混合掃描決策模式的行政學者是:
|
(A) 賽蒙 (H. A. Simon)。
|
|
(B) 愛尊尼 (A. Etzioni)。
|
|
(C) 林布隆 (C. E. Lindblom)。
|
|
(D) 馬區 (J. March)。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理性的類型、混合掃描模型。
完全理性:人的理性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在此理性下建構的模型稱為「廣博理性模型」。
人為與政治的限制理性:人不僅有先天上的限制,更有政治制度的限制,如政黨政治、行政與立法的制衡關係,乃至於利益團體與行政立法之間的監督合作關係,都使得最佳方案無法形成,只能出現變動幅度最小的「漸進主義模型」。
混合理性:廣博理性與漸進主義模型兩者各有其功用,可以相互調和,人類應以實現完全理性為目標,但亦應承認限制理性的存在事實,兩者應該加以結合,因而形成「混合掃描模型」。
艾尊尼(Etzioni):希望結合廣博理性與漸進模型的優點,將決策分為兩種:
1.基本決策:涉及基本方向的決策,必須用廣博理性模型去確定。
2.漸進決策:指當基本決策已確定後,用來加強或修補基本決策的模型。
結論:提出混合掃描決策模式的行政學者是愛尊尼 (A.
Etzioni)。故選(B)。
|
No. 112
|
下列那一個名詞被行政學者用來形容政府職能擴張、人民依賴日深、行政部門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用語?
|
(A) 福利國。
|
|
(B) 行政國。
|
|
(C) 理想國。
|
|
(D) 警察國。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權力的擴張、行政國。
行政國:描述一國家政府在行政職能大幅擴張。使得人民逐漸依賴政府,甚至受政府行政部門不當壓迫的現象。
在行政職能大幅擴張情況下,行政組織及其運作的顯著突出及公務人員影響力日益深遠,使得行政部門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雖然立法、司法權尚能發揮其職能,但行政組織與運作變得特別重要,可說是一權獨大。若無法適時用其他權力制衡行政權的權限與裁量的話(如國會調查權、預算審查權)。該國政府與掌控行政權限者(如國家元首或行政首長)極有可能轉變成極權政府與獨裁。而走向警察國家壓迫人民一途。
結論:行政國被行政學者用來形容政府職能擴張、人民依賴日深、行政部門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用語。故選(B)。
|
No. 113
|
新公共管理有著不同概念或名義的化身,下列何者與新公共管理的意涵相距較遠?
|
(A) 民主行政。
|
|
(B) 管理主義。
|
|
(C) 企業型政府。
|
|
(D) 市場導向的公共行政。
|
|
答:(A)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淵源 ─ 管理主義: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相信對於公共行政的理解應採取管理的途徑為之,公共行政的改革唯賴管理技術的精進,並將公共行政的內涵視同如企業管理一般。
公共管理的改革 ─ 新公共管理:1980 年起公共管理的改革以所謂「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Managemant;NPM)」的面貌呈現,其哲學思想源於新管理主義,除了一樣追求管理效率之外,在觀念與方法上有了明顯的改變。
新公共管理的本質 ─ 新管理主義:
新管理主義的精神是政府部門努力培養企業精神的組織文化,以改變政府體質,使之更有能力執行公權力所賦予的公平正義使命。
新公共管理以市場導向的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傳統公共管理的論述內涵,可以分為三項重點:
1.新公共管理以市場導向的公共行政為起點,強調將人民視為消費者,標榜以顧客導向做為政府行動的方針。
2.相信市場的運作較官僚體制更為有效率,認為行政改革的正確道路應該是將競爭的概念注入公共組織之中。
3.政府的成敗與創新、求變、挑戰、前瞻的企業家精神息息相關,並稱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政府為「企業型政府」。
結論:民主行政與新公共管理的意涵相距較遠。故選(B)。
|
No. 114
|
行為科學在行政學的應用上有許多缺失,下列何者並非其缺失?
|
(A) 過份偏重組織中人員行為的研究,甚至否定組織結構及法令規章的重要性。
|
|
(B) 過份強調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可是卻陷於支離破碎,不能加以貫通。
|
|
(C) 過份注重外在環境對組織內部人員的影響。
|
|
(D) 過份追求客觀性,否定價值判斷。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修正理論的檢討、行為科學的缺失。
行為科學缺失:
行為科學重視事實真相的研究,過份強調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可是卻陷於支離破碎,不能加以貫通,對問題的解決仍束手無策。
行為科學過份偏重組織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甚至根本否定組織結構、法令規章的重要性。其實行為科學只能做為對於科學管理的修正、補充,不能完全取代否則就形成一偏之見。
行為科學家過份追求客觀性,否定價值判斷,實在有違背社會的研究宗旨。
行為科學研究的對象為人卻僅以組織內的人員為主,絕少涉及外在環境對人員的影響;事實上外在環境的變化隨時都會影響到組織人員的行為,進而引起組織本身的改變。故(C)為非。
|
No. 115
|
有關公務人員目前年終考績獎懲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
(A) 甲等:晉本俸一級,並給與一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
|
(B) 乙等:留原俸級,給與一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
|
(C) 丙等:留原俸級。
|
|
(D) 丁等:免職。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考績、考績獎懲。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7條第一項:年終考績獎懲依左列規定︰
一、甲等︰晉本俸一級,並給與一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二、乙等︰晉本俸一級,並給與半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故(B)錯誤。
三、丙等︰留原俸級。
四、丁等︰免職。
|
No. 116
|
丹哈特(R. B. Denhardt)提出組織分析的四個典範,下列何者非其所提典範類型?
