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道德經 - 第二十二章

 《 道德經 - 第二十章 - 委曲求全

前言

「曲則全」是〔老子〕第十九章的首句,意為求全若從「全」處入手,未必能全;若反過來從曲處開始,倒能得到全。文字是:「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對天道和人道的觀點,持相對(或相反)以相成的觀念,從不自單一方面著眼;而且始終認為積極或成功的一面,是從消極或不利的一面開始。這段話都是從消極的一端趨向積極,印證自然現象和物理,一則有物極必反的趨勢;一則是「不利」乃是「利」的開始。如果只從積極面著眼,其前景恰好是漸趨於下,反而令人失望了。故而生死消長,總是由一端趨向另一端。

用這種狀況印證人事,見於同章的下面文字:「不自見故明,不自恃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放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段話可以印證如果人能謙沖為懷,不刻意的求表現,反而更能表現,最明白的是一個立意不與人爭的人,誰也無法和他爭衡。不爭似乎是無勇無能,到了沒有人能與其相爭,則不爭便成了立於不敗之地,才是真正的勝利。老子強調柔弱,卑下是勝過堅強和高傲的有效方式。如六十五章中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常見的水能穿石,即是明顯的例證,所以柔能勝剛,弱能勝強。與人相處應用這個道理,表面上似乎失之懦弱退縮,實際上卻是製勝之道。儒家不用物理或自然現象教人謙沖退讓,而用「禮」來代替,以尊人敬人為有禮,以消除暴戾蠻橫,作用相近,效果相同,只是用「人文」代替實際利害,精神的層次更高。

【原文】

曲則全,枉①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③為天下式④。不自見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白話】

彎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窪才能盈滿,破舊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亂。

因此,聖人堅守大道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現,因此不隱蔽;不自以為是,因此彰明較著;不自誇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驕傲,因此長久。

正因為不與人爭,天下的人沒有誰能與他爭。古代所謂「彎曲才能保全」的話,難道是空話嗎?的確要懂「曲則全」的道理,才能保全而為天下之所歸,眾望之所屬。

【註釋】

① 枉:遷就、委屈。

② 破舊。

③ 抱一堅守大道與真理合一的意思。亦謂專精固守不失其道。 「一」,指道。道家認為千千萬萬也是由「一」開始,千千萬萬最終也不敵於「一」,事無全好,也無全壞,專一而終,最後必然出乎意料。這種道理很簡單,但要學會很困難。

④ 格式、法則、模範。

⑤ 自見自我炫耀、表現。

⑥ 公開,不隱蔽。

⑦ 自伐自誇、自矜其功。

全而歸之保全自身而為天下之所歸

【後語】

老子的偉大之處往往在於與眾不同,在於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在日常瑣事當中發現本質規律。比如我們看到彎曲、低窪、破舊的東西,總是覺得這是些不完善、應該修補的東西,老子卻看出恰恰是這些常人所不重視的、甚至鄙視的東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這些東西恰恰是它們對立面——所謂完善、美好東西的根源。這正是對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的進一步闡釋。從而說明正反兩面並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裡更深刻地指出反面的、陰性的、低下的東西能生成正面的、陽性的、高上的東西。同一個事物都具有正反、陰陽兩方面的屬性,其中反的一面能生成正的一面,陰的一面能生成陽的一面。這是老子崇陰思想的體現。老子曾反覆強調柔弱勝剛強、無中生有、下能生上的道理。這是從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出發的,老子認為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無」、就是「柔弱」。人生的「無」表現在恬淡無為、質樸淳厚上。

「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真是治療當代人的一劑良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說:「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撐死的。」這句話真是振聾發聵。這不就是對「少則得,多則惑」的最好解釋嗎?我們現代人做事情誰不是貪多,家裡的家具要多,銀行的存款要多,擁有的財富要多,企業的利潤要多……現代社會可供選擇的機會太多太多,對人的誘惑也太多太多,在這些誘惑和機會面前,我們往往會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選擇,陷於迷惑之中。於是不少人迷戀於算命,結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