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大意(2)
No. 51
|
下列何者是財務行政的趨勢之一?
|
(A) 由節流的到當用的。
|
|
(B) 由培養的到聚歛的。
|
|
(C) 由生產的到消費的。
|
|
(D) 由管理目的到控制目的。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財務行政、財務行政的發展趨勢。
現代財務行政的發展趨勢:
1.由節流的到當用。故選(A)。
2.由聚斂的到培養。
3.由消費的到生產。
4.年度計畫到長期預算。
5.由行政目的到綜合目的。
|
No. 52
|
下列有關財務行政發展趨勢的各項敘述,何項錯誤?
|
(A) 由節流到當用。
|
|
(B) 由聚斂到培養。
|
|
(C) 由生產到消費。
|
|
(D) 由行政目的到綜合目的。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財務行政、財務行政的發展趨勢。
現代財務行政的發展趨勢:
1.由節流的到當用。
2.由聚斂的到培養。
3.由消費的到生產。故(C)錯誤。
4.年度計畫到長期預算。
5.由行政目的到綜合目的。
|
No. 53
|
類似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出入境政策或是中央銀行的外匯政策都屬於下列那一種類型的政策?
|
(A) 重分配性。
|
|
(B) 分配性。
|
|
(C) 管制性。
|
|
(D) 自我管制性。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類型。
公共政策的類型:公共政策可分為「零和賽局」和「非零和賽局」兩大類型:
零和賽局:係指政策制訂並執行後,常會使既得利益者失去其利益;或造成一方之所得乃是建立在另一方之所失上。因此,此種類型的政策制訂,會遭致極大的反抗。管制性政策與重分配性政策屬之:
管制性政策:指政府機關設立某些特殊的原則或規範,以指導或約束機關、團體及標的人口的特殊行動。例如:入出境管理政策、海防管制政策、外匯管制政策、武器槍械管制政策等。故選(C)。
重分配性政策:指政府機關將既得利益者之利益予以解除,或將某標的人口的利益或成本移轉給另一標的人口享受或承擔的政策。此類政策執行後,往往會造成財富、地位、權力的重新分配。例如:綜合所得稅的累進稅率、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均是。
非零和賽局:係指政策的制訂與執行,不至於造成「一方之所得,係另一方之所失」的情況,可能雙方或多方均獲利,也可能均遭受損失。因此此種類型的政策較不會遭受激烈抗拒。分配性政策與自我管制性政策屬之:
分配性政策:指政府將不同利益、服務或成本、義務等,分配給不同的標的人口享受或負擔。政府機關在制定此類政策時,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滿足各方的需求,使利益或成本的分配較為適當而已,故其所遭受的抗拒較為輕微。例如:社會福利政策、醫療服務政策、各種輔助政策等。
自我管制性政策:指政府機關對於某一標的人口的活動僅予以原則性的規範,而由該標的人口自行決定活動進行方式的政策。此類政策雖對標的人口進行拘束或限制,但其主要目的在增加而非減少標的人口的利益,故較不易遭致反抗。例如:政府機關授權各出口同業公會自行檢驗管制出口商的品質政策。
|
No. 54
|
政府將不同利益、服務或成本、義務等,分配給不同的標的人口享受或負擔。這是屬於何種類型的公共政策?
|
(A) 管制性政策。
|
|
(B) 分配性政策。
|
|
(C) 自我管制性政策。
|
|
(D) 重分配性政策。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類型。
公共政策的類型:公共政策可分為「零和賽局」和「非零和賽局」兩大類型:
零和賽局:係指政策制訂並執行後,常會使既得利益者失去其利益;或造成一方之所得乃是建立在另一方之所失上。因此,此種類型的政策制訂,會遭致極大的反抗。管制性政策與重分配性政策屬之:
管制性政策:指政府機關設立某些特殊的原則或規範,以指導或約束機關、團體及標的人口的特殊行動。例如:入出境管理政策、海防管制政策、外匯管制政策、武器槍械管制政策等。
重分配性政策:指政府機關將既得利益者之利益予以解除,或將某標的人口的利益或成本移轉給另一標的人口享受或承擔的政策。此類政策執行後,往往會造成財富、地位、權力的重新分配。例如:綜合所得稅的累進稅率、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均是。
非零和賽局:係指政策的制訂與執行,不至於造成「一方之所得,係另一方之所失」的情況,可能雙方或多方均獲利,也可能均遭受損失。因此此種類型的政策較不會遭受激烈抗拒。分配性政策與自我管制性政策屬之:
分配性政策:指政府將不同利益、服務或成本、義務等,分配給不同的標的人口享受或負擔。政府機關在制定此類政策時,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滿足各方的需求,使利益或成本的分配較為適當而已,故其所遭受的抗拒較為輕微。例如:社會福利政策、醫療服務政策、各種輔助政策等。故選(B)。
自我管制性政策:指政府機關對於某一標的人口的活動僅予以原則性的規範,而由該標的人口自行決定活動進行方式的政策。此類政策雖對標的人口進行拘束或限制,但其主要目的在增加而非減少標的人口的利益,故較不易遭致反抗。例如:政府機關授權各出口同業公會自行檢驗管制出口商的品質政策。
|
No. 55
|
美籍韓裔學者全鍾燮(J. S. Jun)認為,欲促進行政人員的倫理責任,最重要者是培養其具備何種觀念?
|
(A) 依法行政。
|
|
(B) 組織忠誠。
|
|
(C) 批判意識。
|
|
(D) 行政中立。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實踐行政倫理的策略。
行政倫理:是指在行政體系中,公務人員在角色扮演時應掌握的分際,及應遵守的行為規範。
實踐行政倫理的策略:
全鍾燮(J. S. Jun)認為若要促進行政人員倫理責任,倚賴對不法行為的控制或懲處,以及向首長報告等方式,並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公務中,行政人員本身能對於民主政治的價值如公開、平等、參與、正義、自由等,念茲在茲,力求實踐,並以大眾為先,組織次之,來達成公共利益的考量,則行政倫理的提昇便有厚望。其認為實踐行政倫理策略有下列數點:
1.厲行管理政治、司法和相關監督。
2.建構行政倫理守則。
3.設置調查委員會。
4.培養批判意識與舉發弊端。故選(C)。
|
No. 56
|
培養公務人員批判意識和舉發弊端,是屬下列何種行政範疇?
|
(A) 行政中立。
|
|
(B) 行政倫理。
|
|
(C) 行政區劃。
|
|
(D) 府際關係。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實踐行政倫理的策略。
行政倫理:是指在行政體系中,公務人員在角色扮演時應掌握的分際,及應遵守的行為規範。
實踐行政倫理的策略:
全鍾燮(J. S. Jun)認為若要促進行政人員倫理責任,倚賴對不法行為的控制或懲處,以及向首長報告等方式,並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公務中,行政人員本身能對於民主政治的價值如公開、平等、參與、正義、自由等,念茲在茲,力求實踐,並以大眾為先,組織次之,來達成公共利益的考量,則行政倫理的提昇便有厚望。其認為實踐行政倫理策略有下列數點:
1.厲行管理政治、司法和相關監督。
2.建構行政倫理守則。
3.設置調查委員會。
4.培養批判意識與舉發弊端。
結論:培養公務人員批判意識和舉發弊端,是屬行政倫理範疇。故選(B)。
|
No. 57
|
行政院為提升政府整體績效,積極推動行政院之組織再造工作;該項政府改造工程係依所謂「四化」策略予以推動。請問下列何者不屬於「四化」策略之內容?
