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 
 | 
下列選項中,哪一組詞性相同? 
 | 
(A) 他有滿腹的「怨言」/儘管受到多麼大的委屈,他還是一句「怨言」也沒說。 
 | |
(B) 出人頭地是他最大的「期待」/他「期待」能夠有好成績。 
 | |
(C) 時間也漸漸「荒蕪」了/戰爭過後,戰場一片「荒蕪」。 
 | |
(D) 多虧有他的「協助」,我才能夠有今日的成就/他不畏懼風雨,仍然「協助」指揮交通。 
 | |
答:(A) 
 | |
(A) 組: 
他有滿腹的「怨言」:形容詞「滿腹的」修飾「怨言」,因此,此處的「怨言」為「名詞」。 
他還是一句「怨言」也沒說:數量詞「一句」用來修飾和限制「怨言」,因此,此處的「怨言」為「名詞」。 
結論:(A) 組詞性相同。故選(A)。 
(B) 組: 
出人頭地是他最大的「期待」:形容詞「最大的」修飾「期待」,因此,此處的「期待」為「名詞」。 
他「期待」能夠有好成績:此處的「期待」為「動詞」。表示主詞的「心理狀態」。 
小結:(B) 組詞性不相同。 
(C) 組: 
時間也漸漸「荒蕪」了:副詞「漸漸」修飾「荒蕪」,因此,此處的「荒蕪」為「動詞」。 
戰爭過後,戰場一片「荒蕪」:數量詞「一片」用來修飾和限制「荒蕪」,因此,此處的「荒蕪」為「名詞」。 
小結:(C) 組詞性不相同。 
(D) 組: 
多虧有他的「協助」,我才能夠有今日的成就:形容詞「他的」修飾「協助」,因此,此處的「協助」為「名詞」。 
他不畏懼風雨,仍然「協助」指揮交通:此「協助」為「動詞」,以副詞「仍然」來修飾。表示一貫地「動作行為」。 
小結:(D) 組詞性不相同。 
 | |
No. 2 
 | 
下列「 」中的字,何者詞性異於其他三者? 
 | 
(A) 不可「逞」英雄。 
 | |
(B) 我「酷」愛這些音樂。 
 | |
(C) 閃光在天邊「橫」掃而過。 
 | |
(D) 閃電纏身,霹靂「環」起。 
 | |
答:(A) 
 | |
不可「逞」英雄:不可逞匹夫之勇。「逞」為「動詞」,表示「充作、擺出、顯現」之意。前面有表示否定之意的副詞「不可」,易知此處「逞」為「動詞」。 
我「酷」愛這些音樂:「酷」修飾後面的動詞「愛」,故為「副詞」,表示:「很、非常」之意。 
閃光在天邊「橫」掃而過:「橫」修飾後面的動詞「掃」,故為「副詞」,表示:「肆掠、無倖免」之意。 
閃電纏身,霹靂「環」起:「環」修飾後面的動詞「起」,故為「副詞」,表示:「從四面八方」之意。 
結論:不可「逞」英雄的「逞」,詞性異於其他三者。故選(A)。 
 | |
No. 3 
 | 
下列選項中「縱」字的詞性,何者與其他三者不同? 
