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③不博④,博者⑤不知⑥。
聖人不積⑦,既⑧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⑨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凡是誠實之言,都是質樸無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凡是信言,句句真實,句句質樸,沒有虛偽粉飾,沒有投其所好,沒有姦巧詭詐,說到做到,而且都是一片真誠,但“忠言逆耳”, “信言”世人多不愛聽,故“不美”。凡是美言,多是中聽不中用,往往言而無信,言多謊詐,虛誕無憑,說話不算數,故終而不被人信。
有道之人,全德備身,其言合於天道真理,可以道達人事。言無彩文飾華,句句真實不虛,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則心必善,與人為善,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語言,也必是心平氣和,不動聲色。取人之善,當據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別人偏激,我受之以寬;別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我不爭勝於人,以善心待不善,不與人爭辯。故曰:“善者不辩”。凡是“善辯”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虛,缺乏德性涵養,理屈辭窮,誇誇其談,以逞其能。常見“善辯”之為爭私利,或為顯能,或抱偏知邪說以亂真,便以三寸不爛之舌,逞口鋒之利,無理也要辯三分。善辨者乍聽起來振振有辭,但都是無真才實學的膚淺之言。因其心空虛,正氣不足,真理不明,顛倒為用,往往將是辯為非,將黑辯為白,將邪辯為正。以花言巧語欺世盜名,以謬論荒言毒害人心。此等辨言,雖可得一時之快,顯一時之能,但所造下的口業,則是後患無窮,惡報必是在所難免。無道之人,自作聰明,口巧舌辯,皆因缺乏德善之心。故曰:“辯者不善”。
智慧的人,並不貪婪地去追求很多的東西;而那種貪婪地什麼都要追求的人,是沒有智慧的人啊。
聖人沒有私慾佔有心,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濟人。聖人深知宇宙萬物廣大無邊,無盡無量。明白“物不可積”的自然奧秘,所以積物不為私用,積德不為私有。聖人不聚積財物,而以己有之財盡施於人;將自己之知,變為眾人之知;以己之德,化為眾人之德;以己之有,為人之有。人得我之有,而人亦有,而我更有,有與有相得相長。我之德化於人,人人有德必益於我。人得我之德,則我之德愈多。在無心無為的心態下,以己之財物施捨於人,以己之德化於人,人得我之愈多,則我之德愈厚,而人之得愈多,多與多相勉,則多必共進。人之多取於我,我之多因人之多而愈多。
天生養萬物,愛育如子,慈母之心,百般佑護,那會有傷害之心。
天下之理,有為必有爭。為在於人,爭在於物。聖人之所為,在熙熙攘攘、繁紛污濁的紅塵中,向德而化;在物流滾滾的深淵中,恪心向善。聖人能無為而為,順其自然,故愈知聖人為眾生之為,乃無爭無積。
① 信:“信”者,誠實也。
② 美言:“美言”者,即人都喜歡聽的漂亮話,用浮華詞藻裝飾起來的虛言偽語。此類“美言”,或是為了投人所好,美言悅人,以誇大之辭比擬、討好別人;或為了達到個人某種目的,巧簧如舌,將黑說白,掩人耳目……。
③ 知者:“所謂“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從不顯露,含光內斂,厚德貴藏。
④ 不博:所謂“不博”者,即守元抱一,專心致靜。不刻意追求後天知識的廣博,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惟以一顆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圓,大智慧已就,則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廣知萬物之性。
⑤ 博者:“博者”,此處是指廣見多聞,博覽群書,研究古今,有豐富的後天知識。
⑥ 不知: “不知”者,是指這些所謂博學者,只知後天有為知識,只知顯態世間的智觀科學,而不知隱態微觀、宏觀、宇觀世界的慧觀科學。只知顯態科學的某個領域或某一學科,而難知宇宙這個龐大、複雜的超巨科學領域。其知雖比一般人廣博,但所知僅是表象,失卻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無知。
⑦ 積: 這個“積”字,在此處乃指對世俗間貪欲之心的總匯。
⑧ 既: “既”即盡到、完全之意。
⑨ 利: 天以無為化生萬物,故無所不生,無所不長,生生不窮,化之無盡,此即謂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