|
(A) 法人化。
|
|
(B) 去任務化。
|
|
(C) 地方化。
|
|
(D) 企業化。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組織再造、政府改造工程。
組織再造:根據韓謨(Michael
Hammer)和錢辟(James Champy)的界定,再造工程係指「根本重新思考,徹底更新作業流程,以便在當前衡量績效的關鍵上,如成本、品質、服務和速度等,獲得巨大的改善。
行政院之組織再造工程:行政院為提升政府整體績效,特別提出「去任務化」、「地方化」、「法人化」和「委外化」等「四化」策略做為政府改造目標:
去任務化:所謂政府業務去任務化,是指解除政府機關現有的業務工作,換言之,應檢討政府負責的各項管制、輔導、管理、服務等工作,是否應自國家任務中予以排除。嚴格地說,機關某一項業務去任務化後,不僅是該機關不再負有執行該項業務之任務,同時該機關也不應將業務移轉給其他政府(地方化)或者民間或個人(委外化)負責。所以,政府業務去任務化就是完全不再投入任何資源從事該項業務。
地方化:在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中,期待中央政府扮演的是「領航」角色,專注於建立健全的制度環境與引領整體國家發展走向,就實際執行層面則讓地方政府能夠有更分權、更多樣化的方式來實現公共任務。
法人化:體認到政府組織在既有模式下已經無法充分承擔國家日漸多樣化的任務。因此,設計出跨越公、私部門區隔的組織方式,也就是:用企業的方法來從事公共服務。
委外化:以「民間能做的政府不必再做」為基本原則,放寬種種規範與限制,徹底實施政府與民間之分擔任務;能委任民間者,盡量委辦之,以積極推進行政之精簡化、重點化。
結論:企業化並非四化策略之一。故(D)為非。
|
No. 58
|
文官行政中立的意義,係指文官在推動各種政策及行政活動的過程中,應遵循三項原則,該三項原則並不包括下列的那一項?
|
(A) 依法行政原則。
|
|
(B) 專業至上原則。
|
|
(C) 人民至上原則。
|
|
(D) 自由裁量原則。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回顧與展望、行政中立、行政中立的意義、行政中立應遵守的原則。
行政中立的意義:
指公務員在執行職權時,能依法行政,不受黨派或利益團體操縱,在政治上保持超然與中立的立場。
行政中立應遵守的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依據憲法及法律規定,不偏袒任何政黨,忠實執行政策。
人民至上原則:執行政策應以全體人民福祉及國家利益為最大考量。
專業倫理原則:應秉持專業技能與道德良知及工作倫理,公平、公正與客觀處理各種問題。
結論:行政中立應遵守的原則不包括自由裁量原則。故(D)為非。
|
No. 59
|
行政人員應秉持專業技能與道德良知處理各項行政問題,此為行政行為中的何種原則?
|
(A) 技術導向原則。
|
|
(B) 專業倫理原則。
|
|
(C) 人民至上原則。
|
|
(D) 依法行政原則。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回顧與展望、行政中立、行政中立的意義、行政中立應遵守的原則。
行政中立的意義:
指公務員在執行職權時,能依法行政,不受黨派或利益團體操縱,在政治上保持超然與中立的立場。
行政中立應遵守的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依據憲法及法律規定,不偏袒任何政黨,忠實執行政策。
人民至上原則:執行政策應以全體人民福祉及國家利益為最大考量。
專業倫理原則:應秉持專業技能與道德良知及工作倫理,公平、公正與客觀處理各種問題。故選(B)。
|
No. 60
|
我國在98年6月10日公布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明定從事政治活動或行為之禁止。下列那一項不是前項禁止事項?
|
(A) 動用行政資源編印製、散發、張貼文書、圖畫、其他宣傳品。
|
|
(B) 在辦公場所懸掛、張貼、穿戴或標示特定政黨、其他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之旗幟。
|
|
(C) 下班時間從事政黨活動。
|
|
(D) 在大眾傳播媒體具銜或具名廣告。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回顧與展望、行政中立。
行政中立法第9條第一項:
公務人員不得為支持或反對特定之政黨、其他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從事下列政治活動或行為:
1. 動用行政資源編印製、散發、張貼文書、圖畫、其他宣傳品或辦理相關活動。故(A)不選。
2. 在辦公場所懸掛、張貼、穿戴或標示特定政黨、其他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之旗幟、徽章或服飾。故(B)不選。
3. 主持集會、發起遊行或領導連署活動。
4. 在大眾傳播媒體具銜或具名廣告。故(D)不選。
5. 對職務相關人員或其職務對象表達指示。
6. 公開為公職候選人站台、遊行或拜票。
7. 其他經考試院會同行政院以命令禁止之行為。
行政中立法第7條第一項:公務人員不得於上班或勤務時間,從事政黨或其他政治團體之活動。但依其業務性質,執行職務之必要行為,不在此限。
結論:下班時間從事政黨活動不是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明定禁止事項。故選(C)。
|
No. 61
|
下列關於公眾關係基本理念的敘述,何者正確?
|
(A) 公眾關係之客體僅有外在公眾。
|
|
(B) 公眾關係之前提是一種短期有計畫努力之結果。
|
|
(C) 公眾關係之手段為有效溝通。
|
|
(D) 公眾關係之主體為機關。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公眾關係、公眾關係的基本理念。
公眾關係的基本理念如下:
1. 公眾關係之目的有積極(建立良好關係)與消極(消除不良關係)兩方面。
2. 公眾關係之前提為「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利益。
3. 公眾關係之基礎在於個人或機構之「本身有良好之表現」。
4. 公眾關係之手段為「有效之溝通」。故(C)正確。
5. 公眾關係之主體為「個人或機構」。故(D)錯。
6. 公眾關係之客體包括,就組織立場而言,包括:「內在公眾」與「外在公眾」。故(A)錯。
7. 公眾關係是一種「長期有計畫之努力的結果」。故(B)錯。
8. 公眾關係之責任,為行政首長的基本責任,不可隨意託付他人。
|
No. 62
|
下列有關公眾關係的敘述何者錯誤?
|
(A) 公眾關係的前提為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利益。
|
|
(B) 公眾關係是一種長期有計畫的努力之結果。
|
|
(C) 公眾關係消極的目的,乃是消除公眾對本機關之誤會、指摘與攻擊。
|
|
(D) 將公眾關係視為文過飾非之手段,企圖掩飾問題的發生。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公眾關係、公眾關係的基本理念。
公眾關係的基本理念如下:
1. 公眾關係之目的有積極(建立良好關係)與消極(消除不良關係)兩方面。故(C)對。
2. 公眾關係之前提為「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利益。故(A)對。
3. 公眾關係之基礎在於個人或機構之「本身有良好之表現」。
4. 公眾關係之手段為「有效之溝通」。
5. 公眾關係之主體為「個人或機構」。
6. 公眾關係之客體包括,就組織立場而言,包括:「內在公眾」與「外在公眾」。
7. 公眾關係是一種「長期有計畫之努力的結果」。故(B)對。
8. 公眾關係之責任,為行政首長的基本責任,不可隨意託付他人。
結論:將公眾關係視為文過飾非之手段,企圖掩飾問題的發生,並非公眾關係的基本理念。故(D)錯誤。
|
No. 63
|
公眾關係是要和公眾建立關係,且是建設性的良好關係,下列公眾關係的基本原則,何者正確?
|
(A) 雙向溝通、誠信為本、公開透明。
|
|
(B) 單向溝通、誠信為本、置入性行銷。
|
|
(C) 雙向溝通、權變關係、平時發展。
|
|
(D) 雙向溝通、裙帶關係、置入性行銷。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公眾關係、推展公眾關係的基本原則。
公眾關係:是基於道德與理性,為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關係,平時即應持續地進行,可藉以瞭解民意的趨向,藉以作為制定合理決策的參考或瞭解政策是否有應修正之處,以適當反應大眾需求或願望。
推展公眾關係的基本原則:
(一)內部做起。
(二)雙向溝通。
(三)誠信為本。
(四)公開透明。
(五)平時發展:包含,普遍平衡的關係、自然發展的關係、對等互惠的關係。
(六)不斷創新。
(七)社會責任。
(八)服務大眾。
(九)全體動員。
(十)方略靈活。
結論:僅(A)完全正確。
|
No. 64
|
古德諾(F. J. Goodnow)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這種說法是下列何種主張的基礎?