|
(A) 政治結構。
|
|
(B) 組織學習。
|
|
(C) 行政控制。
|
|
(D) 社會教育。
|
|
答:(D)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丹哈特的公共行政典範分析。
丹哈特在《公共組織理論》跳脫亨利 (N.Henry) 的公共行政典範分析缺失,就
「主觀-客觀面向」和「政治-組織面向」分為四種類型:
行政控制典範:「客觀-組織」,以賽蒙為代表人物,由於受到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他認為行政研究應轉移焦點於決策制定,並植基事實前提的可觀察行為的分析,才可發展嚴謹的行政科學。
組織學習典範:「主觀-組織」,以哥倫比斯基為代表人物,組織學習應致力建立意義分享的關係。
政治教育典範:「主觀-政治」,以瓦爾多為代表人物,應調和民主政治及官僚制度→
使得建制民主行政。
政治結構典範:「客觀-政治」,以歐斯洞為代表人物,權威應分開,互相牽制;回應民眾偏好;多元決策中心;消費者主權理想。
結論:社會教育非丹哈特所提典範類型;政治教育才是。故(D)為非。
|
No. 117
|
民營化可以區分為三種類型,但不包括下列何者?
|
(A) 上市。
|
|
(B) 撤資。
|
|
(C) 委託。
|
|
(D) 替代。
|
|
答:(A)
|
|
主題 (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類型、民營化的類型。
民營化的類型:
撤資:政府將公營事業的資產,透過出售、無償移轉、清理結算等策略,移轉給民間。
委託:政府委託民間部門從事部分或全部公共財貨的生產活動,並由政府負責監督。委託的方式包括:簽約外包、給予經營的特許權、財政補助、使用抵用券等。
替代:人民認為政府所提供的生產或服務不能滿足其需求,遂以民間經營的方式,代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產出。
結論:民營化不包括上市。故(A)為非。
|
No. 118
|
下列何者為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各派學說所共同著重之特點?
|
(A) 強調組織平衡。
|
|
(B) 重視協調合作。
|
|
(C) 鼓勵彈性管理。
|
|
(D) 重視員工激勵。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傳統理論時期的重要原則。
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是所謂X理論時期,以科學管理為基礎而重視效率,起迄時間約為1900年代到1930年代。
傳統理論時期的重要原則:
系統化:自然而準確的工作方式和程序、確定的事權分配、輕重緩急的先後順序、適當安排事務的場所。
計畫化:機關任何工作都應該有計劃,國家有各種近程、中程和遠程計劃,現代管理的成敗端看計畫是否周詳。
協調化:科學管理造成組織上的分工,既有分工就必須協調合作。
效率化:以最經濟的手段或取最大的效果。
標準化:把重要過程或動作都預先設定標準以供遵循,標準化乃效率化的前提而效率化則是標準化的結果。
結論: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各派學說所共同著重之特點為重視協調合作。故選(B)。
|
No. 119
|
在公共行政研究中有所謂「行政與政治復合時期」的典範,其主要成因下列何者錯誤?
|
(A) 政治、行政分立論被否定。
|
|
(B) 政治學者抗拒行政學獨立。
|
|
(C) 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
|
(D) 行政原則遭受懷疑。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演進三大時期。
行政學演進三大時期:
行政與政治分立時期 (1887~1947):
1887年 Wilson <行政的研究>呼籲,加上美國行政改革者的推波助瀾,行政走上與政治分立之路。
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與行政原則的追尋。
行政與政治復合時期 (1947~1970):
行政原則的有效性遭受質疑:Simon 認為行政原則只不過是行政諺語,不能放諸四海皆準。
政治與行政分立論被否定:政府職能擴張,政治行政分立論遭受普遍質疑。學者認為:行政具有政治本質,行政人員具有政治角色,行政機關也存在著權力的運用關係。
政治學者抗拒行政學獨立:可能導致政治學領域愈狹窄,政治學者從1930年代起,就有抗拒公共行政成為獨立學科的傾向。
公共行政尋求獨立時期 (1970~):
新公共行政的提倡:瓦爾多等年輕公共行政學者,出版《趨向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
公共行政已具規模:1970年代時,行政學的研究內容與研究對象,已經有較一致的看法。
結論: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乃行政與政治分立時期的成因;並非行政與政治復合時期的成因。故(C)錯誤。
|
No. 120
|
「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這是下列那一種觀點的行政定義?
|
(A) 政治觀點。
|
|
(B) 管理觀點。
|
|
(C) 公共性觀點。
|
|
(D) 公共政策觀點。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的意義、行政的四種觀點。
行政的四種觀點:
政治觀點之行政意義:
以「三權分立」為根據所作的解釋,其將行政專指行政部門所管轄之事務,例如魏勞畢主張:「行政就是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務」。
以「政治觀點」為根據所作的解釋:其認為行政包含在政治之內,政治的範圍較廣,層次較高;行政的範圍較窄,層次較低,例如古德諾 (F.J. Goodnow) 主張:「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
管理觀點之行政意義:將效率及成本的觀念引進政府機關,以提高政府的績效,達成機關組織的目標 (行政乃事務處理之方法與技術),其代表學者如:
懷特 (White) 主張:「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
費堯 (Fayol) 主張:「管理的內涵包括計畫、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
古立克 (Gulick) 主張以POSDCORB七個字代表管理的七個主要功能。
公共政策觀點之行政意義:其認為政府機關是政策制定、執行與評估的主體,行政係指政策由制定到評估的一連串活動過程,例如戴依 (Dye) 主張:「公共政策乃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活動」。
公共性觀點之行政意義:認為行政人員應關注公眾的需求與願望,積極發揮績效、回應與前瞻三種角色功能。
結論:「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是管理觀點的行政定義。故選(B)。
|
No. 121
|
懷特 (L. White) 認為:「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做的指揮、協調與控制。」此係強調行政在下列何項上之意義?
