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道德經 - 第十四章

 《道德經 - 第十四章 - 無中生有》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①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②,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③,其下不昧④,
繩繩兮⑤不可名⑥,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⑦,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⑧古之道,以御⑨今之有⑩。
能知古始⑪,是謂道紀⑫。

【前言】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別以具體的形象 - 山谷和水,來比喻道的謙沖和柔和。本章以抽象的理解,來描述「道」的性質。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飘渺,是一種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不要以爲 老子的「無」是「不」或「沒有」;老子思想的「道」暗示著「磁場」或「能量」的概念。

『無中生有,萬事皆有可能。』

無中生有的假設:假如事物可以無中生有,這樣的事物必然存在無限多個,且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老子說:「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先於天地而成。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具象,始終特立獨行,循環運行而不息。它就是產生天下萬物之母。我不知道它叫什麼,或者稱它為『道』,再勉強點就叫它為『大』。」老子對「無」的描述,倒讓我們想到了古代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前那個混沌一團、漆黑一片的大雞蛋時空,無所謂天地,無所謂萬物。雖說是「無」,但這個「無」又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並產生了「有」。「無」如何產生「有」?老子認為:「道的循環運行產生了統一的物體,而這個統一又包含著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達至均衡狀態而產生第三者,第三者代表著萬物的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調和適中便產生新的和諧體。」

【白話】

對於無法用眼睛能看得見的東西,把它叫做「夷」。(例如,冬季在壁爐旁取暖,我們可以感受到爐火傳來的熱能卻無法看見熱能的長相。)

對於無法用耳朵能聽得到的聲音,把它叫做「希」。(例如,蝙蝠能夠發出特殊的聲波來引導飛行,但用人類的耳朵卻無法聽到。)

對於無法用身體去碰觸到的物體,把它叫做「微」。(例如,夜晚進入一間點著燈的屋子裡,我們立知光線的存在,但卻觸摸不到光線。)

「夷」、「希」、「微」這三者沒有顏色、聲音、形跡,因此無法探索而得知。就把它們混為「一」談吧。

其延綿不絕,上不清晰下不陰暗,矇矓無法形容,於是又回復到無。

可以說它呈現出沒有形狀的狀態、無物體的相貌,似有似無叫做恍惚。

迎面相對,看不見它的頭;尾隨而去,看不見它的尾。

把握住早已存在的「道 - 規律」,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

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註釋】

① 搏:(用手)捕捉。

② 致詰:究問;推究。

③ 皦:古同“皎”,潔白,明亮。

④ 昧:陰暗。

⑤ 繩繩:接連不斷的樣子。

⑥ 名:指稱、形容。

⑦ 象:形狀、樣子。

⑧ 執:持守、掌握。

⑨ 御:駕馭、治理。

⑩ 有:指萬事萬物。

⑪ 古始:古代的開始、宇宙的原始、道的端始。

⑫ 道紀: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