|
(A) 政治行政分立論。
|
|
(B) 政治行政融合論。
|
|
(C) 政治行政一元論。
|
|
(D) 政治行政一貫論。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典範一:政治與行政的分立。
典範一:政治與行政的分立:
古德諾(F. J. Goodnow)主張政治行政二分理論,認為所有政府系統都有二種基本或最終且明顯的功能,分別稱之為「政治」與「行政」。其中「政治」是指政策或國家意志的表示,「行政」是指政策或國家意志的執行。前者是經由政黨活動、民意表達、選舉投票、政治分肥等途徑引導或影響政府政策的行動或事業;後者純係政策的執行工作。某些行政是要受到政治的控制,但事實是大多數的行政根本與政治無關,應免除政治控制。
結論:「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這種說法是政治行政分立論主張的基礎。故選(A)。
|
No. 65
|
有關市場失靈的原因,下列何者錯誤?
|
(A) 外部性因素。
|
|
(B) 自然獨占。
|
|
(C) 私有財提供。
|
|
(D) 資訊不對稱。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市場失靈。
市場在完全競爭的狀態下應該能夠達到其最佳效率的境界。但在現實世界中,因受到諸多因素之影響,使得市場無法達到供需關係以及資源配置的理想狀態,乃產生了市場失靈的問題。造成市場失靈的因素可歸納如下:
外部性因素:所謂「外部性」,意謂市場的交易結果對非交易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響,此影響可能是負擔(負面的),也可能是享受(正面的)。正面外部性:如國民納稅可享受警察的保護,然而,未納稅的國民同樣也可受到同等的保障,故又稱為外部經濟。負面外部性:如工廠排放廢水,使附近的居民健康受到侵害,此情況可稱之外部不經濟。
自然獨占:在追求最大利益之下,自然獨占下廠商的產量比社會最適產量少,因而造成社會福利損失。
公共財提供:公共財在本質上具有非排斥、不可分割與非敵對等特性,例如國防、外交、治安等,一般企業與私人通常不願意也不可能提供此類的公共財,必須由政府部門來加以解決。事實上,當某一個人在享受公共財時,很難或無法將他人排除在外,因此公共財在自由市場的供給經常遇到「不足」或是「過度地被濫用」的結果,而公共財的濫用則會造成負面的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故(C)錯誤。
資訊不對稱:指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訊息與專業知識,判斷產品或接受的服務數量或品質是否合理,因此消費者在議價的過程當中,與生產者相較之下,是處於一個較為不合理與不公平的地位。生產者可能藉由此對資訊之優勢地位而占消費者的便宜,可能過度提高價格,或者是提供低品質的產品,使得消費者在當中受到剝削。
|
No. 66
|
下列何者是政府失靈的主要原因之一?
|
(A) 資訊不對稱。
|
|
(B) 投票的困境。
|
|
(C) 外部性。
|
|
(D) 自然獨占。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市場失靈、政府失靈。
由於有外部性、自然獨占、公共財、資訊不對稱等問題,會造成市場失靈,因而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政府因為本身制度與財政現實的問題,亦有可能產生政府失靈的情形,在民主制度下,有下列四種情況會影響政府的運作:
投票的困境(the
paradox of voting):公共選擇學派認為,在某些特殊的狀況下,人民投票產生的結果,並非是對於政策的偏好,反而有可能是制度安排的結果。如此將會使人民對於政府政策的偏好強度,無法呈現明確的方向。此外,由於民主制度強調每票等值,因此人民的投票無法顯現其偏好的強度,產生所謂「投票的困境」。
官僚體制的供給問題:由於官僚本身無須面對競爭與淘汰,所以在供給上不會亟思進取,往往造成運作的無效率與資源的浪費,致使社會上弱勢者的需求往往無法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官僚機構所提供的服務產出較無法以量化的方式來評量其邊際社會利益與成本,以致無法決定最適化的產出水準。
代議政府的問題: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為了選票,往往是政治考量大於一切,為了當選與自身利益可能產生「滾木立法」或「肉桶立法」之情況,其所代表的是地區性的利益,而忽視社會整體的利益。
分權政府的問題:由於政府的分權,會造成資源及能力的分散、執行的不力、監督困難等問題,易導致行政體系權責之間的灰色地帶,非主流的弱勢團體的利益經常被忽視與犧牲。
結論:資訊不對稱、外部性、自然獨占皆屬市場失靈的原因;僅投票的困境屬政府失靈的原因。故選(B)。
|
No. 67
|
在代議政府制度下,立法人員在大方案中夾帶著許多有利自己的小方案而立法通過,此種現象稱為什麼?
|
(A) 遊說行為。
|
|
(B) 肉桶立法。
|
|
(C) 滾木立法。
|
|
(D) 競租行為。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政府失靈、肉桶立法與滾木立法。
肉桶立法:肉桶立法意指立法時,國會議員藉由法案或預算的研擬或審查,夾帶著對選區利益好處的法條,但對整體社會未必是好處。故選(B)。
滾木立法:意指國會議員在進行法案投票時彼此支援、利益交換的現象,此種方式所通過的法案通常都是代表狹隘的地區性利益,不足以代表整體社會。
|
No. 68
|
在民意機關中,立法人員相互勾結,支持彼此所提法案,並使它們都通過,學理上稱之為:
|
(A) 肉桶立法。
|
|
(B) 滾木立法。
|
|
(C) 勾結立法。
|
|
(D) 授權立法。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政府失靈、肉桶立法與滾木立法。
肉桶立法:意指立法時,國會議員藉由法案或預算的研擬或審查,夾帶著對選區利益好處的法條,但對整體社會未必是好處。
滾木立法:滾木立法意指國會議員在進行法案投票時彼此支援、利益交換的現象,此種方式所通過的法案通常都是代表狹隘的地區性利益,不足以代表整體社會。故選(B)。
|
No. 69
|
在集體決策的型態當中,成員彼此之間以投票贊成或反對議案方式,取得互惠式的同意,這種議價協商的形式吾人稱之為何?
|
(A) 妥協法。
|
|
(B) 附報償法。
|
|
(C) 滾木法。
|
|
(D) 摸索法。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政府失靈、肉桶立法與滾木立法。
肉桶立法:意指立法時,國會議員藉由法案或預算的研擬或審查,夾帶著對選區利益好處的法條,但對整體社會未必是好處。
滾木立法:滾木法意指國會議員在進行法案投票時彼此支援、利益交換的現象,此種方式所通過的法案通常都是代表狹隘的地區性利益,不足以代表整體社會。故選(C)。
|
No. 70
|
某位公務人員年終考績為六十五分,應給何種獎懲?
|
(A) 留原俸級。
|
|
(B) 晉本俸一級,並給與半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
|
(C) 晉本俸一級,並給與一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
|
(D) 免職。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人事行政、公務人員的考績、考績獎懲。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6條第一項:年終考績以一百分為滿分,分甲、乙、丙、丁四等,各等分數如左:
甲等:八十分以上。
乙等:七十分以上,不滿八十分。
丙等:六十分以上,不滿七十分。
丁等:不滿六十分。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7條第一項:年終考績獎懲依左列規定︰
一、甲等︰晉本俸一級,並給與一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二、乙等︰晉本俸一級,並給與半個月俸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三、丙等︰留原俸級。
四、丁等︰免職。
結論:公務人員年終考績為六十五分,應留原俸級。故選(A)。
|
No. 71
|
公共行政之公共性界定有許多不同途徑,將公眾視為是受惠者,這是以下何種公共性界定途徑觀點?