|
(A) 法律。
|
|
(B) 政治。
|
|
(C) 管理。
|
|
(D) 政策。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的意義、行政的四種觀點、懷特的管理觀點。
行政的四種觀點:政治觀點、管理觀點、公共政策觀點、公共性觀點。
懷特的管理觀點:懷特 (White) 主張:「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
結論:「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是強調行政在管理上之意義。故選(C)。
|
No. 122
|
「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是政府再造運動中那一種組織設計觀念?
|
(A) 效率導向。
|
|
(B) 成本導向。
|
|
(C) 品質導向。
|
|
(D) 結果導向。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組織再造、政府再造運動。
行政組織再造的理論若從「新公共管理的觀點」來探討,其重要的管理技術為:全面品質管理、標竿技術、流程再造及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 (Performance Based Organizations),茲就「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說明如下:
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 (PBOs):乃是美國「國家績效評估」所推動的結果導向之組織設計觀念。此一設計的觀念是將核心的政府功能置於類似於私部門的機構當中。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是一種法規鬆綁的公共組織設計模式,而且並非採民營化的途徑為之,所以其所展現的功能在本質上仍屬公共性質。故選(D)。
|
No. 123
|
那兩位學者所著的《新政府運動》可說是全球政府再造運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A) 韓默與史坦頓。
|
|
(B) 賽伊與杜拉克。
|
|
(C) 莫可與魯賓。
|
|
(D) 奧斯本與蓋伯勒。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組織再造、政府再造運動、奧斯本與蓋伯勒的新政府運動。
自1990年代起,公共管理的思潮有了極大轉變,其中奧斯本 (D. Osborne) 與蓋伯勒 (T.
Gaebler) 所倡議的「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影響了歐美國家的行政改革甚鉅;從而促使各國政府職能從無所不包的「大有為」政府,逐步轉向靈活彈性、快速應變的「小而能」政府。
結論:奧斯本與蓋伯勒所倡議的「新政府運動」,建構「具企業精神的政府」之革新觀念,提出提升政府效能與效率的十大原則,可說是全球政府再造運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故選(D)。
|
No. 124
|
下列何者屬於激勵保健理論的「激勵因素」?
|
(A) 人際關係。
|
|
(B) 工作內涵。
|
|
(C) 工作環境與條件。
|
|
(D) 組織的政策與管理。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激勵保健理論 (二因素理論)。
赫茲伯格(F.Herzberg)與匹茲堡心理研究中心的同仁,以問卷訪問當地十一個機構約兩百多名工程師和會計師,研究其不滿意和滿意的工作因素為何,研究發現不滿意的因素多和工作環境有關,令人滿意的因素多屬工作本身。
保健因素:何茲伯格發現覺得不滿意的項目多和工作的「外在環境」有關,即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消極的在於維持原有的狀況,故對進一步改善並沒有幫助,但是保健因素卻最容易讓人不滿,所以亦稱「不滿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化可讓人員的工作態度短期改變,也叫做「維持因素」。要促進組織績效,應注意成員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需求,才能發揮領導效果。
保健因素的內容:
一、組織的政策與管理。二、監督考核制度。三、人際關係。四、報酬待遇。五、工作環境與條件。
激勵因素:激勵因素可激發人員工作意願,產生自動自發的工作精神,故又稱「滿意因素」(可帶來滿足)。
激勵因素的內容:一、成就感。二、賞識 (褒獎)。三、工作內涵。四、責任。五、升遷、發展。故選(B)。
|
No. 125
|
激勵保健理論的激勵因素中,不包括下列何者在內:
|
(A) 成就。
|
|
(B) 賞識。
|
|
(C) 報酬待遇。
|
|
(D) 工作內涵。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激勵保健理論 (二因素理論)。
保健因素的內容:1.組織的政策與管理。2.監督考核制度。3.人際關係。4.報酬待遇。5.工作環境與條件。
激勵因素的內容:一、成就。二、賞識 (褒獎)。三、工作內涵。四、責任。五、升遷、發展。
結論:激勵因素中,不包括報酬待遇。故(C)為非。
|
No. 126
|
下列何者屬於赫茲伯格 (F. Herzberg) 二因子理論中激勵因素的內涵?
|
(A) 報酬待遇。
|
|
(B) 人際關係。
|
|
(C) 責任。
|
|
(D) 工作環境。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激勵保健理論 (二因素理論)。
保健因素的內容:1.組織的政策與管理。2.監督考核制度。3.人際關係。4.報酬待遇。5.工作環境與條件。
激勵因素的內容:一、成就。二、賞識 (褒獎)。三、工作內涵。四、責任。五、升遷、發展。
結論:責任屬於赫茲伯格 (F.
Herzberg) 二因子理論中激勵因素的內涵。故選(C)。
|
No. 127
|
「公民參與」係屬何種課責方式?
|
(A) 內部正式確保途徑。
|
|
(B) 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
|
(C) 外部正式確保途徑。
|
|
(D) 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責任、行政責任確保途徑。
行政責任的意義: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行政責任指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對國家所承擔的職責和義務。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行政責任指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在代表國家實施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因其違法或未履行相應職責和義務時所應承擔的否定性的政治的、行政的以及法律的後果。
Fesler和Kettl認為行政責任由兩項行為構成:
(一)負責行為:遵循法律,效率經濟為原則。(二)倫理行為:遵守道德標準,避免不倫理。
行政責任確保途徑:係指確保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能履行其行政責任的各種方法。1959年吉伯特(Charles
Gilbert)提出「行政責任分析架構」,以兩個構面「正式/非正式」「內部/外部」,構築四種達成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
正式確保途徑指憲法、法律、行政規章所明訂的責任歸屬機制,例如:上級的命令、國會的立法、法院的判決。
非正式確保途徑指責任的要求起源於個人道德倫理、民眾偏好等。
內部確保途徑指行政機關本身。
外部確保途徑指行政機關本身以外的外界環境,例如:國會、法院、利益團體、新聞媒體、民眾陳情抗議等。
結論:公民非行政機關本身,民眾參與亦非明文規定的法條,故「公民參與」係屬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故選(D)。
|
No. 128
|
下列何者是一種內部正式的行政責任確保途徑?