 | 
(A) 「縱」橫交錯。 
 | |
(B) 「縱」虎歸山。 
 | |
(C) 「縱」放嫌犯。 
 | |
(D) 稍「縱」即逝。 
 | |
答:(A) 
 | |
縱橫交錯:橫的豎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況複雜。例如:中國是一個多山之國,山脈縱橫交錯。因此,此處「縱」字的詞性為「形容詞」,表示「豎立的、南北方向的」。註:縱為南北方向;橫為東西方向。 
縱虎歸山:把老虎放回山上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因此,此處「縱」字的詞性為「動詞」。 
縱放嫌犯:放走嫌疑犯。因此,此處「縱」字的詞性為「動詞」。 
稍縱即逝:稍微一放鬆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就不見了。因此,此處「縱」字的詞性為「動詞」。 
結論:「縱」橫交錯中「縱」字的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故選(A)。 
 | |
No. 4 
 | 
下列文句中的「息」字,何者的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 
 | 
(A) 姑「息」養奸是一種鴕鳥心態的作法。 
 | |
(B) 他一去三十年全無信「息」。 
 | |
(C) 一「息」尚存,永矢弗諼。 
 | |
(D) 我不想再過這種仰人鼻「息」的日子。 
 | |
答:(A) 
 | |
姑「息」養奸: 
姑息,無原則的寬容。如:姑容 (姑息寬容);姑恕 (姑息寬恕);姑縱 (姑息放縱);姑徇 (姑息徇私)。 
姑息:為求苟安,無原則地寬容;養:助長;奸:壞人壞事。無原則地寬容,只會助長壞人作惡。 
姑,且也;息,停也 (例如:休息)、安也 (例如:安息)。姑息:暫且求目前之安也。 
因此,姑息之「息」,其意為:為「停止」紛擾 → 得以「安也」→ 採取「寬容」手段 → 引申為「放縱」之意。故姑「息」養奸之「息」,為「動詞」。 
全無信「息」:消息之意,為「名詞」。 
一「息」尚存:氣息之意,為「名詞」。永矢弗諼:「諼ㄒㄩㄢ」有忘記的意思,「永矢弗諼」是永誓不忘的意思。 
仰人鼻「息」:氣息之意,為「名詞」。仰:依賴;息:氣息。依賴別人的呼吸來生活。比喻依賴別人,不能自主。 
結論:姑「息」養奸是一種鴕鳥心態的作法,其文句中的「息」字的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故選(A)。 
 | |
No. 5 
 | 
「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几上,鼠亦登,貓則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由此判讀,獅貓最可能的心態是: 
 | 
(A) 勤能補拙。 
 | |
(B) 以逸待勞。 
 | |
(C) 不攖其鋒。 
 | |
(D) 無能為力。 
 | |
答:(C) 
 | |
逡巡 (ㄑㄩㄣ ㄒㄩㄣˊ):因為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逡:退讓,退卻。巡:來回走動查看。 
不啻ㄔˋ:不止,不只。 
不攖ㄧㄥ其鋒:「攖」是形聲字。從手,嬰聲。本義:擾亂,干擾。不去碰觸 (對手的) 尖鋒。 
蒲松齡●聊齋誌異●大鼠: 
萬曆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噉食。(明朝萬曆年間,皇宮裏有一隻老鼠,體格大小和貓相等,對人為害很嚴重。宮廷派人在民間到處尋找好貓來捕捉制服牠,但是,貓總是被老鼠吃掉。) 
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其扉,潛窺之。(恰好外國前來進貢了一隻獅貓,獅貓的毛的顏色像雪一樣白。宮人把牠抱進有老鼠的房子裏去,關上房門,暗暗地偷看牠的動靜。) 
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几上,鼠亦登,貓則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獅貓蹲了好久,老鼠探頭探腦地從洞裏走出,一看見獅貓,就狂怒地猛撲過去。獅貓躲避著跳到小桌子上,老鼠也跳上去,獅貓就跳了下來。這樣來來去去,不止一百次。) 
眾咸謂貓怯,以為是無能為者。(大家都說貓害怕了大鼠,認為牠沒有什麼本事。) 
既而鼠跳擲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齕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啾啾。啟扉急視,則鼠首已嚼碎矣。(後來老鼠騰跳的動作漸漸遲緩下來,大肚子好像喘氣似的,蹲在地上稍作休息。這時,獅貓立即迅速地衝下來,用爪子緊緊抓住大鼠頭頂上的皮毛,用利齒撕咬牠的頭頸,雙方翻滾著互相搏鬥,獅貓發嗚嗚的怒吼聲,大鼠發出啾啾的慘叫聲。眾人急忙打開房門看,原來老鼠的頭已被獅貓嚼碎。) 
然後知貓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則歸,彼歸則復」,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劍,何異鼠乎!(大家這才明白,獅貓開始時躲避大鼠,並不是害怕,而是等待牠疲乏鬆懈啊!「敵人出擊我便退回,敵人退下我又出來」,獅貓使用的就是這種智謀呀。唉!那種不用 智謀,單憑個人血氣的小勇的人,和這隻大鼠有什麼不同呢!) 
