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道德經 - 第二十六章

 《道德經 - 第二十六章 - 穩重沉靜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①。

是以君子②終日行不離輜重③,

雖有榮觀④,燕處⑤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⑥,而以身輕天下⑦?

輕則失根⑧,躁則失君。

【白話】

有厚實根基的負載才能展現輕盈,因此「重是輕的根本」,

(大樹根深,枝葉才會茂盛的成長,成為可用之材。哪怕,遇到狂風暴雨,只要「根」在,照樣可以崛起。)

越是暴躁越是做不成事情,唯有心平氣和,才能將事情做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靜是躁的主宰」。

(我們應時常問自己,當下心中的急躁是為什麼?如果,接受不了生命中當下的每一刻,就承受不了外在人事物的一切。所以,「靜」讓我們時時察覺到自己的念頭與心性,自然地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就不會再急躁了。)

所以君子雖整天趕路,也都會攜帶著途中所用的各種裝備 (一個真正的「君子」。他一生,都不會把「穩重」與「沉靜」拋棄,終身把它帶在身邊,時時提醒著自己。他把兩者當成身心口糧,看得比身家性命還重要,不離不棄。),

雖然擁有並享受名與利,卻能安然處之。(即使國富民強也安然處之而不妄動征戰之心。)

(作為一個君子,可以同時具有屬於陰性的內在、穩重的狀態,和屬於陽性的超然、陽光的氣質。) 而作為主宰天下的王者,怎麼可能以輕浮的心態、急躁的行為管理天下呢?

過分追求身外之物(輕),就是捨本求末,丟棄了根本,急躁就會失去分辨的能力而喪失主導。

【註釋】

① 君:主宰、統治。

② 君子:對統治者、在位者、君王或才德出眾的人或聖人的通稱。

③ 輜重:行李、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搬運的物資。

④ 榮觀:榮盛的景象,猶榮名,榮譽。此處代表擁有並享受名與利的一種心性。

⑤ 燕處超然超然,超脫世俗而不受拘束。燕子每年時節一到就會遷徙,不會留戀在自己堆的那個泥巴窩上。

⑥ 萬乘之主:「乘」指四匹馬拉的車。 「之主指大國的國君。

⑦ 以身輕天下:就是去妄動、去造事。

⑧ 輕則失根:輕浮縱慾,就是捨本求末,丟棄了根本。

【後語】

在二章中,老子舉出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範疇;十三章中舉出龐辱;本章又舉出重、動靜的範疇加以論述,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說明他確實看到客觀現象和思想現像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於一切過程之中。

這一章裡,老子又舉出兩對矛盾的現象:輕與重、動與靜,而且進一步認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在重輕關係中,重是根本,輕是其次,只注重輕而忽略重,則會失去根本;在動與靜的關係中,靜是根本,動是其次,只重視動則會失去根本。在本章裡,老子所講的辯證法是為其政治觀點服務的,他的矛頭指向是「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國王,認為他們奢侈輕淫,縱慾自殘,即用輕率的舉動來治理天下。在老子看來,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應輕、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國家。

在很多人眼裡,修身養性就只能吃穿都很樸素,如果到了一些奢華的地方,應該鄙視。老子的觀點不是這樣的,老子說:無論是什麼情況,都泰然處之。就是很自然的呆著。清貧樸素的生活可以泰然處之,奢華的日子也能泰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放下。就像真正的有錢人買一件衣服,關心的不是價格多少,便宜的可以,貴的也可以,這才是真正不執著於錢。當你刻意去追求清貧,你就是在拒絕非清貧。得道的人從不拒絕局部,而是接納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