|
(A) 行政控制。
|
|
(B) 公民參與。
|
|
(C) 司法控制。
|
|
(D) 弊端揭發。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責任、行政責任確保途徑。
行政責任確保途徑:
正式確保途徑指憲法、法律、行政規章所明訂的責任歸屬機制,例如:上級的命令、國會的立法、法院的判決。
非正式確保途徑指責任的要求起源於個人道德倫理、民眾偏好等。
內部確保途徑指行政機關本身。
外部確保途徑指行政機關本身以外的外界環境,例如:國會、法院、利益團體、新聞媒體、民眾陳情抗議等。
內部正式確保途徑:行政控制、調查委員會等。故選(A)。
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代表性科層體制、專業倫理、弊端揭發。
外部正式確保途徑:議會控制、司法控制、行政監察員、選舉。
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公民參與、傳播媒體、資訊自由。
|
No. 129
|
在系統理論的觀點下,組織都有若干次級系統,一般而言,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
|
(A) 目標與價值次級系統。
|
|
(B) 心理社會次級系統。
|
|
(C) 資源次級系統。
|
|
(D) 技術次級系統。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理論、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次級系統理論。
次級系統理論:依系統理論學者卡斯特 (Kast) 與羅森威 (Rosenzweig) 所著之『組織與管理』一書之論述,其認為組織包括五個次級系統:
(一) 結構的次級系統:係指組織中人員權責分配、上下與平行關係的正式化說明。例如:組織規章、工作說明書。
(二) 技術的次級系統:組織必須有效的運用各種技術與知識來進行其日常生活。例如:輸入與輸出的問題。
(三) 心理社會的次級系統:係指個人對個人、團體對團體或個人對團體的交互行為。
(四) 目標與價值的次級系統:係指考慮到組織對社會的貢獻,應符合社會的需求。
(五) 管理的次級系統:此一系統貫穿整個系統,其主要的作用是整合、協調、設計與控制。
結論:組織次級系統不包括資源次級系統。故(C)為非。
|
No. 130
|
政府不直接為民眾提供服務,而委由民間企業或非營利機構提供直接服務,將使得國家成為何種國家?
|
(A) 民族國家。
|
|
(B) 影子國家。
|
|
(C) 空洞國家。
|
|
(D) 警察國家。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管理、空洞國家。
空心國:政府將公共服務外包委由民營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來生產及輸送,衍生了國家「外包管理」與「治理本質」兩大重要議題的論辯。學者Milward以空心國來形容民營化趨勢下國家地位的改變。
結論:新公共管理主張限縮政府的功能,不直接為民眾提供服務,委由民間企業或非營利機構提供直接服務,造成空洞國家之批評。故選(C)。
|
No. 131
|
下列何者不屬於公共選擇理論於新公共管理的主張?
|
(A) 撙節用度。
|
|
(B) 大有為政府。
|
|
(C) 行政功能分權化。
|
|
(D) 簡化行政程序。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新公共管理。
結論:新公共管理來自公共選擇理論,強調政府僅提供穩定公平的環境使每個人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因此,政府的功能應予限縮,亦即不強調大有為政府。故(B)為非。
|
No. 132
|
下列何者不是開放系統理論的特性?
|
(A) 殊途同歸性。
|
|
(B) 同質性。
|
|
(C) 反熵作用。
|
|
(D) 動態平衡。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理論、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開放系統理論的特性。
開放系統理論的特性:舉其主要者,簡述如下:
整體觀:系統係指部分與部分之間,及規律化活動之間的相互依賴,彼此影響所造成的一種結合體。同時亦指此結合體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依賴關係。
動態平衡:組織的「維持裝置」保障各次及系統間的平衡;組織的「適應裝置」促進組織與外在環境的一致。
回饋性(Feedback):系統產出對環境的作用以及系統本身的運作訊息,亦即系統的輸出端要送回系統的輸入端,當作是一種新的投入俾為必要之修正依據。
反熵作用(Negative Entropy):『熵』是一種「消耗」;『反熵』是一種「補充」。封閉系統因為和環境隔絕,自身的能源一定有消耗殆盡的時候;開放系統相反,因能與環境「相通有無」故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殊途同歸性(Equifinality of Open System):系統可以經由多種不同的方法達成相同結果或目標。
系統界限性:組織與外在環境系統保持了一種界限,此一界限主要是用來說明、瞭解組織與外在環境的關係。界限是可以滲透的,但界限的功能是過濾。界限確定組織活動的範圍,範圍的確定有助於瞭解和分析組織。
結論:同質性不是開放系統理論的特性。故(B)為非。
|
No. 133
|
下列何者非「開放系統理論」(open systems theory)之主要特性?
