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國文(151-175)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國文選單

No. 151
自古文人在文學創作中常運用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時光或生命,如「百歲光陰一夢蝶」即是一例。下列詩句,沒有運用此一手法的選項是:
(A)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B) 人行猶可復,歲月那可追。
(C)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D) 浮生夢一場,世事雲千變。
答:(B)
百歲光陰一夢蝶:「光陰 (抽象的時光)」與「蝴蝶 (具體的事物)」。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一世 (抽象的時光)」與「飆塵 (具體的事物)」。
人行猶可復,歲月那可追「人行 (抽象的事物)」與「歲月 (抽象的時光)」。故(B)沒有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白日馳 (抽象的時光)」與「弦上箭 (具體的事物)」。
浮生夢一場,世事雲千變「夢一場 (抽象的時光)」與「雲千變 (具體的事物)」。
:這類運用「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時光或生命」,乃用來勸人「珍惜光陰」的意涵,其間充滿「哲理」,不是「一般學子」所能深刻體會,因此,「譯文」省略,免得「詞不達意」。


No. 152
下列文句運用了「擬人法」的選項是:
(A) 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B)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C)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D)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答:(D)
轉化是廣義的比擬,以下又可細分為數項:擬人化、擬物化、形象化。
擬人化將無生命的物品賦予具體的行為,是為擬人。把自然界的萬物當成人一樣,將它們人格化,使它們似乎是有了生命似的,可以有情感、能思考、能行動、會說話,這就是「擬人法」。使用「擬人法」不只讓萬物變得像人類一般,主要藉由這種修辭法讓文章變得更有趣味,同時讓人覺得更有親切感。 一般來說這種修辭法比較適合運用在記敘文、抒情文以及童詩或是寓言方式的文章,但比較不適合用在論說文等需要議論、說明的文章中。
例句
山巒靜靜的睡了粉紅的海棠,含著幸福的微笑雨好寂寞,這個世界好寂寞羊隊和牛群告別了田野回家了
結論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見我」係將「青山」擬人化。故(D)

No. 153
賀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 (用晨餐時的詩人):「一本壞書,就像一艘有漏洞的船,在智慧的大海中航行,總會有些智慧從漏洞中流進去的。」這段話的用意是:
(A) 書不盡懷。
(B) 殫見洽聞。
(C) 末學膚受。
(D) 開卷有益。
答:(D)
美國作家賀姆斯 (Oliver Wuixdell Holmes)《用晨餐時的詩人》(The Poet at the Brearfast Table)中譬喻一本壞書,就像一艘有漏洞的船,在智慧的大海中航行,總會有些智慧從漏洞中流進去的 (註:有些智慧也可能存在於壞書裡),說明天下無絕對的壞書,壞書亦自有其好處。
開卷有益: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結論這段話的用意是:開卷有益。故(D)

No. 154
下列四個成語,何者沒有錯別字?
(A) 離鄉背景。
(B) 莫名其妙。
(C) 帶罪立功。
(D) 一愁莫展。
答:(B)
離鄉背:離開;:古制八家為井,引伸為鄉里。故(A)
莫名其妙:沒人;:說出。沒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奧秘。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故(B)
罪立功:身負罪責,爭取立下功勞,藉以贖罪。故(C)
莫展::古代用於計數的算籌,也可說為計策。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故(D)

No. 155
下列四個成語,何者含有貶義?
(A) 坐井觀天。
(B) 毛遂自薦。
(C) 羚羊掛角。
(D) 老馬識途。
答:(A)
坐井觀天:坐在井旁邊看觀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來比喻和諷刺眼界狹窄或學識膚淺之人。含有貶義。故(A)
毛遂自薦:毛遂 (人名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羚羊掛角:羚羊夜宿,掛角於樹,腳不著地,無跡可求,以避禍患。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因此,舊時多比喻詩的意境超脫。
老馬識途: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No. 156
下列成語釋義正確的是:甲、白雲蒼狗/意指雲霞悅目;乙、刻舟求劍/意指不知變通;丙、席不暇暖/意指工作辛勤;丁、大筆如椽/意指為文苦思。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答:(B)
甲、白雲蒼狗/意指事物變化不定:灰白色。白雲頃刻變得像蒼狗。比喻事物變化不定。故甲錯
乙、刻舟求劍/意指不知變通。故乙對
丙、席不暇暖/連坐席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形容很忙,意指工作辛勤。故丙對
丁、大筆如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像椽子那樣大的筆。原指誇讚別人文筆雄健有力文章氣勢宏大。現多指大作家大手筆。故丁錯
結論正確的是:乙丙。故(B)

