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 反應篇 - 第二段》
鬼谷子講究游說技巧,他提出三個方法:
一、人言己默。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說話,心就躁動了; 我默默地聽,因為當我靜心以對時,方能體察到對方的真意。所以我們要 “因其言,聽其辭”。對方的話前後矛盾或者我沒搞清楚時,就要反复探求,一般會用反向推理詢問或類似於出難題的方式,令對方不得不回答。若能達到這種境界,他必然會有所反應做出回答,我們就能獲得對方行為背後的真實情況。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別人侃侃而談,是動;自己沉默傾聽,是靜。此時正可「以靜觀動」,因循其言語,聽辨其辭意。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要反覆地追問他,對方(真正)的答辭就會出現。
二、利用象比。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象與比,是鬼谷子獨創的名詞。象是一幅圖像,係指說話的人,所說的任何事情,就像是在說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一幕幕的連續畫面。聽者的腦中就呈現一個個通俗易懂的畫面。如果畫面動人,無論是悲是喜,都能讓聽者動容。比是比擬,比例援引。當人們看到畫面之後,就一定有所感觸。就會把記憶在大腦中的印象「再生」,並進行比擬,經過一連串的比對過程,於是產生一種理解或得出結論。這些結論,可能就是說話者所希望得到的效果。對聽者而言,運用象比也是一種重要的分析方法。對方語言所描述的形象是現實的,現實的事情是有「參照物」可進行比較的,把握了這個規律就能分析判斷出他說的正確與否,很多話經過縱橫上下的對比才能發現破綻,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考察他所說的事情及其下一步的發展變化。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
語言可以描繪事物的形態,事物可以類比,通過「象」和「比」的手法可以探求言辭背後的真相。「象」是通過形象的手法描繪事物,「比」是以同類的言辭進行類比。(亦即,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象,事物有可以類比的範例。)
三、巧施釣語。 “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鬼谷子對其弟子張儀說道:「我們縱橫家的辯論是為了說服對方,接納我們。而非為了真理而辯論,這是我們和其他諸子百家的不同之處。語言有表象,比及到事情,要根據象比,再來觀察對方心意。象就是事情之像,比就是由 "象" 比及 "辭令"。以追求在無形之中求得對方的回應。其誘惑出對方的言語,與事情相合,才能知道一個人的真實情況。就好像獵人結網抓捕獵物一樣。多張幾張網以逸待勞。道與事情相合,對方自然而然會有回應。這是釣人之網,要長拿著網而追逐獵物。」
【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
我們就用靜默去探求別人語言背後的實情,就像用釣餌一樣去「釣」別人的言辭,從而得到實情。
【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
就像是張開羅網捕獵野獸一樣,多張幾張網在其會聚之處,等待野獸自投羅網。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
捕獸的「道」也可以用在遊說上,一旦運用合理,對方便會自己吐露實情,這就是「釣」人的網,要長拿著網而追逐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