結論:獅貓最可能的心態是:不攖其鋒。故選(C)。 
 | |
No. 6 
 | 
下列各組詞語,意義相近的是: 
 | 
(A) 躊躇/猶豫。 
 | |
(B) 致仕/登科。 
 | |
(C) 杌隉/平靖。 
 | |
(D) 涓涓/滔滔。 
 | |
答:(A) 
 | |
躊躇/猶豫: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故選(A)。 
致仕/登科:致仕:亦作「致事」,還祿位於君。辭去官職之意。登科: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說「登第」。 
杌隉/平靖:杌隉ㄨˋㄋㄧㄝˋ:傾危不安的樣子。平靖:多指用武力鎮壓動亂而使局面安定。 
涓涓/滔滔:涓涓:細小的水流。滔滔:形容大水奔流貌。 
 | |
No. 7 
 | 
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文中所呈現的心境,與下列選項何者不同? 
 | 
(A)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
(B)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
(C) 君子憂道,不憂貧。 
 | |
(D) 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
答:(A) 
 | |
縕袍敝衣:縕袍:縕,亂麻,破絮製的麻袍;好者為錦,惡者為絮。敝衣:破舊衣服,亦指穿戴破舊。 
口體之奉:奉供養也,指吃穿的供養或享受。 
「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我穿著破舊,和他們相處在一起,絲毫沒有羡慕的念頭。這是因為我內心有值得快樂的地方,所以不在意吃穿比不上別人。) 此段話表達了「安貧樂道」的思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己,而己不慍,這樣做不亦君子乎? 
結論:「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謂「不求名聲」,與「安貧樂道」不同。故選(A)。 
 | |
No. 8 
 | 
下列「」內的字義,解釋不正確的是: 
 | 
(A)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正直。 
 | |
(B)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孫丑上》):禍害。 
 | |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孟子.公孫丑下》):保護。 
 | |
(D) 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孟子.公孫丑下》):來到。 
 | |
答:(C) 
 | |
(A)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自我反省,要是理曲的話,縱然只是面對穿著粗布粗衣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嗎?自我反省,只要合乎義理,縱然面臨千軍萬馬,我也一樣勇往直前!) 
縮:「正直;理直」。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寬博:寬大之衣。褐寬博:賤者之服也,平民所穿著,用以代「平民」。 
惴ㄓㄨㄟˋ:懼也。故(A)正確。 
(B)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指自然界給人們造成災害,人們尚能逃避而生存;但人們自作的罪孽,卻是無法逃避懲罰的。) 
孽:「禍害」,作孽:做傷天害理的事。猶:尚也。違:避也,去之也。故(B)正確。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 
域:「界限」,域民指限制百姓。谿ㄒㄧ,谷也。故(C)不正確。 
(D) 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不幸的很,我也有病在身,不能到朝廷裡去。) 
造:「來到」,造訪。「造」朝:進謁;朝覲。故(D)正確。 
 | |
No. 9 
 |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平定黥布叛亂後,回京路過故鄉時所作的一首詩。下列選項的解讀,何者最不符合詩歌的意涵? 
 | 
(A) 唯我獨尊的自傲。 
 | |
(B) 榮歸故里的自豪。 
 | |
(C) 求才若渴的襟懷。 
 | |
(D) 一統天下的勝利感。 
 | |
答:(A) 
 | |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吹起阿雲彩飛揚,聲威施佈海內阿還歸故鄉,如何求得猛士阿鎮守四方。) 
秦滅亡後,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鬥爭中取得勝利,建立了漢朝。有一次,他回到故鄉沛縣,在宴會上乘興演唱了這首歌。歌中既表達了他一統天下的勝利感及榮歸故里的自豪,也表達他願得猛士守衛四方、求才若渴的襟懷。 
大風起兮雲飛揚:大風、雲飛,都是比喻群雄並起,而天下大亂。大風肆虐,烏雲蔽日,都不是比擬好的。 
黥布 (原名英布),六縣 (今安徽六安) 人,秦末漢前將領與政治人物,曾被項羽封為九江王,漢朝初年被封為淮南王,西元前196年起兵反漢,失敗後被殺。英布年輕時因為犯法而受黥刑 (與刺面不同),所以又稱黥布。 
結論:唯我獨尊的自傲最不符合詩歌《大風歌》的意涵。故(A)為非。 
 | |
No. 10 
 | 
下列各組「」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 
(A) 零落「殆」盡/思而不學則「殆」。 
 | |
(B) 形「容」枯槁/女為悅己者「容」。 
 | |
(C) 道聽「塗」說/「塗」之人可以為禹。 
 | |
(D) 黃花岡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 |
答:(C) 
 | |
零落「殆」盡:零落:凋落,喻死亡。殆:(大概、幾乎)。例如,傷亡殆盡。 
思而不學則「殆」:殆:(危險的)。 
(A) 組:兩兩不同。故(A)不選。 
形「容」枯槁ㄍㄠˇ:容:(外貌)。槁:枯也。 
女為悅己者「容」:容:(打扮)。註:「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男士為賞識自己的君主效命,就如同女人為取悅喜歡自己的男士而妝扮。) 
(B) 組:兩兩不同。故(B)不選。 
道聽「塗」說:塗:(路),今通「途」。意即只從路邊聽來的,就繼而胡說。 
「塗」之人可以為禹:塗:(路),今通「途」。意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禹。 
(C) 組:兩兩相同。故選(C)。 
黃花岡之「役」:役:(戰事)。 
非以「役」民而已也:役:(使喚、奴役)。柳宗元:「凡吏於土者,若之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柳宗元認為,官吏的俸祿是民眾付出的賦稅,因此,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都是老百姓的僕人,並不是奴役老百姓的官老爺。 
(D) 組:兩兩不同。故(D)不選。 
 | |
No. 11 
 | 
下列各組「 」中的字義,何者相同? 