|
(A) 系統界限。
|
|
(B) 熵作用。
|
|
(C) 動態平衡。
|
|
(D) 整體觀。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理論、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開放系統理論的特性。
開放系統理論的特性:舉其主要者,簡述如下:
整體觀:系統係指部分與部分之間,及規律化活動之間的相互依賴,彼此影響所造成的一種結合體。同時亦指此結合體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依賴關係。
動態平衡:組織的「維持裝置」保障各次及系統間的平衡;組織的「適應裝置」促進組織與外在環境的一致。
回饋性(Feedback):系統產出對環境的作用以及系統本身的運作訊息,亦即系統的輸出端要送回系統的輸入端,當作是一種新的投入俾為必要之修正依據。
反熵作用(Negative Entropy):『熵』是一種「消耗」;『反熵』是一種「補充」。封閉系統因為和環境隔絕,自身的能源一定有消耗殆盡的時候;開放系統相反,因能與環境「相通有無」故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殊途同歸性(Equifinality of Open System):系統可以經由多種不同的方法達成相同結果或目標。
系統界限性:組織與外在環境系統保持了一種界限,此一界限主要是用來說明、瞭解組織與外在環境的關係。界限是可以滲透的,但界限的功能是過濾。界限確定組織活動的範圍,範圍的確定有助於瞭解和分析組織。
結論:熵作用非開放系統理論之主要特性;反熵作用才是。故(B)為非。
|
No. 134
|
在現代組織中,個人常覺渺小,因而加入許多非正式組織以尋求歸屬感,這是屬於非正式組織的何種功能?
|
(A) 提供社會滿足感。
|
|
(B) 進行社會控制。
|
|
(C) 維護文化價值。
|
|
(D) 提升工作效率。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組織動態、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的功能。
非正式組織的功能:
維護團體的價值觀:成員因彼此抱持相同觀念、價值而團結,成員因關係密切而增強團體的內聚力。
提供社會滿足感:在現代組織中,個人常覺渺小,因而加入許多非正式組織以尋求歸屬感。故選(A)。
有效溝通:非正式組織可以建立迅速傳播網狀體系,讓參予者可以了解管理當局所做的各項措施的意圖。
社會控制(團體拘束力):內在的控制:引導成員順從文化價值的力量;外在壓力可促使非正式組織成員的團結。
高度伸縮性:非正式組織幾乎不受工作程序的約束,具備高度的彈性。對臨時發生的危機,常可以循著非正式途徑解決,故可保持組織的完整,不致因為人員盲目服從組織的政策、法規、程序,而讓組織缺乏應變能力而瓦解。
分擔主管領導責任:主管如果和非正式組織保持良好關係,那人員必和主管採取合作,可以自動自發的工作,積極提供意見,則主管不必事必躬親,節省時間、精力成本,使主管可以有更多時間、精力專注於更重要的工作。
|
No. 135
|
下列何者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反功能?
|
(A) 反對改變。
|
|
(B) 任務角色衝突。
|
|
(C) 傳播謠言。
|
|
(D) 具有創造力。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組織動態、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的反功能。
非正式組織的反功能:
反對改變:組織因技術改良或法律修改,不得不改變工作程序,這種改變常會影響到人員工作的調整,近而改變人員之間的來往關係。故非正式組織成會為了保持現狀而不願改變。
角色衝突:一個人在組織之中往往扮演多重角色,在正式組織之中其地位、角色是一種,而在非正式組織又是另一種,在這種雙重角色的關係之下常會讓人員產生一種僵局。
傳播謠言:在非正式組織之中人員既有頻繁的溝通,一旦消息經過輾轉相傳往往失真成謠言,尤其在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之間有衝突之處流傳更快。
順適(Conformity;一致性控制):由於非正式組織具備社會控制的作用,因此造成下列的不良現象:一、抹煞成員創始性。二、抹煞成員個性。三、讓人員的行為脫離組織所需的行為型態。
徇私不公:非正式組織成員因凝聚力特強,容易造成上司偏袒部屬。
結論:具有創造力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反功能。故(D)為非。
|
No. 136
|
學者羅聖朋(David H. Rosenbloom)提出的公共行政整合途徑,並不包含下列何種觀點?
|
(A) 管理。
|
|
(B) 政治。
|
|
(C) 法律。
|
|
(D) 社會。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的界說分析、羅聖朋的公共行政界定。
羅聖朋以【政治】、【管理】、【法律】【職業】的途徑來界定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的政治界說: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的作為;公共行政涉及直接和間接向民眾提供服務;公共行政為公共政策制定循環的一個階段;公共行政是在執行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係指集體力量去完成個人無法單獨為之的事情。
公共行政的管理界說:公共行政是涉及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公共行政是一種管理專業;公共行政是官樣文章的米老鼠;④公共行政是藝術而非科學,反之亦然。
公共行政的法律界說:公共行政是法律的運作;公共行政是管制;公共行政是國王的恩典;公共行政是盜竊行為。
公共行政的職業界說:公共行政是種職業類別;公共行政是文稿競賽;公共行政是行動中的理想主義;公共行政是種學術領域;公共行政是種專業活動。
結論:羅聖朋提出的公共行政整合途徑,不包含社會。故(D)為非。
|
No. 137
|
根據羅聖朋 (D. Rosenbloom) 的看法,公共組織政治途徑的結構設計,強調許多特徵,但不包括下列何者?
|
(A) 分權。
|
|
(B) 自主性。
|
|
(C) 獨立性。
|
|
(D) 多元主義。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組織結構設計、公共組織的政治途徑。
公共組織的政治途徑:視公共組織為政治問題。
羅聖朋以【政治】、【管理】、【法律】【職業】的途徑來界定公共行政。
政治途徑之特徵:
多元主義:行政機關的設計應「多元且異質」,才能高度表達整體社會的利益和訴求,並獲得大眾的廣泛支持。
自主性:在多元主義下各組織應有其自主職能和權力,藉以防範高層權力的驅使,而阻礙政策利益的有效表達。
與國會聯繫:行政預算、立法和質詢均操之於國會;因此,行政機關務必取得國會的政治支持,才得生存發展。
分權:高階者將權力分享給低階者,藉由建立組織與個人之合作關係,來開展人的創造力並增進組織的效率。
結論:公共組織政治途徑的結構設計,強調許多特徵,但不包括獨立性。故(C)為非。
|
No. 138
|
下列何者不是政治途徑組織結構設計所強調的特徵之一?