No. 157
「黍離之悲」是出自《詩經‧王風‧黍離》的一個成語。它表達了什麼情思?
(A) 故國的哀思。
(B) 運蹇的無奈。
(C) 喪子的悲痛。
(D) 飢荒的悲嘆。
答:(A)
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歎。亦即對故國的哀思。故(A)

No. 158
下列人物典故與成語的對應,完全正確的選項是:甲、投筆從戎/祖逖;乙、韋編三絕/孔子;丙、一毛不拔/墨子;丁、一飯千金/韓信。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答:(D)
「投筆從戎」→「班超:東漢班超,年輕時替官府抄寫文件以維持生活。有一次,他正在寫字,突然把筆摔在地上,嘆口氣說:「大丈夫應當為國家立功,怎能老是埋頭於抄寫文字?」於是,他參加了軍隊,并建立了許多功績,被封為定遠侯。後人將他的事跡概括為投筆從戎這個成語,現多用來比喻文人參軍為國立功。故甲錯
「韋編三絕」→「孔子:春秋時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且必須用熟牛皮 ()繩子把這些竹簡編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放著,看時打開。《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 (韋編三絕)。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韋編三絕即形容讀書刻苦勤奮。故乙對
「一毛不拔」→「楊朱:一毛不拔原來是指戰國思想家楊朱所宣導的「為我、貴己、貴生」學說。他反對墨子兼愛及儒家倫理主張,認為治國的大前提是既不損己為人,亦不損人為己。但這套思想在歷史上屢受非議,沒有受到重視。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後來“一毛不拔”成為諷刺自私自利的成語,也常與“鐵公雞”連用。故丙錯
「一飯千金」→「韓信: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 (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工作,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丁對
結論正確的是:乙丁。故(D)

No. 159
下列有關《三國演義》的歇後語或俗語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甲、關公門前耍大刀/一較高下;乙、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丙、劉備借荊州/有借有還;丁、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戊、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A) 甲乙戊。
(B) 乙丙丁。
(C) 乙丁戊。
(D) 甲丙丁。
答:(C)
甲、關公門前耍大刀/不自量力。故甲錯
乙、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故乙對
丙、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故丙錯
丁、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故丁對
戊、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故戊對
結論正確的是:乙丁戊。故(C)

No. 160
古詩文「入則……,出則……」的句法會有一個敘述的基準點,如《論語》:「入則孝,出則弟」是以家庭為基準點,下列選項何者以朝廷為基準點?
(A)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B)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
(C) 入則亂髮壞形,出則窈窕作態。
(D) 入則切磋其君之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
答:(D)
結論:由關鍵字「其君」知為「以朝廷為基準點」。故(D)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銜恤:含憂。靡至:茫然無所依。指出門總是滿懷著憂傷,回到家又茫然失措,渾渾噩噩。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在外事奉公卿 (為國做事),在家孝敬父兄。
入則亂髮壞形,出則窈窕作態亂髮:散亂的頭髮。窈窕:文静而美好。在家出門兩個樣。
入則切磋其君之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切磋:規勸。在朝廷就規勸國君不善之處,出了朝廷就高聲贊美國君的德義。

No. 161
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說:「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主旨在勸人:
(A) 內心自適,方能無往不樂。
(B) 不愧屋漏,追求聖人之境。
(C) 開誠布公,不為外物役使。
(D) 與世推移,縱情山水風光。
答:(A)
:內心。:則。:不。:苦惱,困惱。:外界環境。:往也。
白話文: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內心不自在快樂,那麼無論到什麼地方,能不感到憂傷嗎?假使他的內心平和坦蕩,不因為外在境遇的榮辱得失而傷害了天賦靈明的本性,那麼無論到什麼地方,會不感到快樂嗎?
結論主旨在勸人內心自適,方能無往不樂。故(A)