 | 
(A) 「閃」電/「閃」爍。 
 | |
(B) 肆虐不「已」/死而後「已」。 
 | |
(C) 「乾」淨/「乾」瞪眼。 
 | |
(D) 行「潦」/「潦」草。 
 | |
答:(B) 
 | |
(A) 極迅速/搖動的。(B) 停止/停止。(C) 清潔/白白地。(D) 積水/不工整。註:行潦:道路之積水。 
結論:(B) 組:兩兩相同。故選(B)。 
 | |
No. 12 
 |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是說明? 
 | 
(A) 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 |
(B) 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 
 | |
(C)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 
 | |
(D)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 |
答:(C) 
 | |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結論: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 (僕人穿著類似士人的衣服), 農夫躡 (穿著) 絲履 (鞋子)。故選(C)。 
 | |
No. 13 
 |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留侯論〉「挾持者」的意思是: 
 | 
(A) 所懷抱之理想。 
 | |
(B) 懷有併吞天下之野心。 
 | |
(C) 行動被控制之人。 
 | |
(D) 忍辱負重之精神。 
 | |
答:(A) 
 | |
結論: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天下有大勇的人突然遇到變故,一點也不驚慌;無故凌辱他,也不發怒。這就是他所懷抱之理想很大,他的志向很高啊!) 
故選(A)。 
 | |
No. 14 
 | 
下列各選項「」中的詞語,何者意義相同? 
 | 
(A) 「蓋」世之才/「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
(B) 「卒」然臨之/願先生「卒」教之。 
 | |
(C) 「匹夫」見辱/「匹夫」之勇。 
 | |
(D) 「挾持」者甚大/「挾持」天子之威。 
 | |
答:(C) 
 | |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蓋」世之才:蓋,「超越」,屬於動詞。蓋世:超越當世。「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大概、可能」。 
(A) 組:兩兩不同。故(A)不選。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天下有大勇的人突然遇到變故,一點也不驚慌;無故凌辱他,也不發怒。這就是他的抱負很大,他的志向很高啊!) 
「卒」然臨之:卒,「突然」。願先生「卒」教之:卒,「儘量、徹底」。 
(B) 組:兩兩不同。故(B)不選。 
蘇軾《留侯論》: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C) 組:兩兩相同,匹夫,皆指「有勇無謀的人」。故選(C)。 
「挾持」者甚大:挾持,「懷抱之理想」。「挾持」天子之威:挾持,「倚恃權勢,或利用弱點,加以要脅控制」。 
(D) 組:兩兩不同。故(D)不選。 
 | |
No. 15 
 |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宋.王安石〈讀孟嘗君傳〉)文中「而卒賴其力」之「卒」字的用法,與下列何者相同? 