|
|||
(A) 服務提供的觀點。
|
||||
(B) 多元主義的觀點。
|
||||
(C) 公共選擇的觀點。
|
||||
(D) 立法的觀點。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公共 (公共利益) 之意義、公共利益的指涉對象、公共性論述的Frederickson觀點。
|
||||
公共性是民主行政的靈魂:
|
公共行政具有「公共」之特質,是與其他學科主要的差異所在。
涉及公共的事務往往不能只以經濟效率的達成為滿足,它使得公共行政在許多層面上與私部門的企業管理大相逕庭。
|
|||
公共的第一層實質意義就是公共利益;公共的第二層意義是指公共利益的「指涉對象」範圍有多大。
公共的範圍究竟有多大,牽涉到指涉對象的不易確認,而且行政會因「對指涉對象認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行政措施,因此有必要加以討論,Frederickson乃提出五種不同觀點來加以說明:
|
||||
一、
|
多元主義的觀點
→ 公共即利益團體
|
多元主義的政治運作基本上就是一種利益團體對政府機關遊說施壓,以及利益團體彼此競爭的過程。然而這種公共利益,大多只反映了社會上優勢或強勢團體的利益,而忽略了弱勢團體的利益。基於此觀點的公共服務是否可以實現公共利益呢?
|
||
二、
|
公共選擇的觀點
→ 公共即理性之選擇者
|
公眾會對政府的公共政策或是對候選人的政見進行評估,凡是符合其利益者便加以抉擇(支持或是投票),此即理性抉擇者。然而公眾是否真能理性地抉擇呢?
|
||
三、
|
立法的觀點
→ 公共即代表
|
民眾選出立法人員以代表公共利益,行政人員執行立法人員所訂定之法條。然而立法人員是否真能代表公共利益 (民意) 呢?
|
||
四、
|
服務提供的觀點
→ 公共即消費者
→ 公共即受惠者
|
此一觀點認為公眾就是第一線行政人員服務的對象,亦即公眾乃是接受政府提供直接服務之受惠者,例如接受公立醫院醫生診治的病患。然而將公眾視為顧客很容易陷入迷思當中,即顧客的概念著重於個人權益的面向,公眾能顧及個人在公共領域當中所應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嗎?故選(A)。
|
||
五、
|
公民意識的觀點
→ 公共即公民
|
所謂公民意識指一種願意主動參與並熱中於公共事務,且對於憲法及立國精神具備一定知識者。具有公民意識的公眾其所追求者並不只是個人的自利,其還兼顧公共利益。將公眾視為公民,乃是建構良善社會的基礎。
|
||
No. 72
|
依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但須於發布命令後多少日內提交立法院追認?
|
(A) 十日。
|
|
(B) 十五日。
|
|
(C) 二十日。
|
|
(D) 三十日。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財務行政、預算的分類。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第二項後段: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不受憲法第四十三條之限制。但須於發布命令後十日內提交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故選(A)。
|
No. 73
|
公務員遇有請託關說時,應於幾日內簽報其長官並知會政風機構?
|
(A) 3 日。
|
|
(B) 4 日。
|
|
(C) 5 日。
|
|
(D) 6 日。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倫理。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第10條:公務員遇有請託關說時,應於三日內簽報其長官並知會政風機構。故選(A)。
|
No. 74
|
行政學的發展中,若採用典範 (Paradigm) 以做為行政學的定位,其中典範Ⅲ時期
(1950~1970)
的主題是下列何者?
|
(A) 公共行政即管理學。
|
|
(B) 公共行政即政治學。
|
|
(C) 政治與行政的分立。
|
|
(D) 行政原則的確立。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基本概念、行政學的典範變遷。
典範三: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 (1950~1970)。
此一時期,是行政學發展低潮期,行政學成為組織研究的類別之一,行政學乃政治學之附庸或其同義語,而非一門獨立的科學。故選(B)。
|
No. 75
|
下列有關政府機關探求民意的敘述何者為非?
|
(A) 政府機關可藉辦理民意調查聽取民意。
|
|
(B) 一般人對大多數的政治事務欠缺了解。
|
|
(C) 民意調查所得民意不一定能代表真的民意。
|
|
(D) 政府有義務事事均依民意制訂政策。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民眾需求與支持、民意。
結論:有關政府機關探求民意的敘述政府有義務事事均依民意制訂政策為非。故(D)為非。
|
No. 76
|
下列何者不是政府機關探求民意之有效方式?
|
(A) 彙整發表於各媒體之意見。
|
|
(B) 委託專業機構辦理民意調查。
|
|
(C) 舉辦公聽會,並廣邀各界參加。
|
|
(D) 聽取核心幕僚之觀察。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民眾需求與支持、民意、探求民意的方法。
民意的意義:民意指某一特殊人群在某一段特殊的時間對某一特殊公共事務所表示的意見。
探求民意的方法:
彙整發表於各媒體之意見。
彙整分析候選人政見。
委託專業機構辦理民意調查。
舉行座談會。
舉辦公聽會,並廣邀各界參加。
結論:聽取核心幕僚之觀察不是政府機關探求民意之有效方式。故(D)為非。
|
No. 77
|
透過政策監測知道在執行政策過程中,相關的人員是否遵守行政機關所訂定的標準、程序與規定,是發揮政策監測的那一項功能?
|
(A) 查核功能。
|
|
(B) 監督功能。
|
|
(C) 順服功能。
|
|
(D) 說明功能。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執行、政策監測。
政策監測:是指一種製造公共政策因果關係資訊的政策分析過程。具體來說,政策監測是指在執行的過程中,為了解執行狀況和結果,所採行的追蹤及管制。
政策監測可以讓政策分析家描述政策計畫實施情況與結果間的關係,其功能有下列四項:
1、順服功能:可獲知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相關人員,是否遵守相關機關所致定之標準、程序及規定。故選(C)。
2、審計功能:可以獲知政策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真正到達被服務者的手中。
3、會計功能:可以獲知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否因政策或計畫的執行,而在政治上產生了何種改變及改變的程度。
4、解釋功能:可以解釋為何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執行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
No. 78
|
唐恩(W. Dunn)認為政策監測的功能有四個,下列何者不是監測的功能?
|
(A) 順服。
|
|
(B) 審計。
|
|
(C) 解釋。
|
|
(D) 評量。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執行、政策監測。
政策監測:是指一種製造公共政策因果關係資訊的政策分析過程。具體來說,政策監測是指在執行的過程中,為了解執行狀況和結果,所採行的追蹤及管制。
政策監測可以讓政策分析家描述政策計畫實施情況與結果間的關係,其功能有下列四項:
1、順服功能:可獲知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相關人員,是否遵守相關機關所致定之標準、程序及規定。
2、審計功能:可以獲知政策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真正到達被服務者的手中。
3、會計功能:可以獲知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否因政策或計畫的執行,而在政治上產生了何種改變及改變的程度。
4、解釋功能:可以解釋為何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執行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結論:評量不是政策監測的功能。故(D)為非。
|
No. 79
|
下列何者不屬於政策監測的功能?
|
(A) 廣納社會資源。
|
|
(B) 確認順服程度。
|
|
(C) 查核服務成效。
|
|
(D) 解釋政策成果。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執行、政策監測。
政策監測:是指一種製造公共政策因果關係資訊的政策分析過程。具體來說,政策監測是指在執行的過程中,為了解執行狀況和結果,所採行的追蹤及管制。
政策監測可以讓政策分析家描述政策計畫實施情況與結果間的關係,其功能有下列四項:
1、順服功能:可獲知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相關人員,是否遵守相關機關所致定之標準、程序及規定。
2、審計功能:可以獲知政策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真正到達被服務者的手中。
3、會計功能:可以獲知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否因政策或計畫的執行,而在政治上產生了何種改變及改變的程度。
4、解釋功能:可以解釋為何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執行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結論:廣納社會資源不屬於政策監測的功能。故(A)為非。
|
No. 80
|
決策的基本原則是「利益超過成本」,係屬何種類型之可行性研究?