No. 162
《史記.趙世家》:趙簡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諫。周舍死,簡子每聽朝,常不悅。大夫請罪。簡子曰:「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關於上文之主旨,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趙簡子上朝不悅,是因為周舍直諫。
(B) 趙簡子所憂,在於諸大夫一味順從。
(C) 「一狐之腋」義同於「一丘之貉」。
(D) 「周舍之鄂鄂」意指周舍做事獨闢蹊徑。
答:(B)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一千隻羊的皮加起來,抵不上一隻狐狸腋下的皮毛價值高;許多人俯首貼耳、唯唯諾諾,抵不上一個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諫的益處大。
唯唯:恭敬的應答聲。鄂鄂:直言爭辯貌。
結論:從以上關鍵字,易知正確的選項是:趙簡子所憂,在於諸大夫一味順從。故(B)

No. 163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世說新語》)鍾毓、鍾會關於「汗」或「不汗」的說詞,下列何者形容最為恰當?
(A) 巧言令色。
(B) 機捷應對。
(C) 義正辭嚴。
(D) 強詞奪理。
答:(B)
世說新語(言語篇中有一則關於鍾會小時機捷應對的故事。記曰鍾毓、鍾會年少時即有美名,因此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了此事,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鍾毓、鍾會於是奉旨晉見。文帝見鍾毓臉上有汗,便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但見鍾會臉上無汗,便問:「那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故(B)

No. 164
「(王)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曾鞏〈墨池記〉)這段話強調的是:
(A) 無人引導難成事。
(B) 慎選學習的環境。
(C) 後天學習的重要。
(D) 天賦是學習關鍵。
答:(C)
白話文: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
結論這段話強調的是後天學習的重要。故(C)

No. 165
「富貴人間羨此花,樓台金碧極繁華;帝王名號難虛冒,豔奪春風第一家。」此詩所描寫的是:
(A) 牡丹。
(B) 杜鵑。
(C) 芙蓉。
(D) 菊花。
答:(A)
牡丹:芍藥屬草本植物或灌木,包括很多雜交品種,因花美麗而被廣泛栽培,花單瓣或重瓣,紅色、粉紅色或白色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故(A)
牡丹在歐洲人心目中代表豪華,目前培植牡丹越來越普及。中國周敦頤的《愛蓮說》亦有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No. 166
以下三組句子皆取自賴和的詠花詩,請問這三首詩所描繪的花卉,分別為哪三種?
「千古情深陶靖節,更從塵外覓相知」。
「富貴人間羨此花,樓台金碧極繁華」。
「冰清玉潔雪霜姿,寂寂春風短短籬」。
(A) 菊花、牡丹、梅花。
(B) 荷花、蓮花、桃花。
(C) 李花、菊花、桃花。
(D) 百合、牡丹、玫瑰。
答:(A)
淵明:私諡靖節先生,淵明愛菊。故知第一句所描寫的是:菊花
中國周敦頤的《愛蓮說》亦有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故知第二句所描寫的是:牡丹
關鍵字:「冰清玉潔雪霜姿」故知第二句所描寫的是:梅花
結論這三首詩所描繪的花卉,分別為菊花、牡丹、梅花。故(A)

No. 167
「同理心」是道德修養的工夫之一,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下列文句,屬於人之同理心的選項是:
(A)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B)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C)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D)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
答:(D)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結論屬於人之同理心的選項是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故(D)

No. 168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篇〉)上文主旨為何?
(A) 學習應專心一致。
(B) 學習應銖積寸累。
(C) 學習應如逆水行舟。
(D) 學習應善於利用外物。
答:(D)
白話文: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故(D)