 | 
(A) 走「卒」類士服。 
 | |
(B) 「卒」然臨之而不驚。 
 | |
(C) 涕泣謀於禁「卒」。 
 | |
(D) 「卒」復其舊宅。 
 | |
答:(D) 
 | |
語譯:世人都說 
意涵:戰國時代養士之風興起,四公子以他們富厚的產業,擁士自重,彼此相互競馳,一時之際,養士之風大盛,蔚為戰國特色,史記有四公子列傳。其實,他們所羅致的多半並非高瞻遠矚、雄才大略、能安邦定國的賢士,所以數量雖多,但多無濟於事。如 
而「卒」賴其力:卒,「最後」。 
走「卒」類士服:卒,「差役、僕人」。走卒:供使喚奔走的差役。 
「卒」然臨之而不驚:卒,「突然」。 
涕泣謀於禁「卒」:卒,「獄卒」。( 哭著去向看守的獄卒請求入見。) 
「卒」復其舊宅:卒,「最後」。 
結論:「而卒賴其力」之「卒」字的用法,與「卒」復其舊宅相同。故選(D)。 
 | |
No. 16 
 | 
請選出字義與《史記.項羽本紀》:「田榮者,數負項梁」之「負」相同的選項: 
 | 
(A) 無益於勝「負」之數。 
 | |
(B) 「負」一世之謗,穨然未嘗自辯。 
 | |
(C)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 |
(D)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 |
答:(C) 
 | |
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田榮多次違背項梁,又不願率軍隨楚擊秦,因此沒有封王。) 
(A)     無益於勝「負」之數:負,「輸、失敗」。對於勝負沒有幫助。 
(B)「負」一世之謗,穨然未嘗自辯:負,「承受」。承受一生的毀謗,心灰意懶,而不曾自我辯白。 
註:「穨」唸ㄊㄨㄟˊ,音意跟「頹」同。 
(C)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負,「違背」。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答應齋戒,但必定會違背約定不把城池給趙國。故選(C)。 
(D)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負,「承載」。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負載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 
 | |
No. 17 
 | 
下列題辭,不適合送給現任教師的是: 
 | 
(A) 徽音遠播。 
 | |
(B) 時雨春風。 
 | |
(C) 杏壇之光。 
 | |
(D) 作育菁莪。 
 | |
答:(A) 
 | |
徽音遠播:用於哀輓女性喪者通用的輓辭。徽音,美好的聲音。「徽音遠播」形容喪者有婦德,聲名遠播。 
時雨春風:及時的雨和春天溫暖的和風,能滋潤萬物的生長。後用以比喻老師的教化。時雨:比喻教化的實行。春風︰春風吹拂,化育萬物。時雨春風: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導。 
杏壇之光:杏壇,相傳為孔子講學授徒的地方。《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維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孔子遊歷到名叫緇帷的樹林,坐下休息在圍有杏樹的土壇上。)」後人於孔廟大成殿前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取名杏壇。今以杏壇泛指教育界。杏壇之光:用於對教育界或教育人士的題辭。 
作育菁莪:菁莪,此處形容有才學者。作育菁莪:培養人才。為教育界常用的題辭。 
不適合送給現任教師的是:徽音遠播。故選(A)。 
 | |
No. 18 
 | 
以下詞語所指的時間,那一個最長? 
 | 
(A) 一秩。 
 | |
(B) 一稔。 
 | |
(C) 一旬。 
 | |
(D) 一甲子。 
 | |
答:(D) 
 | |
一秩:十年。 
一稔:稔,成熟也,例如,熟稔。農作物成熟一次,一稔引申為一年。 
一旬:十日為一旬 (一個月分三旬):上旬。中旬。下旬。十歲為一旬,例如,年過六旬。 
一甲子:干支紀年或記歲數時六十組干支輪一周,稱一個甲子,共六十年。 
結論:選項中一甲子最長。故選(D)。 
 | |
No. 19 
 | 
下列哪一個選項「 」中的字義相同? 