|
(A) 技術可行性。
|
|
(B) 經濟可行性。
|
|
(C) 管理可行性。
|
|
(D) 時間可行性。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公共政策、政策規劃、政策可行性研究。
政策規劃的意義:指決策者為解決政策問題,採取科學方法,設計一套目標、變革、理性、選擇、集體取向之各種行動方案的動態過程。
在政策規劃階段,必須對各替代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研究,藉以保留或放棄該替選方案。政策可行性研究包含:
(一) 政治可行性。
(二) 經濟可行性:利益超過成本。故選(B)。
(三) 行政可行性。
(四) 法律可行性。
(五) 技術可行性。
(六) 時間可行性。
(七) 環境可行性。
|
No. 81
|
組織對於人員關心,但是對於工作漠不關心,是屬於白萊克和毛頓(R. R. Blake and J. S. Mouton)所稱的那一種組織氣候類型?
|
(A) 懷柔型。
|
|
(B) 無為型。
|
|
(C) 平衡型。
|
|
(D) 理想型。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組織動態、組織氣候、白萊克和毛頓之理論。
組織氣候理論
(管理方格理論):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行為科學家白萊克(Robert R•Blake)和毛頓(Jane S•Mouton)在1964年出版的《管理方格》一書中提出的。他們指出:在對工作關心的領導方式和對人員關心的領導方式之間,可以有使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互相結合的多種領導方式。為此,他們就企業中的領導方式問題提出了管理方格法,使用自己設計的一張縱軸和橫軸各9等分的方格圖,縱軸和橫軸分別表示企業領導者對人員和對工作的關心程度。第1格表示關心程度最小,第9格表示關心程度最大。全圖總共8l個小方格,分別表示“對工作的關心”和“對人員的關心”。這兩個基本因素以不同比例結合的領導方式,依其關心程度高低訂出五種,即(1,1)型、(1,9)型、(9,1)型、(5,5)型、(9,9)型領導作風,其結論認為能兼顧員工與工作之(9,9)型領導方式最佳。
(1,1)型:對人員及工作都不關心,稱為「無為型」。
(1,9)型:對於人員關心,但是對於工作漠不關心,稱為「懷柔型」。故選(A)。
(9,1)型:對於工作關心,但是對於人員漠不關心,稱為「業績中心型」。
(5,5)型:對於人員及工作不偏不倚,稱為「平衡型」。
(9,9)型:對人員及工作都高度關心,稱為「理想型」。
|
No. 82
|
依學者白萊克(R.Blake)與毛頓(J.Mouton)的管理格道理論,對人員及工作皆表高度關心的組織氣候類型,稱為:
|
(A) 1,1的無為型。
|
|
(B) 1,9的懷柔型。
|
|
(C) 9,1的業績中心型。
|
|
(D) 9,9的理想型。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組織動態、組織氣候、白萊克和毛頓之理論。
組織氣候理論
(管理方格理論):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行為科學家白萊克(Robert R•Blake)和毛頓(Jane S•Mouton)在1964年出版的《管理方格》一書中提出的。他們指出:在對工作關心的領導方式和對人員關心的領導方式之間,可以有使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互相結合的多種領導方式。為此,他們就企業中的領導方式問題提出了管理方格法,使用自己設計的一張縱軸和橫軸各9等分的方格圖,縱軸和橫軸分別表示企業領導者對人員和對工作的關心程度。第1格表示關心程度最小,第9格表示關心程度最大。全圖總共8l個小方格,分別表示“對工作的關心”和“對人員的關心”。這兩個基本因素以不同比例結合的領導方式,依其關心程度高低訂出五種,即(1,1)型、(1,9)型、(9,1)型、(5,5)型、(9,9)型領導作風,其結論認為能兼顧員工與工作之(9,9)型領導方式最佳。
(1,1)型:對人員及工作都不關心,稱為「無為型」。
(1,9)型:對於人員關心,但是對於工作漠不關心,稱為「懷柔型」。
(9,1)型:對於工作關心,但是對於人員漠不關心,稱為「業績中心型」。
(5,5)型:對於人員及工作不偏不倚,稱為「平衡型」。
(9,9)型:對人員及工作都高度關心,稱為「理想型」。故選(D)。
|
No. 83
|
傅瑞德里格森(H. G. Frederickson)認為公共行政中「公共性」一般理論要素應包括:德性的公民、對集體與非集體公眾的回應、慈悲與大愛,以及下列那一項要素?
|
(A) 官僚體制。
|
|
(B) 企業團體。
|
|
(C) 憲政體制。
|
|
(D) 獨裁統治。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公共性的要素。
公共性的基本要素:
一、憲政體制:也是黑堡宣言的核心概念之一。故選(C)。
二、德性的公民:特別是公務員。
三、對於集體或非集體公眾的回應:重點在於對非集體,即弱勢族群的利益與福祉該如何回應。
四、慈悲與大愛。
|
No. 84
|
彼得斯(B. G. Peters)提出四種治理模式中,將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基層員工,以及公共組織直接服務的顧客,甚至是全體公民,係屬下列那一個模式?
|
|
(A) 市場模式。
|
||
(B) 參與模式。
|
||
(C) 彈性模式。
|
||
(D) 鬆綁模式。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新政府運動與企業型政府、組織再造、政府再造、政府再造的模式。
政府再造的模式:
Peters歸納80年代各國政府再造的模式,劃分為以下四種模式:
|
||
一、市場模式:
|
該模式引進『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官僚是理性自利的人,強調創造公共組織的內部市場化(企業精神),運用企業管理技術改善公共服務品質,官僚體系欠缺企業家精神(創新和遠見),因此公共組織的上層 (公共管理者) 最需要培養企業家精神,有利於政策制定與執行。如英國新右派的柴契爾夫人、美國柯林頓的新治理等皆是此模式。
|
|
二、參與模式:
|
將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基層員工,以及公共組織直接服務的顧客甚至是全體公民。故選(B)。
|
|
三、彈性模式:
|
將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結構調整,大量採用臨時人力降低成本。(如紐澳幾乎都是臨時人力)
|
|
四、鬆綁模式:
|
將重點置於解除政府的過度管制,對於組織型態並沒有特別偏好。強調賦予管理者(企業型官僚)更多的自主裁量權。
|
|
No. 85
|
根據學者彼得斯(Guy Peters)的見解,參與模式的治理活動,強調下列何種型態的政策過程?
|
|
(A) 官方主導的政策過程。
|
||
(B) 學術研究主導的政策過程。
|
||
(C) 由上而下的政策過程。
|
||
(D) 由下而上的政策過程。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新政府運動與企業型政府、組織再造、政府再造、政府再造的模式。
政府再造的模式:
Peters歸納80年代各國政府再造的模式,劃分為以下四種模式:
|
||
一、市場模式:
|
該模式引進『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官僚是理性自利的人,強調創造公共組織的內部市場化(企業精神),運用企業管理技術改善公共服務品質,官僚體系欠缺企業家精神(創新和遠見),因此公共組織的上層 (公共管理者) 最需要培養企業家精神,有利於政策制定與執行。如英國新右派的柴契爾夫人、美國柯林頓的新治理等皆是此模式。
|
|
二、參與模式:
|
將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基層員工,以及公共組織直接服務的顧客甚至是全體公民。
|
|
三、彈性模式:
|
將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結構調整,大量採用臨時人力降低成本。(如紐澳幾乎都是臨時人力)
|
|
四、鬆綁模式:
|
將重點置於解除政府的過度管制,對於組織型態並沒有特別偏好。強調賦予管理者(企業型官僚)更多的自主裁量權。
|
|
結論:參與模式將重點置於基層員工、顧客、全體公民,故為強調由下而上的政策過程。故選(D)。
|
||
No. 86
|
下列何者並非地方行銷(place marketing)興起之主因?