No. 169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下列何者不是眾人幽賞的對象?
(A) 陽春煙景。
(B) 大塊文章。
(C) 浮生若夢。
(D) 桃李芳園。
答:(C)
逆旅:客舍;旅館。過客:意謂人的生命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中不過是匆匆的過客而已。秉燭夜遊:舉著燭光在夜間行遊。意謂人生短暫,應當及時行樂。良有以也:實在太有道理了。煙景:溫潤含煙的美景。大塊:大自然。:提供。文章:指自然光景。:敘說,談論。:弟。惠連:謝惠連,南朝宋文學家。康樂:謝靈運,謝惠連族兄。南朝著名文學家,晉時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
白話文: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而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古人持燭夜遊,確實有道理啊。況且溫煦的春天用豔麗的景色召喚我們,大自然將美好的文章提供給我們。於是相會于美麗的桃李園內,敘說兄弟團聚的快樂。諸位弟弟英俊秀髮,個個好比謝惠連;而我的作詩吟詠,卻慚愧不如謝康樂。正以幽雅的情趣欣賞著美景,高遠的談吐已更為清妙。
結論浮生若夢不是眾人幽賞的對象。故(C)為非

No. 170
自去年十二月廿後,心常忡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蓋志不能立,時易放倒,故心無定向;無定向則不能靜;不靜則不安其根,只在志之不立耳。又有鄙陋之見,檢點細事,不忍小忿。故一毫之細,竟夕躊躇;一端之忤,終日沾戀。坐是所以忡忡也。志不立,識又鄙,欲求心之定,不可得矣。(《曾文正公全集.日記》)根據上文,作者自覺內心「忡忡不自持」的原因在於:
(A) 心不寬大,易躁難安。
(B) 志向不立,見識鄙陋。
(C) 世殊事異,留戀過去。
(D) 闇於自見,與世推移。
答:(B)
結論答案就在句中:
自去年十二月廿後,心常忡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蓋志不能立,時易放倒,故心無定向;無定向則不能靜;不靜則不安其根,只在志之不立耳。又有鄙陋之見,檢點細事,不忍小忿。故一毫之細,竟夕躊躇;一端之忤,終日沾戀。坐是所以忡忡也。志不立識又鄙,欲求心之定,不可得矣。故(B)

No. 171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訣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白頭吟》。有關此詩之意涵,下列敘述何者最為切近?
(A) 女子如雪似月冷漠,導致被棄。
(B) 男子另結新歡,女子哭啼挽留。
(C) 女子失其所愛,而能果斷訣別。
(D) 男子執意拋開過去,誓不分離。
答:(C)
白頭吟》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它巧妙地通過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個個性爽朗、感情強烈、頭腦清醒的女性形象。此詩之意涵,以「女子失其所愛,而能果斷訣別」最為切近。故(C)
我一聽說你有二心,所以就來和你訣別,因為我要的愛情是「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今日擺起最豐盛的酒宴,與你盡情酣飲,共同享用我們的人生歡筵。而到了明日便要決絕分離,如同禦溝中的流水,各自東西,再無瓜葛。:「躞蹀御溝上」既然說是「御溝」,指的一定是京城的護城河。送行通常送到城門外,也就是護城河邊;所以溝水往往是相互送行的人離別的地方。所以說,今天還是歡樂的相聚,明天卻就離別了。「躞蹀」是小步踱行的意思;因為有心事,所以,就在御溝上,以小步踱行,看著「溝水東西流」,比喻感情不也是這樣?「逝水如斯」、「大江東去」,流走了就不會再回來。
流眼淚呀流眼淚;「嫁娶不須啼」,其實結婚的時候何必要哭呢?該哭的是「聞君有兩意」的現在,但她並沒有把話直接點出來。因為假如直接說的話,她可能就真的會哭出來了,因此故意把話轉到新嫁娘身上,勸他們在嫁娶的時候不必哭泣。
「願得一心人」,我只希望所有嫁娶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心一意相對待的人;「白頭不相離」,白頭偕老永不分離。這就是名之為「白頭吟」的緣故。
當長長的竹竿伸進水裡,好多的魚一起湧過來。但究竟是哪一條會被釣上呢?那就是命運了。古時候的愛情、婚姻往往存在許多命運的因素,能有自己的選擇者相當少。
「錢刀」指的就是錢幣,「意氣」是指一個人的骨氣、情意。整句話就是說男人看重的應該是他的骨氣和氣概,何必那樣計較金錢呢?而且在一群魚中,你被釣上來,我們因而可以結為夫妻,不就應該珍惜我們難得的緣分嗎?