 | 
(A) 觀者如「堵」/環「堵」蕭然。 
 | |
(B) 「惟」吾德馨/「惟」聞女嘆息。 
 | |
(C) 「是」謂能養/斯「是」陋室。 
 | |
(D) 隨意春芳「歇」/瀟瀟雨「歇」。 
 | |
答:(A) 
 | |
觀者如「堵」:堵,「牆」也,例如,一堵牆。觀者如堵:形容觀看人數眾多。 
環「堵」蕭然:「堵」指「牆」壁,蕭然:蕭條的樣子。環堵蕭然:指家中除了四面圍繞的土牆之外,別無他物;形容居室簡陋,十分貧窮。 
結論:(A) 組「 」中的字義相同。故選(A)。 
「惟」吾德馨:惟,「因」也。馨:散佈很遠的香氣。 
《陋室銘》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的品德高潔,使它的聲名像香氣一樣地遠播。) 
「惟」聞女嘆息:惟,「只」也。 
《木蘭詩》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木蘭雖坐在機杼前,卻是手憑機杼,木然而坐,只是連聲歎息。) 
小結:(B)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B)。 
「是」謂能養:是,「只」也。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現代的人對父母的孝,以為能養活父、母就好了;我們不是也在飼養狗、馬動物,如果供養父母沒有一顆恭敬的心,那麼與養狗、馬等動物又有什麼分別呢?」) 
斯「是」陋室:是,「此」也。 
小結:(C)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C)。 
隨意春芳「歇」:歇,「凋謝」也。春芳,春天的花草。隨意,任隨其意。隨意春芳歇: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謝就任憑著它們凋謝吧。 
瀟瀟雨「歇」:歇,「停」也。瀟瀟:形容雨勢的急驟。瀟瀟雨歇:一陣急雨剛停。 
小結:(D)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D)。 
 | |
No. 20 
 | 
下列各組「」的字義解釋,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 
(A) 男有「分」,女有歸/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 |
(B) 今朝三月初五,正是清明「景」序/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 |
(C) 「尋」聲闇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 |
(D)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 
 | |
答:(D) 
 | |
男有「分」,女有歸:分ㄈㄣˋ:指的是「職業之區分」。歸:指的是女生的歸宿。男子各有士農工商之職分,女子皆有夫家可依歸。形容每個人均各有其職,各有歸屬。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分:「預料、料想」也。霧露,指陰陽不和調之氣。蒙霧露指人罹患疾病。一旦罹患疾病,自料將死棄溝壑,而成枯瘠的屍骸。 
小結:(A)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A)。 
今朝三月初五,正是清明「景」序:景:「美好的、可欣賞的形形色色」。序:指季節,四序。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景:「日光」。至若:轉折詞,相當於「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浪靜。 
小結:(B)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B)。 
「尋」聲闇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尋:「尋覓」。闇:通「暗」,亦有註釋為「輕聲」。[欲語遲]要回答,(又有些) 遲疑。(在黑暗中尋找 (聲音傳來的方向,並大聲地) 問誰在彈奏 (琵琶)。)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尋:「繼、不久」。除:任命。洗馬:太子侍從官。不久又蒙受國恩,任命我為洗馬。 
小結:(C)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C)。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數:「多次」。大家時常聚會,禮數卻仍殷勤,食物不豐盛,情義卻很深厚。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數:「多次」。 
柳宗元《捕蛇者說》「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我的祖父死於捕蛇,我的父親也死於捕蛇,現在我接替這個工作已有十二年了,有好幾次險些被蛇咬死。) 
結論:(D) 組「 」中的字義相同。故選(D)。 
 | |
No. 21 
 | 
下列各組「」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 
(A) 洗盞「更」酌/醉則「更」相枕以臥。 
 | |
(B) 匹夫「見」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 |
(C) 「鄉」為身死而不受/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 |
(D) 千載誰「堪」伯仲間/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
答:(B) 
 | |
洗盞「更」酌:更:「再、又」,更新之意。盞,淺而小的杯子。清洗酒杯,重新倒酒。 
醉則「更」相枕以臥:更:「彼此、互相」,更換之意。則,連詞,就。喝醉了以後又互相靠在對方身上躺下。 
小結:(A)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A)。 
匹夫「見」辱:見:「受、被」,被動語態。匹夫,指「有勇無謀的人」。 
蘇軾《留侯論》: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見:「受、被」,被動語態。「見」當助動詞,用在動詞前,就表示被動。 
結論:(B) 組「 」中的字義相同。故選(B)。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昔者、原先、過去」。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受:妥協。 
出入無時,莫知其「鄉」:鄉:「向」。出去進來没有定時,沒人知道它的走向。 
小結:(C)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C)。 
千載誰「堪」伯仲間:堪:「能、可以、足以」。千百年來,有誰能夠和他相比呢?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堪:「忍受」。 
小結:(D) 組「 」中的字義不相同。故不選(D)。 
 | |
No. 22 
 | 
下列選項之中的疊字,何者屬於狀聲詞? 