|
(A) 全面品質管理。
|
|
(B) 多元主義。
|
|
(C) 分權。
|
|
(D) 與國會的聯繫。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組織結構設計、公共組織的政治途徑。
公共組織的政治途徑:視公共組織為政治問題。
政治途徑之特徵:
多元主義:行政機關的設計應「多元且異質」,才能高度表達整體社會的利益和訴求,並獲得大眾的廣泛支持。
自主性:在多元主義下各組織應有其自主職能和權力,藉以防範高層權力的驅使,而阻礙政策利益的有效表達。
與國會聯繫:行政預算、立法和質詢均操之於國會;因此,行政機關務必取得國會的政治支持,才得生存發展。
分權:高階者將權力分享給低階者,藉由建立組織與個人之合作關係,來開展人的創造力並增進組織的效率。
結論:全面品質管理不是政治途徑組織結構設計所強調的特徵之一。故(A)為非。
|
No. 139
|
組織成員對於組織的改革計畫與新的管理方法採取抵制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不受影響,這樣的組織病象,稱之為:
|
(A) 白京生定律。
|
|
(B) 墨菲定律。
|
|
(C) 不稀罕效應。
|
|
(D) 邁爾斯定律。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組織動態、組織的病象與診治、不稀罕效應。
結論:不稀罕效應(BOHICA):組織成員對於革新計畫的抵制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將組織的革新計畫視為「舊酒新瓶」的管理伎倆,只要員工刻意忽視,革新計畫最後必會無疾而終。故選(C)。
|
No. 140
|
關於系統理論在組織研究上的功用,下列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
(A) 能夠對組織的研究產生整合作用。
|
|
(B) 能夠對組織問題的改善,找到唯一的最佳方法。
|
|
(C) 能夠更明確地解釋組織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
|
(D) 能夠使組織的管理具有彈性。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理論、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系統理論在組織研究上的功用。
系統理論在組織研究上的功用:
能更明確解釋組織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傳統時期或修正時期對組織的研究均採取封閉型的觀點,而忽略了許多外在環境因素,這因素往往是無法預料與控制的,它們對於組織產生滲透作用,對組織造成各種不同的影響,因此,組織實為一個內在確定因素與外在不確定因素的一個混合體。從這個觀點來解釋組織現象就比過去的理論來得明確多了,使我們對於組織的了解更為深刻。
能對組織研究產生整合作用:系統理論注重組織的總體分析,不像過去那樣的支離破碎。現代的理論一方面採取開放的觀點,將環境因素納入組織,而成為主要的研究項目之一;另一方面又研究組織內在的次級系統,並且將這些內容加以整合,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統一而有系統的組織與管理理論。
能使組織管理具有彈性:管理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國早有所謂「通權達變」的說法。但是傳統的管理學家或行為學家卻固執己見,認為組織與管理有其「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只要根據這些法則來管理組織,就能達成組織的目標;而系統理論不主張這種絕對論,他們認為世間並無絕對的好壞,一切則要看情況而定。
結論:關於系統理論在組織研究上的功用,能夠對組織問題的改善,找到唯一的最佳方法是錯誤的。故(B)錯誤。
|
No. 141
|
下列關於行政學的系統理論時期之敘述,何者有誤?
|
(A) 主張絕對論。
|
|
(B) 更能因應環境適應力之解說。
|
|
(C) 能夠對組織的研究產生整合作用。
|
|
(D) 能夠使組織的管理更加彈性。
|
|
答:(A)
|
|
主題 (關鍵字):組織概論、組織理論、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系統理論在組織研究上的功用。
系統理論在組織研究上的功用:
能更明確解釋組織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傳統時期或修正時期對組織的研究均採取封閉型的觀點,而忽略了許多外在環境因素,這因素往往是無法預料與控制的,它們對於組織產生滲透作用,對組織造成各種不同的影響,因此,組織實為一個內在確定因素與外在不確定因素的一個混合體。從這個觀點來解釋組織現象就比過去的理論來得明確多了,使我們對於組織的了解更為深刻。
能對組織研究產生整合作用:系統理論注重組織的總體分析,不像過去那樣的支離破碎。現代的理論一方面採取開放的觀點,將環境因素納入組織,而成為主要的研究項目之一;另一方面又研究組織內在的次級系統,並且將這些內容加以整合,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統一而有系統的組織與管理理論。
能使組織管理具有彈性:管理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國早有所謂「通權達變」的說法。但是傳統的管理學家或行為學家卻固執己見,認為組織與管理有其「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只要根據這些法則來管理組織,就能達成組織的目標;而系統理論不主張這種絕對論,他們認為世間並無絕對的好壞,一切則要看情況而定。
結論:關於行政學的系統理論時期之敘述,主張絕對論有誤。故(A)有誤。
|
No. 142
|
性別主流化已成為我國近年來人事體制相當重視的議題,這主要在反映下列何種人事價值?