|
(A) 解決地區發展面臨的困境。
|
|
(B) 彌補傳統都市計畫的不足。
|
|
(C) 為獲取選票與族群動員。
|
|
(D) 因應地方自主性的提高。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地方行銷、地方行銷之起源。
地方行銷:係指為爭取對某一地方有利,地方經營者所作之行銷努力。在評估自身內外部環境,了解顧客的需求,針對目標市場作出因應機制。藉由政府扮演火車頭角色,與私部門、第三部門共同努力推動,運用各種方式行銷地方各種特色,並有執行與回饋機制。其目的在於提升城市競爭力,改進地方形象,吸引外部投資資金進入,以及更多居民前往居住和觀光消費,提供地方就業機會,充實地方政府稅收,更凝聚地方居民對在地之認同,增進人民幸福,促進都市開發與繁榮,避免地方發展停滯,達到永續經營。
地方行銷興起之主因:
解決地區發展面臨的困境:
在稅收不足情形下地方政府財政困窘,最後瀕臨破產。在地方基本公共設施營運、所提供公共服務出現問題,質與量均大幅減少,導致整體環境生活品質下降,地區不僅陷入蕭條困境,更是發展延遲緩慢,甚至呈現出惡性循環狀況,當地亦有失業率上升,人口外流現象產生。
彌補傳統都市計畫的不足:
過往傳統都市計劃過於偏重供給導向的規劃方式,這類環境空間設計與配置,多半交由公部門體系的專業人員、決策者處理,容易因規劃人員過於主觀,致使民眾真實需求被忽略,導致所設計之環境空間不足,難以符合民眾需要。
因應地方自主性的提高:
現今社會的快速變遷下,公共事務日益複雜且多樣,中央政府對於地方事務之問題,越發難以快速處理。因此,針對地方事務該當如何因應作為,實有賴地方政府應對;尤其於地方自治落實後,地方自主性亦日趨提昇。
結論:為獲取選票與族群動員並非地方行銷興起之主因。故(C)為非。
|
No. 87
|
美國於1978年,由國會通過的何種法載明了功績制的九項原則?
|
(A) 吏治澄清法。
|
|
(B) 政務保護法。
|
|
(C) 聯邦文官法。
|
|
(D) 文官改革法。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人事行政、美國人事制度的歷史發展、功績制度、1978年的文官改革法。
文官改革法:由卡特總統所推動。
改革目的:1.加強人事管理措施,以提高聯邦公務員工作績效。2.加強公務員權益的維護。
主要興革事項(內容):
揭示功績制的原則:(功績制九大原則),即規定聯邦政府的人事措施及其處理的原則。
嚴限濫用人事權限:(被禁止的人事措施九項),即規定被禁止的人事措施事項。
人事管理機關的改組:將原聯邦文官委員會改組為:
聯邦人事管理局(OPM)、聯邦功績制保護委員會(MSPB)及聯邦勞工關係局(FLRA)、平等就業機會管理局(EEOC)、資深文官職(SES)。
改進考績制度:廢止原有統一的考績制度,另由各機關自行研究,創訂適合本機關的考績制度。
…。
結論:美國於1978年,由國會通過的文官改革法載明了功績制的九項原則。故選(D)。
|
No. 88
|
下列那項理論與政府民眾間的溝通無關?
|
(A) 民主參與理論。
|
|
(B) 決策制定理論。
|
|
(C) 人格尊重理論。
|
|
(D) 靜態組織理論。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公眾關係、溝通、溝通的理論基礎。
溝通的意義:1.是人與人之間意見傳達的方法。2.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聯繫的過程。
溝通的理論基礎:
民主政治參與理論:1.民主政治又稱為參與政治。2.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3.溝通是民主參與精神的發揮。
決策制定理論:1.任何組織皆應制定合理的決策。2.賽蒙認為決策制定有三個主要活動:情報、設計、抉擇。
動態組織理論:1.溝通是否暢通,關係著一個組織的廢存。2.美國學者巴納得主張此一理論。
人格尊重理論:1.人格上的平等,不因職業的貴賤或收入的多寡。2.人格的平等觀念,是促成社會進化的主要原因。3.溝通是人格尊重的具體表現。
結論:靜態組織理論與政府民眾間的溝通無關。故選(D)。
|
No. 89
|
我國各級行政機關現行之人事制度,屬於下列何種制度?
|
(A) 品位分類制度。
|
|
(B) 職位分類制度。
|
|
(C) 官等職等並立制度。
|
|
(D) 官等職等分立制度。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人事行政、人事制度、品位分類制度及職位分類制度、我國人事制度的改革。
品位分類制:以「人」為中心,就公務人員個人所具有的資歷,作為分類的標準與依據,也就是依任職之公務人員予以分列品位等第。
職位分類制:係依據職位的工作性質、工作的繁簡難易、責任的輕重以及所需資格條件的高低,將職位區分為若干具有共同特徵和運作便利的類型,以做為人事管理業務處理基準的一種科學管理制度。
公務人員任用法第5條:
公務人員依官等及職等任用之。
官等分委任、薦任、簡任。
職等分第一至第十四職等,以第十四職等為最高職等。
委任為第一至第五職等;薦任為第六至第九職等;簡任為第十至第十四職等。
結論:依據公務人員任用法第5條之規定,我國各級行政機關現行之人事制度,屬於官等職等並立制度,乃兼採委薦簡任制與職位分類制的優點,捨棄兩制的缺點。把兩種制度融合而成的一種人事制度。故選(C)。
|
No. 90
|
我國交通事業人員採用下列何種任用制度?
|
(A) 官等職等併列制。
|
|
(B) 官稱職務分立制。
|
|
(C) 官職分立制。
|
|
(D) 資位職務分立制。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人事行政、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
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第3條:交通事業人員採資位、職務分立制,資位受有保障,同類職務可以調任。故選(C)。
註:
資位:指交通事業人員,依其職責及資歷而區分之職務等級。
資位之分類:依「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第4條規定,交通事業人員之資位分以下2類:
1、業務類:業務長、副業務長、高級業務員、業務員、業務佐、業務士。
2、技術類:技術長、副技術長、高級技術員、技術員、技術佐、技術士。
資位之取得:依「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第5條規定,交通事業人員資位之取得規定如下:
一、高員級以下,須經考試及格。
二、副長級以上,須經升資甄審合格。
|
No. 91
|
關於全面品質管理(TQM)的敘述,下列何者為非?