 | 
(A) 「山山」黃葉飛。 
 | |
(B) 「杳杳」鐘聲晚。 
 | |
(C) 「札札」弄機杼。 
 | |
(D) 「依依」墟里煙。 
 | |
答:(C) 
 | |
狀聲詞: 
又稱「象聲詞」或「擬聲詞」,它是指用「音」來模擬事物或自然界的聲音,以及描寫事物情態的詞,如:汪汪、喵喵、嘩啦、叮噹、轟隆等。 
「山山」黃葉飛:「山山」:形容山的疊字,不是狀聲詞。山上到處是黃葉紛飛,表蕭瑟的風景。 
「杳杳」鐘聲晚:「杳杳」:隱約之意,不是狀聲詞。隱隱約約傳來了一陣陣的晚鐘聲。 
「札札」弄機杼:機杼,指織布機。「札札」:狀聲詞,撥弄織布機的聲音。故選(C)。 
「依依」墟里煙:「依依」:依稀、隱約貌,不是狀聲詞。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方的村莊在微暗的天色中顯得有些模糊,從近處人家的房舍有一縷縷隱約的炊煙緩緩升起。) 
 | |
No. 23 
 | 
下列選項,何者不是自謙之詞? 
 | 
(A) 「寡人」欲觴群臣,何以娛之。 
 | |
(B) 若亡鄭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 |
(C) 承詢作文,「僕」非能者,烏足以知之。 
 | |
(D)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 |
答:(B) 
 | |
「寡人」欲觴群臣,何以娛之:「寡人」:古代王侯的自謙之詞。觴:古代酒器。 
若亡鄭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執事」:尊稱對方,不是自謙之詞。舊時的書信中用以稱對方 (如今稱之「先生、兄台」),表示對人的敬稱,不直指其人之意。例如: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如果消滅鄭國對您有好處,(那麼我)怎麼敢用此事來麻煩您呢。) 故選(B)。 
承詢作文,「僕」非能者,烏足以知之:「僕」:自稱的謙詞。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竊」:謂私下、私自。昔恆用為第一人稱之謙詞,今多已不用。 
(1) 述而不作:述,闡述。作,創作。 
(2) 信而好古:喜歡古人且相信古人的言論事迹。 
(3) 竊比:私自比擬。竊,私自,私下。 
(4) 老彭:人名,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臣,見於《大戴禮》。但學術界另有說法是指老子和彭祖兩個人。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深信並且愛好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 |
No. 24 
 | 
下列各組文句「」中的詞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 
(A)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 |
(B)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 |
(C) 刻鏤「文章」,所以養目/「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
(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
答:(B) 
 | |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儼然」:嚴肅莊重的樣子。 
《論語》子張第十九: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說:「君子的容貌,從外表看起來好象有三種變化,起初遠遠望見他,覺得很莊重,接近之後又覺得很溫和,等到聽他說話之後,又覺得他義正辭嚴,一絲苟且也沒有。」)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儼然」:齊整有序的樣子。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 
小結:(A) 組文句「」中的詞語,意義不相同。故不選(A)。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顏色」:主要指面容。憔悴:瘦弱萎靡的樣子。形容:兼指面容及形體。枯槁:枯瘦羸弱。面容灰暗萎靡,形體乾枯瘦弱。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顏色」:指面容。(在漏風的屋簷下,翻書閱讀,古聖先賢之道恍若靈光乍現,映照著自己的顏面。) 
結論:(B) 組文句「」中的詞語,意義相同。故選(B)。 
刻鏤「文章」,所以養目:「文章」:讀錯雜的色彩或花紋的文章。養:陶冶、怡情養性。養目:滿足眼睛欣賞美好事物的需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寫文章。(文章是傳之千古的宏大事業,而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裏知道。) 
小結:(C) 組文句「」中的詞語,意義不相同 (「讀文章」和「寫文章」是有差別的)。故不選(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思念貌。子:詩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衣領。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繞在我的心間。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悠悠」:遼闊無際;遙遠。念:思念。愴然:傷悲的樣子。涕:眼淚。 
小結:(D) 組文句「」中的詞語,意義不相同。故不選(D)。 
 | |
No. 25 
 | 
描寫「花卉博覽會所見」的成語,下列何者不宜? 
 | 
(A) 萬花如繡。 
 | |
(B) 姹紫嫣紅。 
 | |
(C) 百卉含英。 
 | |
(D) 含英咀華。 
 | |
答:(D) 
 | |
含英咀華: 
釋義: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裏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深入鑽研並沉浸在典籍濃厚馥鬱的香氣中,細微咀嚼並體味著其中的精華。指讀書要懂得鑽研,要努力領會其中的含義才能讀出書中得精華。) 
 | |