|
(A) 效率效能。
|
|
(B) 個人權利。
|
|
(C) 經濟回應。
|
|
(D) 社會衡平。
|
|
答:(D)
|
|
主題 (關鍵字):人事行政、公共人事制度的核心價值、社會衡平價值。
人事行政中有四大價值:效率,政治回應,社會衡平,個人權利。
社會衡平價值:社會衡平更加關切的是能夠賦予團體定位的社會公平面向,因此,公職人員的遴選與升遷,應該優先考慮個人因過去所付出的犧牲奉獻 (如退伍軍人) 或所受到的歧視待遇(如少數族裔和婦女)以致無法公平競爭職位的情形。
結論:性別主流化反映社會衡平的人事價值。故選(D)。
|
No. 143
|
民主國家的文官甄補政策,對於婦女、少數族群、身心障礙人士與退伍軍人團體等,特別更加重視。這是在反應下列何項人事政策價值?
|
(A) 個人權利。
|
|
(B) 政治回應。
|
|
(C) 社會衡平。
|
|
(D) 效率效能。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人事行政、人事行政的價值、社會衡平價值。
人事行政中有四大價值:效率,政治回應,社會衡平,個人權利。
社會衡平價值:社會衡平更加關切的是能夠賦予團體定位的社會公平面向,因此,公職人員的遴選與升遷,應該優先考慮個人因過去所付出的犧牲奉獻 (如退伍軍人) 或所受到的歧視待遇(如少數族裔和婦女)以致無法公平競爭職位的情形。
結論:
民主國家的文官甄補政策,對於婦女、少數族群、身心障礙人士與退伍軍人團體等,特別更加重視。這是在反應社會衡平的人事政策價值。故選(C)。
|
No. 144
|
下列何種政府預算制度,最適合於漸進性決策?
|
(A) 績效預算。
|
|
(B) 設計計畫預算。
|
|
(C) 項目預算。
|
|
(D) 零基預算。
|
|
答:(C)
|
|
主題 (關鍵字):財務行政、預算制度、預算制度的類型。
漸進預算是以前一年的預算為基礎,再視當年的情況,作微幅的預算調整 (通常是增加)。一、因大體上還是以前一年所編為主,故行政作業、技術上容易,但會導致某些存在多年卻執行不力的計畫難以刪除;二、各方協商只需注意微幅增量的部分,減低了政治衝突的機會及殺傷力,但這也意味著舊有勢力固守,新的團體之需求難以被納入;三、舊有的組織握有的資源沒有大幅改變,有助於政府運行之穩定,但這也意味著不當的資源分配情況難以被改善。根據以上幾點,漸進預算大體上缺乏多方公平參與且故步自封,是不符合民主精神的。
零基預算似乎能夠改善漸增預算之缺點。零基預算主張每年編預算時,都要拋棄前一年所留下的紀錄,由零開始,重新審視新的需求;各個部門間彼此溝通,衡量出不同計畫的輕重緩急,再根據準確的成本效益分析等技術,做出適當的經費分配。因此,零基預算的優點是:具備創新的精神、新的需求得以進入、每個計畫都經過明確的審核、經費合理分配與運用。大致上,也較漸進預算符合民主精神。但是,它的缺點是技術上的困難,計畫之設計與預算之評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時間、經費,及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否則將難以達成。還有,由於預算從零開始,所以各部門可爭取的空間都相當大,可能因此造成紛爭。
結論:
漸進性決策是指根據過去決策的經驗及基礎上作小幅度修正,成為新的決策。而「項目預算 (即傳統預算制度)」便是最適合漸進主義的預算制度。因為它只需參考過去的數據資料,在各機關常態支出項目上做金額的增刪微調。而不用完全取消或新增任何政事計畫的預算方案。題中其它選項「績效預算PBS」、「設計計畫預算PPBS」、「零基預算ZBBS」都是以政府施政計畫的整個方案為主,是全面性的,而非如同項目預算制度般只著眼於各機關單位的常態性項目支出。且PBS、PBBS、ZBBS均著重於政策計畫績效上的規劃管理,與漸進主義只注重項目支出控制的特性不符。故選(C)。
|
No. 145
|
下列那一項預算方式不以過去的預算作為本年度基準,曾於1977年美國卡特總統採用於政府預算制度,但於1981年被雷根總統批評為累贅、不合實際而被停止使用?
|
(A) 總額預算 (Lump-sum budget)。
|
|
(B) 公式預算 (Formula budget)。
|
|
(C) 履行預算 (Performance budget)。
|
|
(D) 零基預算 (Zero-based budget)。
|
|
答:(D)
|
|
主題 (關鍵字):財務行政、預算制度、預算制度的類型、零基預算。
零基預算:主張每年編預算時,都要拋棄前一年所留下的紀錄,由零開始,重新審視新的需求;各個部門間彼此溝通,衡量出不同計畫的輕重緩急,再根據準確的成本效益分析等技術,做出適當的經費分配。因此,零基預算的優點是:具備創新的精神、新的需求得以進入、每個計畫都經過明確的審核、經費合理分配與運用。但是,它的缺點是技術上的困難,計畫之設計與預算之評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時間、經費,及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否則將難以達成。還有,由於預算從零開始,所以各部門可爭取的空間都相當大,可能因此造成紛爭。
結論:零基預算曾於1977年被卡特總統採用,但於1981年被雷根總統批評為累贅、不合實際而停用。故選(D)。
|
No. 146
|
政府績效管理的意涵至少需滿足四類行動者的需求,其中藉由績效管理來確立民主政體的課責制度是下列何種行動者的需求?