|
(A) 重視持續性的改善。
|
|
(B) 著重事後瑕疵產品的剔除。
|
|
(C) 顧客是品質的最終決定者。
|
|
(D) 需要全面的員工參與。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新公共管理、全面品質管理。
全面品質管理之意義:全面品質管理(TQM)是一套以不斷改善組織為基礎的哲學,在追求持續改善的規範下,整合基本的管理技術,現有的改進努力,以及各項技術工具,運用品管手法、訓練、及參與活動,持續性地在現有作業流程下,進行成本降低與品質改善的手法。換言之,TQM是基於組織的全員參與所從事對於流程、產品、服務及文化的改變,及企業員工乃至於社會均能獲益,透過顧客滿意度之提升以達到長期性成效的一種管理方式,其本質在於善用全員參與以達到顧客之滿意的最終目的。
全面品質管理的重要觀念:
顧客是品質的最終決定者。不管產品設計得多麼藝術或科學,假使顧客感覺不滿意,那這個產品仍應判定為失敗。
品質應該早點在生產過程(上游)建立,而非在結束(下游)時加入(而非著重事後瑕疵產品的剔除)。故(B)為非。
預防變異性是製造高品質產品的關鍵。
品質是來自於在系統內工作的所有人,而非單靠個人努力便可達成。如果產品品質不良,則問題最有可能出自系統而非員工。將員工績效標準和目標個人化是錯誤的,因為個人無法控制系統。在戴明的觀點之下,將員工分級、按績效給付薪資或進行年度考核是一種錯誤的作法。
品質需要靠輸入和過程持續的改善。據此,新公共管理論者反對以往行政機關對於輸出的關注,從全面品質管理的角度,太過強調輸出將導致組織走捷徑,而無法了解改善輸入和過程會帶來更好的品質。
品質改善需要強大的員工參與。因為員工最清楚輸入和過程如何影響品質。
品質維繫需要高度的組織承諾,全面品質管理需要所有的組織成員經常自我修正以改善品質,即使在達到高標準的績效之後。
|
No. 92
|
全面品質管理(TQM)為新公共管理的一種改革策略,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品質應該在結束時加入。
|
|
(B) 顧客是品質的最終決定者。
|
|
(C) 品質改善需要全面的員工參與。
|
|
(D) 預防變異性是製造高品質產品的關鍵。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新公共管理、全面品質管理。
全面品質管理之意義:全面品質管理(TQM)是一套以不斷改善組織為基礎的哲學,在追求持續改善的規範下,整合基本的管理技術,現有的改進努力,以及各項技術工具,運用品管手法、訓練、及參與活動,持續性地在現有作業流程下,進行成本降低與品質改善的手法。換言之,TQM是基於組織的全員參與所從事對於流程、產品、服務及文化的改變,及企業員工乃至於社會均能獲益,透過顧客滿意度之提升以達到長期性成效的一種管理方式,其本質在於善用全員參與以達到顧客之滿意的最終目的。
全面品質管理的重要觀念:
顧客是品質的最終決定者。不管產品設計得多麼藝術或科學,假使顧客感覺不滿意,那這個產品仍應判定為失敗。
品質應該早點在生產過程(上游)建立,而非在結束(下游)時加入。故(A)錯誤。
預防變異性是製造高品質產品的關鍵。
品質是來自於在系統內工作的所有人,而非單靠個人努力便可達成。
品質需要靠輸入和過程持續的改善。新公共管理論者反對以往行政機關對於輸出的關注。
品質改善需要強大的員工參與。因為員工最清楚輸入和過程如何影響品質。
品質維繫需要高度的組織承諾,全面品質管理需要所有的組織成員經常自我修正以改善品質。
|
No. 93
|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是由以下那三項概念所構成?
|
(A) 期望、期望值、工具。
|
|
(B) 期望、期望值、目標。
|
|
(C) 激勵、期望值、結果。
|
|
(D) 目標、期望、結果。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行政激勵、期望理論。
激勵:是在設法滿足個人需求的情況下,為達成組織目標而加倍努力的意願。
期望理論:期望理論,又稱作「效價
- 手段 - 期望」或「期望 - 期望值 - 工具」理論,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佛洛姆(V.H.Vroom)於1964年在其著作《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激勵理論。
佛洛姆認為激勵取決於目標價值(效價)和期望機率(期望值)的乘積。用公式表示就是:M =ΣV * E。
其中,M(Motivation)表示激勵強度;V(Valence)表示目標價值(效價);E(Expectancy)表示達成目標的機率。這個公式說明:若一個人把某種目標的價值看得很大,估計能實現的機率也很高,那麼這個目標的激勵強度就越強烈。
因為目標價值 (效價) = 對某事的「期望」,經修正後,期望公式為: 動機(M) = 期望(V) × 期望值(E) × 工具(I)。
其中:工具 (或稱媒具Instrumentality) 是指能幫助個人實現的非個人因素,如環境、快捷方式、任務工具等。例如:戰爭環境下,效價和期望值再高,也無法提高人的動機性;再如:企業良好的辦公環境、設備、文化制度,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結論:期望理論是由期望、期望值、工具三項概念所構成。故選(A)。
|
No. 94
|
佛洛姆 (Victor Vroom) 所創期望理論
(Expectancy Theory) 的公式為:M = E × I × V,其中的「V」 代表什麼意思?
|
(A) 發生可能性。
|
|
(B) 期望。
|
|
(C) 期望值。
|
|
(D) 機率。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行政激勵、期望理論。
激勵:是在設法滿足個人需求的情況下,為達成組織目標而加倍努力的意願。
期望理論:期望理論,又稱作「效價
- 手段 - 期望」或「期望 - 期望值 - 工具」理論,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佛洛姆(V.H.Vroom)於1964年在其著作《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激勵理論。
佛洛姆認為激勵取決於目標價值(效價)和期望機率(期望值)的乘積。用公式表示就是:M =ΣV * E。
其中,M(Motivation)表示激勵強度;V(Valence)表示目標價值(效價);E(Expectancy)表示達成目標的機率。這個公式說明:若一個人把某種目標的價值看得很大,估計能實現的機率也很高,那麼這個目標的激勵強度就越強烈。
因為目標價值 (效價) = 對某事的「期望」,經修正後,期望公式為: 動機(M) = 期望(V) × 期望值(E) × 工具(I)。
其中:工具 (或稱媒具Instrumentality) 是指能幫助個人實現的非個人因素,如環境、快捷方式、任務工具等。例如:戰爭環境下,效價和期望值再高,也無法提高人的動機性;再如:企業良好的辦公環境、設備、文化制度,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結論:公式:M = E × I × V,其中的「V」 代表期望(Valence;或稱目標價值;或稱效價)。故選(B)。
|
No. 95
|
下列何者不屬於轉換型領導(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的主要構成要素?
|
(A) 工作任務的關懷。
|
|
(B) 個人才智的激發。
|
|
(C) 相互影響關係。
|
|
(D) 動機啟發和精神感召。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行政領導、轉換型領導。
領導的定義:
從「權力」觀點看:領導是指上級人員以命令、指示或要求等方式來強制部屬服從及接受者,即由組織的層級節制體系自上而下的命令過程。
從「管理」觀點看:在組織中凡某人能促使他人以合作的努力來達成組織的使命者即是領導。
從「影響力」觀點看:凡組織中的成員,具有改變他人或團體的思想或行為的力量者,即是領導。
轉換型領導的意義:轉換型領導一辭最早出現在柏恩斯(J.
Burns)1978年所著「領導」(Leadership)一書,他認為:領導是一種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相互影響關係的演進過程,透過此一歷程領導者與部屬的工作動機與合作道德得以提升,透過人際互動得以促進組織社會系統的改變、組織體制的變革。之所以稱為「轉換型」領導的原因,乃係柏恩斯將領導的研究焦點放在,如何透過領導的作用來轉變組織原有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組織文化與行為模式。
轉換型領導的構成要素:
個別的關懷:轉換型領導同時關注工作與人員兩個面向,但更重要的是針對人員性情、能力的個別差異,關懷其思想與行為的改變。
動機的啟發與精神感昭:領導者必需先揭示一個能夠結合組織發展與個人成長的未來遠景,使這個共通的遠景或組織目標成為人員工作的動機源頭。領導者的精神感召係透過真誠的交流所塑造出來的互信與分享關係。
才智的激發:領導者的職責在於建立一種能夠激發組織上下才智的互動創造過程。
相互的影響關係:基於互信互惠、平等對待、感情交流,領導者與部屬間建立起平等互信的關係,領導者成為一個渾然天成的魅力領袖。
結論:工作任務的關懷不屬於轉換型領導的主要構成要素。故(A)為非。
|
No. 96
|
轉換型領導由四個要素所構成,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
|
(A) 個別的關懷。
|
|
(B) 動機的啟發與精神感召。
|
|
(C) 才智的激發。
|
|
(D) 職位權力關係。
|
|
答:(D)
|
|
主題(關鍵字):行政運作、行政領導、轉換型領導。
領導的定義:
從「權力」觀點看:領導是指上級人員以命令、指示或要求等方式來強制部屬服從及接受者,即由組織的層級節制體系自上而下的命令過程。
從「管理」觀點看:在組織中凡某人能促使他人以合作的努力來達成組織的使命者即是領導。
從「影響力」觀點看:凡組織中的成員,具有改變他人或團體的思想或行為的力量者,即是領導。
轉換型領導的意義:轉換型領導一辭最早出現在柏恩斯(J.