No. 172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以下關於本詩的敘述,何者正確?
(A) 一、二兩句描寫的是山中冬景。
(B) 五、六兩句描寫的是原野暮色。
(C) 本詩為詩、畫、音樂結合的五言絕句。
(D) 第七句的「接輿」指的是伯夷扣馬而諫。
答:(B)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秋色日重,天氣微寒。群山的顏色隨著太陽的偏西越來越變得濃重暗淡。山間的泉水不停歇地叮咚作響,細流涓涓。(一、二兩句描寫的是山中秋景。故(A)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我拄著拐杖,倚在柴門旁,迎著秋風,側耳傾聽日暮時的秋蟬之聲。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渡頭處,寂無人影,悄然無聲,只剩一輪紅日貼近水面,正在緩緩下沉,村落中升起了一縷夕煙,不知是誰家已開始生火做飯。(五、六兩句描寫的是原野暮色。故(B)正確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時,我又看到老朋友裴迪的醉態,他像當年的楚狂接輿一樣,佯狂避世,放浪形骸,在我的門前夸夸其談,放聲吟唱。(第七句的「接輿」指的是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字接輿,佯狂遁世。從前孔子到楚國,接輿曾唱著「鳳兮」之歌諷刺孔子,並在孔子車前走過(D):〔五柳〕指東晉隱士陶淵明。陶淵明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後世遂稱其為「五柳先生」。此處王維自指
:本詩為詩、畫結合的五言律詩不含「音樂」不是「絕句」,因絕句僅四句。故(C)

No. 173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下列關於本詩的敘述,何者錯誤?
(A) 詩人感懷的對象是諸葛武侯。
(B) 「三顧頻煩天下計」表現知人善任,始終不渝。
(C) 「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也包含了詩人在內。
(D) 「映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點出生機盎然之感。
答:(D)
白話文:諸葛丞相的祠堂要去那兒找呢?原來在錦官城外,柏樹茂密的地方。祠堂階前的春草映著綠茵茵的碧色,隔著樹葉還聽得見黃鸝鳥兒清亮的叫聲。從前劉備三顧茅廬煩請他平定天下,所以在劉備與後主兩代中,都靠著老丞相的一片忠心開國與輔佐。他在討伐魏國的戰役中還沒得勝就先死去了,使得英雄豪傑都忍不住悲傷而讓淚水流滿了衣襟。
:有人問,長使英雄淚滿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大智大勇者是,其實杜甫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亦英雄之人也。說此句實包詩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實。
結論
本詩是悼念三國時候蜀漢丞相諸葛亮而作。故(A)
「三顧頻煩天下計」表現知人善任,始終不渝。故(B)
「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也包含了詩人在內。故(C)
「映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故(D)錯誤

No. 174
下列詩文所吟詠的節令依序排列,正確的是:
1.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A) 元宵/端午/春節。
(B) 中秋/清明/元宵。
(C) 元宵/中秋/尾牙。
(D) 中秋/重陽/除夕。
答:(D)
關鍵字:「秋光、桂香、月明」易知1.所吟詠的節令為「中秋」。註:圓嶠:傳說中的仙山。
關鍵字:「登高、茱萸」易知2.所吟詠的節令為「重陽」。
關鍵字:「守歲、圍爐」易知3.所吟詠的節令為「除夕」。
結論所吟詠的節令依序排列,正確的是:中秋/重陽/除夕。故(D)

No. 175
閱讀下列文章,文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為:
「規勸乃是朋友中間應有之義,但是談何容易。……。孔子說:『---。』我總以為勸善規過是友誼之消極的作用。」(梁實秋)《談友誼》
(A)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B)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
(C)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D) 自反而不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答:(A)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孔子說:「忠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不聽則止,不要自取其辱。」
結論文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故(A)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國文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