|
(A) 民選的議會代表。
|
|
(B) 民選的行政首長。
|
|
(C) 一般執行的文官成員。
|
|
(D) 文官系統內從事革新工作的管理者。
|
|
答:(A)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績效、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的重要性:政府再造強調顧客導向型的政府,必須讓政府施政能適時滿足民眾的需要,因此在施政績效評估方面亦由過去重視「投入」的控制,轉變為強調「成果」的測量,例如對於計畫的產出、結果、服務品質、民眾滿意度等。藉由以成果為導向的績效管理,將使各機關之施政或計畫執行的成果成為客觀的課責標的,有助於檢測政府對人民需求的回應能力。換句話說,政府是否表現良好是看公民可以從政府的支出計畫中獲得什麼,判斷政府的績效不是看其企圖而是看其成果。
政府績效管理的意涵至少需要滿足以下四類行動者需求:
對民選的行政首長而言:藉由績效管理可強化對文官系統的政治控制力。
對民選的議會代表而言:藉由績效管理可確立民主政體的課責制度。故選(A)。
對文官系統內從事革新工作的管理者而言:藉由績效管理可以控制行政流程、持續改善生產力和品質以及提高組織的競爭力。
對於一般執行政策的文官成員而言:績效管理具有領航的作用,藉由明確的績效標準和指標,能夠讓他們更加清楚管理者的工作要求和個人的任務重點。
|
No. 147
|
就考績考評的方式而言,「根據預先建立的標準,據以衡量工作績效的方法,包括品質、數量乃至完成時限」,稱為:
|
(A) 分級列等法。
|
|
(B) 目標評量法。
|
|
(C) 評等量表法。
|
|
(D) 評述報告法。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績效、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的方法。
績效管理的方法:
分級列等法:由評量者依所列特質高低排序,以比較員工的績效
目標評量法:根據預先建立的標準,據以衡量工作績效的方法,包括品質、數量乃至完成時限。故選(B)。
評等量表法:係就被考評者的績效因素、倫理道德以及能力和技術等特質,編制「評量圖表」逐項加以考評
評述報告法: 針對加強員工進一步訓練之所需,以及員工潛力與才能之開發所使用之考評技術,實施方式是由評量者對於員工提出指涉人格或績效特質之敘述性評語。
|
No. 148
|
政策評估的目的,一般可分為積極的與消極的兩類目的,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政策評估的積極目的之一?
|
(A) 為改善政策實施程序的參考。
|
|
(B) 為改進公眾關係的參考。
|
|
(C) 為繼續或停止政策實施的參考。
|
|
(D) 為其他地方推動類似政策的參考。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評估、政策評估的目的。
政策評估:是指政策評估人員利用科學方法與技術,有系統的蒐集相關資訊,評估政策方案之內容、規劃與執行過程及執行結果的一系列活動。其目的在提供選擇、修正、持續或終止政策方案所需的資訊。
政策評估的消極目的,事實上也就是動機不純正的目的,意圖藉由政策評估作為下述各目的之藉口:1. 為規避責任。2. 為進行公眾關係。3. 為符合經費補助要求。4. 為偽證、掩飾與攻擊的需要。5. 為延遲作成決定。
政策評估的積極目的,主要是為了達成下述目標:
一、做為比較各替選方案之優先順序的依據。
二、做為改善政策實施程序的參考。
三、作為增刪特殊政策執行策略和技術的參考。
四、作為繼續或停止政策實施的參考。
五、做為其他地方推動類似政策的參考。
六、做為分配各競爭政策所需資源的根據。
七、作為接受或拒絕政策所涉及途徑或理論的基礎。
結論:為改進公眾關係的參考是政策評估的消極目的;不是政策評估的積極目的之一。故(B)為非。
|
No. 149
|
黨斯(A. Downs)針對官僚人格與行政激勵的討論,整理出五種官僚人格類型。當官僚的眼光不侷限在局部事務,是一位利他主義份子時,此種人格類型為何?
|
(A) 爬升者。
|
|
(B) 政治家。
|
|
(C) 熱心者。
|
|
(D) 倡導者。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運作、行政激勵、官僚人格與行政激勵。
官僚人格與行政激勵:
當斯 (Downs) 假定人都是理性的,其行為都朝自利目標而行動,尤其是官僚,他們是具有多元目標,混合自利與利他的動機,根據動機結構,當斯提出五種官僚人格的理念:「爬升者」、「保守者」、「熱心者」、「倡導者」、「政治家」等。前兩者是自利的;後三者是混合的動機。茲分析如下:
爬升者:其處理公共事務的背後價值與動機,不外乎是在擴大自己的權力、所得、聲望。
保守者:其主要考量是安全與方便,所以其維繫者,主要以維持既有權力、所得、聲望而不是在擴大它們。
熱心者:其主要對自己所執著的,或寄以厚望的狹隘的政策或概念全力以赴、並希冀從其中獲得權力。
倡導者:其主要是執著於一些較大的原則方向或政策觀點,並從政策過程的運作中享有權利。
政治家:他的眼光並不侷限在局部的事務,而是放在全國性的政策,所以他考量總體福利者,是利他主義者,因此被稱為理論性官僚。故選(B)。
|
No. 150
|
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其治理模式的基礎依序為何?
|
(A) 科層制、市場與法律。
|
|
(B) 科層制、市場與社群。
|
|
(C) 法律、市場與社群。
|
|
(D) 科層制、社群與法律。
|
|
答:(B)
|
|
主題 (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發展。
公共行政三階段治理模式:
第一階段是傳統公共行政理論:此階段主要在於理性型模的追求,例如 M. Weber 的「官僚體制 (科層制)」以及 H. A. Simon的《行政行為》乙書。
第二階段是「新公共管理」理論:自1980年代起,「市場機制」的概念成為推動公部門改革的圭臬,例如美國於 1993年所成立的「國家績效評鑑委員會」(NPR
)以及英國 1988 年的「續階計畫」(the Next
Steps)。
第三階段是「新公共服務」理論:此階段重視「社群精神」的實踐。Robert Denhardt 等人認為,應以「信任」作為秩序形成與維護的協調工具,並強調「社群」的概念。
結論:
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其治理模式的基礎依序為科層制、市場與社群。故選(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