Burns)1978年所著「領導」(Leadership)一書,他認為:領導是一種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相互影響關係的演進過程,透過此一歷程領導者與部屬的工作動機與合作道德得以提升,透過人際互動得以促進組織社會系統的改變、組織體制的變革。之所以稱為「轉換型」領導的原因,乃係柏恩斯將領導的研究焦點放在,如何透過領導的作用來轉變組織原有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組織文化與行為模式。
轉換型領導的構成要素:
個別的關懷:轉換型領導同時關注工作與人員兩個面向,但更重要的是針對人員性情、能力的個別差異,關懷其思想與行為的改變。
動機的啟發與精神感昭:領導者必需先揭示一個能夠結合組織發展與個人成長的未來遠景,使這個共通的遠景或組織目標成為人員工作的動機源頭。領導者的精神感召係透過真誠的交流所塑造出來的互信與分享關係。
才智的激發:領導者的職責在於建立一種能夠激發組織上下才智的互動創造過程。
相互的影響關係:基於互信互惠、平等對待、感情交流,領導者與部屬間建立起平等互信的關係,領導者成為一個渾然天成的魅力領袖。
結論:轉換型領導由四個要素所構成,不包括職位權力關係。故(D)為非。
|
No. 97
|
紐納美克(J. Nunamaker,Jr.)等人於1989年進行建構危機管理的體制,下列那一項不屬於危機爆發前的管理活動?
|
(A) 危機計畫系統。
|
|
(B) 危機情境監測。
|
|
(C) 草擬危機處理劇本。
|
|
(D) 危機感應系統。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危機管理、危機爆發前的管理活動。
危機的意涵及特性:從公共行政和行政學的角度而言:所謂危機是指政府或組織在未預警的情況下,面對突然爆發的情境或事件,可能威脅到國家生存或發展,或帶給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或不良後果,迫使決策者必需在極短時間內作成決策,並採取行動,以使災害或損失降至最低的程度。
危機管理的意義:危機管理意謂著組織為避免或減輕危機情境所帶來的嚴重威脅,而從事長期的規劃及不斷的學習、適應的動態過程,也可說是一種針對危機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因應策略。
危機爆發前的管理活動:主要是負責協助組織對危機情境作預測,並在危機發生前即將危機消弭於無形。
危機計畫系統:目的就是在事前對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預先加以研究討論,以發展出應變的行動準則。
危機訓練系統:目的在於透過此種訓練的過程,使其組織成員能夠培養出分析的能力與知識取得的能力,並從中學習及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以便其在危機的情境下能作出創造的決策,並能以彈性的行動來解決危機。
草擬危機處理劇本:所謂草擬危機處理劇本,就是對危機情境作沙盤推演的過程。
危機感應系統:當外界環境所傳達的危機訊息超出組織所能承受的程度時,危機感應系統便會將此警訊透過一定的管道傳達到危機管理小組,使得危機管理小組能採取適當的措施予以回應。
結論:危機情境監測不屬於危機爆發前的管理活動。故(B)為非。
|
No. 98
|
就行政權力的控制方式而言,利益團體對於行政體系的介入與協助,係屬於:
|
(A) 議會控制。
|
|
(B) 法院控制。
|
|
(C) 公民控制。
|
|
(D) 行政自律。
|
|
答:(C)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權力的擴張與控制。
行政權力的控制:為使行政權力的擴張不流於濫權,應當對行政權力予以適當的控制,其方式大致如下:
議會控制:議會掌控立法調查、質詢和限制等權利,可利用各個機會控制、監察行政官員的施政作為,年度預算審查、法律草案或修正案的審查,向行政官員質詢或對大議題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
法院控制:如果行政人員有違法亂紀的事,法院可採取制裁行動,因此行政權須受法院的控制。另外人民可依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要求公務員對其不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賠償。
公民控制:公民控制行政權力的方法很多,諸如:請願、訴願、抗議、示威、遊行等,公民亦可以透過所屬之利益團體來對政府進行監督與控制,更可透過各種投票表達對行政部門的支持與否。故選(C)。
行政自律:行政部門的公務員自我警惕,避免從事不法、不當的行為。
|
No. 99
|
最早使用「行政國」一詞,用來強調現代國家的行政權力增長的學者是誰?
|
(A) 瓦爾多(D. Waldo)。
|
|
(B) 顧賽爾(C. T. Goodsell)。
|
|
(C) 羅斯(R. Rose)。
|
|
(D) 詹森(W. Johnson)。
|
|
答:(A)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權力的擴張、行政國。
行政國並非專指單一國家或某一種類的國家,而是用以描述一國家政府在行政職能大幅擴張。使得人民逐漸依賴政府,甚至受政府行政部門不當壓迫的現象。
在此情況下,行政組織及其運作的顯著突出及公務人員影響力日益深遠,使得行政部門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雖然立法、司法權尚能發揮其職能,但行政組織與運作變得特別重要,可說是一權獨大。若無法適時用其他權力制衡行政權的權限與裁量的話(如國會調查權、預算審查權)。該國政府與掌控行政權限者(如國家元首或行政首長)極有可能轉變成極權政府與獨裁。而走向警察國家壓迫人民一途。
結論:「行政國」這個名詞出自一本由美國行政學者瓦爾多 (Dwight Waldo,1913年-2000年) 所著、1948年出版:《行政國:美國行政學的政治理論研究》(The Administrative State: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lon),而其中「The
Administrative State」被翻譯為「行政國」:原詞彙用意在於強調現代國家行政部門的成長現象,並可做為一門學術研究。故選(A)。
|
No. 100
|
瓦爾多(D. Waldo)率先以「行政國」(Administrative State)一詞,闡述現代行政的成長。試問:下列敘述何者並非「行政國」在當代衍生的意涵?
|
(A) 行政組織及其運作的顯著突出。
|
|
(B) 立法與司法部門不復重要。
|
|
(C) 政府職能擴張,人民依賴日深。
|
|
(D) 公務人員影響力日益深遠。
|
|
答:(B)
|
|
主題(關鍵字):行政學的展望、行政權力的擴張、行政國。
行政國並非專指單一國家或某一種類的國家,而是用以描述一國家政府在行政職能大幅擴張。使得人民逐漸依賴政府,甚至受政府行政部門不當壓迫的現象。
在此情況下,行政組織及其運作的顯著突出及公務人員影響力日益深遠,使得行政部門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雖然立法、司法權尚能發揮其職能,但行政組織與運作變得特別重要,可說是一權獨大。若無法適時用其他權力制衡行政權的權限與裁量的話(如國會調查權、預算審查權)。該國政府與掌控行政權限者(如國家元首或行政首長)極有可能轉變成極權政府與獨裁。而走向警察國家壓迫人民一途。
「行政國」這個名詞出自一本由美國行政學者瓦爾多 (Dwight Waldo,1913年-2000年) 所著、1948年出版:《行政國:美國行政學的政治理論研究》(The Administrative State: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lon),而其中「The Administrative State」被翻譯為「行政國」:原詞彙用意在於強調現代國家行政部門的成長現象,並可做為一門學術研究。
結論:立法與司法部門不復重要並非「行政國」在當代衍生的意涵。故(B)為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